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1月18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银行APP太多了”的吐槽引发网友广泛热议。不少人直言,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同一家银行的多个APP既占内存,又需记住不同密码,实在是不堪其扰。

而一家银行多个APP的纷乱时代正迎来终结,银行业从数字化焦虑向理性回归。

近日,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将逐步关停旗下运营多年的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并将其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这不是个别现象,从国有大行到城商行,一场手机银行APP的瘦身潮已席卷十余家银行。

曾经,一家银行多个APP成为普遍现象。这既是数字化初期业务迅速扩张的结果,也与银行内部部门相互竞争有关。手机银行要有客户端,信用卡中心要做专属入口,直销银行需建独立平台,理财业务也要开发独立APP……

这种分散布局看似专业深耕,实则陷入了重复建设泥潭。回头看,这场瘦身并非偶然,是监管与市场双重驱动的结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印发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的APP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合理性。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手机银行APP用户黏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0分钟。

对用户而言,银行APP的多从来就不等于好。用户需要的不是功能雷同、必须重复注册登录的APP,而是能够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平台。银行APP瘦身,理应成为服务升级的新起点,最终评价权永远掌握在普通用户手中。

不能只做数量减法,却忘了做价值加法。冗余的客户端被整合后,节省的资源更该用在刀刃上,给广大银行客户带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银行APP的未来角色也将从渠道方升级为生态组织方。

银行服务并未消失,而是以更集约的方式回归。APP的瘦身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借助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健身”,让用户获得更便捷、更个性、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这也是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的基本要义。(李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人人皆可成为主角,人生总有一方舞台为你点亮。小店之夜、小哥之夜,是一份致敬式的“礼物”,是社会“为他人撑伞”的温暖实践。在这里,他们是主角,他们的故事、才华与心愿,都能被“看见”。

11月17日晚,第六届快递业大会“小哥之夜”再次于桐庐温暖启幕。15日下午,历时半年倾情打造的“小店之夜”公益活动温暖上演。这场全国首场小店专属公益演出,旨在“用艺术致敬人间烟火”,让普通的小店店主站上舞台C位,本色出演,绽放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两个独特的舞台,为小店店主与快递小哥汇聚灯光与掌声,不仅满溢人间烟火气,更承载着深远的意义与时代主题。

没有天生的好命,只有不懈的努力——这正是浙江千千万万小店与小哥群体的真实写照。

在“小店之夜”聚光灯下,脑瘫少年涛涛短短几分钟内卖出100桶爆米花,他说:“我想赚很多钱,给妈妈买套房。”而在圆通德善桐庐助残基地,有一支由43名残障员工组成的客服团队,他们不仅工作表现与普通团队无差,更以乐观与坚韧书写人生。

命运或许为他们关上一扇门,但他们在困境中选择坚守,始终怀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梦想的追求。他们的故事,也给我们每个人上了生动一课,即人生不必仰望他人的光芒,而要点燃自己的灯火。在小店之夜、小哥之夜,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人人皆可成为主角,人生总有一方舞台为你点亮。小店之夜、小哥之夜,是一份致敬式的“礼物”,是社会“为他人撑伞”的温暖实践。在这里,他们是主角,他们的故事、才华与心愿,都能被“看见”。以“小店之夜”为例,不论是“新闻+艺术”的跨界融合,还是社会各界的众筹支持,抑或是专业演员与店主同台演出的创新形式,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托举小店,让微光成炬。有专家一语中的:这是一场新大众文艺的成功实践。让普通劳动者站上城市的“C位”、时代的“C位”。

小店之夜、小哥之夜,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微观缩影,是城市韧性发展与温度提升的现实注脚,也在向所有劳动者传递一个信号:为了更好“配得上”你们的付出,社会与城市正持续努力、不断奔跑。

这些活动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潮新闻·钱江晚报对小店、小哥群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从首创小哥关爱行动、打造“小哥之家”平台,到发布“小店梦想+”公益计划,关爱正不断深化、日益具体。放眼全省,浙江正构建一套全方位赋能型关爱体系,比如,为小哥提供技能培训、学历提升通道,打造小哥驿站,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健康关怀的一站式服务;首创“大企帮小店”,助力“小个体”迸发“大能量”。每一步,都在拓展“赋能”的广度深度。而营造温馨、温暖、温情的城市氛围,塑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魅力,正是浙江的不懈追求。

