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思念】征文活动开启

发表于 2018-4-1 18:14:19 | 查看全部
记忆中的清明趣味习俗

    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到这时候就会回忆起小时候家乡过清明节的一些风俗习惯,颇为有趣,至今历历在目。
    清明节煮彩蛋,是儿时记忆最深的风俗。清明节的那天,天还不亮,大人们就起床煮鸡蛋,鸡蛋煮熟后要染上各种颜色,有的用写对联的大红纸将鸡蛋染成大红色,有的用高粱米糠将鸡蛋煮成咖啡色,有的用颜料将鸡蛋染成桃红色或绿色,花花绿绿的很好看。鸡蛋煮好,就喊孩子们起床。那时,家里并不富裕,鸡蛋也不舍得多煮,每个孩子也就分两个。这对孩子们已经足够了,热乎乎的彩色鸡蛋捧在手里,稀罕得不得了。小孩子们都会拿着鸡蛋,蹦蹦跳跳地跑到街上找小伙伴炫耀,比比谁的彩蛋颜色好看,谁的个头大,谁也不舍得吃,那些彩色的鸡蛋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宝贝”。为啥清明节吃鸡蛋?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忠义之举孝感天地的介子推,举国禁火只能食用冷食,而鸡蛋是吃冷食的最好方式。至于吃彩色的鸡蛋,这真要佩服古人,通过这种方式,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烙印,让孩子们永远铭记,并传承下来。
    插柏树枝,是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事。清明节一早,大人们就早早上坡,折回一些柏树或是柳树枝,趁着太阳还未出山赶回家中,在院门、房门上插几支小点的树枝,院子的石磨磨眼里插几枝大的树枝。柏树和柳树都是生命力极强的的树,树枝插到门上,来纪念宁愿被烧死在树林里,也不愿出来做官的介子推,意思是一开门就要想起,怀念之情像长青树一样永不忘记。后来逐步延伸到对先辈的纪念和缅怀,提醒后人做不忘祖先、懂得感恩的人,做忠厚、勇敢、诚实的人。至于在石磨眼里插树枝,那时没有机械设备,石磨是每个家庭做食物必备的工具。所以,在石磨眼里插树枝,是要提醒人们一餐一饭都来之不易,不要忘记无数英雄豪杰的恩德,不要忘记感恩祖先打拼家业的不易,提醒人们让先人的精神永远苍翠,祖辈的遗训世代传颂。
    清明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风俗,叫做“搬媳妇”。清明节这天,没过门的儿媳妇,都会被请到婆婆家吃饭。为啥说“搬”?是表示对招待儿媳妇的隆重。“搬”的任务,一般是由小姑子或是小一辈的女孩子来承担。未来的儿媳妇来家,婆婆自然非常重视,少不了做最好的饭菜,还要包一顿最好吃的水饺。为啥要在清明节“搬媳妇”呢?一则,是让儿媳妇来帮助婆婆做一些针线家务活,增进婆媳的感情,再者,也表示对传统的继承,因为儿媳妇终将成为家里的女主人,将来要生儿育女、培养后代,讲究品行格外重要,因此要利用清明节的氛围,让儿媳妇感受孝亲敬老、和睦相处的家风,让儿媳妇谨记“忠厚传家远”的道理,将来好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做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将好的传统一辈辈传下去。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打鞣千”是那时孩子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打鞣千”是乡下的俗语,现在称荡秋千。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找一块空地,找一些木棍,或者是利用树干,做成秋千架。用耕牛拉犁省下的绠绳,用一块钻上眼的木板穿到绳上做成座位。这样就可以荡秋千了,女孩子少不了一些争抢,一些大姑娘小媳妇也参与进来,她们叽叽喳喳地聚在一块,开始荡秋千比赛。于是,山村里飘荡着阵阵欢声笑语。
     其实,不仅清明节,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可喜的是,国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清明节已经是法定节日。愿每个人都能多了解一些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认识民族发展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董树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21:25:07 | 查看全部
思念是一种痛
我们常常羡慕人家安逸的生活姿态,所以我们要奋斗着,渴望拥有一幢房子,渴望给父母一份安逸的生活,渴望家人幸福安康;但生活总难如愿以偿,有些人总是忙忙碌碌的,却梦想难圆。我兄弟姐妹也都有这样的梦想,努力地工作着,期望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环境,现   实却让梦想渐行渐远。
有人说,远离烦恼便是生活的好境界;可是,要强的妹妹不甘心,她已快奔四了,父母催着她嫁人成家,她嫌老人烦,我们劝她成家,她埋怨我们多管闲事。前些年,到厦门打工,她除了给她几个侄儿买高档物品之外,把所以钱都投进了股票里,赚了钱便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有给父母的,有给我们的,还发誓要给家里赚几套商品房,那笑容永远烙在我们心中,无法抹去!春节时候,她高兴地搂着侄儿说说笑笑的,鼓励他们努力读书,根本不去理会自己的将来。可就在那之后,股市剧烈波动,远在厦门的妹妹,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竟然四处筹款、借钱,不断投入股市里,深陷其中;最后,我们也只能尽力帮着他还债,妹妹也回到了家中,在工厂打工赚工资。要知道妹妹原先是企业里的小白领呀!她能忍受着失败的痛苦?
