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企业热点新闻
7月28日晚上11时,西宁电务段西宁西信号工区灯光明亮,工长罗志超正在安排当天的工作。“今晚要检修西宁西站东西咽喉正线道岔,马登海负责室内防护,甘燚和杨慧负责室外防护,下道前一定要做好复核,千万不能把工具落在现场。”罗志超大声说。
近日,青藏高原连续高温。为减少高温天气对信号设备的影响,西宁电务段对管内各站道岔设备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季节性调整,确保道岔动作电流、表示缺口各项参数在正常范围,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而午夜进行的“天窗”,对西宁西信号工区的职工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清点工具、列队拍照、确认人员数量,一切准备就绪。
0时20分,“天窗”命令下达,职工们按照分工,快速奔赴东西咽喉岔区。到达5号道岔旁,罗志超熟练地打开转辙机机盖开始作业。擦拭接点、测试电流、检查缺口,他的手下动作极其娴熟。
“道岔是保证机车准确转道的关键设备,1毫米的表示缺口偏差,都有可能导致道岔无法正常转换,一定要仔细检查测试。”他对旁边刚定职不久的本生光说。
发现道岔缺口稍有偏差,他立马拿起扳手开始调整。27岁的罗志超2020年入路,经过五年的锻炼,已练就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
股道上,本生光保持半蹲姿势,拿着一把油泥铲,在轻轻铲除滑床板上的油垢,铲除完,他用一把毛刷将刮出的油泥细细扫出。然后用长嘴钳夹住一小块棉纱,伸进道岔锁钩的钩缝中来回擦拭,确认各个缝隙都没有油垢,他开始对滑床板、道岔锁钩等活动部位注油,以保持润滑。
调整道岔缺口、来回转动试验、再次进行确认。几分钟后,5号道岔的表示缺口被调整到标准范围值内。试验良好后,罗志超和本生光开始收拾工具,走向下一组道岔。
与此同时,在西咽喉10号道岔处,职工展涛正借着头灯灯光,逐一检查转辙机内配线是否有松动、表皮是否有破损,确认完好后,他拿出一把在根部缠了黑胶布的小毛刷,仔细清扫箱盒内的尘土。
“夏天高原昼夜温差大,电气特性容易发生变化,检查时要细心一些。锁钩就像道岔的牙齿,得维护好。”展涛对同组的张泉说。说完,他熟练打开锁钩销轴的防尘盖,手电光照亮锁钩与锁闭框的接触面,他拿出润滑油均匀涂抹在接触面。
沉沉夜色中,职工们的头灯灯光忽闪交织。凌晨2时10分,最后一组道岔检修完毕,罗志超开始用对讲机联系室内马登海:“全站道岔检修完毕,请求试验。”道岔“轰隆隆”的转换声再次响起。
“全站道岔试验良好,开通使用。”5分钟后,马登海回应。职工们收拾好工具,列队撤出站场。他们的身影渐渐隐入站场昏暗的光亮中……(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刘钊) 天津日报讯(记者 万红 摄影 张磊)昨天8时30分,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津潍高铁天津段唯一的转体桥工程——滨海南特大桥跨南港铁路148米连续梁转体桥,成功实现双墩同步转体,为项目后续建设进一步推进打下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707_4096x10000.jpeg中国铁建大桥局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采用传统施工方法,将会对南港铁路的运营造成影响。对此,我们充分利用好铁路列车运行的间隙,不断加快施工进度,采用转体法进行施工,先在平行于铁路线路两侧挂篮悬臂浇筑梁体,最后再通过球铰转动,使桥梁跨越铁路与设计桥位实现重合。”记者了解到,大桥的转体梁长度达62米,主体桥面宽达12.6米,转体桥梁面每侧的重量达3850吨,桥面面积接近4个标准篮球场。转体桥采用的是“双侧双转”,转体的核心装置采用的是直径3米、曲面半径6米的特制钢球铰系统,其单铰的承载力高达44000千牛,相当于可同时托起4座埃菲尔铁塔的承载力。滨海南特大桥跨南港铁路148米连续梁转体桥的成功转体,不仅打通了津潍高铁架梁通道上的关键断点,为后续箱梁预制和架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高铁建设在复杂环境下的桥梁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我国高铁营业线超低空转体技术又一次重大实践。
日前,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从上海登陆。中铁二局建筑公司松江区石湖荡镇项目、房地产集团上海公司接到松江区政府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相关通知后,积极响应,迅速启动《防台防汛专项应急预案》《人员紧急撤离预案》,协助地方政府分批、有序撤离建设者和当地群众560余人至政府指定安全避难点;在避难点设置中铁二局临时联络处,采购10000元饮用水、方便面和面包等大批生活必需物资,全力保障撤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联络处调集装载机1台,配备大功率抽水泵2台、雨衣雨鞋80余套以及沙袋、应急照明灯具、铁锹等抢险物资,全方位应对“竹节草”台风登陆潜在威胁。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701_4096x10000.jpeg下午4时许,安置点部分区域出现内涝、通信信号中断,现场临时联络处紧急调集抢险人员15名,同步开展内涝排险与通信抢修,并对安置点区域施工便道、排水口等重点区域展开拉网式防汛安全排查。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703_4096x10000.jpeg据了解,在台风“竹节草”登陆前,中铁二局建筑公司上海松江石湖荡镇项目部未雨绸缪,开展防汛防台应急演练,为抵御本次台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模拟基坑排水系统故障、水位快速上升至警戒线,严重威胁施工安全的情况,提高了员工的防汛意识和应急能力,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李思佳 蔡虎山 谭鑫)