小店之夜、小哥之夜,小中见大。大在对“凡人微光”时代价值的彰显,每一个勤恳劳动的身影,都值得被讴歌;大在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诠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绽放光彩;大在对“互助共生”文明图景的勾勒,从“社会撑伞”到“彼此撑伞”,善意在流转中汇聚成河。一个大写愿景也随之浮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温暖大家庭,在浙江,奋斗路上,无人独行。(王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消防水带一进水就破裂……不合格的消防器材不仅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本身也可能成为危险源——近日新华社的报道聚焦消防器材产销领域乱象,揭开了为何“救命器材”成“摆设”、不合格消防器材如何流入市场等隐秘情况。

类似的报道不是第一次了,但相关问题并没有多大改善。

消防器材可谓“沉默的卫士”,虽然平时存在感较低,但在发生火灾的关键时刻,是能救人于危急之中的保命器材,其产品质量容不得半点瑕疵。这当中,实施强制性认证(CCC认证)的火灾报警产品、灭火器、避难逃生产品这三大类消防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常用的,如果这些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旦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对消防器材的生产、销售、维保实施全链条强制性监管,涵盖市场准入、质量管控、技术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但在“层层设防”之下,依然有“漏网之鱼”。从生产端来看,一些生产场所规模小、人员少、设备简陋,会利用隐蔽性、流动性强的特点,跟监管部门“打游击”,逃避检查;一些商家明明具有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却应客户所谓“定制需求”降低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从销售端看,一些经销商为了牟利以次充好,明知产品有问题依然上架出售。从使用端看,个别企业、个人消防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为了省钱或应付检查,主动购买不合格产品的现象依然存在……

消防产品是守护生命财产、筑牢公共安全的重要防线,确保其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消防法》《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消防产品的生产、销售、维保、监督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关各方须严格遵守。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深化部门协作,针对“打游击”等监管难点,可以采取突击暗访、随机抽检等多种方式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对制售和使用不合格产品的行为要严厉惩处。要对相关认证机构加强认证监管,并持续开展证后监督,严惩认证检验机构在消防产品认证、检验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加大消防产品鉴别与使用的科普力度,通过媒体集中曝光违法案例,同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公众提供不合格消防产品问题线索,营造共治氛围。

消防器材成“摆设”、在救命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教训已经不少,媒体的调查应该尽快有“下文”,相关乱象必须尽快得到遏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王羡茹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作为报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记者,辗转于大湾区多个城市之间,我深切感受到,这句朗朗上口的口号,已超越宣传标语的范畴,成为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情感认同。采访过程中,我觉得,当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这个字被赋予了特有的深度与广度。

全民运动,让体育融入生活。在深圳笔架山体育公园,当我带着超火的“大湾鸡”生肖盲盒试图寻找全运真谛时,眼前的景象给出了答案:运动者挥洒汗水,孩子们奔跑嬉戏,家人悠闲漫步。真正的全运精神不在任何盲盒里,而在每个运动瞬间绽放的生命活力中。

这种运动热情的迸发,得益于赛事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轮滑登陆上海南京路、龙舟穿梭茂名荔枝园、太极拳走进城市商圈,这些创新举措让“处处可运动、随时可参与”从愿景走向现实。全运会吉祥物“大湾鸡”的意外走红,更以一种轻盈的方式点燃了全民运动的热情,让体育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情感纽带,它带来的不仅是笑声,更是一种共享的情绪,一种“我们在一起”的认同感。

全民参与,让普通人闪耀舞台。本届全运会在制度设计上彰显全民参与理念。群众赛事明确规定专业运动员不得参与,确保普通爱好者成为真正主角。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桥牌亚军得主是深圳急救中心的一名00后调度员,比赛次日她就重返岗位。在赛场与职场间从容切换的她告诉我,“全运会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有了闪耀时刻。”与此同时,广州街头许多非本地籍的大学生,都能用粤语流畅说出赛事口号,这正是全民参与的见证。

全民投入,让粤港澳“心联通”。全民全运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心联通”。在位于将军澳的香港单车馆,一位本地市民热情邀请我合影:“记者小姐,粤港澳一起办全运,真系了不起!”他还为我拍下了正在工作的背影,这个温暖的瞬间让我不再是这场盛会的记录者,更成了其间的参与者。不仅如此,击剑赛场上,当香港选手张家朗对阵个人选手曾昭然时,全场观众为他们送上了热烈掌声。这种跨越地域的体育精神,在大湾区各个角落绽放。跨境赛事顺畅举行,粤语助威声此起彼伏,“全域办赛、无缝衔接”展现出湾区协同治理的成熟机制。

