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4:07
换鞋与换路时间:2012-12-13 作者:小小Z 点击:3864次 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儿。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
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
门徒顿觉心头一震。
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儿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
与“换路”相比,“换鞋”要容易得多。
于是,人们遇到困难时,总会避难趋易,抱着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的想法,被动地适应外界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做常常磨去个性、扭曲本性,反而留下更多的忧患和烦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4:22
珍惜的变数时间:2012-12-10 作者:小小Z 点击:1827次 据说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里够出来。
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
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胃口的。平时,你真给猴子摆在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你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去吃。
养猴子的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他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它们有点费劲,学会去够东西。只有努力够到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4:38
居安思危时间:2012-12-10 作者:小小Z 点击:1843次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
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4:52
伽利略的实验时间:2012-12-09 作者:小小Z 点击:1762次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的名声是那么振聋发聩,以至于让人不敢挑战他们的权威。但他们的某些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理、是金科玉律,当我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时,你是否有勇气去提出、去证实——
伽利略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去试一试。他在比萨母校任数学教授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照宣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而是大力提倡观察和实验。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意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会拖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的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也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你知道吗: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I.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哲言哲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于前辈,我们应该尊重,但是决不能盲目迷信。他们或许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不一定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全部,他们的结论也许只是为后人指引了方向或是提供了思路,我们惟有去实践,才能知道前辈的结论对不对、合理不合理。当我们发现有错误时,应该不为权威所屈服,不为世俗所羁绊,用实验、观察等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5:11
死亡前的旅行时间:2012-12-09 作者:小小Z 点击:1761次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生命只有一年了,你会做什么?如果那个人再告诉你,之前的那个假设不存在了,你是否还会继续去做先前想好要做的事,还是按照原先的生活轨迹做下去——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首先去拉萨。乙也同样如此表示。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表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这么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这期间,他登上过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这位朋友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宿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像,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
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很久。
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有的时候死亡也是反思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促使你实现梦想的一种动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5:28
一句话、一个微笑时间:2012-12-09 作者:小小Z 点击:4700次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疯狂屠杀被他们认为是劣质人种的犹太人,可是有一位年轻的德国纳粹军官却在生死关头为一位犹太传教士指了一条生路——
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因为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
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的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生还者。
人的心是最柔软最敏感的东西,它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的心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雪中送炭的情谊。
有的时候,一个热情的问候,甜蜜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了一句话、一个微笑的作用,它很可能使一个不相识甚至是敌对的人走进你,甚至爱上你,成为你开启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你走上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盏明灯。
有时候,“人缘”的获得就是这样“廉价”而简单。
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对不要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5:45
卡耐基与继母时间:2012-12-08 作者:小小Z 点击:825次 在我们的印象中,继母总是一副凶恶、刻薄的形象,她虐待丈夫前妻的孩子,不给吃穿、无故打骂、强迫孩子做繁重的家务活,不让他接受正规的教育……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维吉尼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
他父亲一边向他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社区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用纤细的手怜爱地轻轻抚摸卡耐基的头。她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他继母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命运。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相信他会成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她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他亲眼看到她是如何用她的热忱改善他们家庭的。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他的想像力,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智慧发生了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你知道吗: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他一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主要代表作有:《沟通的艺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和《人性的光辉》等,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哲言哲语:
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信心,甚至破灭他对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话也可以鼓励一个人从失落中走出来,或让人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从此改变他的人生。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吝啬说一句鼓励的话,给一个信任的眼神,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一个人的力量对于自己也许是很有限的,但他却可能帮助激发另一个人的无穷潜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5:59
曹玮的兵法时间:2012-12-06 作者:小小Z 点击:823次 古人打仗讲究兵法,讲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即使是一小队骑兵也能打败大部队,即使是看起来很“懒散松弛”的军队仍能打垮气势汹汹的敌军——
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权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北宋名将曹玮率军与吐蕃军队作战,初战告胜,敌军溃逃。他故意命令士兵驱赶着缴获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队后面。有人向曹玮建议:“牛羊用处不大,又会影响行军速度,不如将它们扔下,我们能安全、迅速赶回营地。”他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派人去侦察吐蕃军队的动静。吐蕃军队狼狈逃窜了几十里,听探子报告说,曹玮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队乱哄哄地不成队形,便掉头赶回来,准备袭击曹玮的部队。
曹玮得到这一情报,便让队伍走得更慢,到达一个有利地形时,便整顿人马,列阵迎敌。当吐蕃军队赶到时,曹玮派人传话给对方统帅:“你们远道赶来,一定很累吧。我们不想趁别人劳累时占便宜,请你让兵马好好休息,过一会儿再决战。”吐蕃将士正苦于跑得太累,很乐意地接受了曹玮的建议。等吐蕃军队歇了一会儿,曹玮又派人对其统帅说,“现在你们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可以上阵打一仗啦!”于是双方列队开战,只一个回合,就把吐蕃军队打得大败。
这时曹玮才告诉部下:“我扔下牛羊,吐蕃军队就不会杀回马枪而消耗体力,这一去一来的,毕竟有百里之遥啊!我如下令与远道杀来的吐蕃军队立刻交战,他们会挟奔袭而来的一股锐气拼死一战,双方胜负难定;只有让他们在长途行军疲劳后稍微休息,腿脚麻痹、锐气尽失后再开战,才能一举将其消灭。”
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有一套好办法去判断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优劣形势。
如果自己处于优势,很容易便能将对手挤出竞争领域,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很多时候是胜负难料的,你对击败竞争对手根本没有什么把握,怎么办?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这对你做出明确的判断非常重要。
当所需资料都收集好了,情况却没有出现自己期望的发展态势怎么办?
