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回复: 2

《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发表于 2018-1-17 00:54: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2017年05月25日17:03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分享到: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5月23日,在中信出版社主办的“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主题讲座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蒲实携新书《大学的精神》、《量子大唠嗑》的作者,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马兆远和大家一起分享名校学习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蒲实历时七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报道集结成《大学的精神》一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是那求知不止的精神。

对斯坦福,蒲实说,她感觉到一种跟她对大学的设想完全不同的氛围,很多接受采访的斯坦福本科生,说他们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企业家。他们都想在自己本科生这两到三年中,甚至在完成学业之前就辍学去开创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和当地这些企业资本、产业资本结合得非常紧密,几乎每一个大学的教授都会在企业担任顾问或者股东这样的职务,这是一个大学和资本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地方。

正是因为对斯坦福的感受,在拜访哈佛的时候,她关注的不仅仅是哈佛的学生能够从哈佛学什么,或者哈佛怎么塑造精英这个问题,她更关心的是一个名校或者一个非常有权势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面对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在哈佛的学问完全是一种绅士贤人式的学问,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关于拉丁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多大应用价值语系的这些学问,都是这些人在探索

马兆远曾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当晚,他分享了自己对牛津的一些感想,他说牛津是个特别老的学校,几十年没什么变化,谈到牛津人对科学的贡献,他觉得牛津人可能属于对科学作出贡献的第一拨人以后就干别的事去了,后面的工作都是别人去做的。

蒲实提问马兆远如何看待像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在科学上和美国一流大学的不同?

马兆远讲述自己在美国伯克利做博士后的生活,晚上两三点回家,早上八九点起床,就去实验室。伯克利的学生做得非常辛苦,牛津学生每天就是喝酒、聊天、划拳,最后大家拿的诺贝尔奖数量差不多。关于创新的定义他们会不一样,牛津更多是在于把不同行业的专业建立一个共同沟通的平台,牛津人是特别能聊天,而且这种聊天经常是跨行业跨得特别大。

蒲实讲述自己本身职业就是写字,没有太多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她分享了再哈佛采访了《深红》校报主编时的故事,哈佛其实是没有新闻系的,这个主编靠着自己的努力追求校园新闻的真相最终成为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她告诉现场的同学们如果作为新闻这个职业,可能去实地调查,去做某一件事情,顺着自己的兴趣点不停地去深究,这种深究可能是无止境的,你可能会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深究,这才会是你真正作品的来源。

(责编:陈苑、黄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8 11:20:24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3:09:27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