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9月2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3:52:23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中国七家博物馆上榜”带来的启示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中国博物馆很好逛”的美名已远播海外。据媒体报道,近日公布的《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全球主要景点游客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7家中国博物馆上榜全球前20,占了1/3。

从藏品超过百万件,以“中国青铜器之最”的后母戊鼎镇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金锁穹顶、美轮美奂,被誉为“科学爱好者天堂”的中国科学技术馆;从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交相辉映的南京博物院,到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的苏州博物馆;从马王堆出土文物荟萃的湖南博物院、越王勾践剑惊艳天下的湖北省博物馆,到馆藏集岭南文物之大成的广东省博物馆……这些中国博物馆中的代表性场馆上榜全球前20,令世界瞩目,使国人振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地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总量巨大、灿若星河,各类博物馆馆藏琳琅满目、大放异彩,上榜全球前20的7家博物馆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上榜,是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及显著成就的缩影,建立在中华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留下的丰厚遗存基础之上,也折射出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有理由为中国优秀博物馆上榜、被更多人“看见”而高兴和自豪。这种认可和赞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进一步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方能让它们更好服务社会、教育启迪大众、增进文化认同和交流互鉴。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近年来,博物馆热度始终不减,不过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博物馆“景点化”倾向。当一些文化厚重的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场所,如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就成为新的课题。例如,须吸引和引导人们在打卡、拍照之余,真正了解博物馆的文物,走进文物背后的文化世界;培养更多科普与讲解人员,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参观者提供更丰富更有质量的讲解,让逛馆更加有趣有益;面对巨大的人流量,应持续加强博物馆管理,让逛馆更舒心和安心。凡此种种,都需要博物馆着眼于满足观众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努力提高服务品质。

博物馆是很多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它更是弘扬历史文化、开展青少年历史观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场所。怎么把博物馆用好,让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物“开口说话”,实现熏陶、启迪、教育的功能?可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让一些重要的国宝级文物知识成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掌握的文化通识?怎样建立健全博物馆科普人才队伍,让古老的文物为更多人所熟知?如何缓解大城市和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的博物馆资源占有不均的问题,让博物馆资源覆盖面更广?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思考。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文物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增强文博院馆的文化属性,不断创新、凝聚认同、增强自信,需要持续破题并解题。(李思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3:52:34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政务号要“瘦身”更须“健康”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迎来关停潮。一时间,政务号健康“瘦身”成为政务服务的新风向,务实的举措也收获了许多网友的点赞。但笔者在走访时发现,在政务号关停整改过程中,不乏“一刀切”的现象:有些地方为了响应号召,将一些有潜力、有受众、可发展的基层政务号也一并关停。这不仅浪费了工作人员的努力,还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这种现象折射出政务号管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向着更加精细化、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升级。对有关职能部门来说,如何让政务号管理更“健康”,如何实现政务号科学“瘦身”、适度“减肥”、有效“增肌”,应该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政务号要科学“瘦身”。如今,层出不穷的微信、微博、小程序等政务号正和市场化媒体竞争人们的阅读时间。其中,许多政务号由于批量开设、运营不力,存在着大量冗杂信息、无效信息、雷同信息,不仅给运营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还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因此,关停无效政务号十分必要。

政务号也要适度“减肥”,不能为了关停而关停。有关职能部门要分门别类,衡量不同政务工作的性质,充分考虑群众的办事需求,因地制宜、仔细研判哪些政务号适合关停,哪些适合开设,哪些适合推送小而美、短平快的政务信息,哪些适合投入人力物力打造精品政务号,而不是按照粉丝量等基本指标“一刀切”。

政务号还要有效“增肌”。许多关停的政务号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即内容空洞、更新滞后、管理粗疏。因此,保留下来的政务号要避免内容同质化,进一步加强管理运营能力,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刊发层面,要制作推送更加有价值、有内涵的传播内容,加强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效果,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拉近政府和群众的距离,让基层治理更加科学高效透明。(张乐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3:52:45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据9月2日《工人日报》报道,今年1至7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1.91亿人次,共济金额227.38亿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在内的25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跨统筹区家庭共济。只要共济人、被共济人在同一省份内参保,无论是否在同一个城市,都可以实现个人账户资金的家庭共济。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在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制度出台前,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通常只限本人使用,没有共济功能。现实中,不少职工尤其是青壮年往往身体健康,平时很少看病,个人账户里有不少结余,但这些职工的家庭成员比如父母、子女看病买药的频次可能较高,从而出现医保个人账号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一边是用不完,一边是不够用,一些职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笔钱在自己的账户里“沉睡”,却无法给家人就医使用。

有鉴于此,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人的范围从职工本人,扩大到其参加基本医保的“配偶、父母、子女”。通俗点说,就是职工如果申请了家庭共济,把上述这些家庭成员添加为共济成员,那么这些人看病时就都可以使用职工个人账户里的钱,这相当于是在家庭这个小范围内构筑了一个医保资金小池子,从而能够把职工个人账户上“沉睡”的资金盘活。这不仅有利于减轻一些家庭的看病就医负担,而且能够实现医保资金的更充分高效利用。

从相关报道不难看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改革成效显著。从共济地域看,同一统筹区(通常是同一个市)内家庭共济1.8亿人次,共济金额208.32亿元;省内跨统筹区家庭共济1095.83万人次,共济金额19.06亿元。无论是共济的人次还是涉及的金额,都充分说明,此前“沉睡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切实激活,这项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改革顺民意、得民心,也切实解决了诸多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当然,随着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的逐步落地、推进,有关部门也在积极致力于优化、完善这一政策。比如,根据此前的规定,家庭共济仅限于职工本人的配偶、子女、父母,而配偶的父母并不包括在内;再如,在人口流动频繁、家庭成员跨省居住和工作成为常态的当下,仅在省域范围内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尚不能覆盖相当一部分职工对于家庭共济的需求。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支持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参保人员近亲属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及已参保的近亲属在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发生的个人自付医药费用。而根据《民法典》,近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将积极推动进一步扩大共济地域范围,力争今年年底前实现所有省份省内共济,明年加快推进跨省共济。这些优化和表态让职工群众及其家庭期待满满、信心满满。

毫无疑问,医保制度的每一次优化和完善都关乎广大职工群众的福祉。相信在有关部门的持续推动和担当作为之下,人们的就医需求会得到更好保障,就医体验会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进一步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3:52:5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点亮尊师之光,照亮教育强国征程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

“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不仅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也是全社会对教师的深切期许与坚定承诺。教师,作为智慧的灯塔和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以智慧启迪思想,以辛勤耕耘希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因此,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与荣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据报道,今年9月9日和10日的19时30分至22时,全国各地将举行一场温馨而庄重的“城市亮灯”活动,以此向教师的无私奉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各地户外广告屏上将统一显示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标语,既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信念之光,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同时,“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等滚动播放的温馨字幕,将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问候一样,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尊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不光要在口头上礼赞教师、讴歌教育,也要将这份尊重与感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尊师重教不仅仅局限于节日的庆祝,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为准则。

为此,我们要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提高教师地位,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加强对优秀教师激励奖励,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创新开展教师宣传工作,强化教育、教师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更多讴歌优秀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深入实施学风传承行动等活动,传播教育家思想、展现教育家风貌。

让我们携手点亮尊师之光,共同照亮教育强国的辉煌征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教师将成为更加受人尊敬与羡慕的职业,他们将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