去年春节,妹妹把工资还了债之后,口袋里居然没一分钱,要充手机费还悄悄地找我开口,五十元呀!就这区区五十元都没有,我拿了几百元,她坚决不要,只抽了一张百元钞票;因为老家即将拆迁,原先房子面积少,我兄弟俩争取了两套房子,必须要缴纳近四十万的房款,她知道我兄弟俩没有多少积蓄,但凡能克服的,她极少向我们开口。正月里,我们还讨论着怎么筹款,一旁的妹妹不言不语;我们计划好的,妹妹居住在我这,父母居住在弟弟那,房间刚好安置。之后几天,妹妹总躲着我们,不与我们打招呼。在快临近元宵节的时候,一直沉睡的妹妹忽然间走出了房间,急匆匆地奔向外面,我们以为她是外出找工作去了,哪曾想,她选择了离开这世界!
从小,她便是父亲最宠爱的女儿呀!也是我们疼爱的妹妹,她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妹妹走了,我们不敢告诉老父亲,骗老人说,妹妹再到外面去赚钱了。
在她栖息之地,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按照风俗,家中要烧了她随身物品,可是,她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前些日子,追求她的男子不远千里与我们去看望她,在这里,我依旧泪流满面,我更恨妹妹的绝情,让这份带着揪心痛的思念时时刻刻留在我心中;天堂的街灯是否明亮,每晚下班的妹妹是否看得见回家的路?(吴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22:58:21 | 查看全部
好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06:15:18 | 查看全部
拜读,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06:33:54 | 查看全部
支持,好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08:05:20 | 查看全部

思念的“脚步”


         近日和朋友一起外游聊起清明,朋友念叨着要回家乡看看,而我已经多年不曾忆起家乡那斑驳的老房子,那扇旧木窗和屋后那片儿时乐园——茶园,还有窗前捻针绣花的奶奶。
         所有对老家的记忆,如同刚一打开的魔盒,一下就穿越到那散发着茶香的故乡,不知那屋旁的大向日葵是否还依旧盛开——曾经和小伙伴在那里躲过猫猫,听过鸟鸣;不知道那年在屋前亲手栽下的梧桐树长得多高了——曾经日日盼着它长高,为它浇水,和它说着悄悄话;不知道儿时的玩伴如今在何方——曾经一同嬉闹,一同念书,一起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记忆中儿时的清明,一早就小跑着跟在奶奶后,拎着她精心准备的祭品,去拜祭早已过世的爷爷。少不更事的我就左顾右盼地看路边的绿树幽簧、竹篱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铧手持耕鞭的壮汉。那时觉得清明与伤心无关,只是像看把戏似的,看着大人们忙着准备纸钱、供品。成年后,才懂得记忆中奶奶缓缓的身影写满着思念。我以为我会将奶奶遗忘,遗忘她的笑脸,遗忘灯下她一针一线绣花的专注目光,遗忘她划过我脸颊的手掌的沧桑,遗忘她临走时眼神中不舍的忧伤。
       可是,在经历了第三十个清明之后,那些记忆还是不自觉的从心底泛起。原来,这世界真的还有比时间更强大的力量。
       记得曾在心底对奶奶许下过很多承诺。人啊,总是这样,轻易许下诺言,却又无法去实现。再回首时,往事已成往事,终归只是生命中的一小段故事。很多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到失去了,想再回到过去,已经回不去了。
CC`1)6~VG_X[MKAR%5B%)8J.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10:14:35 | 查看全部
