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9月17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讯(记者赖志凯)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基层一线的实际需求,将“四下基层”作为强化党建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重要手段,深耕“项目一线行”实践品牌,解决员工关心的食堂、采购等问题。

该公司每年走访项目数量超100个,座谈员工3000余人次,覆盖面达80%以上,累计梳理出涉及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意见建议40余条,修订完善十余项内部制度,优化减少业务审批环节数十条,内部管理得到显著提升。

公司将项目实地作为学习课堂,积极拓展“项目一线行”实践内涵与外延,以“讲—学—练”衔接模式送知识技能“上门”,将课堂变为实训阵地。以“红色课堂”扎根一线为抓手,构建“讲授一堂专题党课、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挖掘一支讲师队伍”的“三个一”红色教育矩阵。

在筑牢思想根基的同时,公司同步推动“四个进一线”,实现教育赋能与实践增效的有机融合。“技能培训”进一线,由职能部门送业务技能,组织专业工程师技能大比武,聚焦新员工动手能力;“企业文化”进一线,讲解发展历程与战略,分享拼搏故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廉洁教育”进一线,结合行业案例剖析业务风险点,筑牢思想防线;“解决问题”进一线,搭建员工意见反馈平台,解决一线员工关心的食堂、采购等问题,推动问题清单变实效清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为落实企业工会对职工健康的关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细做实,9月15日,中铁二局电务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心工会组织开展“一对一问诊冬病夏治”健康服务活动,助力员工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活动过程中,中医医师为员工进行一对一把脉问诊,根据个人体质、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辨证分析,精准选取穴位开展对应病症的中药贴敷,并现场解答员工关于身体常见病预防的疑问,普及健康知识,有效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带来的不适,为预防季节性疾病提供了专业辅导。(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亮 通讯员 杨潇 高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成功了!”油气生产现场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近日,在四川南充市公003-13井,一只形似“智能清道夫”的特殊装置,从450米深的井下被顺利取出。在井底持续工作224天后,该装置圆满完成防蜡任务,标志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在原油开采防蜡技术方面实现关键突破。

油井结蜡如同人体血管中的栓塞,极易堵塞采油管道,导致产量下滑。特别是川中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油藏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特点,传统防蜡方法效果有限且易干扰正常生产。“就像血管中积累了胆固醇,我们的油管内部也会结蜡。”工艺技术所采油气工艺组组长杜涓介绍,“过去是等‘血管’堵了再抢救,现在则是提前预防。”

去年10月,杜涓和团队针对传统防蜡装置“成本高、位置固定、难以重复使用”等痛点,自主研发出新型活动式防蜡工具。该工具可通过钢丝精准下放至结蜡区段,实现从“被动清堵”到“主动防护”的转变,长期抑制石蜡析出。

这款被技术人员喻为“清道夫”的创新工具,成功解决了困扰石油行业多年的油井结蜡难题。在003-13井应用期间,该工具累计减少清蜡作业15井次,月均增油6吨以上,目前正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几乎同时,在南充002-S井组,另一场攻坚战也正在进行。60℃的酷热环境下,川中油气矿依托“党建联盟”组建跨部门、区域党员突击队,带领技术团队实施双井同步作业,向800米井深、熔点超90℃的坚硬蜡层发起“总攻”。

当前,新一轮原油上产会战已在南充拉开大幕。通过持续攻关和新的认识,川中石油人将原油开发重点由常规油转向致密油、页岩油(开采难度更大、需新技术才能采出的石油资源)方向,推动原油开发从常规向非常规拓展。

目前,相关集成技术已在多个区块推广。未来,川中油气矿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复杂油藏开发效能。一代代川中石油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唤醒地层深处的能量,为端牢能源“饭碗”注入坚实的川中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屈超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随着最后一环装配中板精准落位,由中铁上海局承建的青岛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红树林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中铁上海局首座装配式地铁车站实现全拼装完工,为深耕新型建筑工业化赛道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作为贯穿西海岸新区中心城区的大运量骨干线,青岛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起于青岛西站,止于6号线一期辛屯路站,线路全长13.85千米。其中,中铁上海局项目部负责承建红树林站、海红区间、红辛区间共1站2区间,而红树林站作为地下二层岛式明挖装配式车站,施工难度大。

项目部创新采用“搭积木”式装配化施工工艺,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完成标准化预制,经严格质检合格后运输至现场拼装。相较传统现浇工艺,该工艺优势显著,现场用工量减少80%,总工期缩短2至3个月,同时从源头降低施工噪声与粉尘污染,真正实现“高效建造”与“绿色施工”的双赢。

面对大型构件吊装风险高、环间拼装精度控制难等挑战,项目部一方面投入160吨智能龙门吊与分离式整体拼装台车,依托自动化控制与稳定支撑结构,大幅提升吊装安全系数与拼装效率;另一方面坚持“技术攻关”与“精细化管理”双轮驱动,通过成立专项技术小组优化施工方案,首创“三尺联动控制法”,以线锤、短靠尺、长靠尺配合高精度全站仪实现毫米级调控;创新研发“增长套筒装置”破解连接螺栓安装质量难题。同时,严格执行A类首件验收、装配式车站三阶段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每两环一校核”“三环一大测+每环一小测”机制,借助智能化监测系统对构件生产、运输、吊装、拼装全流程实施“穿透式管控”,实时捕捉数据并动态调整精度参数,最终实现构件拼装“零误差”,保障项目建设全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此次红树林站的顺利封顶,不仅标志着青岛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为红辛区间贯通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后续铺轨、机电安装等关键工序全面展开创造有利条件,成为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实践样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顾美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