连日来,武汉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37℃以上的高温“超长待机”,用电负荷也在不断攀升。面对长时间高温高负荷下出现的电力设施安全隐患,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以“能带电就不停电”的原则,向全市派出带电作业队伍,全力守护城市运行的供电“生命线”。
7月28日正午,骄阳似火。在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220千伏岳孙一回高压输电线路上,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带电作业班开展紧急“消缺”施工,用最短时间消除这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上导线接点发热隐患。
原来,在此前一天开展的无人机巡检中,运检人员发现,220千伏岳孙一回出现一处导电接点发热,必须尽快实施带电作业消除隐患。
记者了解到,这条220千伏高压线路是京广高铁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电力“大动脉”,跨越了运行繁忙的高铁、高速和重要输电线路等复杂环境,对高空带电作业提出了极大挑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与高温、与时间的赛跑”。
“我们作业线路的电压是220千伏,是家庭用电的1000倍。就算只有220伏,如果你触电了也是有生命危险。”坐镇指挥的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副总经理任广林说,从1000倍这个就可以感觉到带电作业的风险有多大。
守护电网安全刻不容缓,尤其是在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的极端高温时段。作业人员迅速穿戴全套装备,核心便是那身特制的屏蔽服,也被称为均压服。
即将登上30米高的电力铁塔,身穿屏蔽服的厉建昊显得非常从容。“这套屏蔽服能形成等电位体,保护咱们在高压电环境下免受致命电击。”厉建昊说,屏蔽服由细密金属丝编织而成,是作业人员的“保护甲”,但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桑拿服”——密不透风,隔绝空气流动,将人体完全包裹。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副武装后,身着“银甲”的厉建昊坐上自动升降机,攀上36米的高空,开始对设备线夹上的发热点进行紧急处理。
头顶是炽烈的阳光,脚下是滚烫的金属构架。现场的温度计显示气温已超过55℃,此刻,厉建昊身上的屏蔽服无异于一个移动的“金属蒸笼”。按照严格的安全规定,在如此酷热下进行带电作业,每工作25分钟就必须下来休息至少20分钟,并进行有效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防中暑。
对此,任广林也介绍,高温下作业的体力消耗巨大,补给至关重要。带电作业员补水必须少量多次精准补给:“我们选用含盐0.9%的功能饮料,每次只喝3大口,大约80毫升。一次喝太多也会加重胃部负担,反而会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汗水浸透了衣背,热气模糊了视线,高空中的带电作业人员用一次次精细的操作,从细微处消除隐患。任务顺利完成后,厉建昊回到地面。当他摘下屏蔽帽的瞬间,只见豆大的汗珠如雨般落下,头发像被水洗过一样。脱下厚重装备,衣服由内至外完全湿透,紧紧贴在身上。每一次呼吸,胸口都涌动着灼热的气息。
然而,短暂的休整之后,他们又将奔赴下一个守护夏日清凉的战场。正是供电人员这样的逆行与坚守,确保了在“超长待机”的酷暑里,将清凉与光明稳稳地传递到千家万户、工厂企业和城市运行的每一个角落,牢牢守护着这座特大城市的电力“生命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王欣 张恒 毛思哲)
7月29日23时45分,随着G55501次试验列车从南昌东站驶出,标志着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进入试运行阶段。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698_4096x10000.jpeg7月29日,23时45分,G55501次试验列车从南昌东站开出。张杰 摄高铁运行试验是线路开通运营前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主要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故障模拟及应急救援演练、按图行车试验等项目测试。通过模拟线路正式运营状态,全面验证运输组织、列车运行、设备状态、人员素质等,为正式开通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运行试验的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全长21公里,自南昌东站引出,至何家线路所与既有京港高铁昌赣段正线连接。线路开通后,杭昌高铁、京港高铁于南昌东站交会,实现快速互联互通,经杭昌高铁、昌赣高铁运行的列车可直接通过南昌东站实现快速通行,无需再绕行南昌南站,与途经南昌南站去往沪昆铁路、昌福铁路、沪昆高铁、京九铁路、昌赣高铁的列车分流,显著缓解南昌铁路枢纽“咽喉”的运输压力,列车通行时间将缩短7分钟左右,有效提高运输时效。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699_4096x10000.jpeg7月29日,一列动车从昌九高铁与沪昆高铁交汇处驶过。