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7月24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夏日炎炎,山东省烟台市红旗路建设一线正上演速度与安全的协奏曲。在中铁十局青岛公司烟台快速路项目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全力推进工程进度。目前,红旗路顺利完成全线桩基施工这一关键节点,正全面推进承台、墩柱、盖梁等桥梁下部结构及钢箱梁架设,同时附属道路与雨污水管网施工也在同步进行。

项目部深度剖析施工细节,科学编制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与责任人,提前预判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将隐患消除于萌芽。通过定期工程例会和进度分析,持续优化管理流程;采用现场巡查、全程监督与技术交底,精准掌握施工脉搏。面对潜在进度风险,项目部提前谋划,动态调整施工安排,合理增配资源,全力将影响降至最低。管理人员扎根现场,严查每个环节,协调交叉作业,及时安全提醒,为工程与人员安全筑牢防线。

红旗路快速路建成后,将无缝串联沈海高速市区段、德润路快速路、塔山北路快速路及港城西大街等主干道,在烟台市区编织起一张高效的高架与隧道路网。(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郭小宁 杨宇翔 记者 邓崎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连日来,气温持续攀升,热浪席卷大地,高温天气给户外作业的农民工带来了严峻“烤”验。为切实保障工友们的身体健康和施工安全,7月21日,由中铁十局二公司郑州航空港区2号地施工的项目部迅速行动,精准施策,全面启动防暑降温保障机制,系列“清凉举措”同步落地,让坚守岗位的建设者们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沁人心脾的关怀与暖意。

项目部结合气象预警信息,及时调整作业时间,推行“早出工、晚收工、中间歇”的弹性工作制,将每日高强度室外作业集中在气温相对较低的清晨和傍晚,严格避开正午的高温时段。同时,在施工现场搭设临时遮阳休息棚,配备风扇、喷雾降温设备,并定时对作业面洒水降温,通过改善现场小环境,为工友们打造凉爽舒适的休憩空间。

“来,大家歇一歇,喝碗绿豆汤解解暑!”每日上午10点、下午3点,项目部的“送清凉小分队”都会准时穿梭在施工一线,为工友们送上冰镇绿豆汤等解暑饮品,搭配清甜爽口的西瓜,让大家在劳作间隙快速驱散暑气。此外,项目部还在工地休息区备足藿香正气水、风油精、人丹等防暑药品,确保工友们按需取用,为健康保驾护航。

项目部开展防暑知识培训,详细讲解中暑症状、急救措施及高温作业注意事项,让每个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安排专人定时巡查作业现场,密切关注工友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立即引导至阴凉处休息并采取应急措施,全力防范中暑事件发生。(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刘文龙 唐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恭喜你,已经全部答对三道题,可以免费领取一份小食品或者一瓶饮品。”日前,在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综合楼入井处,即将要入井的该矿机电队职工贺敬安正在从货柜发放机里领取一份当班井下的“能量补给包”。

近期,对系统升级完善的井口货柜发放机,成为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公司职工关注的热点。大家悄然发现,原先只需要刷脸便可领取食品饮品的方式,已经升级为刷脸+答题的新方式,每位职工顺利通过刷脸确认后,屏幕会自动弹出一组十道题,只需要答对三道,便可解锁获得一份食品或饮品。

据了解,此次升级的货柜发放机答题系统,通过对软硬件的及时更新,将大家日常练题的题目进行再次精挑细选,认真审核后导入系统,题目紧密围绕矿井安全常识、岗位操作、应急救援、职业病防治等方方面面,总计录入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类型3000多道,每次每人只需要累计答对3题,便能获取一份“能量补给包”,切实将学习融入日常,带到每一位职工身边,打破传统安全知识灌输的枯燥,让安全理念真正扎根职工心底。

此外,该矿对全矿700余名职工的信息进行录入,使系统在运行时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出各自的岗位和职务,并以此按类推送题目,避免出现岗位职务与题类不匹配现象,使答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化,也进一步提升了广大职工学习兴趣。

“通过答题领物,让我真正体会到矿上为了提升我们的学习水平而做出的努力,而且自己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也在悄悄增强。”

据介绍,自货柜发放新系统上线以来,职工的安全知识考核的平均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所有职工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大幅度增强。同时,所有入井人员在入井前进行答题领物,在入井前的关键时刻再上一堂“安全小课”,安全知识和操作要领等相关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该系统的运行,不仅在体能上为当班的安全生产保证能量,还能够及时起到安全强化和警示作用,既满足了职工实际需求,又大幅提升安全素养,为矿井的安全生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武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7月22日,在渝厦高铁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智能化管片厂内,随着最后一片盾构管片成功下线,标志着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管片按期完工,17361片环片,为隧道掘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钢铁铠甲”。

