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2:43

 攀 枝 花 地 震 啦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08年8月30日16点30分,西昌地区会理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处,发生里氏6.1级地震。
  地震当时,我正在矿里的三楼电脑前整理资料。隔壁间或有装修的电钻声。可地震时的声音与隔壁电钻声明显不同,觉得不是来自墙壁,而是源自地下传至楼层,和着声响地板在动。“地震了”,与同室人员夺门而出,刚到门口,震动就结束了。此时室内的人都来到了走廊上,远处大矿楼房的人都在楼房外的空地上。
  还没到门口,我儿子就从成都来电话,一接电话就断了。打过去,就打不通了。我家还有老母在四楼上,给妻打手机,打不通;往家里打坐机,也打不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半个小时。
  下班路上,瞟了店家的电视,震中位置就在盾牌样的攀枝花尖角地带。
  到家见飘出的字幕,第一感觉应是仁和区大龙潭乡的迤资,那里53年前发生过大发震。我没有那里人的电话,遂打电话问西区的毛文洪先生。他说已与那里的张学坤通过电话,说好像还不是震中。那就是迤资下面,在拉鮓至皎平渡之间。说着说着,电视台飘出字幕:震中在拉鮓与鱼鮓区间。要说这个地方我们还真去过,这是金沙江上的一个古渡口,传说是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方,是史迪威公路经过的地方,至今还标明是军用渡口。这个渡口,位于攀枝花这边叫拉鮓,位于会理那边叫鱼鮓。不过这“区间”的位置 就模糊了。
  这个“区间”的灾情怎么样,五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见到图像和具体报道。是时,窗外还下着雨,灾区的人哦,你们今晚过得怎么样啊!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2:53

 让宝鼎精神永放光芒

                           ——为《攀煤文艺》2008年第3期撰写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
  刚刚落幕布的北京奥运会仍历历在目,传递圣火的欢呼声还在巴山蜀水迴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宝鼎矿工心中深深铭记。
  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激励着煤海儿女,开拓创新,大展宏图。川煤产业群星荟萃,英雄大比武;宝鼎创业故事演绎,精神大弘扬。绿茵场衬紫红跑道聚人气蓬勃向上,猕猴园邻矿井众采风诗意盎然。井巷深深,机械化矿井再传捷报;铁塔巍巍,发电厂指标又创新高。创业四季,日照金沙,梦回宝鼎;梅开二度,依恋阳光,祈盼和谐。流火之秋,作协涌动春的信息,作品讨论颇多感悟;达竹之窗,矿灯亮在夜的深处,矿工形象依然清楚。
  在这收获的季节,在这金色的秋天,《攀煤文艺》记录昨日的风云,书写今日的风采,展示明天的希望。一如既往,让宝鼎精神永放光芒。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3:08

 一座半圆形的大楼 一次文友们的聚会
  
   8月2日。苏铁广场一座半圆形的长江源大楼,进行了一次畅叙友谊的聚会。
  上午,《七古八杂集》讨论会在长江源的春江苑举行。
  应邀前来的有攀枝花学院教授、攀枝花文学院院长,市日报晚报记者编辑、《攀枝花文学》新老编辑,《攀煤文艺》、《攀钢文艺》、《大裂谷》、《安宁河》、《仁和》编辑部主编或主任,文朋诗友、专家学者,计50余人。
  尽管大家都在同一个城市,为工作或为生活人们平时很少谋面,相互认识的一见如故,非常高兴;久闻其名,今见其人的非常激动。陆续有人来,主持人又热情地介绍,激起一阵阵掌声。
    作品讨论会就在这种互致问候,畅叙友情,文人相亲的气氛中进行。
  对于《七古八杂集》有些人提前看到了这本书,多数人到会时才看到。在一番浏览之后的发言中,有对作者在中华传统诗词探索方面的肯定,有对集子中的诗词歌赋、家国情怀、人文唱和表示欣赏,有的对我不拘一格采用今声今韵进行诗词创作表示认同。更多的则是谈我和我的《星海》,每一个谈到我的人,我也自然想到了我们的交情与交流。如曾作攀枝花晚报副刊编辑的李舸老师、《攀枝花文学》资深编辑吕文秀老师、市诗词学会李锡庆会长、仁和区作协马尚平主席、米易党校吴兴刚校长等都谈到了我在与他们相识相交留下的憨厚印象以及我在(1989-2004)业余创办《星海》15年的执着精神。说来还应感谢他们,是他们对我的鼓励和宝贵的支持,才使我取得了一点成绩。
    发言中穿插了现在秦皇岛的唐子岳先生所作词《八声甘州·贺锦中作品讨论会》和现居西昌的叶维智嘱书面发言的《若水有声 横断回眸——赏何锦中〈太平煤矿〉赋》,均赢得了好评,令我感慨不已。 
  在讨论会上,我本想多倾听各位对《七古八杂集》的意见,以便反省思维模式,调整创作方向。可是文友们未能让我认真地听取每一个人的发言,他们把讨论会送的书拿来叫我签名,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写上“请××先生雅正”的学样。
  席间,大家又一个个与我碰杯祝贺,我不得不准备喝醉来表示感谢。
  这一天,我醉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一个农历流火之日,一座半圆形的大楼,一次文友们的聚会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3:20