史俊男 摄据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副主任万宁磊介绍,此次运行试验的昌九高铁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与昌赣高铁、杭昌高铁相连。为不影响白天既有铁路行车,试验只能在夜间天窗时间进行,相较其他线路时间更紧张,视线受环境影响较大。项目团队通过优化试验流程、加强部门协调,确保试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昌九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京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西省境内,全长13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共设庐山、庐山南、共青城东、昌北机场、南昌东5座车站。昌九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于江西省打造“昌九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晓颖 通讯员 李翔)
7月27日,随着雄保特大桥677号墩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中铁六局太原公司负责的雄忻高铁雄保特大桥下部结构施工任务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后续架梁、铺轨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697_4096x10000.jpeg雄保特大桥全长21.848千米,宽12.6米,桩基5528根、承台680个、双线圆端型实体桥墩665个、连续梁主墩与梁边墩各6个、双线简支梁一字型桥台1个。该桥沿线并行京广高铁,邻近营业线,特殊孔跨多,安全风险高。施工中,项目部秉持精细管理和严格管控的原则,钻孔桩施工中引入“泥浆分离器”技术,有效净化泥浆,确保桩基成孔质量。承台与墩台身施工中,推行“首件认可制”,强化关键工序,执行“平行检测+第三方抽检”的双重检测机制,保证墩台身的原材料和结构质量强度等指标符合要求。运用“分层浇筑+智能温控”技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并将温差精准控制在25℃以内,有效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出现裂缝等难点。同时,采用“周滚动计划”和网格化管理,按照“夜间抢工+白天保通”施工模式,8个责任区均配备专职安全员,高危环节执行“作业许可制度”,按期兑现节点目标。新建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34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项目建成后,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屈扬)
7月28日,历时888天持续攻关,由中铁六局路桥公司承建的利咸高速二标段两河村隧道右洞顺利贯通,至此,该隧道实现双幅贯通,为利咸高速全线按期通车按下“加速键”。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696_4096x10000.jpeg利咸高速两河村隧道利(川)至咸(丰)高速公路,项目主线全长约84.5公里,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5.5米。中铁六局路桥公司承建的利咸二标主要承担K8+070~K25+525范围内路基、桥梁、隧道、互通、服务区等工程内容,主线合计17.455公里。隧道4单幅座,桥梁25单幅座,路基挖方232.75万方,填方145.73万方,预制T梁2282片。两河村隧道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凉雾乡纳水村两河片区,隧道左洞全长1621米,右洞全长1644米,最大埋深206.96米,以Ⅳ、Ⅴ级围岩为主,为双线分离式隧道。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稳定性较差,存在溶蚀裂隙、溶槽等不良地质,给施工安全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确保隧道实体工程质量,项目团队坚持“先预报、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施工策略,推行“短进尺、弱爆破、快循环”工艺。采用3D扫描技术及隧道断面质量监测信息系统,通过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自动进行侵限、净空、衬砌厚度分析及平整度分析,实现快速化、高速测量、自动预警。项目严格落实安全分级管控机制,建立项目部、施工队、作业班组三级管控体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检查制度,实行安全生产“每日巡查、每周通报、每月考核”机制,加强对用电、防火、行车、火工品使用安全管理,开展隧道坍塌、突泥涌水等应急演练,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做到全过程安全管控。利咸高速公路是湖北省规划的“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中的“纵九”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利川、咸丰两县市近40万群众快速出行问题,构建鄂、湘、渝、黔武陵山核心区域纵向快速通道,彻底改善武陵山区交通条件,对加强我国中西部联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栋)
