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8月4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29:59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最好的应援是喝彩而不是拉踩

8月3日晚,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在南巴黎竞技场结束,陈梦4比2战胜孙颖莎 ,获得金牌。但比赛中看台上有些观众的表现,厚此薄彼令人诧异,网上也出现一些批评陈梦的声音。这些现象都是“饭圈”恶习对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侵害。

“饭圈文化”外溢到体育领域的危害有目共睹。一方面,优秀运动员在控评、接机、跟拍、打榜应援、入侵房间等行为的围追堵截之下,难言个人隐私,心理压力山大。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等畸形价值观引导下,粉丝不再关注赛事本身,而致力于为偶像博C位,无所不用其极。如此风气,曲解了奋斗的意义、稀释了荣誉的价值。

正因能量巨大,我们看到了“饭圈”互撕等刷新公众认知底线的不良行为,有必要对“饭圈外溢”的危害保持足够的警惕。“饭圈”乱象的蔓延,表面上是粉丝集体无意识行为,幕后却不乏披着粉丝外衣的利益链条上的“乱舞者”,他们在利益面前向来直接、赤裸。

作为球迷,最好的应援方式应该是先了解这项运动的观赛礼仪,然后再以合适的方式为自己喜欢的选手送上欢呼和鲜花,哪怕最后赢的不是自己的偶像,也可以大度地给予掌声,而不是一刻不停地喧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30:2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改善民生

仲音

今年上半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人员1.08亿人次,减少资金垫付918.53亿元。贵州省启动新一轮省内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美带动百姓富。海南省完成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等13个“一件事”改革上线,平均减环节约64%、减材料约76%。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跑赢GDP增速;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全力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在各地广泛开展,既促进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也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3.1%。实践充分证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能够更好释放内需潜力、激发产业升级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不仅“可办”而且“易办”;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取得积极进展,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更优质;完善财税政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让消费者愿消费、得实惠……民生清单,也是发展清单。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就能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取得更大成效。

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贯彻《决定》部署,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定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30:39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新华时评|“全球南方”不是竞赢战场,是合作舞台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李蓉)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日前在美国国会鼓吹美国应在“全球南方”更努力地抗衡中国,声称其在非洲等“全球南方”地区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中国,因此在获得关键矿产等目标上有着“失败风险”。坎贝尔的此番言论显示出美国习惯以自身霸权逻辑镜像中国。实际上,中国出身南方、心系南方、扎根南方,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相似的历史记忆和奋斗历程把中国同南方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始终珍视同南方国家的患难真情和牢固友谊,始终与南方国家同舟共济、相互扶持。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来自相互尊重与互利共赢,天然的情感纽带和广泛的共同利益,让彼此关系基础深厚、牢不可破。

被侵略被殖民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记忆,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人均国民收入低,工业化进程滞后,政治上缺乏话语权,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历史上“全球北方”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造就的不平等环境。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执着于所谓“影响力”,不加遮掩地觊觎非洲等地的矿产资源。美国高官无视南方国家的自主性,抱守殖民思维,至今仍把它们当作掠夺资源的狩猎场和大国博弈的竞技场,让人不胜唏嘘。

早在2012年年初,由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交付使用。落成典礼上,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感慨:“这块地从前是监狱,关着很多绝望的死囚,当时整个非洲大陆给人的感觉就是绝望;现在,这里造了这座建筑,象征着非洲的复兴,点燃了非洲人民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援建非盟会议中心是中非合作丰硕成果的代表,也是中国在非洲形象的一个缩影。

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合作扎实推进,利及双方。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从对接发展战略到落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中非各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国已连续十五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南非金砖国家事务协调人阿尼尔·苏克拉尔认为,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探索自身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分享发展经验,还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为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供了极大帮助。

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在推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与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取长补短,真心实意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今年年初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的不结盟运动第19次峰会和“77国集团和中国”第三届南方首脑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多国代表纷纷对中国始终如一、不附加条件帮助发展中国家表示赞许。

潮起南方,万象更新。一大批“全球南方”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超过40%,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觉醒的新力量。中国作为其中一员,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全球南方”合作共赢带来更大机遇。

美国政客应审视世界发展大势,放弃霸权思维和殖民心态,与国际社会一道让“全球南方”成为合作舞台,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繁荣进步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30:59 | 查看全部
原标题:

人民网评: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主题)

——“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部署”系列④(副题)

思睿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锻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协力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升科技体系服务能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纵观神州大地,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逐渐形成,生动展现出宏观经济治理的成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也对加强政策统筹、放大政策组合效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到“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作为“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首要内容,再到此次《决定》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执行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这是形势所需,更是主动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协调配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组合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工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宏观调控科学、政府治理有效,换来的是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我国的经济总量从2013年的59.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实践证明,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方能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又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领域改革,还要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尤其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着力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征程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