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6:40
新华社深圳6月17日电(记者王希、卫韦华)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截至一季度末,各中央企业、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过80%。
国务院国资委17日在广东深圳以“现场+视频”形式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二次专题推进会。这是记者在此次会议上了解到的信息。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在会议上表示,要把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今年抓国企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国资国企要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担当,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上动真章,在健全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上求突破。
聚焦广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技术,他表示,国资国企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标准规范等方面协同发力,完善支持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制度机制。
来自会议的信息显示,总体上看,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广大国有企业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主动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6:55
通讯员 索晓磊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潇“炎炎夏日,这‘空调’吹得真爽!”近日,冀中能源集团梧桐庄矿制修班组职工对车间内新装的“空调”纷纷点赞。据了解,在该矿制修车间内,班组“草根发明家”董相献成功解锁了“清凉密码”。他利用废旧电机、铁器、散热管等配件自制焊接空调扇,将其与原有制冷管路连接形成“冷风炮”,5.5千瓦电机产生的强风吹过冷水管路,可将冷风吹至20米开外,配合对向自制排风扇让车间内空气循环,车间内整体降温幅度达5℃以上。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70_4096x10000.jpeg创新不分大小,在企业紧扣“安全、效率、效益”三大核心的活动背景下,董相献的妙招既为班组工友们创造了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又为企业省下了大笔制冷改造资金。“环境凉快了,心就静了,手上的活儿才能更稳当。”董相献朴实话语里,道出了安全与效益相结合的真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7:12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通讯员 高敏 张彰近日,由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承建的潍烟高铁烟台南站10千伏配电所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四电”房屋和站后施工建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71_4096x10000.jpeg据介绍,烟台南站10千伏配电所建筑面积1799平方米,地上三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今年3月25日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标准、验收规范等开展各项施工,面对房建专业施工工序复杂、时间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项目部提前策划,优化施工组织、科学管理、积极沟通协调,最终确保10千伏配电所顺利封顶。烟台南站改扩建对于提升烟台城市形象和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烟台南站将成为集铁路、公路、城市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烟台“123小时”交通圈(1小时市域、2小时省内、3小时京津冀/长三角),为烟台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也将为烟台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7:28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王世琪6月16日11时,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崇启公铁长江大桥3号墩上横梁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主塔已进入上塔柱施工阶段。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72_4096x10000.jpeg上横梁高6米,宽8.4米,分两次浇筑,与主塔第18节和第19节(斜拉索索导管的埋设)同步施工。上横梁不仅将两侧单独的塔柱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也增强了主塔的横向刚度和抗扭能力,减小不对称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塔柱的变形。本次为上横梁第二次浇筑,混凝土787.2立方米。3号墩主塔高153米,共27节,目前已达到109米,按计划9月份3、4号墩主塔可以双双封顶。崇启公铁长江大桥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控制性节点工程,全长4.09公里,横跨长江入海口北支航道。其构造为双层布置的公铁两用桥,上层为双向6车道、时速100公里的一级公路,下层为时速350公里的双线高速铁路+时速250公里的双线城际铁路。其中主通航孔桥为主跨400米双塔双索面钢桁结合梁斜拉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双塔双索面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7:43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翀 通讯员 刘喜冬 蔡明亨近日,在龙漳线铁路沿线,一列造型独特的JJC型接触网综合检修列车正在紧张作业,成为线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款被誉为接触网检修领域“巨无霸”的专业设备,正在为龙漳线接触网三级修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73_4096x10000.jpegJJC型接触网综合检修列车堪称接触网检修领域的“巨无霸”,它全长220米左右,由10节作业车和2节牵引车编组而成,最引人注目的是列车顶部架设的175米贯通作业平台,犹如一条空中走廊,可同时容纳多个作业组进行协同作业。