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咨会)将举行。市咨会成员如今已达46人,其中的40位来沪与上海市领导面对面,为上海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企业家来沪赴约,无疑是在向全世界传递明确信号——虽然国际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但秉持长期主义观点的企业家们始终看好中国、投资上海。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绝不是全球CEO挂在嘴边的场面话。数据显示,自去年市咨会举行以来,已有13家企业计划在沪新增投资,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市咨会成员在多个场合为上海发声。比如,今年初瑞士达沃斯论坛的“上海之夜”,十多位企业高管参会。再如,市咨会主席会向世界介绍中国模式,“有的国家是把所有门打开,哪里出现问题,就把哪里门关上。中国是一扇门、一扇门地有序打开,越开越多。不同开放模式各有长处”……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市咨会的来时路——1989年10月,市咨会成立大会在西郊宾馆举行,12位欧美企业家顶住压力参会,为上海打开一扇链接世界的窗户。
上个月,习近平主席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提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携手推进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新动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使命在肩。中央赋予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前面都有“国际”二字定语,这就要求上海无论在宏观的发展取向上还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时刻胸怀全球、拥抱世界,进而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城市竞争,担负起应有的战略使命。
由此出发,对上海而言,千方百计接触全球资源、吸引全球要素、对接全球话语,并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呈现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当下还是长远,都具有异常重要意义。
从这个角度讲,走过36载的市咨会,作为上海城市对外交往中的一张金色名片,在过去立足上海、倾听海外、连通全球的基础上,当下更需要发挥平台优势,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
一个有目共睹的变化是,过去上海更多是借助这一世界智库平台倾听理性声音,助推城市发展突破瓶颈。今天,上海与市咨会参会企业家的互动,已从单向的学习升级到彼此互鉴——上海的人工智能、城市精细化管理、绿色能源应用、传统制造业转型,不仅为解决全球共性问题提供参考,也成为国际企业继续加码上海的契机。
在此过程中,上海的国际叙事逻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每年的会外活动为例,从最初向国际企业家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如洋山深水港、长江隧桥、磁悬浮列车,到中期彰显城市软实力,邀请企业家看舞剧《朱鹮》、游览苏州河、与乒乓球机器人对打、去高校进行“头脑风暴”,再到如今展现“人无我有”的上海人工智能“黑科技”,背后是城市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以及愈发自信坚定的城市内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年一度的场内交流场外互动,无疑在向外界发出明确信号——上海不仅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也是外资研发中心最密集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上海“链”全球、创未来;上海不仅有中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和规模齐全、门类丰富的产业优势,更有人才、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构成的创新研发高地优势。
毋庸讳言,这些市咨会成员的选择一定会起到“头雁效应”,吸引更多跨国企业来到上海。46家市咨会成员企业中,24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总市值超3.5万亿美元,在国际商界起到举足轻重的风向标作用。
对上海而言,既要继续用好市咨会平台,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能力,以自身努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要通过自身实践与探索,提供更多能够全球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座城市既要在持续的开放合作中壮大自身,也要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合作贡献全球。
这显然对上海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市咨会一位成员在发言中所说,“世界上伟大的城市,不是等待时机到来再实施变革,而是理解变革的重要性,自我引领变革”。
上海,正在这样做。(洪俊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