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7:33
伪小人,伪君子时间:2013-05-29 作者:未详 点击:422次 说真话不容易,让人相信真话也不容易。如果我说不喜欢名牌西装。这话就很难让人相信。很多人惊诧之余,总是从狐疑的笑声中透来诘问:你是买不起就说葡萄酸吧?你是腰缠万贯不想露富吧?是不是刻意矫俗傲物装装名士?是不是故作朴素想混入下一届领导班子?他们问来问去,怎么也不觉得这只是个服装的问题。我无论怎样真怎样实地招供,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核准。这些人不相信也不能容忍现在还有人斗胆不向往、不崇拜、不眼睛红红地追求名牌奢华,他们已经预设了答案,只需招供者签字画押。他们不能使招供者屈服的时候,就只能瞪大眼恍然大悟:世故,见外,城府深,这号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哈哈哈。
他们宽容地大笑,拍拍你的肩膀,表示完全理解并且体谅了你的假话——因为他们也经常需要说假话,这没什么。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还有勇气说真话吗?你是否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你不想当局长、不想贪污公款、不愿意移居纽约、不喜欢赴宾馆豪宴、不在乎大众对文学的冷落、没兴趣在电视台出镜、也没打算调戏发廊小姐?这当然不是真话的全部。这些真话当然也不像交通规则那样适用于所有的人。问题是这些话在很多人那里,已经被排除于理解范围之外,你能向他们缴出怎样的真实?
大多数人装君子或装小人,无非是在图谋较高的利润回报。在今天,小人的身份几乎是反叛、伪道学的无形勋章,而且可以成为一切享受的免费权。只要狠狠心,谁都可以得到。小人无须对自己的行为作哕哕嗦嗦的道德解释,今天与你拉手拍肩亲热谈友情,要你帮他赚钱扬名,也陪着他玩玩感情,明天就可以翻脸不认人,以小人这张超级信用卡来结算一切账单,了却一切责任和指责。既是小人,当然就可以无情无义无法无天,当然可以说假话、造假账、流假泪、谈假爱,谁能对小人认真呢?这就是当小人的实惠。他们在物质实惠之后,还要把所有被他们利用过的人判为小人,不承认帮助和被帮助有什么不同,不承认人间还有什么好意。因此他们永远不欠谁,走到哪里都潇洒——这就更添了心理实惠。
除了潇洒之外,强行把自己装成小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主动糟践自己反倒更容易诱钓他人的赞誉。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凡事都不能傻干,倘若一开始就把自己端成君子,好话讲得太多,人家一齐要你兑现时岂不为难?因此最好事先降低对方的期望值,把自己往坏里损,损到对方不忍心也不好意思的程度,到时候兴之所至做了一点不那么小人的事,给对方意外的惊喜,对方便易于产生好感。其实这也是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的手段,曲线做君子的路线,在实际生活中每每行之有效。但恰恰就在这里,很多自诩小人者泄露出自己的不彻底性和不坚定性——他们居然还暗暗想着给人好感,居然暗藏着君子梦。与真君子的不同点只在于,他们策略高明一些,做起来会省力一些,投入少而产出多,是成本更为低廉的君子制作术。
这样看来,当一个真小人还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当来当去,一走神就还会怀念当君子的虚荣,还会鬼使神差地往君子的神位上蹿,落下一个“伪”字,正如某些伪君子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出小人的嘴脸。伪小人作为伪君子的换代产品,是对伪君子的逆反和补充,也是一种文化伪势力,伪小人从根本上说与多数人一样,不那么坏也不那么好,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惜的只是,有一样东西失去以后就永远不可复得。那就是他们最常在流行歌中宣言要得到的:真实。
真实是令现代人最为疑惑的问题之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7:44
你选择向谁致敬?时间:2013-05-29 作者:未详 点击:239次 时间把历史揉碎了,满地散落,许多碎片飘向了不知名的暗角。后来者的记忆倒带,抵至幽微,常如烛光冷照山壁。
当然,此时看历史,是不需烛光映照的。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时间节点,历史的浪潮在向每个人漫溢与席卷。读报、上网、看电视,都在与历史面对面,与时间深处的人们对话,去碰触那些悠远的纷扰世事。
我以为,看历史是要寻找现实人生的镜鉴,也要弄明白要向什么人致敬追怀。有太多的先行者,背影渐行渐远,甚至在某个拐角消失之后,就割断了与我们现实应有的联系。但他们却是历史的一部分,纵然蒙上太厚的尘埃,也终究会有被拭亮的那一天。
