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11月30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41:47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宋佳彬 胡文文
沪渝蓉高铁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线路长、施工难度大、涉及环节众多,安全管理挑战艰巨。为应对这些难题,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大力推广安全穿透式管理模式,力求将安全管理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
记者近日在工地上看到,从原材料进场时扫码录入详细规格、产地、批次信息,系统自动比对质量标准,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每一道工序施工时,现场技术员借助移动端实时上传施工数据、影像资料,后方管理团队便能远程“透视”工地现场,精准掌握施工进度与质量状况。任何不符合设计规范、质量要求之处,都能第一时间察觉、溯源,及时发出整改指令。
入场安全培训
“以往,工程施工环节繁复,从基础开挖到主体完工,信息常如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各处,质量把控易有疏漏。如今,沪渝蓉高铁项目以信息化系统为‘千里眼’,将施工全流程串联并清晰呈现。”项目负责人说,安全穿透式管理旨在打破传统管理中的层级壁垒与信息阻塞,将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犹如一张精细而严密的大网,全面覆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物资采购、人员培训等各个层面,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无盲区。
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
过去一年,沪渝蓉高铁项目借助穿透式管理排查并消除多项安全隐患,让安全帽下的每一张笑脸都充满安心。在施工现场,高清摄像头遍布塔吊、深基坑等高危区域,全天候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变化。一旦塔吊吊运超重、基坑边坡位移超出预警值,系统即刻发出警报,同步推送信息至相关系统,要求限时处置。安全检查也告别“走马观花”,检查人员依据标准化检查清单逐项排查,检查结果实时上传云端,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助力精准揪出安全“顽疾”,实现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41:58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在中国电子桑达股份,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坚持岗位创新,通过艰苦的技术攻关,研制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列控模块产品,成为解决高铁列控“卡脖子”产品的重要一环。他们就是桑达无线GSM-R RM8200列控产品研发团队。该团队先后获得2021年度“中国电子党建工作创新品牌”、2023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度、2023年度“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既然决定干了,就要干到第一!”公司研发副总经理、列控产品项目经理杨胜再谈当年的初创困境,依然口吻坚定、眼神坚毅。

MT列控电台作为CTCS-3列控系统的核心通信单元,有极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求,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为实现列控MT电台自主国产化,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现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列控系统自主化关键技术研究——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自主化通信模块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桑达无线公司迅速成立列控模块产品研发项目组,深入参与到国产自主化电台的技术攻关及相关产品研发工作。

面对核心技术指标不达标问题,杨胜带领团队历经4年艰苦的技术攻关,大幅度提升了电台抗干扰性能,使其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解决了电台原型机功耗高发热严重问题,解决电台可用问题;解决压力测试过程中发现的低概率死机、重启、卡死等问题,解决电台的稳定性问题,最终电台通过了权威机构的测试认证,具备上道试用条件。

产品研发出来后,面临第一个问题是国内三大列控信号系统集成商都无意愿做适配性测试。面对这种情形,项目组决定主动出击、协助集成商解决在新项目中采用国外Funwerk电台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同时给他们在C3列控故障分析中提供强力技术支持,展现公司在电台领域的技术实力。由此,逐渐赢得系统集成商研发团队的信任,争取到了适配性测试机会,为电台上道试运行铺平了道路。

随着RM8200列控产品成熟度提高、用户认可度大幅上升和上道试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交付支持工作占用了研发团队太多精力,影响研发任务。为此,杨胜牵头在2022年初开始组建列控产品交付团队。

团队组建初期,主管陈东飞和交付工程师李楚烽两个成员均是技术质量部的老员工,没有GSM-R协议栈知识基础,调整工作职责后学习量极大。他们从零开始学习通信协议知识,与研发团队悉心请教,边干边学了几个月,交付技术达到了公司要求,慢慢解放研发人力。

如何解决装车试用是研发完成后的一大难题。

市场研发密切协作,一遍一遍地向目标用户汇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情况,阐述产品的优势。北京铁路局天津电务段终于被桑达的真诚感动,2019年3月9日,DCU-300R车载ATP通信单元在天津电务段首列车正式上道试用。

此后,市场、研发党员干部冲在前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全路试用艰难旅程,实现中国铁路有C3车辆的全部15个路局全覆盖,对接全路33个站段72个动车所,推动路局召开产品鉴定审查会10余次、故障分析会近百次,完成7个软件版本迭代,逐渐取得路局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DCU-300R车载ATP通信单元逐步取得了国铁集团和各铁路局的信任和支持。市场部成员又通过一年不下20轮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销售目标,迎来产品销售的光明时刻。

目前,DCU-300R车载ATP通信单元成为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当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解决高铁列控“卡脖子”的重要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42:38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近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版)的通知》,中国化学天辰公司的丁二烯法己二腈氢氰化反应器作为大型石油和化工装备入选该目录。

