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初卫平

吕和军创新工作室  班组员工成才的主渠道 (感谢夏老师精彩点评,已做修

发表于 2011-12-5 16:34:20 | 查看全部
我很赞赏孙建文、金文灿、张而不杨等人对此文的点评,他们所点到的都是本文的不足之处。粗看此文,就明显感觉比已见报的上一篇稿件质量逊色不少。

第一,此文新闻由头患“先天不足”症,看看开头的文字——“成功了,成功了!”12月2日早晨,笔者在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五区大院内欣慰地看到,曾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吕和军正和同事相互击掌庆贺——这里有些让人莫名其妙啊?看到有人击掌庆贺,也不说为什么,就要大惊小怪甚至还让作者欣慰,你不觉得奇怪吗?这样开头写新闻太有些说不过去了!!要是作者读别人文章,看到这样的开头,会作何感想呢?

第二,看作者以往的稿子,如果说有胜人之处的话,那么,应该说是作者基于对班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入题切口小、叙事用词职工化、口语化了。而在此文中,作者似乎一反常态,不仅标题张开大口,用大概念说小班组,而且文中叙述也多了不少概念化文字、叙述与主体事件不是一回事的文字。比如:“……他和班组同事们深深知道,加快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要目标,创新工作室要紧跟形势,进一步细化创新流程,让创新工作室成为班组员工成才的“孵化器……”再比如:“……吕和军带领10名员工精心钻研,潜心研究,所研究的成果让班组管理和建设更加规范化,有序化,解决了班组以前未曾解决的难题……”、“为了切实发挥班组创新工作室的“一专多能”作用……”等等。这些文字,作者在编写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你觉得这些词堆在一起有效果吗?

第三,既然作者把主题定位于写创新工作室对班组人才的培养,那么,就应该让读者看到班组职工在工作室里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要选择能明显看得到这些人参与、操作、研制成功的创新实例来解剖、描述,让读者看到这个过程,从而看到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成就人的力量,而不是仅仅告诉读者某某、某某还有某某都得到了什么这样的结果,这样写是空中楼阁搭建法,是对读者虚晃一枪的做法,不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16:43:18 | 查看全部
夏老师点评得好好学习,对文章观察的仔细,也是我们写文章好的指导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16:59:40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夏老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9:31:25 | 查看全部
学生感谢夏老师的精彩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1:46:43 | 查看全部
再次修改,请各位老师扶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21:52:33 | 查看全部
初老师,感觉您这个标题还是不太亮眼哦,
有幸受到夏老师的精心点评,感到万分荣幸,也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总是希望能按照夏老师的点评把稿子改得像样点,可是我的稿子感觉还是越写越长,感觉还有很多不足,还请初老师也多给点指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6 06:22:54 | 查看全部
看到夏老师的精彩点评,从中也可以想到自己稿件的不足,我们还要认真总结学习,不断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6 09:17:28 | 查看全部
可能作者根据夏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我个人认为还不是很到位,首先是开头,由头上没有彻底的改变,没有统领性,后面越扯越远,中心就是创新室引导大家共同创新,为什么一开始不点明?二是口语化东西太多,什么“您别说”之类的,我觉得使文章很啰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9:28:54 | 查看全部
老师的点评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6 22:21:32 | 查看全部
夏老师点评的毛病其实都是我们文章里也都存在着,深入学习很有借鉴意义。
感觉初老师这次改动较大,的确费了不少心思,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