于是,现实往往只是在向历史的一部分致敬,或者是现实的一部分在向历史的一部分致敬。但是,历史是属于每个人的,也是属于每一个家庭的。前些天,我曾与曹景行聊起新中国这六十年的历史。这个以“口述历史”闻名的前凤凰卫视名嘴就说,这段历史,其实就生长在现在每个家庭的血脉深处。
那么,每个人就应该向给予自己美好生活的父辈们致敬。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是他们搭建的。这代人能够告别战乱逃亡,不再文攻武斗,是因为父辈们付出了太多的苦难与不幸。当然,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父辈的身份可能已被贴上了不同的标志,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伟大,有的平凡。在现实的语境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自然应该选择向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与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行者致敬。
只不过,除了国家意志下的宏大历史记忆,在走向公民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具备独立自省意识的人们,也应该懂得向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些普通人致敬。9月27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中有一篇报道,题目叫《龙应台向失败者致敬》。其中有一段话,令我深为震撼:“我不管你是在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以这样文明与人性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也应是每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主动选择。这样,在面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候,你向那“一将”致敬的同时,也会懂得给予“万骨枯”怜悯与慈悲。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许多人当时其实也并不知道谁是站起来的成功者,谁是倒下去的失败者。虽然你不一定认同龙应台那种“向失败者致敬”的观点,但在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的文明视角下,对失败者,今天的人们至少也可以选择理解与同情。
我的父亲就常说,他这一生,太平凡,甚至很失败。说这话时,父亲一脸落寞与失意。他这一辈子的身份。叫农民。六十多年来,他用粗糙的大手长久地抚摸着故乡那片土地,在悲悯的大地上植入无限的希望。他所有的希望,不过就是为他的儿子铺就一个有长度的人生。随着我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在别人眼中,我的父亲是平凡还是失败,都不重要。对这个给予我生命与未来的老人,我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致敬与感恩,带着无限的诚意与歉疚。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肯尼迪曾这样说。大地微凉,深埋着太多的先行者:身边角落,总有值得叙说和记忆的父辈。现在,你将选择向谁致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7:55
沉溺:最忆是杭州时间:2013-05-29 作者:未详 点击:226次 沉溺:最忆是杭州
如果一定有个城市,住下来之后会让人沉溺,哪也不想去了,只想在那发呆,那么,这个城市只能是杭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年少时读这几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最忆是杭州’
来到杭州才知,只能、必须、一定是杭州。
她的风情,不是别的城市可以比拟的,而是从骨子里一点一点沁染出来的,积淀了几百年的风情,款款伴着西湖水而来,南山路、百年的法桐、旧居……
我每到西湖都仿佛在投入一场热恋中,与之交缠拥抱,与之呼吸缠绕,这种相遇充满了一种神秘,我在那微微黑暗的湖面上遇到了久违的恋人,湿润而秘不示人。离开时,依依不舍,满怀伤感·…··
我知道我体内有一种东西,与这个城市很合拍,靠得很近;我知道,这个城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它生出一个吸盘,牢牢地吸住了我。
