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7:00
一只被拴起来的猫时间:2014-03-25 作者:未详 点击:1287次 一个大学生问德·梅勒:“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会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制度或者政策。尽管连执行者都知道它们是荒谬的,但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它,更没有人敢废除它,所有人都任其运行下去。这是为什么?难道每一个人都愚蠢吗?”
“你说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习俗。”德·梅勒说,“在印度很多寺庙里,举行祷告时都要在门外拴一只猫。这个习俗源于四百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和弟子们一起参加礼拜的时候,灵修院里的猫就会碍事。于是,每逢灵修院举行祷告的时候,导师就命人把猫拴起来。导师去世后,每逢礼拜,人们继续把猫拴起来。这只猫死了,灵修院又找来一只猫,好确保礼拜时,他们忠实地执行导师的命令。几个世纪过去了,博学的弟子们写下了这样的学术论文,内容是有关在礼拜时,把猫拴起来——这一宗教仪式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人认为拴猫的仪式毫无意义,但他们提出异议时,都无一例外地被赶出寺庙,有人甚至受到更严苛的惩罚。所以,直到今天,尽管很多人意识到这一仪式是荒谬的,但它仍旧被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着。”
大学生接过话头说:“我明白了,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之所以在延续,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盲从和怯懦。”
“你说得很对。”德·梅勒点了点头,接着说,“但不仅仅是一些人的盲从和怯懦;还有另一些人的权欲,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只猫树立自己的权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7:13
我没有嫌弃你时间:2014-03-24 作者:未详 点击:743次 不要随便说:“我没有嫌弃你。”
愈是这样说,对方愈觉得你嫌弃他。
如果你脑海里没出现过“嫌弃”这两个字,你根本不会这样说,对吗?
K说,男朋友要离开她了。自从她考上大学,而他没考上之后,他就变得很自暴自弃,老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她不断安慰他,鼓励他到外国升学,她拿了一大沓升学资料给他,他一点儿也不领情,而且愈来愈疏远她。
她信誓旦旦地告诉他:“我没有嫌弃你。”
她以为已经表明心迹,可是他却愈叫愈跑。
如果我是这个男人,我也会跑掉。
在得意的时候,男人需要的是崇拜,失意的时候,男人需要的,仍然是崇拜(www.rensheng5.com),而不是怜悯。崇拜就是最好的鼓励。你不必真的崇拜他,但是绝对不能让他觉得你有一点儿嫌弃他。
K说:“我没有嫌弃你。”不如说:“我永远崇拜你。”反正目的都是想让他振作起来,好比跟一个人说:“你没用。”不如跟他说:“你还没发挥你的潜质。”这样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
不论男人女人,没有一个人会希望在自己一生里听到别人一句:“我没有嫌弃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7:29
别人不是你的彼岸时间:2014-03-24 作者:未详 点击:1989次 人生的轻松,就是能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不用献媚于谁,也不必跟谁说讨好的话,他玩他的,你活你的。
两不相干,然后,两相安。
你在意谁,在意到极致,就会活在这个人的阴影里。这种在意,不外乎两种情况:想求取和怕得罪。也就是说,人生的疲惫,更多的,不是在自己这里拎不起,而是在别人那里撇不清。
别人,成了自己沉重的彼岸。
越在他人那里唯唯诺诺,就越会在自我的言行里战战兢兢。生怕说错什么,做错什么,进一步畏首畏尾,退一步左顾右盼,是进亦忧退亦忧。在这样的境况里,最累人的,不是做,而是拿捏着分寸去做。
一个低声下气的人,无论凭恃他人,得到过多少,繁盛也好,光鲜也罢,最终,在自我矮化的奴才人格里,冷暖自知,甘苦备尝。
不是一路人,就不会在一个语言系统里;不在一个语言系统,就不会在同一个世界。
知心的话,不必说给不懂的人。说了不懂还在其次,最怕的,是说了不屑。不懂已是伤害,不屑便是亵渎。
散淡的人,只与散淡的人合得来。奸邪的人,看起来跟谁都合得来。这个世界,有的人只认对的人;有的人,似乎跟谁都对。只因为,有的人,是奔着相宜的心去的;而有的人,是奔着可逐的名利去的。
在交往上,目的性太强,原则性就会差。在左右逢源的人那里,找不到纯美的人性;在蝇营狗苟的人那里,找不到纯净的人格。
这个世界,总有狷介甚或狂傲的人,看起来,没有几个可以合得来的人,他们不迎合,不投降,只是不想生命苟且于世俗。
伟大的人都有一些孤傲,他们遗世独立,盛享着内心孤独的清凉。
每一个窝藏着的私心,都会影响到对他人公允的评判。
在他人那里,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便是好;看到了自己不喜欢的,就是坏。一个人的好与坏,原本繁芜而复杂,轮到我们评价,却可以简单到只剩下,是否顺眼和需要。
盛大的完美,未必坍圮于风雨,却可以瓦解于私心。一千次改变和完善自己,终难抵别人的一颗辽无际涯的私心。多少公允和公正,不是败于眼不明,而是败于心不正。
所以,不要苛求在所有的人那里,都有好的评价。讨好了所有的人,就意味着要彻底得罪自己。一个人,平庸点不可怕,变得八面玲珑才可怕。
你最终要活在相悦的人心里。不为不值得的人去改变,不在飘忽而逝的生命过客那里留恋,也不必为朵朵过眼烟云烦扰。
与其要别人看好,不如自己活到好看。
我这么有钱,为什么这么痛苦!