染红指甲的姥姥
姥姥有个小花圃,种些极平常的花花草草,最多的是俗称“小桃花”的指甲花,一到孟夏便开得姹紫嫣红。姥姥爱染红指甲,八十多岁的姥姥还染红指甲。
布谷鸟叫得正欢的时候,指甲花也开得正热闹,爬满绿叶的豆架旁,姥姥摘几朵指甲花,掺上白矾,砸成泥,替我敷在手上,在摘几片扁豆叶儿包好,几个时辰后取下去,便是红艳艳的指甲,我得意地不得了,便学着戏台上的小姐翘着兰花指走小碎步,逗得姥姥呵呵笑。
爱花的姥姥极疼女孩子,这一点不同于别的老太太,她说女孩儿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像朵花似的,她喜欢。于是,我在姥姥面前便很是得宠,有什么好吃的玩的都尽着我,童年时候,走姥姥家成了我的一大乐事。姥姥打小骨牌时会赢些分分角角的钱,都给了我。她从大襟衣服的口袋里,摸出几枚硬币,放在我的手中,嘱咐我:“仔细别让你妈知道了,留着买雪糕吃。”在那个一根雪糕只值三分钱的年代里,有了那些钱,我的感觉就跟做了财主一样。
极疼女孩儿的姥姥却不常到女儿家住,即便有妈妈的悉心照顾,还有我们姐弟几个承欢膝下,隔不上几天,她还是闹着要走。“我的那些花他们不上心,不浇水会旱死的。”这样的话,她一天要重复几遍,那神态,仿佛担心的不是什么花草,而是一位至亲至近的亲人。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妈妈架不住她的唠叨,而不得不送她回去。
有一次送走姥姥后,她再也没能到我家去。她走了。
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替她染了红指甲,用的是指甲油。
那是个春天,指甲花还没有开。
                        豫光集团  李玲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10:15:57 | 查看全部
清明时节,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王伟灿
往事并不如烟,每当清明时节,心中隐疼愈发强烈,感怀之情更加浓郁,对先人的记忆闸门也随之打开,思念更开始泛滥,总想写点文字纪念自己的老父亲。
九年前一天下午,父亲与世长辞了,就像睡着了一样安详,也许是太累了,不想再与病魔斗争了,就悄然沉默地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其实,回忆最多的还是小时候,那时父亲年轻,长着一头浓密黑亮的头发,总是笑容满面,虽然身材不算伟岸,但在我的眼里父亲就像晴天里的太阳——光芒万丈!我总是盼着父亲的探亲假,那样父亲可以从湖南湘潭回到老家,给我讲火车上的故事,给我捎回他上班地方的特产吃食,给我买那个年代的时尚。
后来,父亲的头发被岁月梳得稀稀拉拉,再后来父亲的头顶可以照出日月的光华,脸上的皱纹也像家乡的河深深浅浅不断漫延,笑容里缺少了许多嵌着童真的牙。父亲退休后只身回到故乡老家,到一个铸件厂做技术指导,几年后又在老家干起了养殖业,日子过得差不多算充实。偶有烦心事我就是倾听者,有理了,我支持,理偏了我开导,我成出气筒受埋怨了,我就说:“爸,小时候你是我天空中的太阳,现在我是你天空中的星辰,我用你给予我的光闪亮你的目光,你觉得怎样?”父亲瘪着腮帮子笑说:“你真中,说筐你对箩!”
父亲平时一般不善言辞,静的时候多,动的时候少。记得有一年天气很热,我们都在地里割麦子,父亲顶着高温去给我们兄妹送来了冰糕,说是在商店批发的,便宜。父亲看到我们割麦辛苦,骑上自行车跑了四里路买来了冰糕,热得满头大汗,明晃晃的每一颗汗珠子里都映有一轮骄阳。
父亲也在一天天衰老,就像西下的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但余热犹存,每天不是给哥哥家里干农活,就是帮邻居打扫街道,堪比秋天的枫叶红了一片天空,给星星月亮都点燃了激情!于是,我问父亲:“爸,你说是太阳美还是星星美?”父亲说:“还是星星美吧,有星星的夜晚益于思考和思念!”