当我漫步苏堤与白堤之上,看法桐与垂柳、肥皂果摇曳,当西湖懒散的风拂在脸上,我无法细腻地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喜欢——因为身在庐山,我看不清,也读不透了。我只能选择沉溺,沉溺在这座最风情最雅致最迷离的城,有人说,不到杭州,不知道原来人可以懒散到活得和风一样轻。
沉溺了……
沉溺其实是一种极致的状态。
让人沉溺的东西一定让人过分迷恋,无论是人还是城。只有它,缠绕上来,带着这个城市的成湿与散淡,我坐在西湖边,赤了足,把脚泡在西湖里,西湖的风吹着我黑黑的短发,我听到远处有人唱《白蛇传》:“你妻不是凡间女,妻本是峨嵋一蛇仙……”
薄薄的秋天里,耳机里,有张火丁的声音纠缠,我喜欢沉溺于她的嗓音中,又厚实又浮艳,又冰凉又惆怅。她也唱着《白蛇传》,很深情:情相牵,病相扶,寂寞相陪……想那白素贞,连妖都不做了也要爱一场,图的是什么?许仙又是负心人,想了想,图的是和爱情沉溺,管他是许仙还是吴仙,只要是个男子,她定要来爱一场。
因为,这是她自己的爱情,与什么仙没有关系。
因为,她要的是一场沉溺,哪怕从此被压雷峰塔下,做不做妖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到底,爱是让人魂飞魄散的,一辈子,有一次就够了。
老了,就在这样的城市,听听戏,发发呆,写写字,品品茶,想想,真是人生的大欢喜。
做妖,做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负责一路沉溺下去,与这湖光山色一起,放眼众山翠,风动桂花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8:10
何飞鹏:一个CEO的错误主管路时间:2013-05-28 作者:admin 点击:278次 一个CEO的错误主管路
何飞鹏:台湾最大图书和杂志出版集团——城邦文化的首席执行官。他从一个小记者做起,一步步做到今天的职位。何飞鹏说自己27年的职业生涯从第二年升上主管职位管几个人起,到自己创业管几百个人,曾经有26年做主管,其中有14年在犯错误,他希望他的错误能让读者少走弯路。
第一错:自己努力做事
我犯的第一个错误是自己努力做事,而忘了让部属做事。
我是一个能干的人,当了主管之后又误解了“身为表率”的道理,老是身先士卒,继续努力自己做。我认为自己的效率高,10件事我做了5件,其他人只需要做5件,大家都应该感激我才对。再加上有些事别人确实不太会做,我又认为,与其交给他们做不好。我还要善后,不如我直接就做好。就这样,我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事情还是做不好。
直到我想清楚,主管是要让大家做事,以大家的成果为成果,我才下决心,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自己动手。事情就此改变了,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也成为我教育新主管的帝王条款,叫做:别人做事,别自己做。好主管应当是:喝茶看报,治大国如烹小鲜,集合众力完成工作。
第二错:认为所有人都自动自发
我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我是一个自爱的人,最讨厌别人说我,我也因此假设别人会自动自发、做好所有的事。我不会骂人,也不想骂人,顶多只是迂回地暗示一下。
我下了决心,和部属谈他的问题,先说了许多肯定的话,怕他不舒服,然后对问题则轻描淡写,结果他以为我在肯定他,而我仍然不知如何是好。
事实的真相是,有人自动自发,有人自律不佳,更有人想法不正确,需要导正规范。我的友善使部属认为我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滥好人”。好人做到死,并心生怨怼,坏人心存侥幸,依然故我。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
当我顿悟之后,事情完全改观了。记得在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时学到一句话,“雷霆雨露,俱是皇恩”,我知道赏与罚都是主管的重要工具。现在的我,在规范部属方面熟练到不行,从暗示轻轻地说,到明示正经地说,到生气了重重地说,无所不会。
第三错:不知也不会给激励
我的第三个错误是不知也不会在口头上给部属激励,这也和我“不喜欢别人说我”的性格有关。我对自己超有自信,不在乎别人的肯定。问题是我也假设别人不需要多余的“口惠”,只要薪资上的平价公平就好。
有一次,一个能力很强的同事告诉我,我从来没有肯定过他所做的事,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事实确实如此,他值得旨定的事太多了,而我竟然从来没有开口过。
从此我知道主管的金口有多重要,“爱他要说出来”,不只是有好事要肯定,就算他做得仍然不够好,但只要有进步,也要肯定,因为人在被激励中才会快速学习成长,卡内基训练不就是以此为核心精神的吗?
