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中产的时尚
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拥有30%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政治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处于社会中流、抱持主流价值观、渴望稳定安全的人群。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也许谁都无法确定,毋庸置疑的是中间收入群体在扩大——人们买买买,张扬着中产阶级的消费属性;人们追追追,追赶着中产阶级那飘忽不定的时尚趣味。《图话》栏目将继续于每周五推出中产阶级系列策划,敬请期待。
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拥有30%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政治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处于社会中流、抱持主流价值观、渴望稳定安全的人群。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也许谁都无法确定,毋庸置疑的是中间收入群体在扩大——人们买买买,张扬着中产阶级的消费属性;人们追追追,追赶着中产阶级那飘忽不定的时尚趣味。图为一名购买了Hugo Boss服装的男士。
工人阶级是建国后的社会中坚力量。成为工人队伍中的一员,意味着“吃公粮”的优越。图为1953年出版的一张海报,表现的是普通民众搬进政府新房的情形。
上世纪70年代,标志着“家庭富裕”的“三大件”分别是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要购全三样,除了要有钱,更重要的在于持有购物票。图为1997年,重庆大昌古镇,已经“过气”的自行车和缝纫机
80年代,人们“奔小康”——“小康”,有点“准中产”的意味。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曾让人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稀奇;家庭“三大件”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变成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图为1985年,中国北方,一个拥有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家庭。
90年代,具有现代生活意味的家用电器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形形色色的,正在迅速变化的人口组成新兴的“中产”,他们或许还构不成阶级,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拥有了“中产阶级”的自豪感。图为上世纪90年代,一个三口之家用三轮车拉新买的电冰箱。
精明的美国企业嗅到了中国的商机。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一反其他商品以生产质量为导向,转为以销售策略为导向,在中国大陆引导了“酷”这一概念。而“酷”,也正迎合了人们彼时解放个性的心理需求。图为1985年,北京,一名男孩站在可口可乐的广告牌前。
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品味涌入中国大陆,人们经历着此起彼伏的时尚潮流——喇叭裤、牛仔裤、蛤蟆镜、蝙蝠衫、交谊舞、霹雳舞......图为90年代,广东,一名穿牛仔裤和夹克的男青年倚靠着一辆摩托车。
在“酷”之后,人们又陆陆续续接受了“小资”、“白领”、“Y世代”等标签。而在这些标签后,是一个又一个的西方品牌。图为1995年,北京,穿牛仔裤的年轻人。
一些在美国国内日落西山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浪潮中成功转型,麦当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式快餐高盐高脂肪,是典型的“穷人食物”。然而,麦当劳以其干净明亮的就餐环境和其象征的美国文化,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品牌。图为1996年,北京,在麦当劳餐厅里的中外家庭。
渐渐地,中国人看到了“中产阶级大国”美国的家庭场景——一栋房、一辆车,一个家。私家汽车,迅速成为90年代“成功人士”的标志,并在21世纪初掀起了一阵购车潮,一直到今天。于是,私家汽车与自行车、电视机一样,成为中国中产家庭的标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