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3:38

你不知道自己多么优秀时间:2014-06-17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2012年6月,46岁的陈芳应第一次走出家门,随丈夫和儿子一起到东莞打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求职过程中她屡屡被拒。经过多日奔波,她终于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谋得了清洁工的差事,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上班第一天,她就遭遇了尴尬,当来来往往的老外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时,她只能以微笑来回答对方,因为她实在弄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在以后的几天里,只要见到老外,她就早早地把脸扭向一边。比她早来几天的同伴善意地提醒她说:“公司为了保持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要求所有员工在公共区域尽量讲英语,像你这样一句英语都不懂的,试用期过后很可能会被辞退。”
  
  想到当初求职的艰难,她决心不能让英语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可是当年她仅读了一年半的初中,年近半百的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可为了保住饭碗,她决心拼一把——每天学说一句英语。那段日子她随时都带着便笺,随时随地记录。只要有机会就向老师或学员请教,听到单词就问别人是什么意思,怎么写的。就这样,三个月的试用期很快就过去了,她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口语。
  
  她的上进心感动了公司的领导,培训中心给她免费提供了一个学习账号,让她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清洁工作后,供她线上学习。有了学习账号后,她如获至宝。由于公司的线上课程到晚上9点就关闭了,所以她只能把自己搞卫生的时间推到9点之后,晚上7点多到9点本来应该做卫生的时间,先拿来学习。当所有同事都进入梦乡之后,她才开始繁重的劳动,经常到午夜时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租住地。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自学,她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学习,目前她已经掌握近1500个单词,能和外教进行日常的交流,还能用英语作自我介绍、点餐、问路、办理出入境手续。清晰流利的口语也为她带来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一位学员在听过她的发音后,表示想让她去当自己孩子的全职双语保姆,工资是现在的两倍。让人颇感意外的是,陈芳应婉拒了对方的高薪聘请。她说,虽然待遇很诱人,但还是想继续留在中心把英语学扎实。因为她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她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去国外走一走。
  
  如果不给自己一点压力,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正是迫于可能失去工作的压力,清洁工陈芳应激活了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潜力。如果我们也能像她一样,超出常人地付出和努力,就一定能弥补先天的不足,为自己赢得改变命运的可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3:49

势当两立时间:2014-06-17 作者:未详 点击:132次   “势不两立”,出自《战国策》。谁不希望,站在顶峰的,只有自己一个!于是,要将所有爬上来的人打下去。东风和西风之间的打压,不过是广度上的一种局限,高度上的一种障碍。历史的舞台,不是由某个巨人一力撑起的;人生的舞台,也不会任由某个人唱独角戏。
  
  “时势造英雄”,不生此豪杰,必生彼豪杰,曹操、赵匡胤、拿破仑都是这样诞生的。“英才并生”,一样是不可违逆的。有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就会有领导滑铁卢之战的威灵顿。世界自从有了你,就至少会有一个不逊于你的对手。旗鼓相当,各有输赢,才得以平衡。
  
  本身的实力,才是立世的根本。有些人偏不思考怎样拓展,而是想方设法地压榨对方。不知想过没有,胜了,自己的势力还是这么大;若虎狮之争呢,一场腥风血雨,两败俱伤,赢了也是输。
  
  是对手,就不能是朋友?
  
  当然可以,“李杜”就是一例。李白诗言:“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并非在戏谑杜甫,而是真切的关爱;杜甫亦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由衷赞赏李白。他们的才情,同显于当世,并立于千古。
  
  藏谚有云:“认识了毒草,等于找到了一剂良药;看清了敌人,等于找到了一位老师。”鹿儿们,没了狼群的追逐,健康就得打问号。久之,就会在平静中颓废、逝去,甚至灭绝。而狼妄想逐尽鹿群,一样是自断食源。
  
  哲学家叔本华提出过一个刺猬法则,刺猬凑在一起,间距恰当,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刺伤对方。“势”与“势”之间,就是缓冲余地,可以强强联手。索尼的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就如此,他们相得益彰,其乐融融。
  
  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是就随风吹走吧。
  
  百事可乐一度经营不善,先后两次主动谋求被可口可乐“吞并”。可人家并没有落井下石,伺机诛对手,而是设法帮助它过了难关。对手之间,争斗是常态,而互援是鲜为人知的另一种姿态。多年对手成知己!一势独大,难能持久;两势并立,如履薄冰,警钟之下,或可齐头并进。因此,他们至今仍牢占碳酸饮料行业数一数二的地位。
  
  蒙牛和伊利同处一地,却喜欢硬挤独木桥,一直争头不断,势同水火。怎么就不把耗在内斗的精力,放到领域内的“对外斗争”?
  