父亲不在了,我愿意做父亲天空中的星辰,承载父亲的思考与思念。一瓶酒,一盘果,思忆的乡音一火车,山风阵阵松柏婆娑,我能听得懂那是怎样的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19:43:28 | 查看全部
我的父亲
父亲走了,他带去了自己17年的病痛与对人生的眷恋,也带去了我深深的依恋与怀念。父亲,走得太匆匆,匆匆得让我无法接受永远失去父亲,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父亲每次病重时,我都无数次地祈祷,给我一次机会,留住父亲,让父亲多享受几年美好的生活。
父亲,在最后住院期间,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坚强的生命力,让医生都感到不可思议。断定生命只能坚持6-7个小时的父亲,硬是挺过了17小时。在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似乎醒了,尚存知觉的肢体抽搐着,颤抖着,您的面孔依旧是那么慈祥,透过呼吸器,您在喉管中发出一阵痛苦的呻吟。父亲,我就站在您身边,我真不知道人生还会有如此般的磨难与痛苦,而且这种磨难与痛苦竟发生在我父亲的身上。我的心在滴血,在流泪,我浑身战栗着,不忍目睹这几近残酷的场面。然而,我又怎能悄然离去,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您在痛苦中挣扎。您就这样走了,抛下挚爱您的妻子、儿女和孙儿,一个人静静地、带着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悄然离去了。
每次见到父亲的遗像,感觉老人家依然慈祥地笑着。望着那双时时注视着我,充满安祥与慈爱的眼睛,总是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六、七十年代,父亲工作在龙烟铁矿,是大山给予了他宽广的胸怀。那个年代,职工对于工资升级十分敏感,不知生么原因,每到单位升级,家里总是不断的来人,父亲总是与这些工友们交谈到深夜,让人满意而归。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才知道父亲以他的诚恳、诚信和真诚赢得了山里工友们对他的信任。一年,单位升级,名额有限,由于父亲工作出色,父亲在名额之内,当时有一名青工和需要这个名额,不仅关系到他的前途,也关系到他的爱情。父亲得知后,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依然将名额让给了这名青工。父亲是个有爱心的人,当工友出现危机时,他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单位一位工友工伤需要无常输血,当时的人们对输血比较忌讳,但父亲没有考虑那么多,断然为这名工友输了血,挽回了工友的生命。每次谈父亲献血,母亲总是自豪的说:“当时,这事在单位还传为佳话那”。
父亲是为了子女的就业问题,八十年代来到了宣钢焦化厂。刚入厂,着实让厂里的人羡慕了一阵子,因为父亲是厂里为数不多的老八级起重技工,这也让“老八级”惹来了不少“考验”。一些险活、难活和累活摆在了父亲面前,父亲总是微笑面对,以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下圆满的完成了班组、车间和厂下达的吊装任务,赢得了领导和工友的信赖。父亲还十分关心青工的成长,他从不把自己的绝活藏起来,青工有问必答,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也成为了他们的忘年交。那时,家了总是很热闹,这也让父亲感到很满足。在父亲退休后,单位的工友总来家里小坐,谈单位的一些事情,这让父亲很有成就感。父亲患病期间,单位的年青人遇到工作难题时,常常来家里问问题,父亲总是摆出一副健康人的姿态面对,从不驳人面子,也不让家里人慢待。当问父亲为什么硬撑着那。父亲告诉我们“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求人的,一定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对待他们要热忱、积极,能帮就要拉一把,不要因为自己的不便,就回绝人家,这是不礼貌的”。父亲这句话,影响了我,也成了我人生的处事之道。
父亲对我们兄妹五人要求很严,特别对我这个长子寄予厚望,他希望我能自立,发奋图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先立志后成家”,这是父亲经常教导我的话。参加工作后,成了我的动力,经过坎坎坷坷的磨砺,我也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父亲走了,他带去了我们深深的眷恋,也带去了我们绵绵的思念。我会永远怀念我的老父亲,也会永远记住父亲的教诲。(河北钢铁宣钢 杨玉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3 06:44:48 | 查看全部
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