第四错:忽视考核、讨厌考核
我不喜欢被评价,尤其是当工作者时老是被不公平对待,因此当上主管后我讨厌考核,也刻意忽视考核。
我相信两眼所见,也尽可能给所有的工作者相对正确的评价。问题是当忙于工作时,我会忘了许多该做的事,尤其是当要管的人越来越多时(超过20人),其实你两眼所见的评价已经开始失真,你会看不到许多默默不起眼的工作者。这时候一个客观的考核方法是必要的。
不要自视聪明,聪明人尤其看不到那些努力做事但并不聪明的人的贡献。
第五错:不会当裁判
好的主管要让部属发挥“1加1大于2”的效益,因此团队和谐非常重要;而和谐的第一步不是让内部不争不吵,而是制定好的规则,让争执可以被约束与制止。而主管就是这个执法者,是裁判。
在我创业的过程中通常是用较少的人力,因此事情做不好,人力不足就成了最大的借口。我很少想到是因为团队内部互动不佳造成绩效不彰。而我不会排难解纷、不会当裁判,又是关键性的原因。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各打50大板是我过去常干的事。争执发生时,我总是希望和谐,对于错的人不忍苛责,对于对的人当然就不公平,结果是内部嫌隙频生,这又怎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协调呢?
明快处理、是非分明,是我现在的作风。该当裁判吹哨子时。我绝对不会迟疑!
第六错:喜欢聪明人,团队同构性高
我的同事都知道我讨厌3种人:笨、懒、慢。理论上这3种人在我的组织中都不易存活,这也造成了我组织中的不平衡,团队成员的同构性高,生态不平衡。
事实上高效率的团队应是多元的组合,苦工有人做,聪明的方法也有人会用,而我期待大家都是聪明人,都行动迅速,结果是那些思虑周详、缓缓而来的人含恨而去,这是我犯的第六个错误。
组成一个复杂多元的团队,快慢兼备、痴慧融合,这是我现在思考最多的事情。
第七错:爱护部属,忘了老板
或许是由于同情弱者,在早期当主管的历程中我一向站在员工部属这边,以他们的角色、立场自居,而忘了老板与组织的存在。
一旦老板与部属有利益冲突,我通常会捍卫员工的利益,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我甚至忘了我就是资方,只要是不能给工作者更好的待遇,我就痛苦不堪。结果是,公司的营运负担更加沉重。
这也是大多数主管常犯的毛病,以工头自居,以工作者的利益为先,而忽视了组织的经营能力能否负担。
后来我做了调整,主管是“双方代表”,有时在劳方,有时在资方,在内心你要正确地选择,让上下的天平能保持平衡。“工头”与“老板的走狗”都不是正确的位置。
第八错:不知主管是专业,忘了虚心学习
我当主管的错误当然还有很多,但最后一个错误我用“以为主管是良知良能,不知虚心学习”做总结。
其实主管是一项专业,主管需要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有正确的态度,他负担事情的成与败,会影响到工作者的命运。可大多数主管都是因一种专业技能而升官的,或财务、或业务……一旦升为主管,所有的困难都发生了。不幸的是,企业内缺乏主管的养成训练,学院中也没有“主管学”,每一个人都是在摸索中、尝试错误中完成学习的。
我花了14年才学会,而且是完成之后才知道“主管学”的博大精深,专业分工的细密。如果我“早知道”,其实一年就可以有小成,两年就可以毕业,根本不需要走这一趟冤枉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8:24
断臂求生时间:2013-05-28 作者:admin 点击:300次 4月的一天,27岁的亚伦·拉斯顿只身来到位于犹他州东南部的布鲁庄峡谷攀岩。出发前,他将手机留在了家里,并决定不告诉任何人他要去哪儿,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是一个令他后悔的决定。
就在他攀上一块重达800磅的大岩石时,岩石突然松动了,拉斯顿的手顿时失去了抓攀点,惯性把他一下子甩到岩壁上。与此同时,大岩石迅速向他滚来,压在了他的右臂上,然后戛然而止。
那一刻,除了剧痛,还有恐惧。一开始拉斯顿就意识到,靠自己绝不可能把手臂弄出来,因为不管他怎么摆动身体,大岩石就是纹丝不动。在随后的几十分钟时间里,拉斯顿拼命用自己的身体去顶撞大岩石,希望大岩石能挪动一点点。但这一番挣扎除了使得他精疲力竭外,没有丝毫作用,拉斯顿就这么被困在那里整整5天,靠身上所带的少许食物和水维持着生命。为了防止脱水,他还喝了自己的尿。第六天,食物与水都已经耗完。拉斯顿看着那块巨石,心里冒出了一个可怕的念头:用刀子切断胳膊。只有切断自己的胳膊,才能有生还的机会。
