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4:11
最要面子的人,是皇帝时间:2013-05-23 作者:小小Z 点击:351次 过去有钱人家过生日办堂会,特别喜欢点郭子仪的戏,因为这位仁兄不但官做得大、人活得长寿、多子多孙,而且还一直被唐朝皇帝客客气气地捧着供着,没遭太大的猜忌,死后子孙也长保富贵。要知道伴君如伴虎,郭子仪是武将、功臣,曾统率过几十万大军,能混成这样,可以说是个奇迹了。
个中原因当然很多,老郭虽是一介武夫,却谙熟跟皇帝公关的奥妙,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史书上记载,郭子仪经常给皇帝上奏章保举部下升官,有时候会被皇上毫不客气地驳回来,郭子仪的儿子们很生气:“没咱老郭家出生入死,现在皇上姓啥都不好说呢,怎么能这么不给面子?”老郭不但不生气,反倒特高兴:“你们懂什么?皇上最怕武将造反。如果觉得你有二心,为稳住你,你保谁就封谁,绝不会说半个不字,如今我老郭的举荐让皇上给驳了,那说明他没拿我当外人。”
皇帝是权力最大、胆子最小的一类人,因为他既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又深知周围有无数野心家、阴谋家在觊觎自己手里的权力,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扑出来向自己发难,想取而代之。因此只要皇帝不傻,就会对有能力、有功劳的功臣武将不停地试探、周旋,弄明白你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像郭子仪这么聪明的老将,当然不可能不知道保谁能过关、保谁不能过关,这八成是找个机会反过采试探皇上。也给皇上一个小小发威的机会:“瞅瞅,郭子仪厉害吧?可他厉害不过朕,朕就能驳了他的举荐!”小处发威,这大处就容易相处了。
唐代另一位大将浑珹,每次给皇帝写报告,批示回来,一看是表扬就郁闷,一看是批评反倒高兴,说:“皇上不疑我。”这和老郭的思路是一样的。有时候吃亏就是福,骂你就是不拿你当外人,受到几句小批评不用太放在心上,啥时候领导对你总是客客气气,该说也不说,那你反倒要小心了。
有些人就不懂得这种道理,仗着自己的功劳,一点亏也不肯吃。陈朝开国功臣侯安都,为了给自己撑面子,居然强借皇宫开家庭联欢会,结果皇上表面装作满不在意,可没过多久就找个机会,办了场鸿门宴。把侯安都给“咔嚓”了。
唐玄宗手下的心腹大将王毛仲,仗着自己的功劳和皇上的宠信,也是一点亏都不肯吃。有一次,他小老婆生了个儿子,还没满百天,就被他抱到朝堂上讨封,皇上封五品还嫌不足,嘟囔出一句“我儿子就不能封个三品吗”,还没等皇上发话,就有马屁精把三品的紫袍脱下来给这孩子披上,皇上也就坡下驴,来了句“这孩子穿上官袍那叫一个酷”。您说,这面子挣得足不足?可结果怎么着?不过几个月功夫,这王毛仲就被抄家了,自己也被逼自杀。可怜这老王一没造反,二没变心,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道理明摆着啊,你当大臣、将军的把面子都挣足了、挣满了,天底下最要面子、最讲面子的人——皇上,不就丢面子、没面子了?不宰你?不宰你才怪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5:20
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时间:2013-05-23 作者:小小Z 点击:207次 人爱干净不是问题,就怕爱干净到了要命的程度。要谁的命?元代大画家倪瓒就爱干净得差,最要了自己的命!
有人这么数落那些爱干净的人:“这干净还能怎么干净,总不能天天给桌子洗澡吧?”元代就有一位画家先生,虽没天天给桌子椅子洗澡,却天天给院里的一棵树洗澡。不知这树是受宠若惊了还是咋的,后来竟“自杀”了,很青春的身体迅速干枯,最后成了一株不长叶子的标本。
还有书房里的物件,画家要求两个僮仆不停地打扫尘土,就差没让人将画笔拿来一根根清洗笔毫了。
有一个朋友来串门,可能酒喝得有点高了,晚上就在倪瓒家住下了。这下,画家寝食难安,半夜光着脚丫子下床。到客人住的房子窗下偷听,听到朋友咳了几声,画家只觉得心里翻江倒海,差点没吐了。早上朋友去茅房,画家赶紧让僮仆去屋里找痰渍,竟然没有找到。憧仆怕换打,随手捡了一片枯叶,说上面有痰渍。再看画家先生,捂着鼻子闭着眼,让僮仆把那片无辜的叶子一直扔到了三里以外。
这还好,还有更另类的。有一次他去别人家,晚了就住下了,那家的一个女婿听说名人来了,就欢天喜地地来拜见,没想到只说了几句话,画家就恼了,右手举起来,就给人一个大耳刮子。那声音显然没有音乐好听,但还是把朋友引了过来,奇怪他为什么打自己女婿。画家去仔细洗了遍手,才慢条斯理地说:“脸不干净,说出的话也不干净,打他脏了我的手!”