  至此,晓得对手的厉害了吧?它就像一面镜子,能映射我们的本相,化开我们的迷惘,锤炼出坚定的信念。换言之,就是实现成功的另一只手——当借此成长为更好的一面。
  
  雄霸一方的主,自有过人的智慧、卓越的能力,若再得个神一样的对手,可真就是上苍的眷顾了。一心想着独大的人,自私、狭隘,认为一山不容二虎,是体会不了上苍的良苦用心的。
  
  江海的前方,有巨岩的拦阻,才能激起千层浪。“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卡夫卡说得很到位。对手就是一对同根兄弟,彼此成就着对方,也成就着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4:00

被漏洞害死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91次   曹利用是北宋名臣,资历老,有才华,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时,对他委以重任,凡朝廷事务,都要经他审查,只有他签了字,才能生效。
  
  曹利用确实铁面无私,凡是乱升官、乱发钱的条子,他一律不签字,就连太后刘娥递来的条子,他都一样驳回。
  
  太后很是苦恼,但也无可奈何。倒是递条子的太监急太后所急,慢慢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条子被驳回来后,隔段时间再送去,曹利用偶尔也会发发善心,批上那么一两次。
  
  太监抓住这个漏洞,决定大做文章。那次,太后又写了个条子,想要升某人的官,太监第一时间把条子送到曹利用手中,曹利用一看,二话不说,驳回没商量。太监拿着条子灰溜溜地出来,过两天后,再次送过去。如此反复了几次,奇迹发生了,曹利用居然在条子上签了“同意”二字。
  
  太后很是奇怪,同样的条子,为什么前几次不批,最后又批了呢?答案只有曹利用知道,也许是善心大发,也许是考虑到太后的感受,谁知道呢?
  
  但是,太监可不这么看,曹利用平时不把太监放在眼里,连太后身边的红人都敢鞭打,所以,太监们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扳倒他,这不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于是,这位太监灵机一动,附在太后耳边,悄悄地说:“我们去了曹大人府上,拜见了他家老太太,送了厚礼,这事儿才办下来。”
  
  太后一听气得不行,好你个曹利用,原来你的铁面无私都是假的,送礼就签字,不送礼就不签,这分明是拿着朝廷给的权力敛财!
  
  太后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太监的话是无中生有,但曹利用已经失去了申辩的机会,被罢掉官职,贬往房州,途中不堪宦官所逼,自杀身亡。
  
  与其说曹利用是被太监害死的,不如说,他是被自己留的漏洞给害死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据可依,不可自坏规矩,否则,一点小小的漏洞,都有可能被人无限放大,最终成为埋藏自己的坟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4:13

黑名单里的爱情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73次   2000年,你是自命不凡的同桌
  
  千禧年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冯莎莎觉得周围每个人都异常兴奋。有人忙着告别旧时光,有人忙着奔赴锦绣前程。而她,却在忙着忧伤。
  
  这一年,冯莎莎带着让人羞愧的成绩升入初中。好在长大,有时候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跨过千禧年,冯莎莎像一头从睡梦中醒来的狮子。她开始摒弃往日里的懒惰,关注起读书这件事。
  
  听课,记笔记,冯莎莎憋着一股劲地给自己定了三年目标。一个学期下来,她在班级的排名和她的身高一样,“噌”地往上涨,最后基本稳定在班级的前五名。
  
  13岁的冯莎莎,生得本就好看,如今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走在校园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学长在身后吹起口哨。
  
  天知道班主任怎么会让姜小松成为自己的同桌,这个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小男生,是这个班雷打不动的第一名,总是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他的课桌里有各种新鲜玩意儿,随身听、磁带、小说,冯莎莎看得眼馋。
  