这话是做互联网的一个CEO说的。话是真话,但有人认为这是有钱烧的。话说还有另外一位有钱人,看到床就发愁——睡不着觉。后来,他花钱到印度的瑜伽学院去学睡觉,只是为了获得婴儿般的睡眠。你看,折腾了大半生,拥有了那么多,只是为了初始的婴儿般的睡眠。
人生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追逐钱的,最终要被钱折磨。一天到晚想钱的人,未必真缺钱。有的人,为钱受过伤,大量攫取是为了报复过去;有的人,因钱得过惠,贪婪占有是为了满足更大的欲望。
然而,过多的金钱,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疯狂和痛苦。疯狂是可以为所欲为,痛苦也是因为可以为所欲为。当不容易够着的,可以轻易得到时,人生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最珍贵的东西,已经变得一文不值。
富有者的另一重痛苦是,被架到了那个位置上,回不去了。明明知道,拥有这么多,于自己来说,是痛苦的。但是,若让自己再回到清贫的过去,将会更加痛苦。
人生最美的抵达,有时候,是永不抵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7:44
青春时间:2014-03-23 作者:未详 点击:986次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敢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www.rensheng5.com)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根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7:57
自卑者的本质时间:2014-03-23 作者:未详 点击:788次 一个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告诉我他如何如何自卑,具体地说就是对自己的一切,包括长相、身材、智力、成绩等都不满意,而且还对自己使用了很多尖刻的贬义词,我听了都觉得替他心痛。有一次,我感慨地对他说:“你实在是太瞧不起别人了啊。”当时他听了很吃惊。几个月之后他告诉我,他回去仔细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学习瞧得起或者说欣赏别人,奇迹般的效果是,慢慢地他忘记了自卑。
其实人人都自卑。形成自卑的过程大约有两种:一是在小时候跟成人的比较过程中,都有不如成人的深刻体验;再加上某些不太利于成长的环境,自卑的状态就可能凝固在心里。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较了解,对别人的事情比较不了解,在自己的视野下,神秘的那边被不自觉地赋予一些同样神秘的力量或者光环。
自卑源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的呈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和行为层面,时时处处跟他人比较。比较就是竞争,竞争就是在智力和体力上对他人实施攻击。
自卑者的攻击多半是在其心里完成的。在面对一个他假想的竞争对手时,攻击性自动发射。如果对手显得比自己强大,攻击性就很快朝向自己,便出现自卑者都有的内心世界: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这个复杂而迅速的过程,自卑者和旁人通常都察觉不到。
表面看来,自卑是瞧不起自己,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把自己跟别人比较之后而瞧不起别人,那也就不会有在比较之后的瞧不起自己。换句话说,没有攻击别人,也就不会有技不如人的结果和失败后的自卑。
有一点点的自卑,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过度自卑却可能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不良的影响。过度自卑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完全相反。有些自卑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自卑,经常在自己的言行中呈现弱小和胆怯;另外一些自卑者,则“自欺欺人”,他们外在的表现形式,却是自鸣得意、目空一切的自傲和自信。
跟过度自卑的人打交道,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他们极大的攻击性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向了自身,一旦有了时机,这些攻击性便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攻击他人。我们看到的事实就是,有些人自卑到了经常受欺负的程度,而当他们忍无可忍进行反击的时候,通常是“一鸣惊人”。
向内攻击的表现,或者说自卑的表现,证明这个人的人格水平已经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比较而言,总是向外释放原始攻击性的人,则处在心理发展的较低阶段,极端例子是反社会型人格,他们不断地攻击他人和社会,跨越法律的边界,往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创造物,所以每个人都不必自卑。这句话等于是说:每个人都不必通过瞧不起他人来瞧不起自己。苍天在上,它会毫不吝啬地给予那些抬举别人的人以抬举自己的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8:11