为防万一,拉斯顿打开数码摄像机,给家人记录下他最后的信息。“真对不起……”他说,“你们每一个都让我感到骄傲。”然后,他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做杠杆,使劲往下拧胳膊,越拧越低。不知过了多久,他的耳边响起了“啪”的一声。那声音就像一声枪响,在山谷里回荡。拉斯顿知道他的骨头断了。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钻心的痛。
接着,拉斯顿小心翼翼地切臂肉。在开始切手臂前,他先拽下水囊的软管塞子上的绳子当止血绷带,牢牢扎住血管。然后迅速把血管切断,再切断大动脉。那一瞬间,拉斯顿觉得自己就像被人活生生放进了炽热的岩浆中。但是,伴随着剧痛的,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痛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获得自由之后所产生的美好感觉。然而拉斯顿远没脱离危险,因为要走出峡谷,他还要走将近4个小时的山路。
血,一直不停地顺着他的双腿往下流,湿透了他的鞋子。拉斯顿靠着坚强的意志力一步一步往外走。终于,他碰上了一个徒步旅行的家庭。这家人在上山时曾碰到了正在峡谷入口搜救拉斯顿的搜救队。看到拉斯顿,他们马上帮他联系搜救队。前来搜救的直升机迅速赶到。搜救队长查看了拉斯顿的伤势后,马上对驾驶员说:“他把自己的手臂切断了,我们必须赶快把他送往医院。”
伤愈出院后,拉斯顿把这次痛苦的经历按时间顺序写成了一本书,起名为《生死两难》一这本书于2004年出版,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他也成为一名励志演说家,在一场场演讲中,他把自己从那场苦难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和感悟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必须下决心勇往直前,尽管不知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拉斯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在关键时刻战胜恐惧而断然采取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拉斯顿还在继续新的行动。他已安装了度身定做的假肢,前不久还登上了位于阿根廷的海拔高达23000英尺的阿空加瓜山的最高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8:58
没有翅膀就到大风中去时间:2013-05-25 作者:小小Z 点击:142次 你是一只飞虫,你想飞舞,可你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翅膀。你或许以为,世上没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事了。其实,对你而言,没有翅膀,未必就不是一次机遇,未尝就不是一件好事。
他出生在陕西农村,打小就立下大志,要出人头地。然而他却木讷、迟钝,甚至可以说是呆笨。该是干农活的年龄了,在别人看来再简单不过、一学就会的事情,到他手中却总也做不好。一个人生在农村,不会技术,要是有力气照样也会有饭吃。可老天爷就是不让他长个子,快成人了,矮小孱弱的他。依然手不能提,肩不能担,做起事来常常闹笑话。
这不就像要飞却没有翅膀?没有翅膀,那么就慢慢“爬”吧!可有人说,他这个样子,恐怕连“爬”都会有困难。幸亏那时是生产队。做的是集体活。在活路安排上也就有了些活动的空间。
做不了农活,那就写写画画干宣传去吧。头皮挠破了也没有办法的队长总算是为他想了一个办法。
没想到,这件事他居然干得得心应手,很受乡亲们的欢迎与赞赏。他想,这就是他唯一的天分吧?他也暗自高兴,自己竟然会有如此“高级”的天分!于是他就拼命地努力将这件事做得出色出彩。这写写画画的本事最终让他成就不凡。
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有这样一位女电影导演,一次,主持人张越问她:“很多香港大导演都是你的助手呢!是否觉得自己特别出色?”她笑着说:“出色?我很自卑呢!”