那就要做出假相来迷惑敌人,让他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行动。敌强时,不急于攻取,须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之礼示弱,使其骄傲,待缺点暴露,有机可乘时再击破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6:14
面对自己的葬礼时间:2012-10-27 作者:小小Z 点击:1506次 2006年2月,62岁的匈牙利著名的戏剧家和讽刺作家彼得・哈拉斯兹,决定上演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场“戏”―――活着参加自己的葬礼!举世惊讶,他这看似荒诞的行为传遍了全世界。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知名的先锋戏剧家,在晚年患了肝癌,感到时日无多的哈拉斯兹决定像个死者一样静静躺在玻璃棺材中,按照葬礼常规的程序,让亲戚朋友们对他进行凭吊和哀悼。
他说:“我想活着体验自己的葬礼,我想通过死者的眼光来看葬礼。这一事件也许非常简单,但我想结果一定很有趣,因为人们很少有机会参加活人的葬礼。”一派轻松幽默的样子。在他看来这跟他的戏剧是同一回事。
看到他面对死亡和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有这样的勇气和乐观轻松的态度,我想参加他的葬礼的每一个人都不会笑他疯狂,相反,会对他充满敬佩和很多感动。世间的人,无论国家、种族、肤色,还是性别,面对死亡生来就有一种特别的恐惧。面对死亡时,人在顷刻间会迸发出无限的孤独感―――一种被孤立、被抛弃,完全无助的感觉。因此,很多人都避免谈及这个话题,试图把它遮盖过去,仿佛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它的发生似的。又有很多人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假设我知道总有一天要死,于是就为死亡辩解,使它合理化、知性化。其实根本没有超越死亡,只是超越了有关死亡的一些概念而已。”当死神真正来到面前时,便吞没了他所有的理智。
在死亡面前我们是无知的和偏见的,在生命将要戛然而止的时刻,恐惧、不舍、伤感和束手无策似乎已成为我们惟一可做的选择。若当我们自然地接受,坦然地面对它,正如我们对待生一样,积极地追求,全然地去做,平静地接受―――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我们的灵魂也许就多了一分自由,我们的心情即会顿然轻松,生命也便开阔了。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里说:“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也许,有一天,在某一刻,我们也将参加自己的葬礼,你会如何面对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10 11:36:27
幼儿的人生哲学时间:2012-09-07 作者:小小Z 点击:1778次 傍晚的校园场地上,常常有些父母带孩子来玩耍,那些胖乎乎、水灵灵的幼儿们聚在一起,顷刻即成朋友,大呼小叫的,坦荡、欢乐之情令人眼红。下面的游戏是很经典的一幕,我敢打赌我们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玩法——我假装是个有钱的买主,面前的四个幼儿分头去找石子儿,作为“矿石”卖给我,每堆“矿石”价值“一元钱”。
这些孩子忙忙碌碌,满头大汗,不亦乐乎。你看他们口袋里装得沉甸甸的,走起路来歪歪斜斜,非常认真的模样。
“叔叔,这一堆卖给你!”
我说:“一元。”然后给他一片树叶。他很小心地将树叶装进口袋。
又来一个女孩:“叔叔,我卖矿石来了。”我立即“验货”,然后全部收下,也给她一片树叶。她欢欢喜喜地跑了,继续找“矿石”。
这么来回往返地做买卖,我不知道要陪他们玩到什么时候,感觉很无聊。就在这时,一个孩子问:“我们有多少钱了?”其他孩子纷纷掏出树叶,一数,欢呼起来:“我们有十元钱啦!有冰淇淋吃啦!”然后就抛弃了我,假装去超市买冰淇淋了。
我呆呆地望着幼儿们的背影,心中惶惑——刚才满头大汗的“赚钱热情”哪里去了?我忽然想起最近看到的新闻:说是一个高官贪污受贿数百万,还不满足,终于案发被捕。在法庭上,他痛哭流涕后悔莫及……
对于幼儿们而言,赚钱不是目的,买冰淇淋才是最终追求;而钱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够用,便立即收手。我发现:我们在人生之初似乎都认可这个肤浅至极的哲理。那么,人随着他的成长,究竟是变聪明了还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