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11月5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28:06 | 查看全部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这令人瞩目的时刻,河北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欢欣鼓舞,因为有近万片他们制造的“护身铠甲”为飞船保驾护航。
据了解,从神舟四号到神舟十九号,该公司全程参与,已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特种玻璃产品16万余片。其研发生产的空间用抗辐照玻璃产品填补了我国航天玻璃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截至目前,企业已为国家航天领域提供特种玻璃产品2000余万片,创下了24年来产品无一质量差错的纪录。
工人日报-中工网特约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王继军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28:20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朱向前 于佳

远看以为是一座座可爱蘑菇外观的雕塑,近看发现是注水站;走在路上看不到油点、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音,到处是浓浓树茵和阵阵鸟语,鸭子漫游在湖水中……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发现昔日油迹斑斑的采油厂,已变身为“地上观光旅游,地下高效采油”的生态景区。若不是看到一台台橘红色的抽油机,很难想象到这里是一片已经开发了9年多的采油区,藏着284口油水井,担负着每年26.7万吨的原油生产任务。

10.7公里长的管线被逐一加厚,厚度从4.5毫米增至8毫米;轰鸣的抽油机换装低噪设备后集体“静音”,让自然重归宁静;水处理系统将生产采出水进行净化,再循环回注地下……近年来,胜利油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发展融入勘探开发全过程,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全方位降能耗、减损耗、控物耗,让老油田奔腾“绿”动能,走出了一条“高颜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

一个多月前,“临2-斜404”井迎来它的30岁生日。这口井被誉为临盘采油厂长寿井之王,也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采油管理一区的一张名片。

提及该井,管理一区站长李士国很是自豪。在他看来,“临2-斜404”井的长久生命力,源于干部员工对既要原油产量又要绿色发展的追求。

李士国带领员工把精益管理贯穿于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有的井地下能量偏低了,就加大注水,确保油井获得充足“滋养”;有的井生产有异常趋势了,就群策群力找原因“治未病”……在精心呵护下,他们所管理的油井平均免修期长达1581天。李士国告诉记者,油井“不生病”、不上修,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绿色发展不仅催生了精细化工作模式,还引领了职工全新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金秋时节,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湿地公园,蓝天、绿地和日夜不息的“磕头机”相映成趣,大批市民在此休闲、健身。绿树掩映中,是年产10万多吨的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在公园里采油,要求太严格了,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面对这一堪称苛刻的标准,在胜利油田工作了30多年的王德华适应了好一阵。

职工蒋自新1994年参加工作。“那时我的头发和工服用清水和肥皂洗不干净,得先用轻质油溶解又黑又黏的油污,再用清水洗。如今同事们的工服难得见一点油污,作业设备、周围的围栏也都是干干净净。”蒋自新说。

“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于每位职工心中,转化成一种自觉行动。”在胜利油田主要负责人孙永壮看来,“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作用,绿色发展才能形成澎湃动能,才能真绿、长绿。”

生活污水处置“零排放”

从东营市区开车东行半小时,一条水泥路蜿蜒伸入茫茫大海。这条路,一头连着海堤,一头连着编号“青东5”的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并行的还有油、气、水全封闭输送管道,测漏光纤根据周边温度变化提前预警,防止原油泄漏。

步入渤海湾埕岛海域的心脏地带,胜利中心3号平台以一抹绿色生机跃然海上。平台的三层角落,整齐摆放着四色垃圾桶,清晰标示着“可回收”“不可回收”“一般垃圾”与“有害垃圾”。平台上的员工秦亚涛和同事们,每天都将生活细碎归置得井井有条,每一包垃圾都被精准投放。

胜利油田的海上生产是其重要的生产阵地之一,有121座海上平台,其中20座是住人平台,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量逾越4.5立方米,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地处特殊环境下,这里的员工们以更高的标准践行着环保使命,垃圾分类管理细致入微,从“危险固体废物”到“一般固体废物”,再到“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每一分每一毫都不容忽视。先进的环保装置与高效存储转运体系的配备,确保了垃圾处理的科学与及时。

“我们的污水处理装置收集平台日常的生活污水,经过多道工序达到直排入海标准,再通过注水泵回注到1400~1800米的海底地层内,实现了海上平台生活污水从‘达标排放’到‘零排放’的跨越,开创了国内海上采油平台生活污水处置‘零排放’的先河。”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一采油管理区经理马贺说,海上平台实现了“油不落海、气不上天、水不外排”。

集智攻关凝心聚“绿”

