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西南录井 施强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就要到了,儿时的记忆已远去,渐渐淡忘了。参加工作20年弹指一挥间,唯有在塔河油田十余年记忆犹新。
“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飘香的瓜果伴随着甜美的歌声飞向祖国大江南北。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一批批“口里人”(新疆人对内地的称呼)怀揣梦想涌向新疆。
1999年新年刚过,我与田哥等一行8人相约成都一起进疆。20年前川渝两地仅有“成都--乌鲁木齐”一趟车,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更何况节后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叠加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在火车站。飞机虽然快捷,但高昂的价格让我们“望机兴叹”,8人的“大部队”无奈只好先到便宜的招待所入住,再想办法买票。
第二天一大早,田哥与我去排队购票,无奈车少人多,长长的队伍还未等我们到窗口,车票早已销售一空。一连几天仍然如此,新疆那头马上要上井了,人还滞留成都,公司领导十分着急。没办法,我们硬着头皮联系上一位“黄牛哥”,试着一问,好家伙,一张300元的车票,翻了两倍,每张600元,一分不少,尽管十分渴望,最后还是不敢拿。
又是两天的折腾,好消息传来,公司一位同事帮忙买到了票。滞留一周的我们终于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初到新疆,来不及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便一头扎进了戈壁。那时,与“扎帐篷、啃馕饼、‘三宝’不离身”的地质勘探前辈相比,20年前的土房、烧火墙,工作条件等都改善了许多。
但是戈壁滩远离基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连接外界的只有一台专人使用的电台。作为“一人在外全家忧”的石油人,家是动力的源泉,家是生活的希望,与家失去联系,如同风筝断了线。当时,与家联系的唯一方法,就是搭乘井队拉水的车上县城打电话。腰酸腿痛脚肿,几个人挤在小小的驾驶室,颠簸两三个小时,只为了与家人打几分钟电话。
后来“一台主机+10米天线”无线固话为石油人“量身定制”,免去了颠簸之苦。于是各种IP卡、201等电话卡揣进了腰包,电话卡比工资卡还多。春节之前备年货,电话卡少不了。除夕夜鞭炮声不断,电话声不停。“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健康长寿!”、“爸妈,儿子给你拜年啦!”、“老婆,对不起,今年又回不了家!让你受苦了!”、“宝贝,明年爸爸回家看你!”……
塔河的十余年,在井架灯光当灯笼,钻机轰鸣当鞭炮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除夕。
同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年,与华东钻井队合作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双方都把彼此当作了亲人。对方平台经理也是四川人,经常与我们四川老乡一起怀念“家乡菜”。
禁不住思乡的“年味”诱惑,春节前夕,钻井平台经理请求加入录井的队伍过年,这可乐坏了我们。于是大伙商量着怎么吃法,最后,方便、快捷的火锅成了一致方案。
第二天,“四川吃货们”兴高采烈搭井队值班车上县城采购年货。火锅底料、鸡、鸭、鱼、香肠、腊肉、毛肚、鸭肠、豆腐、木耳、土豆、白菜、香菇、香菜等等应有尽有。除夕夜,大家早早的安排好工作,就等火锅飘香。那真是“麻辣凉菜样品多,荤菜素菜齐下锅,钻录一家齐动手,欢声笑语乐满桌。”
20年过去了,从塔河到塔中,从戈壁到沙漠,高大的井架仍然耸立。沙漠戈壁人烟稀少,但石油铁军为了寻觅油气,不管严寒酷暑,还是节假日都不停钻,就是为了早日发现油气成果报效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