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1|回复: 1

切莫“渴死在泉水旁”(金台论道)

发表于 2018-2-1 19:08: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切莫“渴死在泉水旁”(金台论道)
2018-02-01 00:00
人民日报-郑海鸥
  去年底,在文化部与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3年多前,他们准备创作一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题材的话剧。团里不少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自以为很了解情况。然后走马观花地到一个贫困村转了转,找村干部谈了谈,找材料看了看。剧本很快拿出来,排练也马上展开。排好后下乡演出,结果一边演观众一边走,最后留下的观众连1/5都不到。农民们说:“不好看,瞎编的,我们今天的农村根本不是这样。”
  这下子,剧团从上到下的心里都凉透了。怎么办?只能下点笨功夫。于是剧组背上行李,到宁夏西海固地区最穷的喊叫水村扎了下来。他们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近两个月过去,根据真实的人和事,剧本逐渐形成。接着他们给村民讲故事、读剧本,得到村民认可后,再投入排练,排练成形后,让村民对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审查。后来还在各乡各村不断演、不断改……观众看了说:“戏里面说的就是今天农村的人和事,台上的人跟我们村里的人都能对上号”“好看了,感人了”……
  实际上,如以上剧组之前的走马观花一样(甚至连走马观花也省了),当前仍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以原来的情况想象现在,或以现在的情况推断过去,以网上的“现实”勾勒当下的现实,或者干脆将原有剧本直接拿来……如此“作”出来的作品,难免不合时宜,落入平庸。
  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创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创作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混淆生活“应该的样子”和“实在的样子”——对生活没有深刻体察,便以想象代替现实,而概念化、模式化的表达势必遮蔽现实的丰富多彩,也就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拉开了与优秀作品的距离。
  当前各种社交媒体、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甚至身不到现场都能了解基层各种情况。那么,费时费力、跋山涉水的采风是不是过时了?深入基层、沾满泥土的体察是否没必要了?
  答案是否定的。有写实画家曾对笔者表示,现在获取高清图像异常便捷,依托各种图像处理手段,甚至能够获取想要的一切艺术处理结果。凭着编一编、摆一摆、想一想,看似作品出得多了、快了,自己也省心、省力了,岂不知仅靠技巧和手段,无法堆砌出精彩的内容和透彻的感动。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哪个优秀作品是简单坐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这位画家说,要是一个画家坐在画室“想一想”就能画了,就不再能“发现美”“创造美”。这就好比从想象中的粮食里,不能提炼出美酒来。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说,“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这是悲哀的。
  习总书记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杨万里有诗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行在路上,风景自会迎面而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不变规律,更是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创作水平的契机和源泉。与其把自己“写伤了”“掏空了”“演油了”,甚至闭于门内“快要渴死”,大家不妨花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多一些琢磨,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正如王志洪亲身经历的一样,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下水摸鱼、解剖麻雀,甘甜的泉水就在这里,灵感便源源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9 07:08:10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