  有时候数学老师讲着讲着,突然点名说姜小松,这道题你会了吗?姜小松放下手里的小人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很淡定地说:“老师,关于这道题我有三种解法,请问您想听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真不知道小鼻子小眼睛的姜小松,小脑袋瓜整天在想些什么。冯莎莎经常为一道数学题绞尽脑汁,姜小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会说:“我们做个交易吧,你帮我抄歌词,我帮你补课……”
  
  冯莎莎觉得姜小松的眼睛一定是长在头顶了,那副自命不凡的样子真是欠揍啊。可为了保持前五名,冯莎莎决定豁出去了。
  
  姜小松让她抄的第一首歌,是梁静茹的《勇气》。偶尔心情好的时候,他还会很大方地把随身听借给冯莎莎。冯莎莎的青春,因为有了梁静茹而不觉得孤单。
  
  2003年,冤家路窄
  
  初三刚开学,姜小松突然找班主任换了座位,冯莎莎觉得奇怪。姜小松解释得很离谱,他说两个好学生坐在一起,浪费资源。
  
  马上就要中考,她也没多余的时间跟他计较。不过这样也好,他对她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冯莎莎觉得她的自尊早就被摧残得碎了一地。
  
  两年下来,冯莎莎凭着笨鸟先飞的精神,已稳扎稳打地成了班级的第二名。这其中,不得不承认有姜小松的功劳。
  
  2003年,两个人顺利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九月去学校报到,冯莎莎在高一(6)班的名单里看到姜小松,再往下几行就是自己,两人竟然又被分到了一个班。
  
  “喂,我们在一个班呢。”冯莎莎远远看到姜小松迎面走来,忍不住跟他打了个招呼。
  
  姜小松一副淡然而又傲慢的样子:“那你又不能考第一了,抱歉啊……”
  
  那语气和表情,让冯莎莎很受伤,她暗暗发誓,高中三年一定要超过他。其实冯莎莎的文科成绩很出色,只是高中的物理和化学明显难了一大截,总体排名被拉了下来,而姜小松竟然“噌”地跑到了年级第一名。
  
  与此同时,增长幅度同样夸张的还有他的身高,一下子长到了一米八,比冯莎莎高出了半个头。高二文理分班,冯莎莎毅然决然地选了文科。一想到再也不用和姜小松暗暗较劲,冯莎莎忽然有些失落。
  
  不过好在,长了个头的姜小松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个人,变得温顺谦和。偶尔在校园里遇到,他还会礼貌地跟她打个招呼。
  
  冯莎莎生日的时候,意外收到姜小松通过邮局寄来的礼物,一个索尼的MP3。
  
  “在一所学校,干吗要给邮局做贡献?”放学的时候,冯莎莎在校门口拦住了他。
  
  “因为想给你一个惊喜……”姜小松挠挠头,支支吾吾的,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冯莎莎忽然发现,这个从初中就一直和自己抬杠的小男生,其实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
  
  “待会儿我有场球赛,有时间来看吗?”姜小松有些忐忑地问她。那个黄昏,篮球场上飞奔的少年,让冯莎莎的心,七零八落地乱了。
  
  那些懵懂的情愫,忽然在她的心底生了根,发了芽。
  
  2006年,你身边的女孩很可爱
  
  高三,每个人都在为高考做最后的拼搏。冯莎莎在走廊看到姜小松的时候,也会不经意发现他脸上的疲惫。有(6)班的旧日好友悄悄跟冯莎莎透露,班级聚会上,姜小松喝醉了,一直叫着冯莎莎的名字。隔天有人拿这个取笑他,他却打死也不肯承认。
  
  得知这个小插曲,冯莎莎的心里又欢喜又忧愁。这种小折磨,大概就是喜欢一个人了吧。
  
  黑色的六月过去,冯莎莎的志愿表里是清一色的上海。因为她记得初中的时候,姜小松说过他最爱的城市是上海,而那时她最向往的却是北京。她本想先去问问他会填哪所学校,可最终还是没好意思开口。
  
  而姜小松一考完试,就跟着表哥去了上海,连志愿表也是让家里人填的。姜小松的父母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改了姜小松的意向,报了清华。那天冯莎莎站在光荣榜前,突然就红了眼眶。九月开学,两人一个南下,一个北上。
  
