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0:49:03

36块积木时间:2013-06-14 作者:未详 点击:1587次   两个犯人,一个年长,一个年轻,犯了同样的罪,得到了同样的刑罚:监禁3年。
  
  入狱第一天,正好赶上牧师来监狱为罪犯的灵魂布道,负着罪行的犯人们,跪在那里等待灵魂被救赎。作为两个幸运的人,他们得到了牧师特别的“心灵洗涤”,牧师问他们分别要被监禁多长时间,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3年。3年就是36个月。牧师分别送给了他们一份特殊的礼物:36块积木。牧师说:“这就是你们被囚禁的岁月,你们可以用它搭建自己的房子,每个月用一块积木,等你们搭好了你们的房子,就是你们获得自由的时候。阿门,愿天主保佑你们,早日获得新生。”
  
  两个人把那些积木拿在手里,仿佛把《圣经》捧在怀里,虔诚无比。
  
  可是,他们用了不同的方式搭建自己的“房子”:年长的那个听从了牧师的劝告,每个月用上一块积木,他的房子在煎熬中慢慢地盖了起来。年轻的那个却在头一天就用那些积木盖了个房子,然后每个月拆掉一块积木。他的逻辑是,等他拆掉了整个房子,他便获得了自由。
  
  3年过去了,出狱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的那个变得衰老,而年长的那个却焕发了青春。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一个毁灭了梦想,一个创造了希望。
  
  只有创造希望的人,心才不会老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0:49:21

生活就是修行时间:2013-06-13 作者:未详 点击:4408次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
  
  ——印光法师
  
  有一天,一个叫源律师的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行用功吗?”
  
  慧海禅师爽快地答道:“当然用功啊!”
  
  源律师紧接着问道:“那您是如何用功的呢?”
  
  慧海禅师平静地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源律师很不解:“所有人都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算什么用功啊?”
  
  慧海禅师摇摇头:“不一样。”
  
  源律师不依不饶:“有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禅师解释道:“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索取;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养一颗平常心,更要修炼一颗责任心。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他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边踩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像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运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不够,更要发普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尽自己所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可以称之为修行!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还不明白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以为自己的生活只和自己的生活圈有关,和之外的世界无关。其实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众生有关:你做好一件事情,对你自己、你的亲人、你的同事、你的单位,甚至整个国家、社会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你对众生的贡献;反过来,如果你搞砸一件事情也会给很多人造成伤害,这是你对众生的罪孽。
  
  我们每天的忙忙碌碌,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工作业务,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与天地万物的繁衍生息、与整个世界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只要怀着这样一颗“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时,就不会去较真,不会有不满,就如慧海禅师所说,“吃饭时不百般索取,睡觉时也不千般计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0:49:34

四个笑话的人生哲理时间:2013-06-09 作者:未详 点击:15883次   从前,有个部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人衣食无着,很多人饿死了。部落里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位智者在部落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团结起来,互帮互助,终于在生活上逐渐渡过了难关。但是,经历灾难后的心理阴影犹如阴霾般始终笼罩着整个部落的人。
  
  于是,一天晚上,智者把大家都聚到了一起,说要给大家讲故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边,守着暖暖的篝火,脸上流露出悲伤的神情。智者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智者讲得非常生动,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过了一会儿,智者说:“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个笑话和刚才讲的那个一模一样,几乎一字不差。尽管人们有些奇怪,但还是有些人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智者又说:“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可是这个笑话的内容和刚才的又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连讲笑话时的停顿、语调、姿态都如出一辙,最后只有一两个人象征性地笑了一下,大部分人无动于衷。

  停顿了一会儿,智者再次重复了一遍刚才的笑话,结果这次没有一个人笑了。
  
  这时候,智者清了清嗓子说道:“你们对相同的笑话最多能笑上三次,为什么你们对同样的悲伤却反反复复地哭泣呢?只有忘掉过去,才能看到前方的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0:49:54

为生命的挑战而活时间:2013-06-08 作者:未详 点击:1945次   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问自己,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
  
  年少时,问得嚣张;中年时,问得迷惘;老年时,问得悲哀。
  
  我们就像候鸟一样不停地往前飞,然而,什么才是飞行的依据?
  
  科学家说:“白天追寻阳光,夜晚追寻星宿。”而什么才是人生中的阳光与星宿呢?财富?权势?学历?掌声?爱情?有什么能像阳光与星宿一样永恒不灭,照亮漫漫人生路呢?
  