原来她也是一个想飞却没有翅膀的人。打儿时起她就立志做一番事业,可长成大姑娘了,依然连车都不会开,常常要刹车,却反而踩了油门。最为糟糕的是,她总也分不清左右手。她还不会做家务,甚至连饭也不会煮。一些挺简单的日常事,她很用心地去做,结果却全都弄得一团糟。
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中几乎像废人一样的她,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进入了影视界。她所导演的电影《半生缘》、《今夜星光灿烂》、《女人,四十》、《倾城之恋》等,几乎每部都能引起轰动,一生获奖无数。
她就是被誉为当今香港电影新潮旗手的许鞍华。
忽然想到了一种蝇子。这种蝇子生来就没有翅膀,它们当然不是那些有着翅膀的蝇子们的对手,人们以为它们不久就会在世上绝迹了。
这种无翅蝇子有一种习惯,就是总爱爬到乔木或一些高大建筑物的顶端上去。就这样,一次少见的大风将它们其中的一些刮到了一个叫做盖尔格莲群岛的地方。
戏剧性的一幕就此发生了,原本生存艰难的它们却开始在该岛大量繁殖,日子过得如火如荼。原来盖尔格莲群岛几乎每天都刮着飓风,它们去时,那儿已经没有有翅的蝇子了,只因翅膀让它们被飓风刮得一一葬身海底。倒是这些无翅蝇子很快就成了盖尔格莲群岛的主宰。
作为一只“蝇子”,上帝不给你翅膀,也许恰恰是上帝对你的一种厚爱。因为他知道那无风的场馆,对你来说实在是太小太小,而只有那些经年狂风大作的地方,才是真正适合你的、能让你演出一场场有声有色的话剧的大舞台。
你倘若只是一只没有翅膀的“蝇子”,你应当高兴,因为已有一座专门为你准备好的有着飓风的“盖尔格莲群岛”在等着你,任你去一展身手,任你去奔跑驰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9:10
灵魂的远行时间:2013-05-28 作者:admin 点击:625次 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但这首先要有闲置的钱和闲暇的时间,如今这两者充足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业就显现出空前的繁荣。
美国哲学家桑塔纳亚说:人出行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他自己厌烦了。人们一次次地出游,努力积累起对他乡异域的印象,以便在日后单调的岁月里还能咀嚼那有变化的几日里的滋味。这样的旅游,也是现代都市人试图对自己的生存作一次虚构和演义,作一次没有风险的创作,试图拉扯一下已有些僵硬的灵魂。而旅游业的过分繁荣,名胜的风景成为人海的风景,总让一些怀着雅兴而来者败兴而归。
有一种放逐灵魂的出游,是漂泊者的流浪。而不是为了变换生活环境抑或饱食终日后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的漂?自者,他们无法将生命之舟系于一处,他们躯体的远行。实在是源于灵魂对生存不安地询问。他们是职业的流浪者,他们没有最终的目的地,漂泊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台湾有个叫许达然的作家在一篇叫《远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_连串对远方的向往和朝圣,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憾饮恨。”前些年,一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就曾经抱着漂泊的抱负信誓旦旦地说:“在这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在庸常人们的眼中,像余纯顺这样的人宛如可笑的堂吉珂德。
德国哲人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疆土,但他却让自己的灵魂一次次出游。他的学说和思想超出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他让灵魂一次次踏入思想的禁区,他的灵魂其实已经远行到了今天,还将继续远行到未来。
“你无须离开你的房间。只要坐在你的桌边聆听着。不只是聆听,还要等待。不只是等待,还要保持静默和孤独。然后世界将会拆下它的假面,坦然无蔽地向你奉献,它毫无选择,它将在你的脚下出神且猛喜地旋转。”这是许多年以前,一个叫卡夫卡的奥地利人悟出的另一种让灵魂远行的方式。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人迹罕至。这样的灵魂远行者,他们的探险并不比历经悬崖险滩、大漠黄沙付出的代价更少。而无论是大地还是思想的远方,只有灵魂坚强者方可到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9:20
灵魂的远行时间:2013-05-28 作者:admin 点击:625次 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但这首先要有闲置的钱和闲暇的时间,如今这两者充足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业就显现出空前的繁荣。
美国哲学家桑塔纳亚说:人出行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他自己厌烦了。人们一次次地出游,努力积累起对他乡异域的印象,以便在日后单调的岁月里还能咀嚼那有变化的几日里的滋味。这样的旅游,也是现代都市人试图对自己的生存作一次虚构和演义,作一次没有风险的创作,试图拉扯一下已有些僵硬的灵魂。而旅游业的过分繁荣,名胜的风景成为人海的风景,总让一些怀着雅兴而来者败兴而归。