接下来画家有一次被抓进了大牢,见狱卒给他送饭,就要求狱卒把装饭的案子高举过眉眼。狱卒就笑了,说你想干吗,还让我举案齐眉?其实画家是怕狱卒的唾沫掉到饭碗里。狱卒不知怎么知道了,当然火大,要把画家用铁链子拴到厕所旁边去吃饭。幸得众人说情,画家才躲过此劫。不然,就他那干净劲,非被恶心死不可。
又过了N天,画家的母亲病了,他就请葛仙翁来诊治。当时正下着雨,葛仙翁心说机会来了。别人服了你,我可不服。我就不信改不了你这爱干净的穷毛病!当时画家养着一匹白马,也是天天洗澡,就差没打摩丝了。葛仙翁非要让画家用白马接他去。你想啊,那么白的马,在泥水里走一趟,明天还不得用十大缸水洗啊?洗就洗吧,反正僮仆是花钱雇来的。但到了倪家,老头子又要求先登清秘阁再给老太太看病。这清秘阁可是从不让人随便上去的,但今天情况不同,还是母亲的病要紧,没办法,画家只得同意。老头背着手,昂首挺胸登上了清秘阁,把古玩书籍扔得遍地都是,边翻边往地板上吐痰。老头想。这个屋子你总不能不上采了吧?我让你再穷干净!
老头这次还真看走眼了。倪瓒当时啥也没说,待他驾鹤西游,外人才知道。那座他一直珍爱的清秘阁,从葛仙翁登上去那一刻起,就在画家心里永远地死去了。一直到死,画家都把清秘阁当成了海市蜃楼,偶尔远远地看上一眼,但从此再没有踏进过半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5:35
生命之花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287次 1907年7月,在墨西哥城南部小镇科瑶坎一个画家的家里,一个名叫弗里达·卡萝的漂亮女孩诞生了。也许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卡萝的命运,注定她短暂的一生将与痛苦为伴。
卡萝6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虽然父母抱着她跑遍了墨西哥最好的医院,她最终还是遗留下了永远的生理缺陷:右腿明显的比左腿细,而左脚又有些弯曲,且右腿还在继续萎缩。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卡萝没有自暴自弃,她恳求父亲帮她联系一所美术学校,决心成为墨西哥最棒的画家。
父亲虽然东奔西走,却苦于暂时没有招收女生的学校,只好让卡萝跟着自己在家学习。直到1922年,卡萝15岁时,当地一所预备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得知消息的父亲立即花巨额费用,将卡萝送进这所墨西哥最好的预备学校就读,卡萝成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的35位女生之一。
正当她憧憬美好未来时,残忍的命运之神却不肯放过她。在她18岁时,又一次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1925年9月17日早,卡萝上学乘坐的那辆巴士与一辆电车猛烈相撞,她的脊椎被撞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左脚也被压碎。多年以后,她的男朋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一包金粉……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一动不动。
更残酷的是。事故使她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所有人都断定。卡萝从此将沉沦不振。
然而,坚强的卡萝不但战胜了死神,并很快正视了这一现实。她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这次事故:“在我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我瞬间失去了童贞。”
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卡萝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躺在床上。也正是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由此开始了以绘画记录自己生活的生涯。
对此她说:“因为我经常孤独一人,所以我作自画像;因为我自己最了解我本人,所以我作自画像。”不管她的身体有多么痛苦,她严肃的表情和庄重的眼神,总是带着坚定的尊严。