  其实,所谓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拥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当中,更不在一颗索求太多的心灵之中。
  
  倘若能放下心中罣碍、拥有开阔的心胸、凡事不忮不求,心里自然就会清静无忧。然而,这并不容易。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充满一种踏实而永恒的宁静。我们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清明开朗,那么展现于周遭环境的,皆是美好而良善的。
  
  纵使,当一切都失去时,我们还是会拥有“前面的路”。而一个人要如何在苦难中学会成长,并在伤痛中再站起来,继续向前迈进,除了需要靠智能的累积,更少不了生之勇气的支撑。
  
  生命容易跌倒的历程,正是我们提升智能最好的时刻,我们可以借着困难的环境,淬砺我们的潜能,涵养坚定的意志,以及沉稳的韧性与毅力。
  
  若把人的一生看做一场生命的旅行,则不论成功与否,我们皆注定要面对死亡,生命的最终必然不会有欣喜的结果,但也正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之事,所以要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与自我,则显得尤为重要。当生命无法倒退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往前走。
  
  生命里有许多的试练,而活着,就是一种试练。
  
  当你面对各种困难,能不断地想出解决的方法,培养自己为挑战而活的勇气与智能时,实在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么说道:
  
  一只狐狸在路上闲逛时,眼前忽然出现一个很大的葡萄园,果实累累,每颗葡萄看起来都很可口,让它垂涎欲滴。
  
  葡萄园的四周围着铁栏杆,狐狸想从栏杆的缝隙钻进园内,却因为身体太胖,钻不过去,于是狐狸决定减肥,让自己瘦下来,它在园外饿了三天三夜后,果然变苗条了,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它终于顺利钻进了葡萄园内。
  
  葡萄真是又甜又香啊,狐狸在园内大快朵颐!吃了很久,它终于心满意足了,但当它想溜出园外时,发现自己又因为吃得太多发胖了而钻不出栏杆,于是,只好又在园内饿了三天三夜,瘦得跟原先一样时,才顺利地钻出园外。
  
  回到外面世界的狐狸,看着园内的葡萄,不禁感叹:空着肚子进去,又空着肚子出来,真是白忙一场!
  
  人生的重点,到底是在中间的过程,还是在最后的结果?
  
  你看!狐狸在葡萄园内吃得多么快活啊!所以,即使生命是一场空,中间的过程也要过得很充实;纵然,人生是白忙一场,也要忙得很有意义,因为,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如果明明知道生命的最后,是一场白忙的结局,那么,你会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看待生命呢?
  
  无论如何,生命的真正意义是存在的价值,所以,你还是要为这个过程奋战到底,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为了挑战而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0:50:11

越渴求越不得时间:2013-06-06 作者:未详 点击:1924次   心理学家把一只经过测试被认为很聪明的猴子关到笼子里,笼子铁柱之间的缝隙刚好可容猴子把手臂伸出来。
  
  连续两天,人们不给猴子吃任何东西,猴子饿得直叫唤。直到第三天,猴子已经饿得没力气叫唤了,有人给猴子拿来一串香蕉。不过,这串香蕉放在离猴子很远的地方,它无法直接用手够到。然后,试验者又拿了一根长长的带着铁钩的竹竿,放在笼子外猴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而依这只猴子平时的智商,它是完全能想得到用那根带铁钩的竹竿去够那一串香蕉的。
  
  心理学家问大家:“这只饥饿的猴子会怎么做呢?”众人一致回答:“猴子最初自然是去抓香蕉,等它发现自己不能抓到香蕉时,就会试着用那根带着铁钩的竹竿来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猴子凭借竹竿,吃到了香蕉。”
  
  心理学家摇头:“你们错了,结果是,猴子因为太饿,太想吃到那串香蕉,反而吃不到了。”原来,它一心一意只想着伸长手臂去够香蕉,根本就没留意到自己身边还有一根可以利用的竹竿。
  
  “怎么可能?”大家十分诧异。心理学家说:“动机太强,就导致思维能力减弱。换言之,你太在意一件东西,就容易犯错,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所以,当我们太过在意一时得失,拼命钻牛角尖,或深陷混乱时,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那只快要饿死的猴子——它本来是可以吃到那串香蕉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1:23:55