  元旦的时候,姜小松在电话里说要来上海看她,她失落了几个月的心仿佛瞬间复活了。
  
  姜小松说大概下午三点到站,冯莎莎两点钟就坐在候车厅。她忽然有些局促起来,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跟姜小松打招呼才好。
  
  火车晚点,姜小松到站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钟。同他一起走过来的还有一个可爱的女生,冯莎莎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
  
  姜小松介绍说,这是沈佳,我的大学同学。然后转过来对沈佳说,这是冯莎莎,我的老同学。
  
  中规中矩,谁都不特殊。
  
  地铁里,冯莎莎看见沈佳有意无意地总是想拉姜小松的手,但每次都被他巧妙地避开了。冯莎莎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糟糕,她觉得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大电灯泡。三人有些尴尬地吃完饭,然后去了外滩。夜景很美,沈佳拉着姜小松合影,她的整个身子都几乎靠在他的怀里,冯莎莎对着镜头,恍惚得差点儿忘了按下快门。眼前的这个少年,忽然变得隔山隔水地遥远。
  
  三天后,他们回北京。在车站,冯莎莎很想当着沈佳的面,对姜小松说出心底的那份喜欢。可姜小松欲言又止的表情,让她犹豫了,然后火车开走,她像是从一场梦里醒来。
  
  2010年,将你拉进黑名单
  
  2010年,冯莎莎大学毕业,和同事在浦东合租一个小居室,享受单身的小快乐。
  
  有一天下班回来,冯莎莎刚煮好一碗泡面。打开电脑,高中的QQ群里突然跳出一则消息,班长姜小松下个礼拜结婚,有没有人组团去北京参加婚礼。然后又发上来一组婚纱照,冯莎莎的表情在那一刻凝固了。姜小松身边那个笑颜如花的女子,是沈佳。
  
  当年在车站送走他们,冯莎莎回到宿舍就将姜小松的名字拉进了黑名单,手机、QQ,还有那个时候很热闹的校内网,片甲不留。
  
  她也曾幻想着,姜小松会用其他的办法来找她。半年过去,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她开始答应身边的追求者。她在群里说了六个字,班长结婚快乐。刚打完,系统提示有人请求加好友。看到那个熟悉的图像,她犹豫了下,还是点了同意。
  
  姜小松的第一句话是:那时候,你到底有没有一点点喜欢过我?
  
  冯莎莎还没来得及回答,QQ那头还在显示“正在输入”:那年,沈佳追我,我告诉她我有喜欢的人了,那个人在上海。她不信,缠着我带她来上海,然后跟我打赌,只要你说出喜欢我,她就认输,让我们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中,我不能先对你表白。我信心十足地以为你会吃醋,我也信心十足地以为激将法对你很有用,可这次我却输了,所以回去我答应了沈佳,然后将你埋在心底……我就要结婚了,希望你也幸福。
  
  冯莎莎的眼泪就那么掉下来,她忽然意识到当年梁静茹的那首《勇气》算不算姜小松对自己的表白呢: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
  
  其实冯莎莎的确不知道,2000年,比自己矮了半个头的姜小松,在她面前是自卑的。自卑到了极端便只能自负,以此保持那份可怜的自尊。
  
  在这场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爱情里,两人都太骄傲,也太矜持,一点点地试探对方,发现没什么反应,就觉得受到了伤害,急着放弃。年少时的我们,还不懂得,爱情除了尊严,还需要耐心。
  
  2010年,冯莎莎再次将姜小松拉进黑名单。只是当她在街头听到梁静茹的《勇气》时,还是忍不住地会想起2000年遇见的那个少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7:35

刘德华的“老三哲学”时间:2014-06-15 作者:未详 点击:79次   刘德华先生虽然是演艺明星,但是身上有太多值得写的东西,比如他极好的个人修养。
  
  可是,媒体更多的时候只做一些表面文章,把刘德华当作娱乐明星解读,只求博得点击率和收视率,结果不但没有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反倒造成许多误读。
  
  他说:“我是一个整体的艺人,你问我电影有没有达到第一名?我没有。唱歌有没有达到第一名?我没有。我的水准整体上很平均,我是这种类型的艺人,我只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才能稳定自己在娱乐圈里的成绩。”
  
  刘德华的意思很明白,他谦虚地说自己不是天才,所以要追求全能。于是媒体争相抄袭资料拼命佐证,大肆宣扬刘德华一路成长是如何艰辛,如何勤能补拙,更有无良媒体居然抛出刘德华“笨拙论”,给那些喜欢知易行难的道理和故事的人以“人生激励”。其实,刘德华谦称自己不是老大,也没有把自己放在时刻觊觎“第一”的“第二”位置,他的低调与全能,他的超然物外,更像是一个闷头进取、从容进步的“老三”。虽然不争排名,但有本事能成为全能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天才!
  
