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十建设有限公司 韦庆龙
异国的这个小城,被笼罩在朦朦胧胧的寒意中,鲜有洋洋洒洒的光照。脚下的路,反反复复结成冰又化成泥,行人的足迹在薄冰下依稀可见。
拉上窗帘,斜靠在床缘上,凝视着一丝丝暖气和着氤氲的茶香在满屋的绿色中萦绕。该想一些事情,但却不知道从何处想起。
七年前,我切身体验了内蒙古大漠戈壁的雄浑;九年前,我也亲身感受了南方细腻梅雨的柔和。那些年,我穿着同样的工装,如孩子般试探着走路、接触新奇的世界,一副精神饱满的样子。那些温暖的回忆和模糊着倔强的时光,让我无比贪恋地珍惜着眼前。如今,在异国他乡的征程中,我依然奔波向前,只是青葱岁月不再。
四年前,为升级改造阿特劳炼油厂,我来到了哈萨克斯坦。位于乌拉尔河畔的阿特劳炼油厂建于1945年,自2009年以来,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先后以EPCC合同模式实施了芳烃项目和石油深加工项目两个现代化升级改造工程,中石化十建公司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施工任务。
那时催化裂化装置还是一片荒地,那时图幅战线还是连绵不绝的芦苇丛,那时的蚊子还前赴后继地亲吻着我们,那时的阳光也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时至今日,当初坦荡的白纸,已然幻化成色彩斑斓的画卷。不论是那一桥南北的纵横捭阖,还是这拔地而起的万丈雄姿,再多的色彩也不足以描绘这魔术样的景致。
项目部力克语言、人员动迁、规范标准、物流清关、资源匮乏、属地化用工等重重困难,绞尽脑汁细策划,聚精会神谋管理,搞培训、树体系、建团队,打通了与哈国地方政府的沟通流程,理顺了与业主的问题处理程序,严肃了与当地分包商的合作配合关系,更确立了“抓问题、有跟踪、有反馈、直至解决,抓服务、有真心、有耐性、直至满意”的项目管理理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部不忘培养当地人才,增加就业机会,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殚精竭虑,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思想更加解放,因为彼此智慧,所以行动愈发清晰。手上洗不尽的年轮,脸上剃不尽的沧桑,见证了我们的努力。
那时,一间间库房用废旧钢材制成,那时外籍队伍还没那么多,寥寥几人却也把全场的围墙排的那么规矩,那时同事三五成队,肩扛着手腕粗的电缆连接起一台台临时变压器,那时的工人师傅抬着发电式焊机连通了全场的临时用水……在阿訇的轻声诵经后,2013年11月13日,现场成功打下了第一根桩。或许这都不是气壮山河的丰功伟绩,也不是声势浩荡的英雄壮举,但我们前进的号角始终铿锵有力。
项目部为保证主风机按时开车,200多人的战队,在40余天的鏖战中,同总部、业主、设计、采购全面联动,最终试车一次成功!
面对文化、理念的碰撞,所幸我们有赤城、真心、无畏和正义;面对技术、技能的差异,所幸我们众志成城,有一如既往的激情;面对眼下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所幸有正午的阳光……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或许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些年项目走过的路。不论是企业开疆拓土的荆棘历程,还是建设者们一路走来的酸甜感受。我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牢骚可以发泄,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美妙的故事可以传扬,我们有的只是惯性的前行,和前行带来的分离和相聚。不管是聚是离,不管天涯的、咫尺的,我们始终不忘初心,无问东西。
推开窗,天渐亮,河天交接处萦绕一缕红霞,偶有风来,摇曳了桌犄的绿萝。生活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雨中的落日,花开花落,不为人赞,云舒云卷,不为人留。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书一笔清远,盈一怀暖阳,一指苍茫处,淡淡流年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