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安全生产无小事
第9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正在各企业班组轰轰烈烈的开展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基层班组落实得咋样?基层员工安全行动都有哪些亮点?这几天,笔者带着这些疑问,深入到中铝河南分公司热力厂班组岗位一探究竟。
【事件一】制作“导航图”,杜绝误操作
6月7日下午,走进热浪袭人的新炉管道间,远远看见热力厂锅炉车间炉七班几位员工正在为管道阀门上悬挂标牌。笔者靠近一探究竟,原来这是该班副班长张会廷为杜绝员工误操作想出的妙招。
据该车间主任苗春生介绍:热力厂现有12条蒸汽主管道,时常操作的阀门多达100多个,管道长且分布广,一般员工尤其是新工投运管道时,难以区分阀门编号,极易误操作,给正常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虽然以往也有油漆书写的标牌,但风吹日晒,油漆脱落,辨认困难,启停管道时,依然存在着安全隐患。为了杜绝误操作,该车间就不得不定期组织人员更新,没有一个彻底解决的办法。
张会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琢磨和试验,他先用毛笔蘸油漆写好编号,然后,自己找来扁铲和废旧铝皮,用手锤和扁铲沿着字迹笔画进行敲击,这样即使油漆脱落,标牌印迹依然清晰如初。一个月时间里,他利用工余时间,动手制作了100多个管道标牌,并依序正确悬挂在管道的阀门上。
“这些悬挂的标牌不仅杜绝了误操作,而且提高了我们投运管道的速度,一举两得,真是引道我们正确操作,杜绝误操作的‘导航图’啊!”热力厂锅炉车间员工这样评价道。
【事件二】 为电缆“净身”,防电缆着火
“这些煤粉要及时清理掉,否则,极易自燃,电缆线就会被烧坏,引起安全事故!”一根竹竿,一个护目镜,6月8日上午,热力厂锅炉车间炉甲班员工赵建刚又在忙活着为电缆线“净身”,清理飘落在线上的煤粉。
设备事故一个点,电气事故一大片。赵建刚依然对2007年3月发生的一次安全事故记忆犹新。那天,该厂3号锅炉7米平台悬空的电缆突然着火,随之引发2台锅炉灭火,生产一度告急。事后查找原因,“罪魁祸首”竟是电缆线上长年累月积攒的煤粉自燃引起的,这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为避免此类安全事故再发生,该车间将清理积粉的“重任”交给了赵建刚。
清理积粉确实苦,电缆线分布在锅炉厂房零米到24米之间,角角落落、林林总总共有近两万米长且大多悬于空中,必须用竹竿一根一根的敲打,稍不注意,就会迷住眼睛。也的确累,每清理一次都需要近4个小时,每次都把他累得汗流浃背,气踹吁吁。
“虽然辛苦我一人,但我却保证了全厂电气设备的安全,值得!”赵建刚说。他确实不负众望,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从没有中断过,电缆线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次自燃事故。
【笔者感悟】全国“安全生产月”已悄然迈入第九个年头,“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作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虽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相差不大,却显示出预防工作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著名的飞行安全 “海思法则”认为: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还有1000个事故隐患。该法则告戒我们:每一起事故都经历了一个从隐患到苗头到征兆的变化过程,实则是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安全生产无小事,抓安全生产一定要注意细节、关注细节,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安全生产工作要抓细抓实抓好,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一定要着眼于小处,洞察于细微,必须人人动起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以扎扎实实的行动消灭身边的小隐患,才能确保企业长治久安和员工生命安全。张会廷用手砸为管道制作“导航图”,赵建刚用竹竿敲打为电缆线“净身”。两位员工从消除事故隐患出发,采取预防措施,小举动消除小隐患,但却保证了企业大安全,不仅杜绝了员工误操作,而且避免引起更大的安全事故。(肖明 李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