在2024年度胜利油田“一线生产难题揭榜挂帅”活动中,胜利采油厂刘学栋创新团队揭榜《关于解决油泥砂转运难的创意方案》这一项目,使昔日棘手的环保难题迎刃而解,油泥砂转运不再成为环保路上的顽固障碍。

胜利油田去年推行了“日产日清”工作模式,携手专业运输力量,采用密封车辆以实现即时清理,虽成效显著,但在转运过程中如何彻底避免油泥砂泄露造成的环境威胁,仍旧是一道亟待攻克的难关。在此背景下,刘学栋和他的团队在胜利采油厂内部发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多年来,许多由一线员工组建的创新团队孕育出一项又一项创新硕果,解决了诸多绿色生产的难点痛点。

刘学栋说:“油田不仅给了我们‘揭榜挂帅’的擂台,还有持续的思想火花征集。更重要的是,那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的奇思妙想不仅跃然纸上,更能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生产。就这成就感,可比啥都值!”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舞台”,5年时间,“一线生产难题揭榜挂帅”活动吸引了超过8000名员工热情参与,共同孕育了431项创新之花,4890多项成果转化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胜利油田员工创新管理专家袁磊说:“绿色发展,靠的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员工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正驱动着更多针对环保难题的集体智慧解决方案与合理化建议的涌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1:29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检修:这个班组的工人“三不怕”
万水平
天壕新能源公司是依靠丰矿集团所属的新高焦化有限公司干熄焦余热生产蒸汽、发电。正因如此,整个厂区高空管道纵横交错,比一般的电厂还多,高空作业成了检修班的常事。
10月9日下午,发现8米高空供焦化厂富油换热器管道与管道交叉处出现漏气,检修班班长杨君与另一位检修工鄢燕兵小心翼翼地通过管道桥架登上漏气处,系好保险带,将保温棉撕开,找到漏气点,用了两个多小时将新的垫片更换到6寸管道上。在高空,稍稍有风,保温棉里的丝状物就会飘到人脸上和身上,特别痒。
这里的检修工不仅要不恐高,还得不怕累不怕脏。大修汽轮机时,得清理汽轮机油箱与事故油箱,两个油箱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做事。油箱内的汽轮机油常年运行,使得油箱内沉积了少许铁屑,这些铁屑用手扫不干净,用布抹不掉,只能拿着揉好的面粉,一点点将油箱内的铁屑粘掉。
清理油箱得用去25公斤面粉。作业时,一个人负责在油箱内清理,另一个人则在油箱外接收用完的面粉。两个油箱,一个圆柱形,一个正方形。在圆柱形的油箱做事,极易滑倒;正方形的油箱内有一格一格的过滤网,弯腰转身极不方便。清理油箱就得两天,常常弄得一身都是油污。
检修班的员工不仅要清理油箱,还得清理循环水池,循环水池的水是供发电设备的冷却用水。循环水池是半封闭的,可容纳循环水1800吨。一年下来,水池内积了2厘米厚的污泥,味道不好闻。得将污泥清理掉,重新将整个水池洗刷一遍,彻底弄干净,这任务也落在了检修班的员工身上。
“清理循环水池,6个人要用3天的时间,才能清理干净。”参加清理的员工胡伟说。
打磨:“武装到牙齿”
刘铭达 张晋彤
集便器,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客车厕所设施,实则承载着数百公斤的污物储存重任。每当列车进入段修期,这些庞然大物便会被逐一拆解,接受细致入微的检查与维修。面对粉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车辆段车电车间集便器维修组的李惠行身着防护服,层层叠加N95口罩、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机及面罩,将自己“武装到牙齿”。
打磨作业是箱体维修的第一步,也是最为艰辛的一环。由于箱体悬挂于客车底部,历经风霜雨雪,尘土与污垢早已牢牢附着其上。李惠行手持打磨机,耐心细致地去除每一寸顽固污渍,直至箱体重现本色。紧接着的除尘环节,更是将狭小的作业空间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若非李惠行身着白色防护服,几乎难以辨认其身影。尘埃落定,他的脚印在灰蒙蒙的地面上清晰可见,宛如行走在沙漠之中。
为了达到严苛的检修工艺标准,李惠行还需对箱体特殊部位进行酸清理,那刺鼻的气味侵袭着他的呼吸道,引发阵阵咳嗽,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滑落。然而,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夏日的酷热。密封性良好的防护服虽为他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却也让他在高温的炙烤下倍感煎熬。还有储污箱内散发出的阵阵恶臭,令人作呕,难以忍受。
每日上午,李惠行需在地下深达两米、面积狭小的空间内干3个多小时,而春运、暑运期间的连续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他坦言,每个岗位都需有人坚守,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份职业,便要为旅客的出行提供便利。
除锈:红肿的双手令人心疼
邵帅 沈幼芬
在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有这样一群班组员工,他们被称为井控卫士。日常工作中,他们有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使用除锈剂为井控设备除锈。
刺鼻的气味、腐蚀性的液体,让他人避之不及,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双手伸进装满除锈剂的盆里,用钢刷除去设备配件上的斑斑锈迹。即使戴着手套,有时也会被除锈剂浸透,无情地侵蚀着他们的皮肤。长时间下来,双手会严重脱皮、发炎,那红肿的双手令人心疼。
经过一系列操作,井控设备焕然一新,设备使用寿命有效延长,安全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虽然这是份“苦差事”,但这群井控卫士的付出构筑起了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
混灰:脸上像画了“小丑妆”
郝东磊
在哈萨克斯坦坚戈油田的中曼石油施工现场,因为固井施工不间断,现场固井副经理袁继胜每天都带着班组人员在灰站进行混灰作业。由于工作量太大,他们基本上是24小时连轴转,往往这个井队刚施工完,下口井的固井作业又开始了。