  熟悉刘德华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才华的低调,比如说刘德华很会写词,很多歌曲甚至名曲都出自他的手笔,《冰雨》《爱你一万年》《悟》等,香江才子黄霑就曾经对《冰雨》的填词赞赏有加,《悟》更是刘德华近年电影歌曲的巅峰之作,把佛理讲得通俗透彻不失深刻,回味绵长禅意十足。还有刘德华的艺术眼光和商业眼光,他既能出演纯艺术片《桃姐》拿下金马金像影帝,又能投资《疯狂的石头》《香港制造》《打擂台》挖掘出一批新锐导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德华拿下影帝的《暗战》《无间道3》《大只佬》都是商业性极强的电影,但是都打败了同期提名的颁奖礼上最受青睐的文艺电影。刘德华做人谦和低调,不与人争,毛笔字写得潇洒有力、灵气袭人;那份儒雅气质放到文化界都属罕见,在演艺圈更是独一无二。
  
  而这些过人之处,媒体却很少看到,甚至是故意选择性失明。有人提出过“老三哲学”,拿颁奖礼作比喻,说:拿过金奖,一旦跌落银,就被说成人气不再;金下去,又容易走安全路线,不敢离过往成功的模式太远,因为不敢冒险,做得又闷又惊。拿银的会惹来一直不敌他人的讥讽。还是拿过铜的幸福,因为不抢眼,一时成铁也不觉得是大败,还可以毫无压力地穿梭于铜铁之间,做音乐也可以任意自由一点,有奖就有,没有也不那么敏感,因为从老一到老二之间的距离感,比老三与老二的众目睽睽。
  
  从这个“老三哲学”中,我反倒看出了刘德华长期被误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谦称第三,真的被当成了老三!长期以来,媒体把刘德华有着深层哲理和良好修养并且充满自谦态度的“老三哲学”真的当成了“第三名的哲学”!老三并不意味着实力真的是第三名,往往拥有第一名的实力,总是付出力争上游的努力,却自谦第三,往往站得最稳、最持久。从刘德华活用“老三哲学”,我们可以得知,有时候,不争,才争得到,心态良好,埋头努力,是“老三”成为最后赢家的秘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7:58

老大、老二和老三时间:2014-06-15 作者:未详 点击:340次   在一个团体中,老大的位置最引人注目,老二的位置最敏感、最尴尬,而老三的位置,则几乎没人注意。
  
  老大是核心,老二负责具体业务,冲锋陷阵。老三呢?论号召力比不上老大,论实力比不上老二,要他做什么?干脆让老二以下的人全部拉齐,平等对待,节省人力物力,岂不更好?
  
  其实,这正是老三的玄妙之处。老大必须设置老三。你可以注意观察,整个体系中,只有老三和老大的关系最“铁”、最稳定。老大有事时,按规矩应该和老二商量,但往往是老三的态度才对他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老大的心目中,老二和自己一样,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而老三及其以下的人具有民间立场,能保持更客观的态度。做老大的,尤其看重这种旁观者的态度。而且,这是一种必要的参照。
  
  老大设置老三,潜意识里是希望老二有戒心,希望老三牵制一下老二。有时候,老大甚至要有意无意地给他俩制造点矛盾,让老二疲于应付老三,从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跟自己捣乱。万一老三和老二玩过了头,两人争到了你死我活,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老大该怎么办?这时,老大一般会狠心抛出老三,保住老二。毕竟,老二实力强大,且根深蒂固,用这种方式小小地讨好一下老二,会让他更加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当然,老大舍弃了这个老三,还会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地冲上来做老三,做了老大,还愁手下没有捧臭脚的人?一般情况下,老大也不会把失势的老三彻底打死,他还得给他留一口气,以备将来再用,而且,只有这样才不致让其他老三因为这个老三的下场而寒心。
  
