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
发表于 2008-4-12 13:43:23
跟贴“班组老照片”科技给班组带来的新变化
描述:1979年,新疆哈密露天煤矿机务班职工一张合影留念,展现当时的团体精神,当时,职工们把441万立方米/公里这个难以逾越的甲级纲要指标作为奋斗目标。
感言:现在,通过科学规划生产,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和包机包列等科学管理措施和办法的实施,职工们不仅大步跨越这一标准,最高成绩还达到了614.52万立方米/公里,这一运输成绩将过去的“高”标准远远甩在身后。
吴华伟
2008-4-12
汪东亚
发表于 2008-4-12 15:17:40
跟贴“班组老照片” “修车匠”人海战术保供车
描述:1986年,武昌南机务段检修车间柴油机包修组的职工在抢修柴油机的一个镜头。
感言: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铁路京广线开始施行机车长交路大轮乘,由于牵引时间长,外加运用操纵管理缺乏系统规范,机车检修工作呈现繁重、忙碌,特别是柴油机故障频繁,供车压力巨大,他们当时采取的有效战术同时也是最原始的——人海战术,分班通宵达旦抢修,壮丽地谱写了一曲激昂壮烈的保铁路运输的交响曲。让我们记住这些“修车匠”生龙活虎的身影吧。(汪东亚 整理)
王克礼
发表于 2008-4-12 16:32:53
引用第29楼汪东亚于2008-04-11 21:48发表的:
如何避免,克礼老师能不能提示一点点,谢谢。
我手中有一些老照片,主题教育多,文体活动多,再是职工作业也有,不知注重从哪些方面体现?请克礼老师赐教。谢谢!
汪东亚老师,您在随后发的那张图片清晰度稍欠,如果有工人现场作业的老照片更好!
王克礼
发表于 2008-4-12 16:35:12
引用第32楼李瑞于2008-04-12 07:55发表的:
职工点滴节约成风
描述:1962年,河南天冠集团(原河南南阳酒精厂)维修班职工王郁成,把换下来的废旧零件擦洗后重新加油,分类挑选,修复保存,整齐地摆放在存料台上备用的情景。
40多年前,为降低酒精生产成本,职工们从节约一片红薯干、一块煤屑、一根小麻绳着手,想法节省开支,全国劳模王郁成心中有勤俭,手下无废料,他把不用的废机油存起来,用大锅熬熬澄清了和好机油混在一起再用。年长日久,节约1.8万斤机油,价值10800元,王郁成还带领几名工人成立个修旧利废小组,如今,这项修旧利废的传家宝一直传到现在。
(柳玉柱 李瑞)
这张老照片真经典!
王克礼
发表于 2008-4-12 16:42:16
引用第33楼吴伟于2008-04-12 13:43发表的:
跟贴“班组老照片”科技给班组带来的新变化
描述:1979年,新疆哈密露天煤矿机务班职工一张合影留念,展现当时的团体精神,当时,职工们把441万立方米/公里这个难以逾越的甲级纲要指标作为奋斗目标。
感言:现在,通过科学规划生产,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和包机包列等科学管理措施和办法的实施,职工们不仅大步跨越这一标准,最高成绩还达到了614.52万立方米/公里,这一运输成绩将过去的“高”标准远远甩在身后。
吴华伟
.......
把这些尘埃拂去的老照片拿出来“晒一晒”,是对这段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这些当事人的尊重!
王克礼
发表于 2008-4-12 19:21:13
请 tianfeng老师参与“老照片”,我相信您的“家底”厚实!
马兵
发表于 2008-4-12 19:49:33
支持克礼老师!
马兵
发表于 2008-4-12 20:02:09
再顶!!!
吴涛
发表于 2008-4-12 20:46:30
拓荒者
描述:1981年,潞安新疆公司(原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5706机车的乘务员们在该矿剥离站的两个镜头。
感言:蒸汽机车,作为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的象征,一直兴盛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它带给人们的一种喜悦,也是那个时代的财富和力量的象征。
20多年前,是他们在一片茫茫戈壁上,到处都是被太阳晒的黝黑黝黑的石头、沙砾和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环境中拼搏奉献,是他们为今日戈壁煤城的振兴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他们的一身汗、一身油、一腔对煤炭事业的热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让我们永远记住拓荒者的风采。
整理:吴涛 劳蔚利
恳请王老师指点。
tcy4198445
发表于 2008-4-12 20:49:55
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