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里的“医生团队”
清晨,淮海集团厂区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35kV变电站持续发出平稳的嗡鸣,值班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以确保供电系统的顺利运行;空压站里,工作人员正挨个查看着空压机的运行情况,让风顺利送到每台机床上;在办公室中,小组成员刚接到电话,需要对某路固话进行维修……能源保障分厂保障二组的员工们,用自己的责任与专业,守护着全厂的设备健康。
班组长刘晓利带队,提升管理效率
“我们虽然老同志多,但思想不掉队。”说起班组的凝聚力,班组长刘晓利有些自豪。保障二组的18名成员中,有一大半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但他们从未停止学习和创新。他们的巡检台账,让每一个数据都实现了清晰记录;他们建立了故障快速响应机制,无论深夜还是节假日,一个电话,人员迅速到位;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这个智慧大脑的上线,更是让企业能源系统的“健康”状况一览无遗。
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保障二组不仅反应迅速,更具备了超前预判的能力。他们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维护,通过大数据分析用电峰值和设备疲劳期,科学制定保养计划,将许多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晋明德和郭铁波检查配电室
“电流如同血液,”有着40多年工龄的班组长刘晓利,轻抚着继电保护柜。保障二组的核心任务,就是确保企业的用电安全。为了更好地掌控每个分厂的用电情况,保障二组轮班守护着这颗“心脏”的跳动。
晋明德和郭铁波是今天的守护者,他们一个人拿着照明灯,一个人看着记录本,记录着电流、电量,这样的工作,他们一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以确保供电正常。“设备会‘说话’,关键要会听。”30年的工作经验,让晋明德甚至能通过变压器的嗡鸣声判断运行状态,也让供电站创造了连续几千天安全运行的记录。
王佳虎查看供风设备
在空压站的工房里,有一组排列整整齐齐的蓝色“铁皮箱”,因为它们的平均服务年限在2-3年,班组长刘晓利亲切地把他们称为“铁皮宝宝”。
“我们平常看护设备,会像医生一样,有一套‘望、闻、问、切’的方法。”今天的值班员王佳虎有些兴奋地说道。所谓“望”,就是要通过看屏幕来看每台设备的出风情况;“闻”则是通过排气气味判断润滑油状态;“问”则是通过建立设备的“健康档案”来追踪每台机器的“脾气”;“切”则是通过与分厂沟通生产情况,再安排“供气调节”来延长设备寿命。通过精细化的维护,不仅今年的产量屡创新高,而且能耗降了不少。
韩臻和余世奎正维修通信线路
如果说电力是企业的血液,那么通信系统就是“神经网络”。能源保障二组,还承担着一个使命——充当企业的通信系统的“神外医生”,保障其正常运行。“虽然现在人人都有手机,但是内部电话、直拨电话和公司的重保电路,还是需要我们出手的。”班组长刘晓利介绍道。
尽管班组人不多,但一整年,却对企业的多个通信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有时候是铺设的线路长,有时候是工作空间十分狭窄,有时候会遇到泥泞、无照明灯诸多小问题。“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转个身都困难。”刘晓莉说。2024年,班组成员韩臻和余世奎就配合相关单位,多次完成了对机房通信设施设备的测试、维修、升级等工作,对工厂通信的正常运行起到了推动作用。(晋爽)
锻造生产线上的“设备卫士”
在北重集团特钢事业部的空心锻造生产线上,也有一群“设备卫士”。这群身着兵工蓝的师傅们,不像操作工直接与炽热的钢坯打交道,却能让每台设备像钟表一样精准运转,他们很少出现在生产进度表上,却是保障产能提升的“幕后功臣”。这群被称为“设备卫士”的保障人员,用专业与责任织就了一张覆盖生产全流程的“防护网”。
对精锻机液压站核心部件进行预检预修
“过去是设备‘生病’了才抢修,现在我们像私人医生一样天天给设备做体检。”维修班长的话道出了保障模式的变革。在空心锻造这个对精度要求精确到“发丝级”,设备保障团队将预防性维修的理念深植每个环节:每日清晨,他们带着便携式振动检测仪穿梭在设备间,通过频谱分析捕捉最细微的异常;加热炉旁,烧嘴控制模块的参数调整精确。
设备维修人员修复精锻机高压油管故障
深夜的生产线突发险情:芯棒进给系统骤然卡滞,高温坯料若停滞超过10分钟,数十万元的材料将瞬间报废。应急组组长张海峰带领团队快速冲向现场,便携式工具箱里的备件仿佛早已预知故障——这是他们根据“设备病历”提前备好的“特效药”。8分钟后,随着机械运转声恢复平稳,通红的钢坯继续沿着预设轨迹完成锻造。
运用数字化手段精准分析设备运转情况
在特钢事业部108车间的数字看板上,每台设备的“健康档案”都在实时更新:芯棒磨损曲线、水路压力变化、液压系统温度波动……班组成员通过分析近百次运行数据,敏锐发现冷却水路堵塞是导致“包棒”问题的元凶,随即在水路入口加装微米级过滤装置,配合每周反向冲洗计划,这类故障发生率骤降70%。这场“从数据中找规律”的变革,让设备维护彻底告别“凭经验办事”的旧模式,保障团队如同掌握了“预知未来”的能力,用科学武器将设备综合效率提升到新高度。
夜班设备维修人员预检预修炉窑故障
“维修不只是保运转,更是要当生产的‘加速器’。”这是设备保障团队与工艺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时的共识。面对小批量生产初期芯棒磨损过快的难题,设备维修团队与工艺技术人员两个团队组成“会诊联合体”,针对锻造过程中芯棒磨损过快的问题展开专项研究,最终提出渗氮表面处理方案,配合锻机进给速度梯度调整,芯棒寿命延长3倍,单件成本直降15%。(郭新燕 王玉坤)
8月20日,国铁南宁局柳州电务段的施工人员正在湘桂线黄冕站进行信号设备的拆除与调试作业,为期45天的联锁大修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施工期间,该段职工克服高温多雨、工期紧张等诸多挑战,充分利用“天窗修”昼夜轮班推进,保障工程优质高效完成。(文毅)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