本届全运会上,体育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一种情感纽带。它以最直接、最动人的方式,让湾区城市在奔跑中更加接近,共同办赛的默契正转化为产业协作的动能,赛场上迸发的文化共鸣将不断凝聚发展合力。

赛事终将落幕,但全运会点燃的活力、凝聚的认同、推动的联通,将长期成为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体育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当全民全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这场盛会真正实现了它的时代价值,为大湾区描绘出更加清晰的未来图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全国总工会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建福州落下帷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代表队、343名选手在3天的比赛中全面展现数字技能综合素养,展示了新时代职工勤学苦练、钻研本领、追求卓越的良好精神风貌,也让更多劳动者看到了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职工队伍的奋进力量和美好前景。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之一。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开辟数字化赛道,数智化岗位相继涌现,这对数字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来看,我国数字人才的供给尚有不足,现有人才的质量也亟需提升。加快培育数字领域人才、夯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已是一道时代“必答题”。

如此现实背景下,全国总工会举办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正当其时。大赛聚焦“提升数字技能,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主题,设置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3个决赛工种和无人机驾驶员等2个观摩工种均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传统工业领域结合型工种。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选手切磋数字技能、交流学习经验,不仅能够加速参赛选手自身技能的跃升,也向广大职工展示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描绘出一幅“数字工匠”引领产业变革的生动画卷。

相较首届大赛,本次大赛通过“职工之家”APP首次实现赛前网上练兵、决赛考试及评分、结果汇总分析等全流程数智化办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大赛已带动全国超300万名职工参与练兵比武,超8000人参加省级选拔赛。从“巅峰对决”到覆盖数百万职工的“日常练兵”,全流程数字化的办赛模式对“数字化应用”作出了精准诠释与示范,更打破了时空限制,在职工之中掀起了拥抱数字化、提升新技能的热潮。

近年来,为加快培育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数字人才,各级工会持续发力,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今年5月,全国总工会印发的《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提出,要“注重推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人才”。近年来,多地数字工匠学院相继揭牌成立,选树“数字工匠”、举办职工数字技能竞赛等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不难看出,各级工会为广大职工群众提升数字技能搭建了多元化的“练兵平台”,竭力推动数字人才队伍壮大和数字人才素养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面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澎湃浪潮,上述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次方向的引领和力量的汇聚——广大产业工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和扎实的技能,主动投身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洪流。不难想见,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数字浪潮中淬炼成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会更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会更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科泰乐讯高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四期)工程,顺利完成最后一方主体结构顶板混凝土的浇筑工作。至此,该工程主体结构实现全面封顶,为后续工程按期竣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中的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北投亦庄产业园使用。同时,该项目也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首家以集成电路和装备为发展主线的特色园区,定位为集成电路及装备为主的“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遵循“空间为壳,产业为核”的理念,打造产业所需的研发、生产一体化专属空间的加速器,将重点引进集成电路及生物医药企业。

开工以来,项目部采用BIM和Tekla等新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与碰撞检测,提前规避施工冲突,优化施工流程,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为保障施工安全与进度同步推进,项目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搭建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对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危险环节实行全程可视化监管。合理调配人力、物资、机械等资源,确保各施工节点无缝衔接。

下一步,项目部将迅速转入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机电安装、室外工程等后续工作,持续严把质量关、安全关、环保关和进度关,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实现项目竣工交付。(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翟智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13日,由中铁七局承建的平漯周高铁站前8标项目跨沙河连续梁拱拱部顺利合龙,为桥面系和无砟轨道铺设施工创造了必要条件,打通了后续架梁通道。

该连续梁拱上跨通航河道沙河,是本项目控制性工程、重难点工程,具有孔跨结构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特点。拱肋采用厂内集中加工,现场搭设临时支撑架+分段吊装的方式进行安装。桥梁拱肋跨度为136米,单幅划分为13个节段,拱肋最高点距梁面28.7米、最重节段20.2吨。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精心编制施工方案,动态优化施组,缩短工序衔接时间,实现流水作业;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信息模型,以深化设计并指导现场施工。为确保拱肋节段精准安装到位,项目部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该桥的施工仿真计算模型进行实时监控,使拱肋安装快、准、稳,既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

