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1|回复: 1

告别“一锅煮”还需加把火(不吐不快)

发表于 2018-1-19 12:33: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告别“一锅煮”还需加把火(不吐不快)
2018-01-19 00:00
人民日报-王君平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不解决疗效差异问题,中药配方颗粒就没有前途,中药就无法告别煎煮时代
  
  笔者最近听说了一件真事:北京一位女士由于出差没法带中药,医生给她开了中药配方颗粒,用开水冲服,喝中药变得像喝咖啡一样方便,但是疗效有点差。她出差回来,赶紧换成饮片,熬出来的汤药就管用。
  让中国人像喝咖啡一样吃中药,这样的口号听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中药配方颗料是由传统单味中药饮片在保持原有汤剂品质的基础上,经提取、分离、浓缩等生产工艺制成的配方颗粒。传统汤剂采取群药合煎,中药配方颗粒单独提取,二者的疗效究竟有无差异?煲一锅鸡汤,再煲一锅人参汤,两者混合,就是人参鸡汤了吗?研究显示,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炙甘草一起煎汤,不仅疗效明显强于混合颗粒配方,而且附子所含的乌头碱毒性大大降低。几种药材一起煎汤,可以发生一系列的化合、络合、共溶等化学变化;颗粒配方则没有或者很少有这些反应,疗效因此打了折扣。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还没有统一的全国标准,仅广东、广西等少数省份发布了地方标准。中药配方颗粒剂型创新从1992年开始试点,一直处于“试生产”阶段,我国已经批准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生产企业,实行饮片批准文号管理。2015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2016年3月1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结束,但管理办法迟迟未出台。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参差不齐。以泻热毒的大黄为例,按传统剂量换算成颗粒,有时用量明明已经很小,患者却泻得厉害;有些药物用量相对较大,患者却没有任何反应。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研发投入等制约,依据各自的条件探索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致使不同企业有不同工艺标准。
  破解中药剂型创新难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说,中医药宝库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国内某药业集团以传统汤药为标准,进行全成分工艺设计,综合运用中药指纹图谱、远红外在线监测等最新科技。红外指纹图谱比对显示,四君子汤配方颗粒与标准饮片汤剂的成分信息高度一致,重合率基本达到98%左右,既保持与原有汤剂物质基础和品质一致,又满足现代化制剂质量标准。只有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才能被证实和认可。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不解决疗效差异问题,中药配方颗粒就没有前途,中药就无法告别煎煮时代。如果单靠几家中药企业搞科研,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很难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因此,中药告别“一锅煮”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中药颗粒制剂是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必须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开展中药颗粒配方研究,应像当年青蒿素“523”协作项目一样,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国家研发平台,吸纳多学科、多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如果说当年一株青蒿小草打开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包配方颗粒能让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改变全世界对中药“一锅煮”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6 09:25:32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