她所有的自画像,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人被切割、肢解、加上石膏和钢架、钢条。她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经常用酒来淹没痛苦、岂料,痛苦已经在我体内学会了游泳。”她有一幅名为《根》的油画,充分表现出一位想要生儿育女,而权利却被剥夺的女性的悲哀,这是她情感最为真切的流露。凡看过此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938年,当卡萝的第一个国际性画展在纽约举行时,美国画界猝不及防。发出一片惊呼:1939年,她在巴黎的画展吸引了毕加索、康定斯基、杜尚等许多艺术大师的目光,使她成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女画家。
1953年春天,卡萝决定在墨西哥举办唯一的一次个人画展。此时,她已病入膏肓,连说话都很困难。医生一再告诫她,如果硬要出席展会。后果将难以预料。她婉拒了医生的好意,在开展那天,她坐在一副担架上,由一辆救护车和几十辆摩托车一路护送,在无数“粉丝”簇拥下,最后她竟被扛着进了展厅。然后放在展厅中央接受大家的祝贺。她完全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染,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患者,神采奕奕地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直狂欢到晚上,精力依然充沛,又整晚地喝酒庆祝。展会的热闹隆重,犹如一场嘉年华会。
此次展会,卡萝展出了她全部的140幅作品。展会结束后。她便陷入昏迷。1954年7月13日,年仅47岁的卡萝,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日记中她写道:“但愿离去是幸,我愿永不归来。”
在命运面前,卡萝虽然只活了短短47年,也仅仅留下了140幅作品,但那一幅幅用生命、用血泪换来的作品,使她成为20世纪最著名和最伟大的女性画家!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2002年,好莱坞根据卡萝的生平,拍摄了电影《挥洒烈爱》,由墨西哥女演员莎玛海耶克扮演的卡萝形象大获成功。莎玛海耶克也因此荣获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一举跨入了好莱坞的女星之列。
有一本卡萝的传记中写道:“尽管她的命运多舛,但在她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穿过肮里肮脏的画家工作服,就算横躺在手术台上挨刀受割,她也是盛装见人,穿着成套的美丽洁白的连衣裙和颜色夺目的绣花蕾丝罩衫,十根手指头,戴满金戒和银戒。她的生命之花,将永远绽放在墨西哥的土地上,世界也因她而生动美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5:49
崔健:一个摇滚歌手的力量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299次 奠定崔健“中国摇滚第一人”地位的,当然是那首著名的《一无所有》。
1986年5月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的那个夜晚,当崔健背着吉他,两只裤管挽得一高一低走上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舞台的时候,他还只是夹杂在珠光宝气的歌星中非常普通的一员。但一曲《一无所有》歌罢,他却引爆了整个会场。
实际上,当时25岁的崔健,引爆的岂止是一场演出,更引爆了中国摇滚乐的英雄时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就开始出现了零零散散的本土乐队。1984年,身为北京交响乐团小号演奏员的崔健也自组了“七合板”乐队,迷上了由西方传入的甲壳虫、滚石等乐队的音乐,开始热衷于摇滚乐创作。他创作的第一首摇滚歌曲,就是后来广为传唱的《不是我不明白》。
但是,1985年,当崔健带着这首歌参加北京流行歌曲比赛时,在第一轮就给刷了下来。
像所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崔健必然经历了他作为“第一”的所有坎坷。
当年,在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谢幕之后,在座的国家体委领导生气地说:“你看看,牛鬼蛇神都上台了。”说完便拂袖而去。
一位地方音协主席更慷慨激昂地评价道:“什么‘一无所有’,这不是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诬蔑吗?难道我们现在是一无所有吗?”
