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2 17:26:49
|
查看全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源头
贺新元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70年来,世界为之不断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深深地烙下了《共产党宣言》的烙印。从巴黎公社原则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成熟与定型,《共产党宣言》始终发挥着强大制度价值的牵引作用。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中国发展进步的先进制度和根本制度保障。近代以降,为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人民在各路志士仁人倡导的不同“主义”指导下,相继发起农民起义,搞洋务自强运动,推行维新变法,开启新文化运动,直至爆发辛亥革命。可惜的是,这一系列探索运动都没能使中国人民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而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当探索陷入一种“穷途末路”的迷茫之境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民终于找到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随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经过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40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经历了由基本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成熟与定型。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列宁进一步强调,“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始,就一直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革命时期就把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周恩来进一步指出,“必须肯定,党应该领导一切,党能够领导一切。”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石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必经一个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初级阶段,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就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如《宣言》所指出的“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之上的先进制度。目前这一与以前所有制关系实行决裂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是会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自我决裂,并螺旋式上升为更为高级的所有制关系,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人民性。正如《宣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正是这“两个绝大多数”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设计,又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种具体体制机制上的实践保障。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我们的制度才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维护,才能行稳致远。
无疑,《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源头。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宣言》发表时间是更远了,而与《宣言》的基本理论是更近了。我们要更加坚定和增强制度自信,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及其优势解决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完成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在解决问题矛盾、完成要求任务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使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发挥出根本性保障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科学把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左亚文
贯穿于《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核心思想?在历史新起点上又应该怎样从中发掘出新的时代意蕴?这是我们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恩格斯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中,两次明确指出,贯穿于《宣言》中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恩格斯的这段话在逻辑上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简洁的概括,二是提出人类解放的基本路径和最高目标。这两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隶属和派生。这就是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一基础和前提出发,必然要得出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史的结论,并且最终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使全人类一劳永逸地从剥削和统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恩格斯作为《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是明确地把唯物史观作为贯穿于《宣言》中的基本思想提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己思想的一种解读和说明。
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作为贯穿于《宣言》基本原理的唯物史观其核心和实质又是什么呢?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整个《宣言》的精髓和灵魂。
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实质和核心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有的认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有的认为是通过消灭私有制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从东西方170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看,从总结和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看,对《宣言》的核心思想的理解重在把握如下两个基本要点及其辩证关系:
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中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自《宣言》问世以来,世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了自身的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几经沉浮起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在曲折中前行。170年来的历史经验反复告诫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生产力作为根本标准来评判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就陷于失败。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尽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能变。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深化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略。
其次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论证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894年,当《新世纪》周刊邀请恩格斯简要概括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引用这段话作答,并说“除此之外没有更合适的表达了”。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提出的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这一思想与贯穿于《宣言》中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我看来,二者之间是完全统一的。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中就内在地包含了人的解放的思想。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不过是唯物史观基本内涵的具体展开而已。
所谓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是多方面的,因而人的发展也必然是多样的,它不仅表现在体力、智力、能力以及人的个性特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同时,个人与社会相关联,只有在整个社会及其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中,个人才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但是,不管人类发展到何等程度,这种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宣言》中的“自由人联合体”与其说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和构想,不如说是一条现实的路径和线索,它永远引导我们不断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开辟出愈来愈宽广的自由天地。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方面,并作为其核心、实质、精髓和灵魂贯穿于《宣言》之中。无论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把握上,还是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都必须把唯物史观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推进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甚至顾此失彼。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