记者日前获悉,近年来,中铁六局路桥公司工会将安全生产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举措为项目安全生产筑牢防线、注入动力,成为推动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路桥公司工会利用线上线下宣传载体,组织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生产法以及工会法中关于劳动安全卫生的条款,开展了“安全生产大家谈”主题学习、班前安全会专题学习等活动,并邀请专职安全员、一线群安员解读安全政策法规、分享安全操作经验,不断强化全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特别是通过组织观看事故警示教育案例,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违章操作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了“我要安全”的自觉性和“我会安全”的责任感。2025年上半年,共组织各类安全培训16次,培训755人。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693_4096x10000.jpeg为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公司工会开展了“安康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生产月”职工大学习、测测你的“安全力”应急科普、“查找身边隐患,分享安全笔记”小红书安全训练营等活动,激发职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成立宣讲组开展“工会送安全”活动,深入班组及施工现场,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各项目结合施工特点,开展高处坠落、隧道坍塌、防洪防汛等应急演练,不断提升项目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各项目共组织应急演练26次。公司两级工会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职能,广泛发动职工参与“安全隐患随手拍”等活动,鼓励职工主动查找身边存在的设备设施缺陷、作业环境不良、管理漏洞、违章操作等各类安全隐患。各项目部群安员聚焦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职工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当场指出并督促整改。同时,建立健全隐患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对检查出的问题登记造册,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定期跟踪复查,确保每一项隐患都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2025年上半年,共开展隐患排查13项次,推动完成隐患整改347个,整改率100%。(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杨玉琼)
7月29日,随着“建功号”盾构机破洞而出,由中铁上投、中铁三局承建的宁马城际项目板桥站至板桥南站区间左线盾构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宁马城际全线盾构隧道施工全部完成。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01/2522692_4096x10000.jpeg据悉,宁马城际铁路板桥站至板桥南站区间全长2356米,施工需穿越1020米复杂地层。“上软下硬+孤石密集”的复合地质构造,不仅在南京隧道施工史上首次出现,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盾构机在这样的地层中作业,掘进刀具磨损远超常规,由于石质不均导致盾构机土舱堵塞的问题也很突出”,中铁三局宁马城际项目盾构现场负责人李福龙介绍说,“我们累计‘带压开仓’作业171次,更换刀具118把,终于啃下了‘硬骨头’。”据悉,宁马城际铁路是南京都市圈重要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建成运营后,南京与马鞍山将实现30分钟互通互达。(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兰德华 通讯员 靳晓润 张瑜谷)
7月30日,在中建八局东北公司大连地铁4号线项目,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体检”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平时比较忙碌,抽不开身去医院体检。不用请假去医院排队,不出工地免费获得体检服务,实在太贴心了。”刚做完血常规检查工人刘师傅攥着体检表高兴地说。
本次体检涵盖多个检查项目,为工友们进行细致的职业病及健康隐患筛查,体检完成后,生成《健康体检报告》。
“报告太实用了!”来自重庆的钢筋工王师傅指着手机上的电子报告说,以前体检就是一堆数据,看不懂。现在这份报告不仅解读结果,更精准预警职业病风险,提供可操作性极强的防护指南。
中建八局东北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大连地铁4号线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康体检活动不仅要“检”出健康,更要“管”出健康,真正为工友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 通讯员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