一口井与一个点时间:2013-06-06 作者:未详 点击:2098次   法国大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只画玫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更替,他都心无旁骛,只管画他的玫瑰。他一生记录了170多种玫瑰的姿容,组成了《玫瑰图谱》画册,在此后的180多年里,这本画册以多国文字出版了200多个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问世。雷杜德,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画他的玫瑰,但他画的玫瑰成了画中极品,无人能超越。
  
  雷杜德以他无比的执著,一生只挖一口井,即画玫瑰这口井,不管其他井里有黄金还是有白银,他都不为所动,不心生贪念,一生只坚守画玫瑰这口井,终于在这口井里“挖”出了玫瑰的芬芳和美丽。
  
  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他的昆虫。一次,一位青年苦恼地对他说:“我每天不知疲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热爱的事业上,可结果总是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地对他说:“看来,你是一位立志献身科学的好青年。”这位青年听了法布尔的赞许,兴奋地说:“是啊!我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很感兴趣。我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些爱好上了。”这时,法布尔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放大镜,把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然后对青年说:“试着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像放大镜一样。”法布尔正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研究昆虫这个点上,才有了在昆虫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雷杜德一生只挖一口井与法布尔一生只聚焦一个点,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诱惑,但成功不会藏在那些繁华的泡沫里,也不会躲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与其像小猫钓鱼那样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捉蝴蝶,还不如一生只挖一口井,一生只聚焦一个点,瞄准目标不动摇,哪怕十年磨一剑,哪怕一辈子只做好了一件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1:25:49

一口井与一个点时间:2013-06-06 作者:未详 点击:2098次   法国大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只画玫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更替,他都心无旁骛,只管画他的玫瑰。他一生记录了170多种玫瑰的姿容,组成了《玫瑰图谱》画册,在此后的180多年里,这本画册以多国文字出版了200多个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问世。雷杜德,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画他的玫瑰,但他画的玫瑰成了画中极品,无人能超越。
  
  雷杜德以他无比的执著,一生只挖一口井,即画玫瑰这口井,不管其他井里有黄金还是有白银,他都不为所动,不心生贪念,一生只坚守画玫瑰这口井,终于在这口井里“挖”出了玫瑰的芬芳和美丽。
  
  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他的昆虫。一次,一位青年苦恼地对他说:“我每天不知疲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热爱的事业上,可结果总是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地对他说:“看来,你是一位立志献身科学的好青年。”这位青年听了法布尔的赞许,兴奋地说:“是啊!我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很感兴趣。我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些爱好上了。”这时,法布尔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放大镜,把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然后对青年说:“试着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像放大镜一样。”法布尔正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研究昆虫这个点上,才有了在昆虫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雷杜德一生只挖一口井与法布尔一生只聚焦一个点,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诱惑,但成功不会藏在那些繁华的泡沫里,也不会躲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与其像小猫钓鱼那样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捉蝴蝶,还不如一生只挖一口井,一生只聚焦一个点,瞄准目标不动摇,哪怕十年磨一剑,哪怕一辈子只做好了一件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1:27:15

犹太人特质的思维模时间:2013-06-04 作者:未详 点击:1207次   中国人讲究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规矩虽然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却也在另一个层面,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以下情形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会遇到,当我们的孩子把太阳、天空画成绿色,把小草描成蓝色时,大多数父母会教导孩子改成正确的颜色。殊不知,这样一改,也把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模式改掉了。
  
  犹太人思维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敢于挑战一切,不信奉权威,对现在存在的一切,都当做不合理的来看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不断创造商业机会。
  
  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有个人家里养了一头驴,非常能干,但这头驴病得快不行了。如果没有生病,那这头驴至少能卖800元,但现在生病了,最多只能卖50元。于是他牵着这头驴去集上当好驴卖。有人上前打听,卖驴人便装出一副无辜相,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以100元成交。但买驴人买回家后,驴第二天就死了。
  
  在一般人的思维里,用100元买一头死驴,肯定是亏了。但如果是犹太人,就会让这头死驴赚钱。怎么赚呢?发彩票,只要花两元买一张彩票,就有可能买到一头驴(当然不知道是死驴),发行1000份。结果怎么样呢?
  
  彩票收入2000元,中彩的人知道是死驴,不干,退两元,再减去买驴的100元,净赚1898元。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
  
  有这种思维的人,在中国也有一个,那就是史玉柱。当年他做脑白金的时候,其实根本就没想要把它做到多少年,史玉柱只是想把它做成品牌,然后靠卖品牌赚钱。而且其做法也颇有犹太人的智慧。脑白金其实就是在退黑素里添加一种原料。它本身是一种保健品,但史玉柱却根本没有把它当保健品卖,而是作为礼品来卖——“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从退黑素到脑白金,从保健品到礼品,从产品到品牌,这可能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模式之一吧?
  
