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生活 发表于 2013-11-26 18:37:07

谢谢蒲老师,您搞这个活动让我再次回想到过去的苦而甜蜜,真好

鸿雁 发表于 2013-11-26 19:21:38

引用第38楼yxjliujian于2013-11-26 18:19发表的:
作为八零后又出生在农村的我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后“打破大锅饭”、“减员增效”、“岗位优化组合”等没有太深的印象,但从小到大的经历,尤其是自从上大学后到现在老家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受苦受累几辈子的农民现在生活虽不比城里人高档,但相对原来确实变化巨大,比如小时候印象深的是抓计划生育的厉害,都有权力扒老百姓房子,每年集资提留皇粮义务工等此起彼伏,而能够换取收入的方式、手段真是少之又少。反正初中、高中那会儿上学能在食堂吃饭,能在食堂吃饱的同学家里就算不错了。不知道有没有有同感的啊? p_w_picpath/back.gif

刘老师的切身体会就是历史的镜子,的确有同感,感谢老师分享哈

鸿雁 发表于 2013-11-26 19:24:24

引用第39楼yxjliujian于2013-11-26 18:21发表的:
不过现在也感受到改革了,现在销售公司正在搞减员增效,像我们这儿无论是机关还是加油站人员都已经减了大半,按照公司思路下一步还要加大改革,让人真是无味杂陈,要评判这次改革估计也要若干年后吧 p_w_picpath/back.gif

不论怎样,历史的大潮流不会改变,一定会越改越好的!

鸿雁 发表于 2013-11-26 19:25:16

回 40楼(微笑生活) 的帖子

感谢段老师的分享,一段记忆就是一段故事!

yxbhmy 发表于 2013-11-26 19:27:45

我也来说说我上班的事
    出生于70年代,一帆风顺的读了11年书(小学五年,中学四年,技校3年),其间没什么值得说的,倒是我们那时入学的迟,一直到了9岁才报名读小学(呵呵,我们那偏远没幼儿园什么的),我记得小学一年级学费才1.2元。
    中学读3年毕业就要满17岁了(没考上高中),当时我父亲在煤矿上班,那时还可以顶替上班的哦(也就是可以接班),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而且还有名额限制,一人退休只能顶替一个。当时初中三年毕业就来到矿上准备顶替父亲上班了,后来在办手续的过程中好像办理迟了,矿上人员要求我母亲马上把手续拿回老家开证明,下午就要,因为下午就要报上去(当时是上午10:00左右,而且我们这交通不便,单面一趟就算顺利的话也要5个小时也上),由于时间来不及,我上班顶替的事就不了了之。后来又回去复读了一年中学(这也是我中学读了四年的原因)。
    88年中学还没毕业,公司招技校生,由于成绩不怎么样,感觉考高中没希望,于是就来到矿上考技校了,后来的结果是考上了(当时那高兴劲不亚于考上高中,我记得当时报考技校的人很多,一共有3000多人,共就招了四个班220号人),就读91级。当时那脸上确实是有光啊(哪像现在,都不愿意去读了,郁闷)。
    就因为考上了技校,的确是风光了一阵,我们那顶替名额就留下了,90年我妹妹顶替了父亲去上班了,那时候女孩子上班不容易啊!

浮山神 发表于 2013-11-26 19:59:35

回 32楼(鲁宝林) 的帖子

我觉得老师对下岗还有一定的误解。我和我爱人都有下岗证。应该说就是下岗职工吧?我下岗时是科级干部,下岗时县委组织部让我填了一张表格,照了一张相片,在组织部备案。我在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市,省优秀工作者称号。我们厂是国有冶金综合大中企业。国家相关政策规定2000年元旦100米以下高炉停产。国务院生产司吊销了轧钢生产许可证。我们与99年下半年关停。从厂长(副处)到每一个最普通的工人全部失业了。当时即不叫失业,也不叫下岗,称之为待业;后来统统叫下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3-11-26 20:32:48

一网情深   年龄越大,越喜欢回忆,当然也是因为遇到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很多亲历都成为一种谈资。最近翻弄老照片,翻出了自己玩博时,大家编的小报,还有当时自己写的文章,回想起来还有一丝温馨的眷恋。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也打拼几年了,从最初的痴迷,到如今的冷静,或许是我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吧。
    开始自己建立博客时是带着一种憧憬的,还幼稚地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可以打拼成网络名人,那时是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圈子,建成后更是爱不释手,学习、取经,甚至使用各种招数,想尽各种办法留住团队的精英,看着别人的圈子人数不断攀升就眼红,恨不得自己的圈子一夜间成为最耀眼的新星。但是后来才发现这些虚假的繁荣后面是无尽的攀比和大量时间的浪费。
    我一直觉得玩圈子玩的是心情,圈子的红火是什么?我的内心认为不是成百上千的圈友,也不是你的一篇文章下来,成百上千的回复,更不是那些虚拟的精华。而是你的文章能被几个人认真的品读过,留下几句真心的话语。其实悟出这个道理也是我在圈子几经沉浮后才得出的结论。其实每位博友发了帖子之后都是希望看到别人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新作品的,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有时也会觉得暖呼呼的,如果圈子来的人少,就会出现发了帖子很久没人过问的现象,这一现象对不是经常来圈子的人就会认为是慢待了,有的转身就离开了,另投其它圈子了,作为圈主的我这是最大的失职。
   博客很火的时候,我在玩,圈子很火的时候,我在付出。如今进了平台,我依然没有离开这个虚拟的世界,依然在与文字互动,结交新的朋友。不过现在我冷静了很多,博客也好,圈子也罢都是玩的心态,没有思考,如今不一样了,责任重了很多,写文字总在不断斟酌,文字没有当初那么感性了,思想也有些固化了,我不知道这么多年来,网络给了我们多大的改变,但是一定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每天上网浏览一圈,看看“家人”的问候,看看自己的文章又有几个人真诚地给出建议或者答案,其乐融融,不浪费大量的精力,也没失去同“家人”的联络,能够一直淡定地在网络上你牵我挂,或许也是一种成绩,一种收获,足矣!

浮山神 发表于 2013-11-26 20:39:15

几年后,我们厂极其廉价的卖给了私人。他们招回去一部分职工。当时也通过某局长找过我。可是我已经在青岛买房子了。后来我发现,回去的,几乎多数是在别处不容易混饭吃的人。当时的160多有学历的几乎没有回去的。其它国企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往往也是那些有学历,有技术,有工作能力的人敢于走出去,敢于失业。

鲁宝林 发表于 2013-11-26 20:42:40

回 45楼(浮山神) 的帖子

您说的下岗和我说的下岗似乎有一点不一样。也许您是对的。

鲁宝林 发表于 2013-11-26 20:47:43

回 46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我和您有同样的感受和体会,我来这个平台不久,认识了很多人,大家都很友好,也很支持我,让我很感动!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活动:邀您参加“讲述我的经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