重大技术装备是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体现和代表了企业创新水平,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2022年,天津市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若干措施的通知》,确定了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的方向。天辰公司自主开发的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填补了产业空白。丁二烯法己二腈氢氰化反应器是该技术的关键核心设备,此次入选首台(套)目录,反映出该公司在重大关键核心设备领域得到了高度认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43:00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发射成功!
11月30日晚,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这一发射场建设以来首次承担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看点一: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首发任务中呈现出四个“新”,即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说,发射场的发射工位位于文昌海岸,拥有更加广阔的安全发射角度,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修建发射场的技术和管理团队人员各司其职。“众人拾柴、目标一致,才能把发射场高标准高效率地建起来。”
记者了解到,此次首发任务中,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新型火箭,在长征系列家族里首创4米级箭体直径,实现了大直径、大推力,更有利于实现火箭的高性能。
这一火箭可根据任务需求适配5.2米、4.2米直径构型的整流罩,支持单星、多星不同轨道发射,将开启我国商业火箭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新篇章。
相比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首个企建民用的航天发射场,其任务组织和管理运作采用灵活高效的商业化机制,可以更好地聚集社会创新力量。
例如,发射场技术区建成智慧发射场系统,通过数字化信息、智能化应用,将双工位等多个子系统整合起来,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面对大量设施设备、特殊燃料等并行交叉采购难题,管理人员将传统配套保障供应模式改为市场化竞价采购,提升了采购效益。
“我们的目标是走既有高效率又有高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助推我国商业航天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杨天梁说。
看点二:实现商业航天里程碑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真正形成了执行发射的完整能力,补齐了商业航天的链条缺口,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4年6月30日拍摄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近十年,我国许多商业卫星、火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唯独缺少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一基础设施,造成了部分商业火箭、卫星“有劲儿没处使”的现象。
范瑞祥认为,商业航天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扮演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角色。尤其是经过数十年的航天重大工程的带动,我国已经具备加快开展商业航天工作的条件。
今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速发展“集结号”正式吹响。
“商业发射场可以高频次、高效率执行发射任务,为广大商业火箭和卫星公司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发射平台。”范瑞祥表示,“这将促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助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
  看点三:发射平台突破传统技术模式
走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两座耸立的发射塔架格外引人注目。据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工程设备部部长葛立新介绍,这两个发射工位可谓整个发射场技术创新的典范。
在过去,一个型号火箭往往由固定的发射工位来执行发射任务,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稳定性高等优点。而当前,我国商业火箭公司众多,产品型号多样;如果“一个火箭一个工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葛立新说,此次执行首发任务的二号工位,打破了“一对一”的传统,创新采用“通用型”接口设计;发射前后端设备并不固定,可以“模块”更替,“对口”更换,让包括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内的19个型号火箭都能使用。
葛立新告诉记者,不同推进剂种类、起飞重量、直径长度的火箭,这一工位基本都能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一号工位,在设计上同样进行了技术创新——取消了传统的导流槽,采用高出地面3.9米的导流锥,并通过发射台、导流装置和挤压式喷水系统,共同实现高温火焰排导和降温降噪,使整个工位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半,同时攻克了“7天发射、7天恢复”的难题。
  看点四:组装、测试、转运采用“三平”方式 提高火箭发射频次
过去,我们通常看到火箭组装、测试、转运都是“竖着”的。这种垂直的方式,对发射场设施要求较高;由于全程耗时较长,发射易受天气影响;发射后工位受损较大,需要花更多精力修复。
对于商业发射场而言,提高火箭发射频次尤为关键。如何改变设计来省时间、提效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答案是采用“三平”方式。
发射场二号工位项目经理边鹏飞解释,“三平”就是火箭的组装、测试、转运三个环节均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火箭在技术厂房里“躺着”组装和测试,随后载着卫星“躺着”转运到发射工位后整体起竖,只需再做一个简单测试,加注燃料后即可发射。
范瑞祥认为,“三平”方式对于发射工位的设施要求比较简单,不需要吊装作业、垂直转运轨道、回转平台,火箭在技术厂房时已经做好测试“待命”,可以实现短时间转运和发射,工位设施不需要再“大包大揽”承担很多工作,发射后恢复时间较短,从而提高发射频次,降低发射场的建设成本。
此外,海南文昌近海气象多变,降雨、雷暴、台风等多发,发射场采用“三平”方式,更利于应对变幻莫测的天气。
“这种新型发射组织方式,需要火箭和卫星设计得更‘强壮’,此前在国内尝试不多,现在已经成为商业航天的‘共识’。”范瑞祥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未来将持续提高单个工位的发射次数,通过“三平”方式,最快可能做到“今天转场,明天发射”,让发射场的发射和使用效率更高。(记者陈凯姿、宋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