  在老大和老二闹矛盾的时候,老三的作用便会尤其凸显出来。他距离老大和老二最近,最了解他们两个之间的力量对比,需要做出选择了,他这一票肯定要投向分量最重的一个,通常情况下,也就是老大。他这一票,让老大在哪怕是劣势中也会反败为胜。此时此刻,老三成了老大以无招胜有招的那最重要的一“招”。老三躲在暗处,不声不响,不引人注意,却是老大的绝对“撒手锏”。在和外人拼斗的时候,老大最需要老二;在内部发生争斗的时候,老大最需要的是老三。
  
  按理说,既然老大这么相信老三,何不干脆把他排在第二,做自己的直接助手,为何还要在他上面安排一个人?事实上,有的老大确实这样做了,但无论是谁,只要成了老二,不可避免地要和老大闹僵。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这里的枪,是指老大手中的“枪”,“出头鸟”自然是离老大最近的那个人。说得更直白一些,“枪打出头鸟”,就是老大拿着枪打老二。
  
  必须有人充当老三,并承担老三应该承担的任务:牵制老二,挟制老四、老五及其以下人员,关键的时候,充当老大的打手或者炮灰。
  
  老三的位置并非固定,这个人危难时可以冲上来暂时替代老二甚至老大的位置,局面稳定以后,要勇于放弃,不可留恋,马上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在另外一些时候,他还要再退几步,去做老四老五……这个人必须性格沉稳,不抢功,不招摇,不咄咄逼人,又于最不显眼处,常出奇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8:17

老大、老二和老三时间:2014-06-15 作者:未详 点击:340次   在一个团体中,老大的位置最引人注目,老二的位置最敏感、最尴尬,而老三的位置,则几乎没人注意。
  
  老大是核心,老二负责具体业务,冲锋陷阵。老三呢?论号召力比不上老大,论实力比不上老二,要他做什么?干脆让老二以下的人全部拉齐,平等对待,节省人力物力,岂不更好?
  
  其实,这正是老三的玄妙之处。老大必须设置老三。你可以注意观察,整个体系中,只有老三和老大的关系最“铁”、最稳定。老大有事时,按规矩应该和老二商量,但往往是老三的态度才对他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老大的心目中,老二和自己一样,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而老三及其以下的人具有民间立场,能保持更客观的态度。做老大的,尤其看重这种旁观者的态度。而且,这是一种必要的参照。
  
  老大设置老三,潜意识里是希望老二有戒心,希望老三牵制一下老二。有时候,老大甚至要有意无意地给他俩制造点矛盾,让老二疲于应付老三,从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跟自己捣乱。万一老三和老二玩过了头,两人争到了你死我活,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老大该怎么办?这时,老大一般会狠心抛出老三,保住老二。毕竟,老二实力强大,且根深蒂固,用这种方式小小地讨好一下老二,会让他更加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当然,老大舍弃了这个老三,还会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地冲上来做老三,做了老大,还愁手下没有捧臭脚的人?一般情况下,老大也不会把失势的老三彻底打死,他还得给他留一口气,以备将来再用,而且,只有这样才不致让其他老三因为这个老三的下场而寒心。
  
  在老大和老二闹矛盾的时候,老三的作用便会尤其凸显出来。他距离老大和老二最近,最了解他们两个之间的力量对比,需要做出选择了,他这一票肯定要投向分量最重的一个,通常情况下,也就是老大。他这一票,让老大在哪怕是劣势中也会反败为胜。此时此刻,老三成了老大以无招胜有招的那最重要的一“招”。老三躲在暗处,不声不响,不引人注意,却是老大的绝对“撒手锏”。在和外人拼斗的时候,老大最需要老二;在内部发生争斗的时候,老大最需要的是老三。
  
  按理说,既然老大这么相信老三,何不干脆把他排在第二,做自己的直接助手,为何还要在他上面安排一个人?事实上,有的老大确实这样做了,但无论是谁,只要成了老二,不可避免地要和老大闹僵。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这里的枪,是指老大手中的“枪”,“出头鸟”自然是离老大最近的那个人。说得更直白一些,“枪打出头鸟”,就是老大拿着枪打老二。
  