在工体被观众大喝其彩几天之后,崔健来到北京大学演出却遭冷遇:《一无所有》只赢得几下稀稀拉拉的掌声。崔健的不同寻常的装扮和嗓音,并没有取得大学生的认同感。
还有更大的挫折在等着他。1987年,崔健所在的北京交响乐团要求他“限期离职”,他被开除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崔健一头扎进了创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喷涌而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从头再来》《假行僧》《出走》《花房姑娘》等第一代摇滚乐迷心中的经典相继问世。崔健的知名度节节攀升。
1988年,崔健再次来到北大演唱,受到夹道欢迎,数千名学生随他进行了几小时如痴如狂的互动,痛快淋漓之后。崔健被学生们抬着抛上了天空。
1989年2月,崔健录制了第一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即使每盒被炒到8。5元的高价,17万盒也很快脱销,全中国很多老百姓都听说了崔健的名字,多少知道了点摇滚。
崔健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掀起一阵狂热。那些诗意盎然的歌词,配着轰隆隆的强烈节奏,从这个城市唱响到那个城市,成为一代人难忘的经典。戴红五星帽穿草绿军装的崔健成了众多年轻人的精神所向。
一个摇滚歌手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个性解放”是20世纪80年代最响亮的名词,当清一色的灰和绿成为过去时,人们开始注重自我,审视自我,并渴望抒发自我的情感,但却苦于听不到身边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市面上90%的内地歌手都在翻唱着邓丽君等港台明星的歌曲。
而崔健毫不修饰的自我呐喊突然出现,他淋漓尽致地把“我”的情绪一股脑儿地宣泄出来,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引聚到了崔健的一张嘴上,“他唱的就是我的感觉”——崔健为困惑中的人们撕开了抒情自我的突破口。
正如有评论者所言:崔健此时的力量,已经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社会如雪崩般动荡赐予他的力量,是万马奔腾、千流竞汇的文化冲击共同汇集的力量。
因此,崔健的价值,绝非一般流行歌手和一般大众文化产品可比。崔健后来被称为“中国摇滚教父”,并不全是指他是最早公开露面的摇滚歌手,更在于他在被束缚多年的国人渴望释放个性和生命能量的黎明时分,无意问扮演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袖角色,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后无来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6:22
尘世快乐心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122次 火车上,为了打发时间,我买了一份报纸消遣。报纸上有一则故事,挺有意思的。说的是在一个小镇上,有位花匠,他家院子里的一株葡萄树结了很多葡萄,花匠很高兴。便摘了一些送给附近的一位商人。
商人接过又大又紫的葡萄,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啊?”
花匠说:“自家长的,不要钱。”
但商人就是不愿意,他坚持拿出他认为合适的钱塞给了花匠。
花匠的邻居是镇上的一名干部,平时见面也经常打招呼。他又摘了一些葡萄给那个邻居。
邻居没有立即从他手里接过葡萄,而是问他:“你有什么事要找我帮忙吗?”
花匠诧异地说:“你想哪去了?我只是想让你尝尝鲜而已啊!”说完,他扔下葡萄,逃也似的跑回了家。
又一天,一位老人路过他的院子,花匠请老人到家里坐。并摘了一串葡萄给他解乏。老人也没客气,吃完葡萄,摸摸胡子,说了声:“不错,不错!”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回,花匠高兴了。他兴奋地对人说:“我终于找到一个和我一起分享快乐的人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竟有了一种酸酸的感觉。
我对面是一对母女。母亲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杂志,而那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则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把玩着一只轮船模型——一只做工非常考究的木制轮船模型。
邻座是一对母子,小男孩也该有五六岁了吧,虎头虎脑的。从衣着打扮上看,显然是来自农村。在我放下报纸,抬头看他的时候,他正瞪着一双大眼睛,一刻不停地注视着小女孩手里的那只小轮船,眼里隐隐有一种渴望和羡慕。
后来,小女孩也觉察到了小男孩的关注。她说:“小弟弟,来啊,我们一起玩。”刚开始,小男孩还有点拘谨。但到底是孩子,只是一会工夫,两个小家伙就玩到了一起去。他们又是唱,又是跳的,尤其是那小女孩,更是笑声不断,后来,小女孩将自己的零食拿给小男孩吃,男孩也是来者不拒。
终于,男孩到站了,他起身向女孩告别,有点依依不舍。突然,意外发生了,男孩竟不小心将小木船碰到了地上,船的桅杆折了,船体也裂开了。小男孩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男孩母亲也吓了一跳,脸涨得通红。她小心翼翼地问女孩母亲,那只船多少钱?女孩母亲的脸色有点难看,她刚要说什么。小女孩接上了话:“阿姨,这个船不值钱的,是我在地摊上买的。”女孩母亲见女儿如此说,也随口说:“算了,算了,这个小船不值钱的。”男孩母亲这才放下心来,连说:“对不起,对不起!”
男孩下车后,女孩母亲问小女孩:“几百元的东西,说坏就坏了,你咋就不心疼?”