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南昌维管处赣州维管段在此次接触网三级修过程中,创新采用“JJC检修列+车梯”的流水线作业模式,作业人员各司其职,通过默契配合,创下了单日天窗更换280根吊弦的优异成绩,使检修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数倍。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74_4096x10000.jpeg下一步,赣州维管段将继续发挥JJC检修列车的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施工作业组织,提升作业效率,提高检修质量,为龙漳线供电设备运行安全保驾护航。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7:58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侯红丽进入六月中旬,新疆准噶尔盆地热浪翻滚,气温超过37℃,但在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钻井现场,生产节奏却未受影响。截至6月16日上午,克拉玛依钻井公司完成58.79万米,比去年同期多开钻13口,多完井49口,增加进尺9.17万米,有16支钻井队进尺率先突破一万米大关。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块,烈日当空。目前,该区域39支钻井队累计开钻108口,完井90口,进尺突破30万米,进尺同比增长33.29%。其中在百21区块,50586钻井队成功避开复杂地层干扰,承钻的bDT22017井仅用21.27天便顺利完钻,较设计提速21.6%。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81_4096x10000.jpeg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钻井队在烈日下施工 侯红丽 摄效率提升增加了钻井人与高温较量的底气,吉木萨尔区块战意正酣。此地两支钻井队迎战酷暑,以精准的施工方案,持续突破技术难题。XD70103钻井队仅用39.66天就登上了一万米进尺台阶,两口井都实现了“日进一英里”目标,在HW85-19井仅仅耗时2.42天便完成表层作业,刷新区块纪录。炎热的天气下,陆梁区块同样锐不可当。在这里,5支钻井队发扬铁人精神苦干实干,在高温中淬炼出“加速度”。30640钻井队在LUD3305井以8.58天创下同区块、同机型钻井新纪录,机械钻速提升22%、钻井周期缩短27%。当前时节,准噶尔盆地全天日照时间超过16小时,让野外钻井作业难上加难。面对持续“烤”验,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早有预案。克拉玛依钻井公司严格执行高温防暑预案,在井场实行“避峰”工作制,将高强度作业安排在清晨与傍晚相对凉爽时间,避开高温时段。结合天气变化,根据各区块地质特征,制定出合理的优快施工措施,强化复杂情况预警预判,对单井进行全过程跟进、全方位管控,确保高温下“打得快、打得好”。在井场开展中暑急救以及快速降温、心肺复苏等技能培训,全面启动“送清凉”活动,让解暑药品与物资直达一线,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及时跟进设备维保,加密巡检频次,为生产提供坚实后盾,将高温压力转化为进尺动力,于烈日下交出“热力十足”的成绩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8:18
通讯员 侯齐 钟世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6月的刘家峡水库波光粼粼,一艘巡检船划破平静的水面。站在船头远眺,两岸青山如黛,成群的水鸟掠过水面,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79_4096x10000.jpeg这座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的水电工程,不仅是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更是守护黄河生态的“绿色卫士”。从“异重流”排沙技术的突破到“一洞两用”洮河口排沙洞的创新,从单一治沙技术到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职工以几代人的坚守,用科技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从“一碗水半碗沙”到异重流排沙奇迹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厂,1969年4月1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是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厂。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80_4096x10000.jpeg今天,站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眼前碧波荡漾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这是“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奔涌而下,仅洮河贡献的泥沙量就占到刘家峡水库总入库沙量的31%。这些泥沙不仅威胁着水电站的寿命,更直接影响着发电效率。1972年汛期那个清晨,观测员蒲乃达在大坝前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大坝底孔中冒出浑浊的水流,而水库表面却依然清澈如镜。这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了“异重流”排沙技术的序幕。经过连续观测和深入思考,蒲乃达敏锐地意识到,含沙量大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密度较大的浑水流,由于密度差异,这股浑水会潜入清水下方流动。这一发现为解决黄河泥沙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当“异重流”到达坝前时开启泄水道底孔闸门,就能实现多排沙、少耗水的目标。从1973年开始,刘家峡水电厂拉开了洮河“异重流”排沙工作的序幕。蒲乃达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节假日休息,驾驶着自制的红松小船,在汛期捕捉“异重流”的规律。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肉眼观测和手工记录,积累了大量珍贵数据。从1973年至1989年,刘家峡水电厂进行“异重流”排沙60余次,成功排出泥沙1亿多吨,大大减缓了坝前泥沙淤积速度,显著减轻了泥沙对水轮机的磨损。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解决了刘家峡水电站的燃眉之急,更为中国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奠定了关键性的科技基础。