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时间:2014-03-22 作者:未详 点击:1365次 有段时间,很喜欢法国电影,却对法国电影里总要出现的“爱”感到不耐。
以法国女歌手伊迪斯·皮亚芙生平故事为主线的电影《玫瑰人生》里,记者向坐在海滩上的皮亚芙发问:“您对少女们有什么建议吗?”“爱。”“您对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吗?”“爱。”“您对孩子们有什么建议吗?”“爱。”……在法国电影里,爱是最重要的事,电影里的男人女人,不断地告诉自己和别人,要爱,要示爱,要落实爱。
爱是被夸大的信仰,还是词穷之时的自动回复?他们为什么要用爱去解释一切、解决一切?爱对他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来读到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书《爱的多重奏》,这是他在71岁时一次访谈的文字稿。此时的他,清澈洞明,对这种“爱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阐述。他论述的爱,是爱情,但又不仅仅是爱情。人本来是单个的,以单数形式存在,而爱情,却让人从“一”变“两”,在这个过程里,人得打破自己身上的封闭,试着通过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两个人的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但这种形式,却是一种更大规模的集体之爱的演习,让“从两个人过渡到人民”成为可能。
在他看来,爱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得靠忠诚去维护,得不停地宣示爱意,“尽管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布,爱仍然需要不断地被重新宣布”。而这,显然需要巨大的行动力,需要不断激发自己身上的热情和能量,所以,他所谓的爱,是一种更朴实的态度:积极生活。去爱,去行动,去寄托,去反省,去剔除焦虑,去解决不安,去认识命运,去抵抗死亡。
装扮自己,是爱;维护自己的健康,是爱;经济独立,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是爱;尊重自己物质和情感上的欲望,是爱;去山清水秀的地方远足,是爱;种植花草,是爱;接听朋友的倾诉电话,是爱。当然,爱情,也是爱,克服爱情中的障碍,弥补自己的缺陷,也是爱。
爱,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积极生活,就是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8:23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节选时间:2014-03-21 作者:未详 点击:624次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8:38
如何对待时间时间:2014-03-21 作者:未详 点击:1135次 “渐”的本质是“时间”。
……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8:51
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时间:2014-03-21 作者:未详 点击:611次 小时候,常会在电影上看到这样的情节:惊恐抢到手枪的女人对着面前的坏人猛扣扳机,可惜子弹却打到了地上,坏人毫发未损。这时就会产生疑问:太笨了,拿手枪怎么打不中面前人?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枪法精湛的警察朋友,才明白了手枪射击中的微妙。
警察说:“手枪不像步枪那样有依托射击准确度高。第一次接触手枪的人不懂得射击要领加之求胜心切,往往会眼高手低打不中近在咫尺的目标也属正常。手枪射击有个八字要诀,是‘有意瞄准,无意击发’,只有掌握了这一要诀才能做到弹无虚发。”
“最关键的还是‘无意击发’,就是全身要放松,只有放松,全部潜在的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当然前提是始终瞄着目标,食指缓慢地压向扳机逐步收紧,无意识间枪响了,(www.rensheng5.com)这样才能打出最好的效果。如果你对准目标猛扣扳机,在你有意识用力击发的时候,手腕就会向下抖动,子弹打在地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想到了人生。太想成功了反而会功败垂成,只要放松身心,脚踏实地,朝着梦想,一路攀登一路追逐,逐步地提高素质,增强实力,成功就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降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0 10:39:54
天性时间:2014-03-20 作者:未详 点击:889次 有时在席间,但见有人妙语连珠,却令人渐渐觉得索然。
如此聪明暴露,是否也是一种急迫。而急迫的东西,通常总是不够优雅。
一个人要做到对自己的美、聪明、善良,完全不自知,才显贵重。
一旦有自知,品位就自动下降一个层次。
就仿佛栀子花不知道它自己有多香,兰花不知道它自己有多幽静。
天分、天性,从来都不需要发言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