女孩认真地说:“妈妈,你不是常对我说,快乐是用来分享的吗?我觉得,再好玩的东阿,如果一个人独享,那就不是真正的快乐了!而刚才那个小弟弟陪我玩了那么长时间,他开心,我更开心,因为他分享了我的快乐!”
我有点惊讶。这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说的话吗?
我读过许多禅语故事和宗教笔记,似乎纯而酽的快乐只是盛产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殊不知,在滚滚红尘中,尘世之内,有那么多人,凭借一颗温厚善良的心,演绎着美好的故事,丝毫不逊于那个彼岸的世界。其实,快乐很简单,只需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心里少点猜忌,多点坦荡,每天都笑笑,每时都快乐。正如那位花匠和小女孩,自己快乐,再让别人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那么快乐就会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6:36
珍惜人生中的“伤害”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655次 她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是工程师,在6岁以前她对父母没什么概念,那时她就知道姥姥,因为6岁以前都是姥姥带着她。6岁时,她要上学了,这才来到父母家。家里却只有她们姐妹两个,父亲就把她当男孩养。
她7岁就开始当“家庭厨师”,8岁时就学会了包饺子。她爸爸每星期六都要吃饺子,星期六下午只有两节课,放学后她就在家里和面擀饺子皮,剁肉切菜做饺子馅……在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她的饺子就可下锅煮了。
由于爸爸是强电弱电工程师,朋友家里的电视机、录像机、音响坏了,都会拿来给他修。修的时候就让她帮忙递工具、零件什么的。爸爸修理时,经常会有小螺丝和弹簧掉在地上,这时爸爸就会让她来寻找。她必须找到,否则就不能吃饭。
那年,她赌气离家出走了。
原来,从小她就特别喜欢唱歌,想做一名歌唱家。于是,在放暑假的时候,她要按照程琳《新鞋子旧鞋子》磁带上标明的“广州太平洋音像总公司”去找总编辑王今中。那天,她趁父母都上班去了,偷偷拿了家里70元钱,写了一张字条:“我走了,你们不必找我。”和院子里愿意跟着她走的一位女孩一起去了广州。
几天后,由于钱丢了,饿坏了的她打电话向家里要钱,急坏了的爸爸妈妈这才知道了她们的行踪。妈妈和四姨父,还有那女孩的妈妈,连夜赶到广州。
那天,妈妈带她去见了王今中,在听她唱了几支歌后,王今中认为她在歌唱上有潜力,只是年龄太小,第一任务是学习文化课。并告诉她,程琳姐姐也在学习。并答应为她介绍住在北京的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
她回到家时,虽说她离家只有几天,可爸爸急得嗓子都说不出话了,头发也都白了。由此,她开始沉下心来念书学习。
14岁时,在得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招收第一批通俗演唱学员后,她让妈妈带着她去参加考试。她唱了《小小少年》和日本歌曲《星》,也许是她的歌唱得确实不错,也许是她出走去广州找王今中的执著打动了招考老师,500人中只录取两人,她居然被录取了。从此,她开始走上了演艺之路。
她就是何静。
1993年,何静去了大庆,黑龙江省电视台的导演黄凯站在屋里不停地喊着:“那个唱《向北方》的演员在哪里?”旁边的工作人员指着她说:“黄导演,您看就是这个小姑娘。”黄凯很惊讶:“不会吧?”接着对何静说:“真的是你唱的《向北方》?我怎么想都觉得这歌起码应该是一个身材很魁梧的女孩唱的,你这么瘦小从哪出来的那么大的爆发力呀!”