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是渝厦高铁重庆段最后一段,是连接重庆站与重庆东站的控制性工程。这是国内第一条完全在山洞里面进行盾构机组装、始发、接收并拆解的盾构隧道。盾构机使用的管片全部由中铁十四局的智能化管片厂生产,共产生了17361片,管片参数十分严苛,每片管片宽度、厚度、弧弦长、预留孔洞、预埋件等误差均小于1mm,外径12.2米、内径11.1米、环宽2米,成环后直径误差小于2mm,混凝土强度达C60、抗渗等级P15。

中铁十四局项目负责人刚申富称,隧道盾构段全长3845米,穿江区间长1282米,为攻克难题,中铁十四局项目部量身打造出一台泥水平衡盾构机。

据了解,这些“巨型构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结构安全与运营寿命,为实现质量与安全的双重保障,管片场构建起“技术+管理+安全”的三维驱动体系。

据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武隆指挥部指挥长杨智勇介绍,面对管片气泡控制、色差防治等“卡脖子”技术挑战,团队以工艺革新融合智能制造实现突破。

渝厦高铁起自重庆,终至厦门,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于2025年6月27日开通运营,渝厦高铁重庆段仅剩重庆东至重庆段还没有贯通,全线通车后将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孙圣瑞 余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近日,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丹东220千伏变电站(原安东一次变电所)再添一项新荣誉——成功入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赓续工业薪火,点亮精神之路”电力工业遗产名录。此前,该变电站还入选“辽宁省工业遗产”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名录。

该变电站始建于1940年,投运于1942年,是一座有着八十余年历史的老站,是当时中国电压等级最高的变电所,是东北地区最早建设的220千伏变电站之一,见证了中国跨省电力系统发展,也是目前丹东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美、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城市枢纽变电站。

抗美援朝期间,辽宁省安东市成为大后方战略基地。安东一次变电所是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电力支撑的唯一220千伏变电站。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安东一次变电所作为枢纽变电站,全力支撑“新六线”“义东线”“东连线”、列车发电厂和“本林线”等战时电力大动脉,充分发挥电力输送重要作用,保障了志愿军指挥部、后勤部、军用机场等重要设施的电力供应,为抗美援朝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新六线”“义东线”等电力设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安东一次变电所却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2020年,安东一次变电所与鸭绿江断桥、志愿军指挥部旧址等一道被丹东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抗美援朝战争遗址”。

80多年来,该变电站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时代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一代代丹东电网人矢志不渝推进电力事业的使命与担当。见证了从百废待兴到强电兴国的筚路蓝缕,更见证了丹东电网由弱变强的百年发展历程和丹东经济振兴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东一次变电所先后参与研发了变压器带电油处理、变压器油带电再生、等电位带电作业服等国内首创成果。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和朝鲜等国外代表团前来访问学习,为全国电力行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宝贵经验。依山势建设的环站双层排水沟与由高到低的阶梯式主电缆沟排水槽道相互连通,构成了全国首个双层环绕阶梯式自排水系统,有效提高变电站的防洪能力,为山地建筑排水设计与电缆防护工程提供宝贵参考与实践样本。

如今的丹东220千伏变电站已成为丹东市重要的供电枢纽,该站切实履行“设备主人”职责,以一代代丹东电力人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三入、六安、九好”工作法为安全生产夯实基础。同时,依托智能巡检辅助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全景监测与智能预警,有力保障了丹东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圆满完成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多项保电任务,为丹东市交出了满意的“电力答卷”。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多年来,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大力实施“百年电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通过设备修缮、史料整理、文化传播等方式,以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让红色资源成为广大干部员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工业遗产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活化”。

如今,漫步丹东220千伏变电站内,整齐排列的变压器、断路器等设备如钢铁卫士般矗立,6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和19条66千伏输电线路在空中划出规整的线条,与红砖黛瓦的主控楼相映成趣。步道两侧,红色文化传承史、电力发展时光轴等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丹东电力人坚守岗位保供电的忠诚担当,让冰冷的钢铁设备有了炙热的精神温度。

“这座变电站不仅是一处工业设施,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该变电站运维人员李旭感慨道,“它记录了新中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尤其是抗美援朝期间的特殊贡献,值得被永久铭记。”(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 通讯员 陈薪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7月22日,在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指导下,顺丰集团工会联合会在北京举办首届“小蜜蜂”清凉节。走,跟“小蜜蜂”们一起去游园会上清凉一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宏宇 曲欣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7月21日凌晨1时30分,在兰青线老鸦站内四股道上,探照灯和头灯的亮光相互交织,多功能挖机低吼着,机械臂沉稳探入轨底,精准地将石砟“抓”出。

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乐都线路车间的辛存伟紧盯着挖斗的作业运行轨迹,对身旁的职工郑永忠喊道:“郑工,注意看石砟掏得高度够不够!咱们尽可能让新枕木一次稳当入轨底!”