  马云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如果阿里巴巴能够成功,那么所有的创业者都能成功。他的意思是中国市场并不缺乏机会,而是缺乏发现机会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拥有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全世界到处都是机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1:27:32

信谁好?时间:2013-06-04 作者:未详 点击:1774次   在英国某养牛场,随便找了一头牛,请一位养牛专家猜其重量。专家天天与牛耳鬓厮磨,早已成竹在胸。他只是扫了牛一眼,就说出一个数字,见证者一听,跟牛的实际重量没差多少。
  
  大家都啧啧赞叹。
  
  然后,又找来七百个人,他们跟养牛完全无关,有教师,有清洁工、律师、医生、渔夫、园丁、政客等,让他们分别猜牛的重量。每人都说出一个数字,简直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完全不靠谱。但是把这七百个人说出的数字加在一起,再除以七百,得出的平均数,却比那个养牛专家给出的数据更加接近实际重量。
  
  这似乎可以说,单个的人或许背离事实,但群众的智慧总能最接近事实,比精英还强大。三个臭皮匠总能抵过一个诸葛亮。
  
  另外一个故事与此相反。
  
  当年,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科学界褒贬不一。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禁不住哈哈大笑,他说:“一百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此事似乎又说明,真理不是靠人多取胜的,真理就是真理,一个诸葛亮远胜一百个臭皮匠。
  
  这是个悖论吧?
  
  不,也许他们都没有错,养牛专家、七百个非养牛专家;爱因斯坦、一百个教授,关键是看你信谁。
  
  你自己能够坚信一辈子的,才是真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8 11:27:55

小和尚的剃头刀时间:2013-06-03 作者:未详 点击:1803次   古时候寺庙里有一位小和尚,在出家当和尚之前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进入寺庙之后,方丈师父和师兄师弟们一直不停地提醒和告诫他,可是他自己却一直不当回事,就这样他一直也未能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打扫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和师兄一样学一门手艺,为的是以后有一个好出路。于是方丈师父就安排小和尚学习剃头,因为与其他手艺比起来,这门手艺不是很难学,况且以后一旦离开寺庙,小和尚还可以用这门手艺来养活自己。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和尚认为剃头实在是一门简单易学的手艺,所以他就不再向师父学习。可是师父却告诉他:“剃头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基本方法就能行的,你要想掌握好这门技艺,就必须每天拿一个冬瓜来练习,直到在冬瓜上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各种剃头方法,那才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剃头匠。”
  
  听了师父的话以后,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练习剃头的基本功。练了一天又一天,好几个月过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师父见了也忍不住高兴起来。可是师父在一次观察小和尚剃冬瓜时发现一个问题,小和尚练习剃头都是抽空进行的,在剃头过程中经常有事需要他走开。每当别人叫小和尚走开的时候,他都会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等办完事回来以后再抽出剃头刀继续练习。
  
  这个问题,实在是把师父吓了一大跳,于是他告诫小和尚以后千万不能这样做了,小和尚答应了师父。可是等师父下次再观察他的时候,他仍然在离开的时候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而且据师父的多次观察发现,小和尚每次都是这样。师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可是提醒的次数虽多,小和尚往冬瓜上别刀的习惯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每次小和尚都对师父说:“不要紧的,这只是习惯而已”。
  
  “只是习惯而已?”师父严肃地对小和尚说,“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个冬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你的这种习惯到时候没准会出人命啊!”
  
  看到师父生气的样子,小和尚安慰道:“没事的,师父,你不要担心,等到真为人剃头时我就不会这样了。”
  
  眼看着小和尚还俗的时间就到了,临行时师父再三告诫他一定要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这一习惯早已养成多年,更何况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改掉这一习惯的意识,终于在他第一次给人剃头的时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递一件东西时,他顺手把剃头刀别在了客人的头上,好在客人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从此他的剃头铺再也没有人光顾了。
  
  养成好习惯可以受益终生,坏习惯却可能毁掉人的一生,不要以为一个小小的习惯无关紧要,人们正在和将要面临的许多成就或祸患其实就是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形成的。
页: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