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戚伟说,“以前在班组中有人拿学习说事别人会觉得你假积极,而如今你要不学习,那就要被人耻笑,让你感觉与班组脱节!”
南昌电务段 黄勇
5月6日上午,正当班组文化管理理念在全国企业班组遍地开花时,笔者走进了南昌电务段定南信号工区,从青工戚伟的成长进程零距离感受班组文化的魅力。
戚伟,这位毕业仅5年的铁路中专生,去年年底通过车间和段里的层层选拔,成为了南昌铁路局第八届技能竞赛电务系统赛场上最年轻的选手,并通过自身过硬的业务技能,获得了本专业第四名的好成绩,之后又在铁道部技能比赛,斩获佳绩。如今,这位年仅的25岁的帅小伙,已在全段名声大振,被聘为全段最年轻的兼职教员,每月都要在段或车间举办的职工技能教育培训中进行授课。
可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位青年技术尖子,却有过一番尴尬而忧郁的经历。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件值班的往事,戚伟仍记忆犹新,“那是参加工作不久的一次值班,正好遇到一架信号机的红灯灯泡坏了,因为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对现场设备不熟,缺乏实作经验,费了半天劲,可最后连旧的坏灯泡都没取下来,无奈之下,只能向老师傅求助,“人家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小戚回忆道。
经历过这件事情后,戚伟认识到了自己没能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而正当他认真总结不足,并希望老师傅们能向自己这个“新兵蛋子”多传授些现场维修经验时候,戚伟却意外地发现,师傅们对自己的请教总是不冷不热的态度,这给戚伟留下了个心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很快,戚伟找到了答案。他说,当时工区整体氛围不佳,工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主要因素。班组责、权、利不够明晰,造成职工参与工区管理的积极性受损,工友们普遍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在这样的氛围下,能干的不如会混的,职工没有了前行的目标和动力,业务学习也就形同虚设了,更谈不上传、帮、带。“所以那时候在工区,即便有了求知欲望,也苦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支持而学无所成。”戚伟一筹莫展地回忆道。
谈到如今自己取得的成绩,戚伟神情舒缓起来。他说,是班组文化管理气息让他看到了希望。不久后车间对工区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新工长到任后与大家逐个交心、以诚相待的交换意见。“记得有一次,工友谢华检修的设备出现了安全隐患,而工长并未按惯例立即对他进行考核,而是自个掏腰包交了罚金。之后,工长与谢华促膝长谈,得知他被家庭琐事困扰,又亲自上门嘘寒问暖,并施与援手,让谢华很受感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戚伟说,渐渐地,大伙发现班组职工的心结也慢慢被解开了,参与工区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彼此团结互助的友好氛围中,大家心中的目标也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共同努力,提升设备质量,确保安全效益双丰收”。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和睦的班组环境,班组长硬朗的作风,公平的制度还不够,大伙一致认为只有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才是班组前行的发力点,更是提升团队作战能力的支撑点。“而为了提升班组软实力,班组迅速建立起了一整套规范系统的学习制度,采取老带新、强搭弱、党员群众结对子等学习方式,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强化班组学习奖惩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戚伟说,如今,业务学习已经贯穿于班前预想、班中卡控、班后总结的各个环节,每日一题、每周一练、每月一考也成为了班组学技练功的一种工作习惯。
“我对你们谈论的‘文化管人’不是很明白,但我清楚班组管理离不开班组长身先士卒的工作干劲、合力共为的班组环境和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小戚说,在新班组中,大家都会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齐发力,他们并没有被一系列硬性规定所束缚,相反大伙都将这些工作标准转化为一种习惯动作。环境可以改变人,也可以培育人。戚伟说,“以前在班组中有人拿学习说事别人会觉得你假积极,而如今你要不学习,那就要被人耻笑,让你感觉与班组脱节!”
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班组13人中有10人取得了高级工等级证,有1名职工还获得了工人技师职称。采访的最后,戚伟告诉笔者,他要感谢如今班组管理者的严谨、高效、科学、人性的管理制度,因为只有班组团结了,强大了,才培育了他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的进取心,只有班组人员心齐气顺了,他才能在这个大家庭中不断汲取精华和养分,让自己获得提升自我的机会,最终才能尽显其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