“放心,工长!”郑永忠抹了把额头上沁出的细汗,声音穿透机械的嗡鸣。“今晚这8根枕木,必须根根落得准、落得稳!”他话音未落,只见挖机的多功能抓手已灵巧地夹起一根崭新的混凝土枕木,稳稳送入刚清理出的轨底空间。枕木与钢轨底座接触的瞬间,发出一声沉实的“哐当”闷响,宣告着又一道“筋骨”成功嵌入兰青线的脉络。

新枕木到位,挖机随即回填石砟,动作一气呵成。此时,等候多时的人工捣固组立即上前,软轴捣固机启动,细长的捣棒高速插入道砟,发出密集而有力的“突突”声。有部分飞溅的石屑扑打在工人们的裤腿上,机身强烈的震动让他们手臂微微发麻,却无人放缓节奏。

“这边,再震实些!枕木底部必须吃上劲!”辛存伟俯身,手电光仔细扫过新枕木周围的石砟,向捣固的工人发出指令。此时的四股道上,机械的轰鸣、捣固的突响、简短有力的指令交织在一起。

近三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后,老鸦站内四股道东、西两个岔区的8根新枕木全部加密完成。辛存伟和郑永忠并行走在线路两侧,借着手电光仔细检查每一处新加密点,高原清冷的夜风中早已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着后背。

“加密了的新枕木区段的联结零件状态良好,线路几何尺寸达标。”辛存伟长舒一口气,疲惫的脸上终于绽开笑容,“运量年年涨,咱们这线路的‘脊梁骨’,就得越练越结实。”郑永忠望着夜幕下延绵的钢轨,接口道:“没错,多一根枕木多一份力。”

本次老鸦站内股道附带曲线加密枕木施工,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针对管内运量持续攀升态势实施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密枕木,显著提升了该区段的线路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看似普通的枕木“加法”,实则为高原铁路运输注入更强韧的支撑力量,为后续更大密度、更高效率的列车开行奠定了坚实的设备基础,确保滚滚车流在青藏高原上畅通无阻。(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马正俊 逯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巍巍昆仑、莽莽祁连。地处世界屋脊,青海不仅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如今,更是中国的绿色电能与绿色算力之都。

7月21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团,来到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以下简称调度中心),一窥“绿电”与“绿算”的神奇。

在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青海省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各类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及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变化情况,实时显示。

据国网青海电力公司专责马玲介绍,该中心是由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平台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全省统一的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旨在推动省内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目前,该中心已实现对500余座清洁能源电站的集中监控和168座新能源电站的功率预测,为28家发电集团提供运营支撑,年均节省运营成本超2.3亿元。

据悉,该调度中心已全面接入青海省三大运营商和青海大学等5家算力中心的算力资源数据,实时监测1.7万台通算、智算和超算服务器,1.5万PFLOPS(每秒执行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算力资源实时运行情况。

“中心目前的应用,主要是在碳足迹的溯源,出口产品绿色低碳认证等方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数字化部技术处副处长周冀说,根据中心绿电溯源结果,可以给出口型企业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并出具绿色算力使用证明,表明他们在青海的算力,用的是绿电,碳排放低。在当下新的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背景下,有助于我国出口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兰德华 邢生祥 毕振山 武俊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7月22日,中铁八局宁德核电二期项目部召开新员工迎新座谈会,项目领导班子,在家职工及新入职员工参加本次座谈会。

会上,项目负责人回顾了自己从基层成长的历程,结合项目实际,从“放下新人包袱、真正干进去、相信团队力量”三方面对新员工提出殷切期望。他指出,核电项目是一场“高标准、快节奏、零容错”的硬仗,希望大家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在这个高平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进篇章。各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岗位职责与业务特点,并围绕“岗位适应”“执行标准”“协作沟通”等方面给予新员工具体建议。新员工们依次发言分享入职以来的感受与思考,他们纷纷表示,将珍惜在项目锻炼的机会,主动担当、脚踏实地,尽快从“新面孔”成长为“中坚力量”,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开启职业新征程。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场欢迎仪式,更是一堂精神“入场课”、一场认知“加油站”,拉近了“新”与“老”的距离,激发了“新”与“老”之间的温度与信任。未来,项目部将持续做好“导师带徒”“岗位锻炼”,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阶梯,为项目高质量履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毛帅 何文可 邬佳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