1978年,蒲乃达的研究成果在甘肃省科技大会上获奖;1980年,他撰写的论文更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河流泥沙国际讨论会上获得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异重流”排沙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黄河治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洞两用”洮河口排沙洞的科技智慧虽然采取了“异重流”排沙、低水位拉沙等措施,对延缓坝前泥沙淤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挡不住洮河泥沙向坝前的推进。为破解这一难题,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建设应运而生,这项工程创造性地实现了“一洞两用”——清水发电、浑水排沙,最大限度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增强了电站调峰能力。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82_4096x10000.jpeg工程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前所未有。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大密度覆盖的复杂地质条件,加上高空作业、立体交叉施工等多重风险,让工程难度陡增。但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确保了工程安全稳步推进。2006年5月工程开工,2008年4月岩塞爆破模型试验成功,2012年6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2015年9月水下岩塞爆破一次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6日的那次爆破,是国内首次“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大密度覆盖”条件下实施水下岩塞爆破,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建设者们凭借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开创了国内同类工程的先例。2018年8月,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全面建成投运,2台1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相当于新建了一座中型水电站。工程投产后,刘家峡水库“异重流”时段排沙比从原来的60%大幅提升至95.3%,彻底解决了水库泥沙淤积和机组磨损问题。这项工程的成功不仅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世界同类水利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绿色智慧”下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站在刘家峡大坝顶端远眺,翡翠色的水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让人恍惚置身江南水乡。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刘家峡水电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实践。“我的工作,往小了说就是种种树,往大了说,就是保护母亲河呢。”绿化班董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刘家峡水电厂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85_4096x10000.jpeg50多年来,刘家峡水电厂在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植树200多万株,让曾经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但生态保护远不止于植树造林。定期巡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水质监测等措施多管齐下,刘家峡水电厂为守护一库碧水作出了不懈努力。每年汛期,来自上游的漂浮物汇聚在大坝前,不仅影响水质,更威胁电站安全。自2018年起,刘家峡水电厂购置机械化打捞船,与人工打捞船配合,大幅提升了打捞效率。年均打捞运输漂浮物15000立方米,建立了与地方政府的快速联动机制,确保打捞船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上游天气变化。通过监测、保护、治理、打捞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维护水库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的刘家峡水库,水质清澈,生态良好,成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这背后是几代刘电人默默的付出与坚守。今年4月以来,黄河流域局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沿黄灌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从6月1日起,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调度要求,将水库日均出库流量调增至900立方米每秒,全力支援抗旱用水需求。半个多月来,职工们24小时密切跟踪水情变化,确保下游出现紧急用水需求时,为下游抗旱提供有效的水资源支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8:38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吴非儿“你知道安全‘三宝’都是什么吗?”“高空作业时安全带要怎么系才最保险?”中铁六局北京公司沈阳项目部的会议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正为即将开始的“安全咨询日”安全知识竞赛摩拳擦掌。会议室化身“安全竞赛场”,来自各部门的精兵强将通过抽签组成五支队伍,一场关于安全的智慧交锋正式展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83_4096x10000.jpeg今年6月是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为深入贯彻“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活动要求,项目部积极将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精准转化为施工生产的切实行动,该项目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让职工在互动中深化安全认知,拧紧项目安全生产的责任发条。题目源于现场,服务项目安全生产。