启动星星点灯的地方
         ——盛夏宝鼎行

  攀煤文联组织文友上大宝鼎采风,那地方我已去过几次了,可接到通知,还是欣然前往。
  这天是2008年7月9日,时值盛夏。随着面的车一路盘旋,只觉得青山含岱映入眼帘,空气清爽泌人心脾。
  车过垭口,驶进五摩路。没到过宝鼎的就问还有多远,而接待方则打电话过来,问到那里了。可见这里的山,这里的人,透出一片殷殷的情意。
  最先出来招呼我们的是矿区诗人、矿宣传部的谢文锋。当大家在会议室落坐,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和党群部门领导便过来和我们见面,
  一阵简短的交谈后,我们便来到矿各处参观。
  宝鼎公园,距矿大楼不远,是由一片废弃的料场改建而成。依山就势,大致有四个区域:一是花木扶疏的回廊,二是水泥地板的小广场,三是有体育器械的运动场,四是有曲径幽静的坡地,总面积约两千多平米。人们很喜欢这个地方,早晚来活动的人特别多,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的空间。说春节到公司、市里表演的宝鼎龙就是在这里演练的。还说以前人们谈情说爱要到一里以外的山坡上去,那里便称作了恋爱山。而今去恋爱山的少了,到公园来幽会的多了。我们在花木间见到一位戴着耳塞听收音机的老人,他说我们出的煤炼出钢铁,烧制出水泥,建好了攀枝花,我们出的煤发电,照亮了城市;我们老了很少出去,唯有这座公园成了能够享受的地方。
  干巴塘是大宝鼎的一个生活片区,距矿约十公里,这里住着职工及家属一千多人。一个城市或一个矿,通常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地方,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而远离矿中心的干巴塘却不是这样,人们感觉心情舒畅。首先说公路,上至垭口下至沿江的公路是新修过的,比经垭口再过烂泥箐的五摩路要好,人们出行非常方便。这里虽然没有公园,可小景点却不少,每幢楼的前面,原来是煤棚的地方,铺上了地板砖,有桌有櫈,楼幢接合部也有体器材。最令人称道的还有一个里里外外都镶了瓷砖的、有人值守的、无臭的、水冲式的公共厕所。社区主任说这些都是去年搞“创卫”的结果。
  大宝鼎矿的主井也在干巴塘,从公路到井口约800米,连接公路与主井的是安全文化长廊。长廊原本是为遮挡烈日和暴雨所建,以便工人从升井到澡堂的一段路不受日晒雨淋。矿工们非常幽默,在长廊里写下了“长廊似长龙 我欲展翘乘长风”、“生命曾可贵 安全大于天”,表达了一种寄托与渴望。由此便引出了矿工锦句锦语大赛,便有了这条安全文化长廊。据说矿工会、矿宣传部专门有人负责搜集整理矿工们的杰作,轻松的话语、深情的祝福、经验的总结、深刻的教训、安全的常识、生活的哲理、矿嫂的心声、矿工的心得,内容经常更新,温馨扑面而来,对生命的敬重油然而生。走进这条文化长廊,便走进了矿工的世界。
  主井工业广场,在安全文化长廊与井口之间,好似一个乌金的港 湾。这里有空车道、重车道、料车道、人车道和通往机修车间、坑木场的专用线构成的一对对优美曲线,这里有提饭盒、捧保暖壶、拎着包赶在保健车开动之前来为井下工人送班中餐的职工家属,这里有男作家女诗人慕名而来在掩护支架前留影的刚柔组合。在普通人的眼里,这里浓缩了矿山生产的要素;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这里汇聚了一组组灵动的画面;而在作家们的采访手记中,这里便是太阳神从地心采集火种启动星星点灯的地方。
  矿山意象令作家们应接不暇,接待方却为未能带大家亲眼目睹井下采煤现场报歉。一位矿山诗人吟出了地心深处的景象:
  炮声、机声、人声 / 交响乐在煤田里汇成 // 这乐曲,多么雄壮、有力 / 这旋律,多么优美、动听 // 曲,不是音乐家谱写 / 却是采掘的英雄 // 乐,不是艺术家演奏 / 而是普通的矿工 // 这音乐,给人类输送着温暖 / 这乐曲,给祖国带来着光明
  依依惜别宝鼎,那曲煤田交响乐却久久地在心中萦迴。??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3:34