后来何静说,只因为当年父亲修电器时让她打下手,正因为父亲将她当男孩子养,让她有着敢作敢为、一往无前的性格,打下了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人生底色。
温室里长不出坚韧艳丽的花朵,不说父母以严厉让自己练就一身能立身的本领,就是有人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一个“疤痕”,那也不过是上帝对你的器重。上帝要降大任于你,会让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帝要“让你这个苹果更甜”,就会“咬”上你一口。
正如何静一次在记者采访时所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希望大家能珍爱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感谢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因为它让我们成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6:46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440次 对成功的欲望大于对失败的恐惧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挣扎,这对谁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如何应对它们。
下面是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分享的他的成功秘方:
也许你们都听过我如何挣扎求存、抗争命运变幻无常的故事,但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在与你们同龄的时候,多次拒绝放弃理想以换取眼前的安逸。我一直深信,如果世界上有任何“成功秘方”,其中最关键的元素必定是你对成功的欲望远远大于对失败的恐惧。这心态像是刀锋——锐化你对什么是“可能”的触觉和激发你的梦想;这心态像是预警系统,令你对自满情绪和停滞时刻警惕,令你审慎律己、敢爱、敢说实话、敢当万绿丛中的那点红。
当你到我这个年龄,你不会想带着后悔和遗憾感慨,曾经是开朗、热情、自信的你,却选择无梦和无理想地过了一辈子。你曾经正直无畏,真诚和勇气烙在你那颗赤子之心上,但面对生活冷酷的考验,你选择了放弃理想、原则和目标,在道德路上迷失了你的灵魂、你的谦卑和爱贡献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6:58
示弱的力量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279次 生命为了显示自身的强大一般都是逞能,连陆地的巨无霸发脾气的时候也是用怒吼来表示自己的威猛,青蛙遭遇到强敌逃脱不掉的时候也是用鼓气的方式把自己充大,绝不示弱。有些猴王在遭遇另一些公猴挑衅的时候马上站立起来,用前掌拍打自己的胸部,表示自己的强壮,用逞能御敌。
没有实力的逞能不会是真正的强大,到头来不过是黔驴的那几招,早晚都得露怯。所以有些动物聪明,不是逞能,而是通过示弱来防御。比如在南美热带雨林中,有些种类的公猴当取得猴王的地位之后,就不想再打斗了。一旦有其他独身公猴来挑战,猴王就用示弱的方式来避免战争。猴王迅速地从母猴的怀中抢下一只幼猴抱在怀中亲昵,来挑战的公猴见猴王怀中抱着幼猴,怕打斗起来伤着幼猴就讪讪地走开了。示弱者的示弱其实是胜利,它保住了自己的猴王地位,继续统领着这个猴群,一旦这个猴王老去,没了生育下一代的能力也就没了通过抱幼猴示弱的条件,它就得接受独身公猴的挑战了,最后让出猴王的宝座。
加勒比海的海滩上有两种不同性格的蓝甲蟹:一种是较凶猛的,从不知躲避危险,与谁都敢开战;一种是温和的,遇到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捣它、踩它,它都不跑不动,一味装死。千百年后,人们发现,强悍凶猛的蓝甲蟹成了濒危动物,而性情温和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上许多海滩。动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一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死了一半;二是因为其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会装死的蓝甲蟹,因为善于保护自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示弱来避免暴力,其结果并没有输掉,恰恰是双赢,占山为王的老大有几个是寿终正寝的?今天你逞能成功了,明天就被另一个强者火并了,倒是那些从来与世无争、以弱示人的僧侣与他们的住所倒常常一片祥和、香火缭绕。
逞能都不是强者所为,没见哪个武林高手在出场之前先要自吹自擂一番,递上一张名片,表明我乃某某武林高手,曾经秒杀俄国大力士、美国拳王、日本浪人。倒是不堪一击的萨达姆、卡扎菲在被消灭之前时时逞能好胜,不可一世,结果还不都像一些靠鼓气自我膨胀的青蛙,一个顽童一脚就把它踩扁了。
人类社会无论从生命的基因还是从文明的进程上看,对弱者都是同情与怜爱的,逞能才招致对手,示弱才赢得尊重,你踩了人家一脚,马上道歉就没事了。夫妻双方也是,导致离婚的原因并非争执,而是在争执时一方不示弱,总是以强者的面孔威胁对方,弱势的一方无奈就选择了离婚。在人际关系上,以弱的一面示人,恰恰人脉十足,在组建工作团队时恰恰是示弱的人都不会被优选掉。一个还没有强大到有资格组合别人的强者,往往容易被人家优化下去。
示弱不是无能者的无奈,恰恰是弱者甚至还是强者的智慧。就像那个通过怀抱幼猴的猴王如果不示弱,就要接受挑战,打个天昏地暗决一雌雄才行。
对于人类来说,面对压力不低头的是有个性的人,而适当地选择示弱、认输、放弃的人则是聪明的人。示弱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智慧的显现;示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示弱不是倒下,而是对他人的尊重。人生要是凡事都争强好胜必然处处树敌,你就是强大成秦始皇、凯撒大帝也无法躲避弱者的暗算。要想远行,就别呼风唤雨地行走,唐僧能取得真经,就是因为他生命的本质就是示弱,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耍耍猴子。做人处世适时示弱,恰恰就是赢家。
其实,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掌握了不停变通的生存智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7:09
史玉柱:说到做到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305次 曾有人问史玉柱,现在的领导者素质中,哪一样至关重要?
