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90|回复: 25

《做事做到位》连载

发表于 2011-6-20 10:37: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做事做到位》序:做事不到位的中国人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国内知名企业的领导者纷纷出国考察,学习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有一次,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访问韩国,安排去一家面粉企业参观。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参观,给他刺激很深,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
  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有66名雇员。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中国,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但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希望集团的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250吨日处理能力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却仅有韩国工厂的六分之一。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地址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遥,效益自然也不会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将工厂关闭了。
  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差距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韩国本土工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而内蒙古的合资厂却在90年代建起来的,比原厂还好先进。是管理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工厂的主要管理层基本上都是韩国人。恰好,刘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内蒙负责的那位韩国厂长。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刘永行特意请教这位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佣那么多人呢?”
  那位厂长回答很含蓄:”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免。他知道,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在这句平淡的话背后,一定有许多难言之隐,一定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管理问题。
  仔细想一想,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做事的态度无疑相差很大的距离。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有别的事做;他们是一专多能,比如说一个厂长,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就会做其他一些事情,以节省人力。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效率就低了。
  这些我们都日常工作的现象中都能看得出,但刘永行思考的远远不限于此,总觉得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说按照韩国人每个人干了中国1.2个人的事,彼此之间也不会有10倍以上的人力效率差距。
  琢磨了好几个晚上,这位善于思考的总裁终于找到了答案: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不是一个韩国人做了1.2个中国人的事情,10个韩国人相当于12个中国人的问题。效率是乘积关系,一个韩国人的效率是1.2个中国人效率,那么10个人的效率就是1.2的10次方倍。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为什么在韩国的工厂里,更数的人能创造更多的人的效益。
  按照这样的计算模式,我们能得出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我们的人力资本的成本低(员工的基本薪水低),但我们工作效率更低。每个人低那么一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形成的差距就十分巨大。而且这种差距并非靠加强管理就能解决的,管理者可以告诉员工人应该怎么干,但是却无法教会你你干完这件还应该干其他的事,这种补位的意识完全要靠员工的自觉性。
中国人做事做不到位!这种感叹不仅只有刘永行一人有,许多企业管理都有相同的感触。
  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不管结果,普遍缺乏对结果负责的认真态度,几乎成为中国员工一种常态。
  中国正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技术、规模、营销方面越来越接近,在生产管理、流程设计方面也并不比许多国际大公司逊色,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工作效率差距呢?为什么一名普通中国员工每月薪水只有一两千元人民币,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的工人却有几千美元呢?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吗?
  回答是:中国人做事做不到位。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工作时间差不了多少,但是每个人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形成了企业效益之间巨大的差距。每个企业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国家生产力之间巨大的差距。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感叹中国企业无法跨入世界,希望中国经济更加强大,但却很少意识到,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彼此之间巨大的距离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一点点差距造成的。
  要想弥补工作效率上的差距相当不易,因为你需要改变人们的意识和习惯——做事到位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10:49:18 | 查看全部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16:46:21 | 查看全部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简单做起,从细微入手;提高效率,与时间拼搏;拒绝借口,勇于承担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19:46:20 | 查看全部
学习了!认真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3:00:02 | 查看全部
《做事做到位》: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8 10:58:21 | 查看全部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9:32:54 | 查看全部
《做事做到位》:无处不在的差不多、不到位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由于做事不到位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困境吧!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高桥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在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井喷出达30米高,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了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的灾害。这次事故造成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9.3万多人受灾的恶劣后果。
井喷事故波及28个村庄,其中最严重的是高桥镇的两个村。重庆的山区道路崎岖、泥泞,通讯落后。事故发生后,一些村民来不及逃离就被毒气夺去了生命,有的将生命搁浅在逃离的路途上。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事故原因如下:
——有关人员对罗家16H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
——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
——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
——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
——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
——有关人员违章卸掉钻柱上的回压阀,是导致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
——没有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周围群众疏散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非典再次出现
今年4月,北京再一次出现有人感染SARS病毒的报告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北京的杨某和安徽的宋某都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所)的实验室工作过。
他们的感染预示,此次SARS的传染源可能来自实验室。
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实验室违规操作主要表现在:
——科研课题跨专业。腹泻病毒研究室是研究消化道病毒的领域,却跨专业承担了非典的课题,工作人员专业不熟悉,造成了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室主任擅自批准工作人员采取新的“灭活”方法,这一方法未经学术委员会论证,科学依据不足。有关“灭活”效果未经严格验证,没有验证方案、记录和内容。
——技术操作不规范。违反卫生部关于灭活SARS病毒必须在生物安全P2以上实验室或在生物安全柜进行的规定,在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普通实验室操作。
——人员配备不严。大量使用缺乏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高风险研究,没有对有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健康监测不到位。违反卫生部制定的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测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规定,对实验室人员出现多次发热等异常情况没有及时上报,也未采取必要措施。其中有两位实验室人员发烧、一位住院两周,竟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报告。
——执行制度不认真。违反卫生部等四部委关于P3实验室实行双人准入的制度,多次出现单人操作。
中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说,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这虽然是个人人耳熟能详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960万的数字之前有一个“约”字。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约”字,当精确的位数徘徊在以万为单位时,一下子就可以“约”掉一个山东,或“约”出一个山西来!