情系灾区 市老年诗词学会集体亮相
 
  6月8日端午节,攀枝花市老年诗词学会40余人汇聚在一起,吟诗诵词,情系汶川,为抗震救灾作了一次集体亮相。
 每年端午节,市老年诗词学会都举行诗词吟诵会。
    今年端午诗词吟诵,主题定为了抗震救灾。吟诵会开始,全体肃立,为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在吟诵中,会员个个心情激动,诗词首首心系灾区。讴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赞颂灾区军民众志成城,抒发抗震救灾的必胜信心。
    在这里,中华诗词传统得了弘扬,老年诗词爱好者们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节。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3:45

我们家乡说端午节的内涵与外延

  我对端午节的了解始于小时候跟我幺叔去看划龙船。那是人民公社时期,在农村我幺叔比较有文化,是个民办教师,星期天、农忙假、寒署假就要下田挣点工分。有他在一起干活,讲些笑话,大家就不觉得累。
  我跟幺叔去看划龙船,他就讲节日的来历。说是楚国有个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要被毁灭,于是写下绝笔之作《怀沙》投泊罗江自尽,唤起国人警醒。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泊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的在打捞,有的拿出食物丢进江里。食物被龙虾所食,人们便想出用棕叶包饭,做成粽子丢进江里,以保护屈原。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吃粽子、划龙船、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提到喝雄黄酒,说是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过端午节,饮了雄黄酒之后,现出蛇的原形,吓死了许仙。人们得知雄黄是一味中药,性温、有毒、味辛、有杀毒作用,内服微量治惊痫、疮毒等症;外用可以作除毒。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正值初夏,是各种疫病流行的季节,人们就用雄黄酒解毒、消毒,。人们除饮用雄黄酒以外,还用雄黄酒涂抹儿童的鼻子和耳朵,用雄黄酒在男孩的头顶写一个“王”字。同时,人们还把菖蒲、艾叶插在门框上方,称蒲剑、艾虎。菖蒲、艾叶也是中药,有驱虫作用。我们家乡还说这一天百草都是药,于是就扯来熬水给大人小孩洗澡。
  人民公社时期干活人多,笑话也多。端午节时有人就唱:早晨吃粽粽,上午看龙龙,中午喝雄雄,天黑洗胴胴,晚上钻洞洞。在一阵嘻笑之后,有人就开我幺叔的玩笑。这个说,何先生,今年端午节收到几挂粽子啊,那个说有没有人来捅先生啊。随即人们便摆起以前的私塾,每到端午节,学生就要给先生送粽子,老师则给学生送一把纸扇。有的还要请先生上家里去吃饭,有的先生书教得好,请的学生多,先生不知去哪家好,干脆跑到床下躲起来,学生就拿棒棒捅,先生就出来了。这时我们那些调皮的社员们都抢着说:“先生是我捅出来的!”我幺叔也骤趣地说:“那我就上你家去,吃你家粽粽,洗我的胴胴……”说完男男女女又是一阵嘻哈大笑。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3:57

 2008抗震救灾

       汶川地震
鳌鱼一动三山歪,汶川北川青川哀。
千村横陈瓦砾堆,百校湮埋学童孩。
江流断截堰塞湖,坦途推移丘陵脉。
呼天信号长阻隔,凄风苦雨泪满腮。

     抗震救灾
山崩地裂又何妨,众志成城坚如钢。
国家元首挥师来,三军将士赴疆场。
一息尚存百分争,八方支援万人帮。
人间自有真情在,经天纬地我炎黄。
 
     国哀公祭
青山垂首悲无语,江河呜咽泣亡灵。
国旗半杆人肃穆,警报长响笛哀鸣。
逝者安息亲朋慰,生命珍重岁月兴。
五洲四海风雷激,加油雄起中国印。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4:23