有一种放逐灵魂的出游,是漂泊者的流浪。而不是为了变换生活环境抑或饱食终日后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的漂?自者,他们无法将生命之舟系于一处,他们躯体的远行。实在是源于灵魂对生存不安地询问。他们是职业的流浪者,他们没有最终的目的地,漂泊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台湾有个叫许达然的作家在一篇叫《远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_连串对远方的向往和朝圣,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憾饮恨。”前些年,一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就曾经抱着漂泊的抱负信誓旦旦地说:“在这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在庸常人们的眼中,像余纯顺这样的人宛如可笑的堂吉珂德。
德国哲人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疆土,但他却让自己的灵魂一次次出游。他的学说和思想超出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他让灵魂一次次踏入思想的禁区,他的灵魂其实已经远行到了今天,还将继续远行到未来。
“你无须离开你的房间。只要坐在你的桌边聆听着。不只是聆听,还要等待。不只是等待,还要保持静默和孤独。然后世界将会拆下它的假面,坦然无蔽地向你奉献,它毫无选择,它将在你的脚下出神且猛喜地旋转。”这是许多年以前,一个叫卡夫卡的奥地利人悟出的另一种让灵魂远行的方式。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人迹罕至。这样的灵魂远行者,他们的探险并不比历经悬崖险滩、大漠黄沙付出的代价更少。而无论是大地还是思想的远方,只有灵魂坚强者方可到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9:42
斯蒂夫·乔布斯:用人只用一部分时间:2013-05-27 作者:小小Z 点击:676次 用人只用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职场竞争异常激烈。稍有不慎就会随时遭到解雇。在当时的加利福尼亚的库比提诺,有一位年轻的老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电脑公司,百业待兴的新公司急需大量人才。
有一位营销人员被一家公司解雇了,因为他竟然连续3个月没有推销出去一份产品。这位营销人员被开除后,很快被那位年轻的老板聘请了过去。
有一位副工长被一家企业解雇了,因为他的脾气非常火暴,竟然先后有过3次动手打手下员工的纪录。这位副工长被开除后,很快又被那位年轻的老板聘请了。
有一住市场总监被一家公司解雇了。因为他在短短的一年内,竟然私吞了公司5万美元。这位市场总监被开除后,同样被那位年轻的老板聘请了。
有一位软件工程师被一家公司解雇了,因为他在3年时间里没有开发出丝毫成果。这位工程师被开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样接到那位年轻老板寄来的聘请函。
“那些家伙会把你的公司拖垮的!”圈里的朋友们这样好意地提醒那位年轻老板,更有不少竞争对手甚至做好了看好戏的准备,他们无不幸灾乐祸地认为那位年轻老板是在“自掘坟墓”。但那位年轻的老板不仅没有把他们的话当成一回事,反而还继续聘请一些被别人解雇的高管甚至是员工。一时间,他这家小小的电脑公司被人们讥笑成是“垃圾站”,因为他热衷于“收集”被别人踢出来的“垃圾”。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年轻的老板在把他们聘请回来以后,根据他们的各自所长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调整,几年后,公司不但没有被他们拖垮,反而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业务从加利福尼亚发展到了大半个美国!而那些被原先的公司或企业认为是“垃圾”的人。来到那家小公司后,不仅没有一个“旧病复发”,反而一个个都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在一次酒会上。其中那位辞退软件工程师的老总惊讶地问这位年轻老板,“您能告诉我那位扶不起的工程师现在都为您做些什么吗?”
“他现在是我的市场推广总监和培训讲师!虽然他欠缺开发软件的才能,但是他对于电脑的使用和功能介绍却无比精通,他能据此而精确掌握顾客的需求并且推荐相应的产品。同时,我让他在公司内部培训班里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销售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销售员拥有了更多的产品知识,而这对于产品的销售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年轻的老板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这个世界没有全人也没有全才,但总有一部分是他们最优秀的,而我用的,就是他们那最优秀的那一部分!”
