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6 18:58:11
|
查看全部
“做版就像做人,不是木头越硬越好,过硬则纹路容易磨平,梨木细腻柔软反而最好,横刻竖刻纹理都细,吸水性好,拓印画质润泽。”他说,颜氏珍藏的旧版已不及鼎盛时期的三成,现在他正寻找木料开发新版。
古法中草本汁液加上白土灰在纸面上营造出的凹凸感,让颜仕国着迷。他的工作台就如同实验场,不同的草本药材浸泡出深深浅浅的黄色,“父辈用的一味药材已经很稀少,要找到替代品。”令他更忧虑的是,漳州年画最为独特的黑底功德纸,因丧事仪式简化、黑纸无人生产而绝迹。
重振木版年画辉煌之路还很漫长,但颜仕国“不舍就此断流”。5年前,他与当地人一起一起开办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专门展示颜氏木版年画,并现场演示年画的印制。而且,每年春节他都要指挥儿孙晚辈将传统年画贴到老宅大门上。
早期制作的漳州木板年画邮票和信封。 张金川 摄 “漳州木版年画匠心独运,体现了闽南文化积淀和传统民俗的审美情趣。”漳州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宪生说,作为闽南文化圈的奇葩,漳州、泉州和台南的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美学价值在学界掀起热潮,其间不乏闽台专家联手返本开新。
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陈顺认为,木版年画保护应与数字艺术跨界融合,“我国文博系统进入了传统艺术对接文化创意的活跃期,这为木版年画带来好契机。”
福建省漳州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严永德正在进行民间艺术的活化尝试,他从漳州年画提取闽南民俗文化元素,开发伴手礼、邮票、画册等文创产品,“市场将瞄准东南亚有故土情怀的人群。”
在严永德创办的漳州永润文化中心的木版年画展厅里,古老的雕版和传统的年画令人叹为观止。严永德说,“有些东南亚回来的侨胞,到我这里来买年画,买的是一种记忆和情怀。”
王晓戈则对一幅香港藏家收藏的“武门神”年画印象深刻,“相较于泉州、台南年画的风格多样、样式丰富,漳州年画过去缺少变体,如今何不尝试些流变,重返世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