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跟帖992期文字投稿】:矿井下的安全哨兵
杨涛 杨华
6月8日,笔者随同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通风队瓦检班班长王仁均前往该矿井下最远的采煤三队4023(22)采煤工作面,近距离了解班组员工一天的工作。
今年45岁的王仁均话不多,脸上总挂着笑容,一看就是个精细人。王仁均干瓦检员已有6个年头,是矿里的“十佳班组长”和“十佳技能型人才”。
矿井瓦斯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危害,是威胁矿工生命安全的第一大“杀手”。当瓦检员责任大,井下矿工的安全系于一身,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王仁均告诉笔者,要在采掘一线工龄满一年以上、自身无安全事故的职工,才有资格参加瓦检员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获得瓦检员上岗资格证。
当瓦检员也很艰苦,常年与潮湿、黑暗、阴冷相伴,随时可能遭遇水、火、瓦斯、煤尘、顶板5大灾害。
“通风工作无小事,瓦检员的工作职责时常提醒我们决不能有一点点的疏忽和懈怠,因为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着矿井的安全,”王仁均一谈起他的工作马上一脸严肃。
那么,瓦检员的工作具体都有些什么内容呢?王仁均边走边告诉笔者:他们每班的工作流程是:进班依次检查上下缺口、上隅角、工作面煤壁、采空区、机巷、风巷等,采煤面每40米检查1次,每班至少检查3次,检查时间为进班2小时,中途2小时,下班1小时,检查后用所检查地点的电话向矿调度室汇报。
前往4023(22)工作面,先要爬一段200米的上山。沿着阴暗、潮湿的巷道前行,犹如迷宫般巷道很容易让初入井的人迷失方向,而弄清井下巷道走向是瓦检员需要首先掌握的,所以瓦检员又被称为井下“活地图”。
好不容易爬完200米的上山,笔者已是汗流浃背。“到了吗?”“还早呢。还得爬一段50米的小斜坡和走一段600米的平巷才能到。咱们每天可都得这样来回走2趟呢。”看到笔者气喘吁吁的样子,王仁均微笑着说。
来到4023(22)采面机巷,笔者刚坐下休息,就听“轰”的一声,一辆人力推行矿车脱轨刮歪了风机。连接风机的第一节风筒全部开了膛,巨大的风流吹得破裂的风筒哗啦哗啦直响,让人靠不上前,喘不上气。只见王仁均立即关掉电源、撤出人员,把应用的铁线、工具全准备好,然后把第一节风筒撤下来,其余人在现场帮着稳定风机,拿起备用风筒快速接上去。三下五除二,一节风筒接好,吊平、吊直进入工作面,瓦斯很快由0.6%降到0.2%,井下再次恢复了送电。此时,笔者下意识看了一下随身携带的便携仪上的时间,前后仅用了18分钟。
王仁均走过去批评那位推车的职工:“在井下,通风设施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去认真爱护通风设施,那我们矿井的安全怎么得到保障,”一席话,说的那位职工低下了头。
当采煤三队值班队长周华禹赶到现场时,矿工们已经在干活了。“瓦检员就应该像王仁均那样,能保障安全,能配合生产,能独立作战,真是好样的。”周华禹队长由衷的表扬王班长。
笔者又跟着王仁均来到采区测风牌板前,王班长按规定在测风牌板上工工整整填写了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并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拿起电话向调度室汇报检测数据。
这时,工作面人员来通知要放炮了,王仁均立即按“三人连锁换牌”制度检查瓦斯、煤尘浓度不超限后,将自己携带的放炮牌交给放炮员。布置好站岗警戒人员,放炮员发出了放炮口哨。
只听见“轰、轰”几声,闷沉的声波震得笔者的耳朵嗡嗡叫。王仁均让笔者张开嘴,这样可以减少炮声对耳膜的冲击。
放炮后要赶紧恢复通风,风筒稍一慢,风量上不到工作面,瓦斯就会积聚,监测探头就会报警,而探头报警对于瓦检员来说就是失职。
4023(22)采煤工作面采长146米,采高只有0.7米,笔者跟在王仁均后面匍匐往工作面爬行。爬了10分钟,行不到30米,笔者累得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加之打眼的煤尘,放炮的炮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在又闷又热的工作面,衣服里面被汗水湿透的内衣裹在身体上,外面涨水浸透的工作服和成了煤泥,那种难受的滋味真是难以形容。
“你们真辛苦!”笔者感慨道。
“我们每班至少要爬3遍以上工作面呢。”王仁均说,“我们瓦检员是井下的安全哨兵,矿井的安危系于我们身上。只有我们站好岗,尽好责,井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