现场混灰是个辛苦活,虽然每个人都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但刚拆开的水泥还是会钻进脖子、眼角和耳朵里。
由于防护服不透气,贴身的衣服往往被汗水浸得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天忙碌下来,大家的眉毛、耳朵、额头等一切裸露的部分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他们笑称这是“小丑妆”。
放线:硬咬着牙拽到终点
孙晓环 程海
“一二、一二……”20多名身着工装、防护服的壮汉身体前倾,双手紧攥着肩头上的铜导线,齐齐地向前迈步,低沉的口号从他们胸膛发出。他们不是纤夫,他们在展放电气化铁路接触线。
今年3月沧州站改造工程正式开始,随着各专业设施改扩建的完成,接触网改造施工第二阶段便线回拨施工在10月中下旬开始了。施工前,接触线要提前展放并固定到接触网支柱上。每根线都有1500多米长,两吨多重,由于作业天窗时间紧,作业区段轨道没有铺设连通,既有线改造放线都要由人工完成。
这是一项又苦又累的活。他们要从起锚处拉出比手指还粗的金属线,以5米一人的间距扛在肩上前行,每到接触网支柱处大家合力把线吊到腕臂滑轮上,减少摩擦,直至锚段结束。脚下石砟、钢轨、路基交错,1500多米长的导线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展放到位,每天上午、下午各展放一根。
“线挂在滑轮上有弛度,展到700多米的时候就非常沉了,人人都闷着头使蛮力扛拽,得硬咬着牙拽到终点。”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北京维管段机械科科长焦孟龙说,“放线这活,腰腿累倒是次要的,肩膀是最疼的,线跟着迈步的节奏一颤一颤地硌肩膀,一根线下来肩头肿起老高,四五天缓不过来。咱段工程分公司的几个人真是铁汉子,像马雪宁他们足足干了7天。”
“放线是力气活,需要很多人,段机关科室人员也报名参加,跟着队伍一起干。太苦太累了,实在坚持不了的就轮换着来,这7天共有近500人次参与了展放。”沧州站改项目经理程海说,“最长最重的一根线是1600多米的接触线,那天大家喊着口号往前走,士气特别足。”
沧州站改第二阶段接触网便线回拨放线施工于10月22日圆满完成,共展放接触线、承力索各5000余米。这对确保京沪铁路沧州站按期开通具有重要意义。
吊装:就像进了“减肥中心”
夏忠
中能建建筑集团机械化大修厂综合班的师傅们开玩笑,将大件吊装作业小组称为“减肥中心”。
吊装期间,爬高上梯,寸步不离,不到一周瘦了三五斤。因为累,工间休息20分钟就能眯一觉,完成吊装乘车返回的路上,呼噜声此起彼伏……
布置吊装机位最费事,为选择最佳机位,从零米到近百米高的钢架要爬上爬下几十次比对。布好机位后,要穿插钢绞线,1根钢绞线约重200斤,需3个人拽拉,1人对孔,喊节拍一起用力穿插。插好1根,就算在寒冬腊月也会汗流浃背,吃饭时握不住筷子。
大件设备吊装需一气呵成,24小时连班。为确保万无一失,吊装小组的师傅们得寸步不离,在吊装区域仔仔细细地巡检。正因为这么辛苦,想不“减肥”都难。
清淤:没人能干净地从池底爬出
陈久松 王翔
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高尚堡联合站水质处理班是完成整个高柳油区来水处理和回注水任务的核心班组。每年的设备检修,班组员工要下到6米多深的生化池底作业。
“池底的淤泥齐腰深,下到淤泥里又冷又压迫,喘气都困难啊!”班长袁涛说,在如此恶劣的受限空间中,员工们除了清理淤泥,还要重新安装填料、曝气装置和更换搅拌器等,“这么多活干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干干净净地从这里面爬出来,但是没有人抱怨,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干这个活,不仅要用巧劲还得心细。”袁涛说,“这不仅是为了完成油田的生产任务,更是为整个油区的生态环保做贡献。石油人的责任不仅是在地下采油,也要守护地上的生态。或许别人看不到,但我们知道它的价值。”
加料:极易被高温溶液喷溅烫伤
屈联西 张扬
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二厂极板工段镀锡包铅炉原加料模式为纯人工搬起报废阳极板褪下的阳极梁及铅锭,一根根、一块块将均重约22千克的阳极梁及48千克的铅锭投入镀锡包铅炉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且投炉过程中极易产生高温溶液喷溅烫伤隐患。
近期,锌业二厂极板工段结合生产科人员集思广益,在镀锡包铅炉旁增加一个高于锅炉平面的投料平台。平台上搭设两根钢管至锅炉口,工人仅需使用电葫芦将阳极梁或铅锭吊放于平台,挪动至两根钢管上,阳极梁或铅锭就能依靠自身重力滑入锅炉中。
同时,为避免被高温溶液喷溅烫伤,他们在钢管滑坡入锅炉口前悬挂活动挡板,阳极梁或铅锭过挡板后,挡板自动回落,挡住入锅瞬间溅起的高温溶液。
[align=justify]
全副武装
面对粉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车辆段车电车间集便器维修组的李惠行身着防护服,层层叠加N95口罩、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机及面罩,将自己“武装到牙齿”。刘铭达 张晋彤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1:41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常珺妍 张晶 王娜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设备的!”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保电任务也进入决战期,在变电站值守的侯丽君匆匆挂断了丈夫王逊的电话,整理着装,进入主控室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侯丽君是国网酒泉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值班员,她的丈夫王逊是公司变电二次检修技术专责。妻子侯丽君是丈夫眼里的“大忙人”,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加点,在各个变电站穿梭;丈夫王逊则是妻子眼里的“全能王”,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棘手的问题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运维员的工作重复繁杂,侯丽君与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逐项、细心地核对开关、刀闸、压板位置状态,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保证供电安全可靠。技术过硬的她2023年获得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

