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74|回复: 12

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

发表于 2019-11-29 16:22: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与不变深刻交织:变化的是全球政治格局之变、经济增长方式之变、文明演进之变与科教发展之变;不变的是这些变化背后的创新驱动发展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竞争态势,其核心仍是创新与人才。浙江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继续遵循办学传统,发挥比较优势,勇担时代使命,以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来同时推进育人与创新,解答好“发展什么样的大学”“如何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等根本性问题,进而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教支撑引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8:58 | 查看全部
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刻把握创新型大学建设的时代使命

从世界科教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往往先成为教育强国而后成为科技中心,教育兴盛为人才和知识储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供给保障。现在的全球科教版图正面临重构,特别是亚太地区已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条件、物质基础与创新环境,将继欧洲、北美之后成为并存的主要科教中心之一。我国大学必须抢抓大变局的科教发展机遇,推行育人与创新并重,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教育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发展,从而形成教育与创新联动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9:12 | 查看全部
(一)21世纪的科技创新之变

21世纪的创新更加具有全球化、协同化、网络化,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

一是多科技中心将共同引领未来的创新。新科技中心需要与世界教育中心“结伴而行”、互为支撑,并且教育中心的发展需要适当超前,为科技中心在源头创新、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当前,以科技与教育为代表的全球开放式网络创新体系已经出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网络式分布、联动性汇聚、跨区域合作仍然是全球创新的主要形式,推动着创新实力由单极化向多极化转变,加快形成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二是科技呈现大融合、大交叉、大汇聚趋势。科技与人文联系日渐紧密,学科板块之间通过理论移植、知识互鉴、对象转移等强化交叉汇聚,进一步打破领域之分、学科之界和专业之别,为知识融合、重组、分化提供方法论,新学科、新专业、新方向、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

三是创新范式向以生态系统为特征的创新3.0转型。21世纪的创新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组织机制、个体探索模式、实验研究方法,更加强调有组织的创新、有需求的合作等,呈现联动性、开放性、交叉性等特征,特别是在组织方式上加快向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转变,在合作模式上加快向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转变,在研究范式上加快向基于大数据的新范式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9:23 | 查看全部
(二)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之变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链式突破,智能增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未来的人机将共存、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将更加交互并行,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将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模式迅速向教育、学习领域延伸,推动教育1.0转向学习2.0,产生教与学互动的新式空间。

学习2.0将由学生、教师、智能机器共同参与,其中的学生是探究者、发现者、合作者,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组织者,智能机器在物理世界、虚拟信息世界并存,具有协同开放、多维共生、智能增强的特点,将引起学习中心的转移,使教与学之间的交互耦合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

大学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需要在适应智能增强时代的教与学革命方面作出示范,倡导人机共生、师生交互、终身学习和泛在学习,提供通识教育、开环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新方案、新方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大学要进一步适应全人教育思想与高等教育信息化、全球化的变化,回归尊重生命的教育本源,提供更多基于智慧创造、协同合作、意义建构的教育体验。在培养理念上,要更加强调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整合协同育人。在培养目标上,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社会批判、跨文化认知和国际化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生命、生态、环境的理解,追求个性化卓越。在培养模式上,要关注多专业跨专业培养,通专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发展实践性课程。在培养方法上,要推进基于互联网、慕课和大数据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和学的联动协同自组织过程,通过情感隐喻来进行对话和体验式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9:36 | 查看全部
(三)21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充分彰显了国家的高等教育自信,要求始终坚持一切从国情与办学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最终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演进来看,大学在与时代的发展互动中不断拓展功能、创新形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本质属性,坚持以“四个服务”来定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要求和普遍性规律,顺应创新与育人高度融合的新趋势,探索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以前瞻的创新保障优先的教育,从而既解决追求世界一流与坚守中国特色的问题,又体现补齐教育短板与提供中国方案的统一,为世界高等教育新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从科技中心的引领支撑来看,我国要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打造世界主要科技中心的目标,必须让创新型大学担当创新中心、教育中心的角色,适应创新组织方式、科学研究范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变革,发挥学科、人才与创新等叠加优势,在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知识等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解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原始创新突破、创新人才供给等核心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39:50 | 查看全部
二、从浙大所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的内涵与结构

面向对标世界顶尖大学、迈向世界大学前列的高远目标,我们需要将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作为战略选择。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借鉴了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经验,代表着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使命担当、生态格局、动力系统等方面实现了对已有创新型大学构想的超越与升级,更加追求体系化的构建,更加强调内部结构与外部网络的高度互动,更加注重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0:03 | 查看全部
(一)方向维度

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具有明显的平台性、生态性和人本性,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创新、育人和治理能力,进而引领高等教育变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一是培养拔尖创新创造型人才。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回应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以开环教育重塑育人模式,推动教育体系开放、教学主体转变和四个课堂融通。

二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回应创新发展的要求,推动学科的交叉汇聚与创新的联动聚合,强化科研组织创新、创新范式转型和科研协同攻关,进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学科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回应全球合作办学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使学校的治理结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属性,加快优化大学内部组织、理顺外部关系、激发人才活力,进而满足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0:14 | 查看全部
(二)生态结构

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的内外结构更趋复杂,具有人才驱动创新、创新驱动教育的“双驱动”形式,涉及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育教学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人才发展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校友联络等网络的有效支撑。

一是两个相互叠加支持的内部结构。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以学科-队伍-教学为核心要素形成了育人内结构,以学科-队伍-科研为核心要素形成了创新内结构。这两个内结构通过学科和人才队伍衔接协同,面向全球形成育人和创新的开放式平台。

二是四个共生共享的网络平台。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对外开展社会服务与合作交流,由此形成了多网络融合的大学外部生态,包括人才发展与成果转化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合作网络和校友联络网络。

三是互联互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网络。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通过推动育人开环、创新开放、文化开源,实现内外双向联通、校院双向互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0:24 | 查看全部
(三)治理保障

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需要以开放式的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一流的办学事业,推进服务的人性化、国际化、精准化和信息化,串连内外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充分激发师生和内部组织的发展活力与创造潜能,让“双一流”建设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具体而言,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的治理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纲领上,要完善大学章程。在关系上,要优化学校、学部、院系、研究机构互通互联的内部治理,以及学校、政府、社会、全球网络共生共享的外部治理。在机制上,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机制、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行政执行与责任机制、依托学术委员会的教授治学机制、依托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机制、学生自我管理和全面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多网融合的开放式发展共同体机制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40:36 | 查看全部
三、以“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建成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

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是一项开创性、战略性事业,需要以新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以新的战略思维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