这家小小的电脑公司,就是后来业务遍布全球的苹果电脑,而那位年轻的老板,就是苹果电脑的CEO斯蒂夫·乔布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29:56
放错了地方的皮带扣时间:2013-05-26 作者:小小Z 点击:377次 一天,有朋友介绍我认识一位资深老记,是在行内很受尊敬的人物。
第一眼,我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颇为深刻的印象——哦,老头人不坏,就是有点儿邋遢。
人不坏是因为老头平易近人。邋遢呢?是因为老头的皮带扣明显扣错了地方。
皮带扣还能扣错地方?
那当然,请问您的皮带扣扣在什么地方呢?
对,裤扣上面,正中央的地方,您保证您没弄错?保证?好吧,您是男的,当然扣正中间了,您想过女的皮带扣扣在什么地方么?
女的?裤扣好像是在右边,皮带扣……
这明显是被老萨我忽悠了。除非是装饰性的东西,女的,皮带扣也是扣在正中间的——再说了,人家老先生也不是女的啊。这就跟问“你弟媳妇的老公公跟你是什么关系”一样。经常有人叔叔伯伯的乱答一气就是忘了自己的亲爹,这就是好好的明白人被忽悠晕了。
可是老先生的皮带扣愣是扣在了左边。这真是见所未见。有这么系腰带的么?我觉得老头邋遢,就是因为这一点。
不过,老头人的确不错,神态儒雅,谈吐如风,让人很是受教。
也许因为有了这份好感,趁着别人不注意,我悄悄靠近老头,轻声道:“×老,您的裤子……”
老先生神色猛然一肾。赶紧并腿,侧身,低头,整套动作十分连贯。
等发现自己的裤子拉链并没有开,老头很迷惘地看了我一眼。我指指老头的腰间,老头看了看,还是有点儿不明白的样子。我只好敲了敲自己的皮带扣。
老头再看了看,恍然大悟般拍拍头,表情放松下来,却不去调整,指指裤扣对我笑道:“这个啊,老习惯了……”
“这是什么……老习惯?”我看老先生不像调侃,跟着问了一句。老先生站起来。指指胸前问我:“这是什么?”
“相机。”我说。
“我干这一行的习惯啊,就是随时都挎着照相机。你知道,不定什么时候,就碰上事儿了,碰上了能不能抓得上,就差这一点儿。”
好的新闻记者永远随身带着相机。我点点头,想起老先生本是文字记者出身。可却拍过不少技术并不怎么好,但场面绝对震撼人的经典之作。
“你挎着相机就不能把它装在相机套里,因为你打开相机套还得好几秒,有时候差一秒你就抓不上了。可是啊。你看——”老头晃了晃相机。我这才注意到,相机挂在老先生的脖子上,长度正好垂到腰间。“我习惯这个长度,可是一走路,照相机老跟皮带扣磨。我心疼啊。就这么把皮带扣往边儿上一椰,就解决问题了。”
真是受教。原来还以为抓住了老先生把柄,这时候只剩下惭愧了。
能不惭愧么?我也是曾经举着照相机到处跑的。没明白这个,只因为没做到老先生这一步。
昨天和一位在社科院干过的朋友吃饭,谈起任继愈先生的去世,说任老当年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里面,最尊贵的数字就是九,而“丸”是什么?“九”就是一个人跪着的样子。
时代不同了,跪不再需要,但任老的话令人如醍醐灌顶。
跪,不是中国独有的,伊斯兰教徒祈祷的时候,就是跪姿,同时双手放在腰间两侧,大腿的上面,手心向天,手背轻轻上下敲击。
我曾问过一位回族朋友它的含义,回族朋友让我照做一下,然后问我的感受。
我说感到自己的渺小,心灵的宁静,还有久违的谦恭。
他不再给我答案。
我也不再需要。
我们已经习惯嘲笑别人,但却忘记了在中国的文化中,最强大尊贵的。在天地间也是卑微和无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