王逊穿梭在设备区,对检修现场作业严格把控,细化作业标准流程的同时,需要兼顾检修安全和质量。

这是侯丽君第6次参加神舟发射保电任务。测温、查看标识、关注线路负荷变化……每一项工作她都烂熟于心,却不敢有一丝放松。“20多年护航神舟发射,我们只是其中普通且幸运的一员。而且现在可以借助全景监控平台、无人机等各种科技手段,达到更好的保电成效。”侯丽君说。

为了神舟飞天的共同目标并肩作战,也是一种特殊的浪漫。侯丽君印象中“最浪漫”的是 “神舟十七号”保电期间,王逊在110千伏变电站开展一系列检查,为发射做最后一轮次特巡;侯丽君则驻守在酒泉集控中心监控值班室,对保电变电站以及电网线路运行状况进行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视。

10月30日4时2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载人航天30余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执着,也离不开各行各业一位位平凡劳动者的支持与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2:34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常珺妍 张晶 王娜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设备的!”10月28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保电任务也进入决战期,在变电站值守的侯丽君匆匆挂断了丈夫王逊的电话,整理着装,进入主控室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侯丽君是国网酒泉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值班员,她的丈夫王逊是公司变电二次检修技术专责。妻子侯丽君是丈夫眼里的“大忙人”,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加点,在各个变电站穿梭;丈夫王逊则是妻子眼里的“全能王”,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棘手的问题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运维员的工作重复繁杂,侯丽君与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逐项、细心地核对开关、刀闸、压板位置状态,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保证供电安全可靠。技术过硬的她2023年获得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