 对“野草园” 关于建两座碑的感慨

  5月23日0点,我看到一位叫“野草园”的网友在我关于地震的文章后留言:我们都是百姓,我为我们自己骄傲。出于礼貌,我作了回访。看见他在《把唐山百姓的遗憾告诉汶川》中的想法,引起了我的感慨。
  这位网友在博文中写到:唐山大地震已经快32周年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她早已重新站了起来,但她的重建就百姓而言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我想应该把唐山百姓的遗憾告诉汶川,或者算做建议,也许会对汶川即将开始的重建稍有借鉴。汶川应建两座纪念碑,一座“地震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座“汶川抗震救灾纪念碑”。前者可供全人类凭吊、悼念,体现对生命、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对幸存者及全体人民的敬重和慰籍。后者展现中华民族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团结奋战、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的所谓感慨是发表了如下一段意见:看了博主的文章 我想起我的家乡四川武胜 嘉陵江边的一个区镇 公园里曾有座“抗日阵亡列士纪念碑” 这里远离抗日前线 纵有乡人上前线阵亡 决列不清所有名字 但这里就建了这么一座碑 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不忘这场战争 如是我想 不在地震区的地方也有必要建一座“汶川地震纪念碑” 纪念震后壮举 前线抗震 后方支援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令人永远难以忘怀 “5·12”是伤心日 也是昂扬的民心日 每年这个日子还可由群众 团体 搞些自发的活动 能够激发国人之骄傲 
    没来得及打标点,共鸣之心急切。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5:02

 我为灾区捐笔款
   
   灾区的惨景令人心痛,救灾的人令我感动,我能为灾区做点什么。
  我写首诗,表示关注灾区的心情。但这还不够,还应捐点什么。
  我与妻商量,今天社区募捐,卖些方便食品,方便面、矿泉水什么的送去,再捐些钱。
  到我打工的姚家坪煤矿,也在捐款。虽然是民营企业,都是个体业主,我却看到了与大矿捐款不一样的情况。大矿往往是按级别定一个数额,从矿长到工人依次递减,没有人好意思超过别人。这里却不是这样,单是业主就有多有少。有的捐了两千,有个叫程老四的业主就捐了一万。听说工人一般都在三十至五十元之间,多的有捐一百元的。我们几个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原来在大矿干过的,好象还在沿袭大矿的习贯,按照级别与收入,多的捐了伍百,少的捐了一百。虽然说捐多捐少都是一份心意,我还是为自已捐得不多感到不好意思。

cmfrjtly 发表于 2015-10-10 10:15:14

万众一心 情系汶川
—献给为汶川抗震救灾的中华儿女
      
         厚厚的冰雪才刚刚化去
      冻疮的疤痕犹在眼前
      春天急急忙忙交替夏日
      谁知小小寰球却又在发难
      
飞天的翅膀没有感觉
贴地的动物也无异常表现
公元二00八·05·12
      特大地震肆虐四川汶川
      
      云遮雾障 天崩地裂
      楼房坍塌朗朗书声瘖咽
劈山滚石 摧城夷寨
民宅倾刻化为断壁残垣

瓦砾埋着花一样的孩子
幼稚的声音 求救的呼唤
地裂破碎了平静的生活
撫伤寻亲人 悲恸泪哭干

满目疮痍 惨不忍睹
惊魂未定还有余震不断
      缺衣少食 音讯全无
饥寒中哪堪暴雨摧残

还要坚持啊我的同胞
全民关注 你们不会孤单
中华民族素有优良传统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总书记牵挂地震灾区
中南海连系着蜀水巴山
温家宝总理日夜兼程
亲民亲历抗震救灾前线

子弟兵再次筑起长城
爬山涉水 十指参战
军民鱼水深情再谱新曲
正义之师 文明典范

让惊恐的眼睛突现希望
让无助的神情绽开笑奁
多少人在墟废中开掘搜寻
为生命的奇迹赢得时间

总理有些斯哑的声音
沸腾军民激情的波澜
只要有一丝生命的迹象
我们倾注百分之百的情感

空投帐篷食品和士兵
还有手机可替灾民呼喊
总理的飞机载上伤者
把他们带回天使的港湾
 
心系川西的那片土地
献血的队列一直不断
救援物资砌成玛尼经堆
捐献的钱款已超过千万

地震破坏了美好的家园
震情也把四海连成了一片
我们万众一心情系灾区
民族精神正坚定一个信念

十三亿中华儿女在行动
每一个人都在传递着温暖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我们共同谱写:人定胜天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煤海闪耀满天星  文友歌赋吟真情 ——记《川煤文艺》业余编辑何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