平漯周高铁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大陆桥走廊支线南京经平顶山至洛阳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可形成我国西北地区途经中原腹地至长三角地区新的大通道,对提升郑州枢纽迁回能力和路网运输韧性及可靠性,促进沿线各地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推进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闫萌 李浩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12日—13日,2025年(第八届)电力需求侧管理创新大会暨虚拟电厂建设实践交流会在苏州成功举办。会议以“聚焦需求侧管理创新实践助力电力供需协同互动发展”为主题,通过研讨交流、成果发布、展览展示等形式,碰撞智慧火花,凝聚行业共识,充分挖掘电力需求侧可调节资源,引导推动虚拟电厂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促进供需协同互动,为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需求侧管理服务理念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了负荷聚合商或虚拟电厂等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了需求侧资源与电力运行调节衔接机制建设。

于崇德表示,电力需求侧管理要适应能源电力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重点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立足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夯实虚拟电厂的“新型市场主体”地位;二是推进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打造虚拟电厂“神经中枢智慧平台”;三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绿色价值传导机制建设,培育虚拟电厂“可持续生态圈”;四是推广虚拟电厂实践经验,不断提升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会上,中电联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办公室联合电网企业正式发布“首批工业行业电力可调节负荷资源开发研究成果”,并同期举办“虚拟电厂创新发展”“需求侧资源开发与应用”专题会议。会后,参会代表赴国网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公司及协鑫能源中心进行现场调研。

本次大会由中电联科技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电联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办公室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共同主办,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工业企业及园区、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专家代表近300人参会。(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郜亚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济南维管处青岛维管段运用新技术、新工法,利用绝缘子水冲洗小车对管内济青高铁绝缘子进行了冲洗作业。在未额外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凭借新装备、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清洁质量,为铁路供电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传统人工清扫方式效率较低,需两个工区协同作业,且一个“天窗”内完成清扫绝缘子的数量少,对于隧道顶部等高处的绝缘子难以彻底清洗。使用水冲洗小车后,仅需4人操作,可以达到人工清扫的3倍,通过一体化大容量储水箱、高压水泵及水枪,操作人员可以轻松操作,同时喷射出的高压水柱能精准清洁绝缘子表面,达到快速清除表面尘土污垢的目的,效率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1个人干3个人的工作”的效能提升目标,为后续的检修作业节约了宝贵时间。

未来,青岛维管段将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关注“小、微”创新创效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陈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15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粘接学会主办、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度国际粘接技术大会在北京启幕。本届大会作为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重点活动,以“粘接多元、优化创新、构建国际合作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领袖,共同聚焦粘接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融合,助推全球粘接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与高端化迈进。

大会设置了大会报告、墙报展示与产品展览三大板块,三位一体,交相辉映。大会报告环节汇集了领域内的前沿声音,墙报展示则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深入的交流平台,而产品展览则直观展现了粘接技术的最新应用。三大板块联动,不仅聚焦于解决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更强调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体现了学术前沿与市场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大会报告环节,除了特邀报告,大会还设立了五大分论坛,议题覆盖绿色粘接、智能粘接、生物医用粘接、航空航天粘接、电子粘接及标准与认证等多个热点方向。与会代表围绕理论研究、技术瓶颈、创新应用、市场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

墙报展示区内人头攒动,学者与研究人员们在各展板前热烈交流。墙报作者们现场讲解研究成果,并悉心解答观众提问,在问答间激发思维火花。该环节学术交流气息浓厚,互动积极,最终,经五位专家现场评议,14位墙报作者在此环节胜出,获颁“优秀墙报奖”。

为打通产业链的协作通道,大会在会场外专设了企业展区。展区内人流穿梭,企业通过精心布置的标准展位、易拉宝、宣传资料及实物样品,与到会的专家学者、潜在客户进行了密集且高效的面对面洽谈。这一设置使得场外的务实互动与场内的前沿报告相辅相成,为与会各方拓展了宝贵的商业与合作空间。

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与新材料的持续涌现,被誉为现代工业“隐形支柱”的粘接技术正迎来关键发展期。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成功构建了一个开放协作的国际平台,不仅促进了前沿技术分享和中外对话,提升了中国粘接技术的学术水平,更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为共建粘接产业新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关键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哲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