王逊穿梭在设备区,对检修现场作业严格把控,细化作业标准流程的同时,需要兼顾检修安全和质量。

这是侯丽君第6次参加神舟发射保电任务。测温、查看标识、关注线路负荷变化……每一项工作她都烂熟于心,却不敢有一丝放松。“20多年护航神舟发射,我们只是其中普通且幸运的一员。而且现在可以借助全景监控平台、无人机等各种科技手段,达到更好的保电成效。”侯丽君说。

为了神舟飞天的共同目标并肩作战,也是一种特殊的浪漫。侯丽君印象中“最浪漫”的是 “神舟十七号”保电期间,王逊在110千伏变电站开展一系列检查,为发射做最后一轮次特巡;侯丽君则驻守在酒泉集控中心监控值班室,对保电变电站以及电网线路运行状况进行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视。

10月30日4时2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载人航天30余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执着,也离不开各行各业一位位平凡劳动者的支持与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3:52 | 查看全部


10月28日,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工会在北仑矿石码头举行“集团职工心理健康宣教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向33位国家心理咨询师授予“护心行者”聘书。该基地将聚焦知心、明心、健心、护心、强心、安心六个维度,面向集团2.5万工会会员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服务。图为该基地挂牌的场景。李凝 蒋晓东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6:03 | 查看全部


10月28日,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工会在北仑矿石码头举行“集团职工心理健康宣教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向33位国家心理咨询师授予“护心行者”聘书。该基地将聚焦知心、明心、健心、护心、强心、安心六个维度,面向集团2.5万工会会员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服务。图为该基地挂牌的场景。李凝 蒋晓东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6:20 | 查看全部
通讯员 王贺壮 李玉倩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10月28日,伴随着最后一板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总承包、青岛市政空间开发集团施工的青岛地铁9号线华城路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较计划提前了30天,为后续车站附属施工“加速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施工初期,项目总包部根据车站的站位布置和附属设置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附属作为车站主体的开挖马道,将原车站单头开挖的方式优化为由两端向中间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实现了车站开挖和主体结构“双端并进”,在提高工效的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成为全线第二个主体结构封顶的车站。
据悉,9号线一期工程作为青岛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设车站13座,是贯通城阳核心区东西向的一条“金腰带”,对于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6:37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通讯员 韩薇 杨明丽 刘欢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入选,这也是重庆唯一入选的项目。
据了解,凉亭变电站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也是重庆电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为保障三线建设最大中心城市的用电需求,国家水利电力部按照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决定在歌乐山抗战时期遗留的防空洞内抢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
凉亭变电站于1971年10月破土动工,1972年5月15日建成投运。作为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该站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220千伏电压等级的首次联网。
凉亭变电站具有典型的防空洞工业风貌,是目前全国运转时间最长且仍在运行的防空洞电力设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不仅浓缩了抗战精神、三线精神和红岩精神等伟大精神特质,还孕育了“爱国爱企,艰苦奋斗,求实创新,传承奉献”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电力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50多年来,凉亭变电站先后入选国家电网“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电力行业)、第三批重庆市工业遗产名单,一次次抒写着重庆电力的辉煌,在重庆电力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凉亭变电站历经岁月洗礼,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从最初的传统设备到如今的智能化系统,更是见证了我国电力工业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
2023年7月,国网重庆电力公司本着“修旧如旧、展用结合”的原则,对凉亭变电站启动升级改造。2024年1月,全国首个在运的220千伏防空洞变电站工业遗产展示园区正式亮相。通过再现该站建站初期的生产、工作、生活场景,将红岩精神和电力精神融合展现,打造集电力保障、红色教育和电力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场所,形成国内独有的工业符号。
据悉,此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是对凉亭变电站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公司将进一步深化电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持续打造重庆电力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播阵地,通过开展培训、科普、交流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让公众进一步了解重庆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6:55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通讯员 张欣
近日,由中铁九局七公司建设的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产业园区工业通用厂房建设工程5#厂房主体结构完工,标志着该工程混凝土结构厂房主体结构全部完成,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鸡西市滴道产业园区工业通用厂房建设项目总面积为57562平方米,合同额1.26亿元,包括3座门式钢架结构厂房、2座门式钢架结构库房,3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另附有消防泵房、总变电站等配套建筑。

其中5#、6#厂房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两座厂房模板支撑搭设高度为14.8米,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都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施工管理措施,以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面对挑战,项目团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施工过程中,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管控,在支架搭设、模板安装等重难点环节组建党员突击队,开展问题攻关,充分发挥青年安质岗作用,严把安全质量关,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最终实现零安全事故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该工程顺利推进不仅能给园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生产环境,还为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项目的全面建成和投入使用,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增强,为鸡西市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