  必须有人充当老三,并承担老三应该承担的任务:牵制老二,挟制老四、老五及其以下人员,关键的时候,充当老大的打手或者炮灰。
  
  老三的位置并非固定,这个人危难时可以冲上来暂时替代老二甚至老大的位置,局面稳定以后,要勇于放弃,不可留恋,马上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在另外一些时候,他还要再退几步,去做老四老五……这个人必须性格沉稳,不抢功,不招摇,不咄咄逼人,又于最不显眼处,常出奇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8:31

第三最幸福:以追求铜牌为目标时间:2014-06-15 作者:未详 点击:121次   第三名才是最轻松自在的名次
  
  无论是在运动场上还是在其他竞技场合,赢得第一未必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在名列前茅反而会带来压力的时候,此时争取“第三名”可能会更合适。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所谓的“第一”是个经常伴随很大压力的头衔。在拥有这项头衔前,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好不容易抢得第一的头衔时,又必须面临“可能被取而代之”的恐惧感,你不得不为此奋战。第一名已是顶点,只有退步的可能,不再有进步的空间。
  
  而第二名除了会受到排名第一的人处处提防外,同样也必须防范在后虎视眈眈的第三名,前后夹击的严酷环境同样压力不小,而且得承受“争夺第一”落败的挫折感。
  
  身为第三名的人则通常不会被第一名视为竞争对手,与前两名相比,要保持第三名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一旦跌落到第四名以下的位置,就容易被“与多数人归为一类”,个人的存在感也会因此削弱许多。
  
  事实上也有研究数据支持这一论点。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维克特尔博士曾观察过巴塞罗那奥运会颁奖台上领取奖牌的选手们的“表情”,并请二十位大学生模拟领奖情况来加以分析。
  
  结果发现,在“幸福表情评分”上,获得金牌的大学生得到4。7分,获得银牌的大学生得到4。8分,获得铜牌的大学生则高达7。1分。也就是说,获得第三名的铜牌得主脸上的表情最为幸福。
  
  第三名将左右组织整体的命运
  
  接着让我们从“派系”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在一个团体里,第一名与第二名往往会各成一派,彼此的拥护者也会处于对立的状态。
  
  因此,身为第三名的你采取何种动向,对于组织的平衡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你选择倾向第一名主导的派系,则第二名的派系便会在公司中失势,有可能会逐渐销声匿迹。假如你决定投靠第二名的派系,那么就会形成如同三国中蜀吴联合对抗魏国那样的局势,这种微妙的平衡也有可能缓解公司内的派系斗争。
  
  也就是说,身处第三把交椅的人,握有决定公司内部势力消长的关键一票。这个现象无论在政界还是一般企业里的合作中都很常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8:44

爱,会让彼此更加优秀时间:2014-06-15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娶一个美女,只是一个男人的本能,让妻子变得美丽自信,这才是一个男人的本事;

  嫁一个成功的男人只能证明这个女人找到了宝藏,帮自己的男人变得越来越成功,却能证明这个女人本身就是宝藏。

  好的婚姻是通过造就对方来成就自己,不好的婚姻是通过消耗对方来满足自己。

  ——爱,会让彼此更加优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6 12:08:57

厚道什么意思时间:2014-06-16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有一阵,我皮肤生了一点小疾,特意拜托朋友先找医生,再我自己又赠书签名,尽管谨慎如此如许,最后无非被虚假热情一番,给我开出的还是万元大处方。

  我学医出身,一看处方就明白,实实痛心:如今怎么连老医生做人都不厚道了呢?更有意思的是,后来老医生还很委屈,人家还认为是你不厚道!你明知道医生只有开大处方才可以赚更多钱,还不让医生赚一点?
  
  厚道究竟什么意思?

  纠结了。人人都知道厚道是美德。然而厚道这种美德发生了理解与指向的歧义。原本是个人的品性,变成了对他人的要求,无怪乎如今人人都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够厚道。
页: 1269 1270 1271 1272 1273 1274 1275 1276 1277 1278 [1279] 1280 1281 1282 1283 1284 1285 1286 1287 128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