如果进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土面积多精确到百位甚至个位,如柬埔寨181035平方公里,缅甸676577平方公里,朝鲜122762平方公里等,而中国是唯一的例外。有心人还把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逐一相加,结果得出的数字与960万大相径庭,而不同的地图册给出的数字也迥然不同。
如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册》,把各省市自治区的面积累加后得到的总面积是9350616万平方公里;依据200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分省中国地图集》,得到的总面积9338226平方公里,均比960万少了大约25万平方公里左右,几乎就要割去一个辽东半岛。2004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发行的《中国地图册》,累加的结果是9333027平方公里,这下可好,连上海也赔进去了。
领土,是国家主权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而建国五十多年,至今我们的国土面积(不包括海洋)仍然是一个约数,这实在令人难堪。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有多少?
9·11发生之后,一度以为死难者超过6000人以上,但美国人对此一个一个加以核实,无法辨认身份的则通过DNA技术进行测试,结果统计确认世贸大楼灾难现场总共有二千七百五十二人遇难,另有四十二人因无法找到尸体而列入失踪名单,所有遇难者的名字均一一登记在案,并且刻在纤维板上置于世贸中心遗址,作为临时的纪念碑。
如果说,“9·11事件”是美国心中最大的痛,那么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应该也占有相同的地位。但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中国依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据中国军事法庭1947年3月初对“南京大屠杀”首要战犯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判决结果,惨遭集体杀戮及焚尸灭迹者达19万人以上;被零星残杀,尸骸经慈善团体掩埋者达15万人以上,被害总共30余万人,其中被屠杀的279586人。
而远东军事审判中,中方检察官陈光虞向法庭提出有391171人遭到屠杀,最后远东军事法庭判决:“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
目前30余万的数字已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但由于当时审判比较仓促,调查取证工作并非无懈可击,从而为日本右翼提供了诡辩的借口,即使是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左翼学者,对于这一数字也并不认同,他们认定的被屠杀人数约5万至20万,与中方观点仍有相当差距。
中国现有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
2001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现有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数字听起来很惊人,因为除去国有大型企业不论,13亿中国人每130人中就会有人拥有一家中小型企业。
一位爱较真的网友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早在1999年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的报告中便已提到,“中国现有中小企业逾1000万家”;2001年7月新华社报道:“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于7月30日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但同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消息则又称,“中国现有中小企业逾1000万家”。无独有偶,今年6月新华社又报道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总量超过1000万家。”
这些报告都出自国家的权威机构,但发表的数字却南辕北辙。就这样,从1999年到2001年再到2004年,中国中小企业总量三次达到1000万数量级,至于哪个数目是准确的,最终还是一笔糊涂帐。
以上不过是几条信手拈来的事实和数据,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可谓是屡见不鲜,做事差不多,不到位的现象更是普遍。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区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应付了事,虎头蛇尾,马虎轻率,遇事拖延,偏离目标,循规蹈矩,盲目浮躁,推卸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09:45:13 | 查看全部
普遍的差距,我们首先要认知到位,然后千方百计地克服和改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09:08:43 | 查看全部
《做事做到位》:虎头蛇尾 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完
  所谓虎头蛇尾,是指做事时只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给人留下一种有始无终、只重开始不管结果的印象。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的情况。
  已布置的工作,如果没有督促就不会有积极的反馈;譬如许多单位年初开列一系列计划目标,并且细分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也1、2、3、4、5……排序了。但是到了年底,这些目标、计划、任务完成的如何?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完成?离目标值还有多少距离?无法完成计划的原因何在?要么统统没有下文了,要么只有包含着大量“大约”、“可能”等词汇含糊不清的总结。
  让我们读一则故事。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如果获得了成功,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妇女。
  早晨的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几乎连护送的船只都看不到。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她仍然坚持游下去。对她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全身几乎都麻木了。她感觉到自己无法再坚持下去了,让人将自己拉上护送船。母亲和教练坐在另一条船上,告诉她离海岸已经很近了,让她不要轻易放弃。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朝前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见。又坚持了几十分钟,她决定彻底放弃这个计划。于是,浑身发抖湿淋淋的查德威克被拉上了小艇。
  几个小时以后,身体暖和了许多,神志更清醒了,然而突然袭来的挫折感却深深笼罩她的身心。