史玉柱回答说:“是‘说到做到’。你只要承诺了,几月几日几点钟做完,你一定要做完。完不成,不管什么理由,一定会遭到处罚。往往越没本事的人,找理由的本事就越高。我们干脆不问什么原因了,你部门的事你就得承担责任,不用解释。所以现在大家都说实话,不搞浮夸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6 15:37:48
挂在口头上的废话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228次 有些话,无论如何,就是改不了,免不了要那样说,有人随俗,称之为口头禅;有人尚古,称之为发语词。有人说无伤大雅,忽略即可。有人说这些都是转接语,不拘泥于字面之义而产生误会就好,何须望文生事?也有人直斥其为无意义的废话——既然没意义,干吗一定要分析出内涵来呢?
它们无意义吗?还是体现了某些被吾人集体或个别隐藏起来的情感与思维?善于听人说话的人会注意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听得更传神。比如有人说:“你懂我意思?”这句话根本就是夹带着“我看你是没太懂我的意思”的意思。
说的人也许未必真那么想,也未必真要那么没礼貌,但是出口如连珠,往往每三句话就夹一句“你懂我意思?”就显得特别明显了。听见这样的话,我通常立刻回答“不懂”。对方也怪,经常根本不在乎我懂或不懂,只是继续说下去。所以这种“你懂我意思?”往往蕴含着“我不太确定我说了些什么,拜托你!请你说‘懂’,好让我能继续说下去”的意思。
有了点儿资历的外务员、推销员、直销会员、保险公司营业员经常说这样的话。此话看似对自己所言信心满满,然而却正是对深刻缺乏信心的掩饰。正如我原先写文章说过的,常不自觉地把“其实”挂在嘴边的人多半有几个特质:一是不相信听者会立刻同意他的看法;二是不认为听者懂得他所说的内容;三是自己对所说的话的确凿、真实与否并无实际的把握,必须用这个发语词来强调,以说服听者或者自己。甚至——第四——他明明是在说假话。
如果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只有那么两三个魔咒,我觉得常民文化真是单调得可以了!
“基本上”现在已经为许多人自觉克制,而改用“大体上”“大致上”“原则上”,不论怎么用,“上”字是跑不掉啦!套句纪晓岚跟太监说过的话:下面就没有了。
小说家阿城极擅谈吐,也不免有口头禅,他的习惯用语亦非独有,而是很多北京人都会说的一句:“完了呢——”相当于吾人的“然后”。听人说一件事儿,有时间性,前一时到后一时之间,我们似乎总用“然后”带过。我儿子年幼时的“然后”说得很浮滥,如:“我想吃草莓吐司,然后呢,也可以吃蓝莓吐司。”你千万不要给他两种吐司,他的意思是草莓或蓝莓吐司都可以的。阿城不说“然后”,他说“完了呢”,即使没有时序性的叙述也免不了。如:“当年洋人那些个银子都是打墨西哥炼的,完了呢,中国的瓷器就换了墨西哥的银子。”
“说老实话”“说句老实话”也是一绝。当年有一烟友,开口就是“说句老实话”,我于是悄悄替他算了起来,一根烟,21句“老实话”,不可谓不是老实人了。这句话的确可以有反面的指涉,意思是:“我经常动些不老实的念头,但是我不会说出来;因为要在脑子里过滤过滤,所以说的时候,我把那些个不老实的玩意儿都留着不说了,单说这老实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常说“结果后来”,说得很快,听着像是“就来”。
有一天我家老爷子听不下去了,跟我说:“你舅舅今天不会来。”我当然听不懂,老爷子很耐心地问我:“你整天说的‘就来’‘舅来’,又是什么意思?”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很简单哪,就是‘结果后来’呀!”老爷子接着说了一段话,让我至今难忘:“结果是结果,后来是后来;‘后来’还不算‘结果’呢,有了‘结果’,还有‘后来’吗?”从那一天、那一刻起,我硬是“戒”掉了“结果后来”这句台词。
戒掉废话,就是把想说的内容想清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