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袤之野,春雨难料,籽粒催生须不违春候,该萌动时要适时伸展芽信,破土为先。物有此意,人心亦然。人生难免会有这样的时刻,当完成一项自己认为了不起的工作时,却没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招致批评,这时最需要的就是自励。
自励,支撑处困境者挺直腰杆、勇往直前。蒲松龄自幼聪明、发愤苦读,可屡次应试都名落孙山。遭受落榜打击的他决心放弃应考,在家乡做师,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他在铜镇纸上自刻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种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下,他埋头撰书,始终不辍,写出光辉的《聊斋志异》。
自励,赋予干事者前进动力、创业劲头。琴纳历经30年反复试验,得出“牛痘”能产生天花免疫的结论,却招致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污蔑,英国皇家学会也拒绝这项发明。一心要战胜天花的他自言“我这只已经扬帆、开航、决心到达彼岸的小船,应该再经历一些狂风暴雨的袭击”,选择自费出版论文,最终获得承认。
自励,还会随时提醒我们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得知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刘福江在日记本上抄下了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因小儿麻痹症腿患残疾的他艰难而幸运地跨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始前,导师拿出两个研究课题:一个是工作量及难度适中的课题,另一个是工作量偏大、难度高,但颇具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经常在计算机房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这篇论文纠正了美国同类权威文献中的错误,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身处逆境不沉沦,遭遇困苦不消极,反而更坚强、更坚定,反而更努力、更发愤,正是自励产生的巨大作用。
自励,要自觉。宋代智僧宗元有一偈相传:某弟子向其诉说长修不悟的苦恼,求其相助。宗元曰:“诸事我尽可替你,惟五事无能为力。”弟子问:“何事?”宗元曰:“穿衣吃饭,大解小解,皆不能代。身下有腿,自己须驮着自己走!”弟子闻之,顿悟。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潜力,比如创造力,或是对潜在信息超常的感觉能力。主动挖掘自我潜力、自我肯定,便会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在进步,产生由满足和欣喜结合所形成的欣慰感,自然而然进入“心流”状态。
自励,要立志。被问到自己的理想时,巴金回道:“把个人的生命连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在人类繁荣的时候,我们只看见生命的连续,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换言之,理想是一种需要够一够的、有利于社会的奋斗目标,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如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到哪里”,过一天算一天,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像一艘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不是被大浪抛往礁石,便是被潮水弃在沙滩,容易对未来产生迷茫、焦虑和恐惧。
自励,要实践。老话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许多人怀揣相同理想,最终实现了的却不多,差别就在于“立长志”与“常立志”。把理想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很容易也很省事,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的人树立远大理想后,努力实践,不屈不挠。有的人经常说自己抱有志向却不动弹。下苦功夫自然要投入大力气。如果学不会沉住气,空话废话多,时间就会随着废话流逝。
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写道:“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实现,离不开自励。奋斗不息,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如此,理想的滋味更加悠长。(江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