  这是一个有关“坚持”和“放弃”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罗伦丝·查德威克的放弃也可以说是虎头蛇尾——放弃自己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计划!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做事时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事的过程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对自己目标容易产生怀疑,行动也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譬如他们看准了一项事业,充满了热情开始做下去,但刚做到一半又觉得另一件事更有前途。他们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又低落沮丧。这种人也许能短时间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从长远的人生来看,最终一定还是失败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遇事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开始一件事情,需要的是决心与热诚;而完成一份工作,需要的却是恒心与毅力。缺少热诚,事情无法启动;只有热诚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不能完成。
  中国有许多优秀和传统和行为规矩,譬如家庭和私塾教子弟写字,无论有什么事打扰,也不准写字只写一半。即使这个字写错了,准备涂掉重写,也要将它写完。其中的寓意在于,教育孩子从小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半途而废,轻易放弃。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都有一些未完成的工作——未缝完的衣服,未写成的稿件等等。那么请将它们找出来整理整理,静下心来继续完成它们。你会发现,一旦完成你会觉得非常快乐。未完成时它们不过是些废物,而你在付出一半甚至十分之一的心力完成后,它们都变成漂亮的成品和值得骄傲的业绩。许多事情并非我们无法做,而是我们不愿意继续做。多付出一分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有有许多潜在的力量。做事善始善终,个人不会失业,企业不会被淘汰。如果一味抱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的想法,工作起来虎头蛇尾,我们就会永远处于寻找“下一份工作”过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11:09:38 | 查看全部
《做事做到位》:投机取巧 不愿意付出相应努力
  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公司内部笼罩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员工抱怨老板太苛刻,整天像监工一样监督自己;老板则抱怨员工不能尽职尽责,一转身的工夫就投机取巧,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
  我承认有些老板对员工过于苛刻,他们时刻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但是,员工是否也应该自我检讨一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投机取巧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公司和各种组织中,成为当今社会的痼疾。
  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很少,绝对愚笨的人也不多,一般都具有正常的能力与智慧。但是,为什么许多人都无法取得成功呢?
  世界上到处都是一些看来很有希望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能够成为而且应该成为各种非凡人物,但是,他们最终并没有成功,原因何在?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应的努力。他们希望到达辉煌的巅峰,却不愿意经过艰难的道路;他们渴望取得胜利,却不愿意作出牺牲。投机取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够超越这种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拼命挣扎了很久,觉得它太辛苦了,出于怜悯,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掉了一些,让它轻易地爬了出来,然而不久这只幼蝶竟死掉了。幼蝶在茧中挣扎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而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只会让其丧失生存和飞翔的能力。
  同样,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另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秩序,就是必须经过前者,才能达到后者。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那些试图绕过勤奋,寻找荣誉的人,总是被排斥在荣誉的大门之外。
  投机取巧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会令人退化,只有勤奋塌实地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乐趣。
  有些人本来具有出众的才华,很有培养前途,但因为在做学生时没有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后来也就无法谋取一个较好的职位。生活中的各种实例生动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事情大小,如果总是试图投机取巧,可能表面上看来会节约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往往是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
  一旦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一个人的品格会大打折扣。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人,其心灵亦缺乏相同的特质。他因为不会培养自己的个性,意志无法坚定,因此无法实现自己的任何追求。一面贪图享乐,一面又想修道,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的人,不但享乐与修道两头落空,还会悔不当初。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方向上一丝不苟,也比草率分心,在多个方向发展可取。因为做事一丝不苟能够迅速培养品格、获得智慧,加速进步与成长;尤其是它能带领人往好的方向前进,鼓舞人不断追求进步。
  一位先哲说过:“如果有事情必须去做,便积极投入去做吧!”另一位明师则道:“不论你手边有何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
  事无大小,竭尽心力,力求完美,是成功者的标记。大凡有所作为之人,都是那些力求完美的人,他们为世界创立新标准、新理想,肩负着人类进步的旗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