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0|回复: 2

架起让一线职工实现最大价值的桥梁

发表于 2018-2-5 14:52: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物检索:黄金娟,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是首位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女性技工。

人物检索:洪家光,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和数控车工双料高级技师,曾获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大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等荣誉,是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人物检索:包起帆,退休前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5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6次获得日内瓦、巴黎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殷实的养分,让我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从事电能表计量检定工作33年的一线工人,是单位给了我创新的殷实养分,让我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专心攻关。
2007年,由于电能表检定任务急剧增长,我所在的检定班组即使全员加班加点仍然无法满足营业用表的需求。为此,我根据自己对检定工作的认识,提出“智能化计量检定”的思路,希望能通过智能、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计量检定机器换人。
在当时人工检定的大环境下,这个想法有点近乎异想天开,且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但单位领导了解了我的想法后,鼓励我大胆去琢磨。
到了实践验证环节,工程样机研发需要人财物支撑,且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时我坦言:“我会全力以赴去尝试,但无法保证一定成功,是创新,就要允许失败。”看了我的技术方案后,单位领导果断拍板,由我带领团队开展智能检定技术创新。
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提供人力、物力与场地,还邀请计量科研单位、电能表制造企业等业内专家进行指导。
2009年,工程样机研发成功,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的认可后,单位积极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率先在浙江电力实施,由我带领团队建成国内外首套全过程无人工干预的智能检定系统。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单位还在技术层面上给予支持,先后协助我完成30余项专利申请,形成了电能计量检定领域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专利许可实施方式将成果推广至国内40余家表计生产企业,并在丹麦、韩国等9个欧亚国家实施。
同时,帮助我申报高等级的技术标准。目前,由我主编和参编的Q/GDW 1574《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技术规范》等2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和DL/T 1488《单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等2项国家行业标准均已正式发布,并以标准的形式在全国26个省级计量中心推广应用。
我这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得益于全总给一线工人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机会。特别是入选全总的推荐项目后,包起帆老师对我多次指导,对获奖也起了关键作用。(黄金娟 口述 记者 赖志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4:52:56 | 查看全部
是他们,一直呵护着自己前行

这次能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缘于各级工会对我的全力支持,让我有条件、有能力去完成项目研发,使我有方向、有信心去申报。

这次的获奖项目,一开始就蕴含了公司工会的心血。由于我经常参加公司工会开展的合理化建议和“五小”活动,并经常获奖,所以,当工会知道我正在开始琢磨一项关于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的想法时,就鼓励我搞项目攻关。

为避免走弯路,工会找来专家对我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当得知项目需要资金时,工会马上就补助了一部分,之后又帮我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为科研提供资金和场地。

在这次获奖项目申报过程中,公司工会也是一马当先,为项目配备对接专员,指定专人协助项目资料整理工作。对于项目申报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手续,工会主席出面要求所涉及的部门开绿灯,并要求各个单位的领导直接负责对接。

其间,集团公司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在为项目申请书修订、答辩素材整理过程中提供人力、物力,并多次请调公司首席专家指导项目申报,邀请航空发动机行业资深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价……

辽宁省总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专门派一名干部跟踪服务,并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沈阳工业大学院长王世杰为项目全程指导老师。

项目能够申报国奖成功,最应感谢的是全总。可以说,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全总推动下进行的,感觉身边就像是有个保姆,一直呵护着自己前行。正是这些支持,帮助我完成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的项目成果,成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使叶片滚轮精密磨削精度提高至0.005毫米,合格率由78%提高至92.1%,为国家新型战机、大飞机上天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总工会还邀请包起帆老师对项目进行指导。包老师多次对申报材料进行“外科手术”式的修改,既阐明项目的技术要点,又突出了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包老师的倾心相助,我是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成绩的。(洪家光 口述 记者 赖志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4:53:16 | 查看全部
希望看到更多的一线工人走上创新路

我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工作,深知一线工人创新的重要性和不容易。

一线工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高深的理论知识,遇到技术难题,一般都是靠在岗位上积累的经验搞攻关。下达一项工作任务,他们可能很快就完成了,但若说到归纳整理,用文字来表述清楚自己的成果,对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找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考虑到这一点,从2014年开始,全总邀请我为遴选出来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进行一对一辅导。

我是这样教他们的:把我自己曾经申报的答题做成模板,让他们做参考用。讲解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具体步骤,帮助他们完善报送材料,协助他们做好ppt,指导他们做好答辩准备,并为他们加油鼓劲。

现在来看,效果还不错,经过我的辅导,共有6位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的一线技术工人登上了国家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

看到这些一线工人频获国家大奖,我感到特别欣慰。中国的工人现在缺什么?就缺技能。他的能力强了,创新有效果了,哪个企业不欢迎啊?所以,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一线工人走上创新之路,成就人生理想。

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不乏这样一种想法:普通工人不会有大出息,也搞不出什么创新。可我想说的是,这种说法不对!我的体会是,创新就在岗位,创新就在脚下,创新不问出身。

我的亲身经历,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的我,父亲早逝,家中无任何背景,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照样成功了。17岁时,我通过学习开始在岗位搞创新,通过不断的岗位变更和创新,逐步成长起来,现在成了劳模,成了发明家。

我的经历可以给很多人以启示,那就是千万不要气馁,不要因为学历不高、资历不深、家庭出身不理想,或者所在的岗位普通而自暴自弃。要知道,身处现在这个双创氛围浓郁的时代,会遇见很多机会,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肯动脑筋肯钻研,都会像黄金娟、洪家光那样有出息。到时候,我照样会和你们一起分享经验,共同为新时代添彩。(包起帆 口述 记者 赖志凯 人物漫画 赵春青)

【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