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打破问责恐惧,才能重燃干事激情,让基层干部把政策‘最后一公里’真正跑通、跑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才充实到一线,给基层队伍带来了新气象,但怕出事、怕担责的心态在一些干部身上依然存在。
“按程序办就是安全的”。规范程序本是为了让基层工作有章可循,然而少数干部却把程序当成了“免责声明”。工作中,他们紧盯流程对不对、材料全不全,对问题是不是真解决,群众是不是真满意,反倒没那么在意。结果是,一些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被繁琐流程搁置,一些小问题也因解决不及时被捂成大矛盾。
“留痕了就是做了”。个别干部觉得活干得好不好不重要,能证明干过了才重要,把台账等同于成绩,把材料齐全等同于态度端正,甚至把留痕当成主业,把解决问题当成副业。痕迹管理在应对检查或责任追溯时虽有一定作用,但过度留痕不仅耗费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更容易助长形式主义歪风。
“事事请示才安心”。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有一定的临机决断权,以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然而有些干部不管事情轻重缓急,都习惯先请示上级,等明确指示后再行动。这种做法看似尊重组织,实则是通过主动放弃裁量权“向上甩锅”。长此以往,基层的冲突处理能力会被弱化,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避责式履职”虽然只是少数基层干部的行为,但如果任其滋长,就可能形成不良风气,影响基层治理的整体水平。
少了担当的锐气。若是为规避潜在风险,层层请示、循规蹈矩日益增多,主动担责、创造性解决问题越来越少,本该冲锋在前的一线力量变得瞻前顾后,甚至出现消极躺平心态,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逐渐消磨,整体工作陷入被动沉闷的局面。
弱了服务的实效。在避责逻辑驱使下,基层部分工作偏离了服务初心。面对脱离实际的要求,一些干部选择机械执行,只求形式合规。有些干部“白加黑”“五加二”地干活,实则深陷文山会海、填表留痕等事务性负担中,无暇回应群众真实诉求,导致政策“最后一公里”未能畅通,无形中筑起干群隔阂。
缺了创新的劲头。基层工作点多面广、复杂多变,需要干部灵活探索、大胆突破。然而,避责心态使得创新变成高风险选项。多干多错的顾虑让部分干部满足于任务过关,而非工作过硬。工作精力也向风险小、见效快但实际价值有限的工作倾斜,需要攻坚的创新任务,则因风险挑战大,反而少有人问津。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基层工作中的不少事情,怕担风险就不敢干,更干不成。当然,对于少数基层干部的避责心态,不能只是一味苛责,也要看看是否为他们履职担当创造了良好环境。
赋能而非设障。当上级动辄要求盖章报送、层层审批,“程序至上”就会变成消磨干劲的“软刀子”。对实践已经证明非必要的审批环节,可以进行优化,赋予基层更多空间;对方向正确但程序瑕疵的探索,不妨多些纠偏,少些追责,让基层能真正把精力从走程序转移到闯新路上来。
重绩而非重痕。当工作成效评判过度依赖台账厚不厚,表格全不全时,基层干部自然会将大量精力用在“造迹”“留痕”上。扭转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校准“指挥棒”,多听听群众口碑,多看看基层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具体表现,把他们从材料堆里解放出来,引导到问题堆上去。
减压而非加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上级部门直接将压力和风险原封不动地传导到一线末梢,基层干部自然如履薄冰,把事事请示当作“免责金牌”。因此,要适当为基层干部松绑,让他们能够真正放手干事。只有少些加码,才能多些担当,请示报告也才能回归真需要而非走形式。
“避责式履职”是基层治理的一个“反向路标”,时刻提醒我们要引导干部干事创业,而非遇事躲事。唯有打破问责恐惧,才能重燃干事激情,让基层干部把政策“最后一公里”真正跑通、跑好。(郑伟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