竞赛内容深度聚焦项目部当前施工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及历年典型事故教训。项目部精心收集整理了数十个真实的高风险作业场景案例,如钢结构安装的起重吊装风险、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并将其巧妙融入竞赛题目,确保内容与项目当前施工重心和风险管控难点高度契合。每当有队伍答错,安全总监宋春城就化身“安全宝典”给大家耐心讲解:“落实吊篮日常什么工作,巡检和检查可不一样!大家记住,巡检更侧重于状态的记录,重点在于及时性和预防性措施,检查是检查完通常需要提交详细的检查报告,包括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及整改措施。”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错误答案变成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安全条例在趣味对抗中悄然扎根于心。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6/17/2468784_4096x10000.jpeg此次安全知识竞赛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安全教育实践,更有效提升全员的风险辨识能力和应急处突技能。通过寓教于赛的形式,将抽象的安全规程转化为具体场景下的应对智慧,转化为项目全员共同认同、主动守护的集体信念。安全,始于心,践于行,成于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8:50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庞世乾 刘薇)近日,在胜利油田辛37斜31井施工现场,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东辛作业区营二作业项目部司钻闫希军在司钻房里设定好起出油管的程序后,按下启动键,只见智能化修井机开始挥舞着机械臂,精准抓取油管进行起下作业。
修井机顺利起出两根油管后,闫希军走出司钻房,站在不远处看着修井机一遍遍重复着动作,一根根油管从地下起出后,又被自动整齐摆放在油管架上。
而此前作业的场景却是另一幅景象——修井机轰鸣,两名作业工人满身油污、汗水,不停起立下蹲、上扣松扣,再把起出的百公斤重的油管抬到油管架上……
“井口不用站人了,司钻也不用一直操作了。”从事作业工作20余年的闫希军没有想到,曾经需要4个人协同作业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既安全又轻快,这是给我们一线作业工人最大的福利!”闫希军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修井作业采用“四人一机”的模式,尤其是站在井口的两名工人,每口井要重复弯腰400多次,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
面对传统作业模式高风险、高强度、高耗能的弊端,胜利油田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破局,自2021年开始推进井下作业自动化,实现井口无人,全部操作只需要司钻一人。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胜利油田又开始推进作业设备智能化。相较于自动化,司钻无需一直在司钻房重复按键操作,而是一键启动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实现井场无人。
智能化修井机利用AI识别技术精准定位,自动液压吊卡、液压钳、机械手精准完成提放油管指令,实现一键连续起下管柱,人员劳动强度降低90%,井口接害风险减少58%。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胜利油田累计投入10.04亿元,完成211套作业设备的自动化升级,作业设备自动化率已达60.3%,作业工人劳动强度锐减90%。
随着作业自动化装备迭代升级,油田绿色转型的步伐也在加快。截至目前,胜利油田所有的修井设备全部实现电动化,现场噪音降低33%,能耗降低69%。“耳根子清静了,也不见黑烟了。”滨南作业区司钻李忠杰说。
胜利油田设备管理部经理丁涛介绍,该油田形成了覆盖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的智能作业解决方案,推动作业系统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30%。
“下一步,面对页岩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能源、超深层开发等新领域、新业态,胜利油田将全力构建全场景安全绿色、全流程数字智能、全时段快速高效的作业模式。”丁涛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5-6-18 14:49:02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庞慧敏)民营经济促进法日前正式施行。作为一名扎根食品制造业30余年的民营企业家,广西富丰集团董事长陈继志为此倍感鼓舞:“这部法律从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到权益保护,全方位构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屏障,将全面稳定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升级,支持民营经济最大限度释放活力潜力。
为破解政策信息分散、解读复杂等问题,柳州市日前发布《民营企业支持政策手册》,为企业提供权威、精准、便捷的政策指引,助力民营企业精准对接和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南宁市落实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精准开展融资、用工、产销对接和政策兑现等专项服务活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推动一批民营企业项目加快建设、投产增效。
“自扎根南宁以来,广西和桂集团用27年时间打造出一条‘特色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发展链。今年3月,我们自主研发的两款化妆品新原料成功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并纳入目录,实现了广西特色植物开发从‘原料粗加工’到‘高附加值应用’的跨越。”广西和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伟文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进一步优化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将加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打造“营商广西·桂在便利”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服务民营经济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在产业、投资、贸易、财税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