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成明

[原创摄影] 同济大学校园风景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0:05:12 | 查看全部

11.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风景

11.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0:05:38 | 查看全部

12.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风景

12.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0:05:56 | 查看全部

13.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风景

13.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0:06:12 | 查看全部
谢谢浏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0:40:39 | 查看全部
李庄——一颗不应遗落的明珠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时间:04/28/2009 阅读次数:3033
      四川李庄,一个似乎很陌生的地方。但我在这里叙述它时,时时被一种感情所凝滞,而且不能回避几个关键词:抗战、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是的,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们都与李庄发生了亲密的关系,难道我们今天就这样遗忘它吗?前不久,我有机会往访成都,挑了一个好日子,与朋友前去瞻访三百公里之外的李庄。   
      走近李庄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相当复杂。想象着六十多年前,这里该是何等的风光,小街上行走的,都是些星光灿烂的大师: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劳干、梁思成、童第周,还有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通”李约瑟博士……   
      抗日初期,同济大学先向李庄的地方政府试探,结果得到掷地有声的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于是在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陆续回归原地。李庄在这几年中,不仅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还经受了中国文化气息的熏染。从此,这个小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李庄镇文物古迹还是不少的,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保存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10余处。最近几年,李庄被揩去历史的尘埃,它在历史上的偶然性和重要性都得到了发掘和肯定。它像一颗被遗落的明珠,终于发出了熠熠的光彩。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一档节目:《发现李庄》。   
      李庄有许多意外让我惊喜,比如慧光寺有一个四川境内最老的戏台。1942年5月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雷雨》和《日出》。  
      再比如张家祠堂,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国宝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这使李庄人大开眼界。想不到吧,北京人的头盖骨居然在这个小村子里展出,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李庄值得慢慢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席子巷和羊街,在一个石砌门洞口,我朋友指着一座雕刻得还算精细的门楼说:“你能想象吗?这里曾经是同济大学女学生的宿舍,是美女加才女出入的地方啊。”   
      距李庄镇一公里外的上坝,还保留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也是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抗战胜利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李庄因此被称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来李庄时,有人告诉我:“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但实地踏访后,我对此说不以为然。周庄固然秀丽,小桥流水人家自有软香袭人,但若以历史地位和文化品格论,它能望李庄项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0:41:56 | 查看全部
同济大学李庄旧址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EyicnPaulun)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后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3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对德宣战,并将医工学堂收归国有,办起国立同济医工学院。随后增设理学院,又在宝隆医院的基础上建成医学院,在贝伦子工程学院的基础上建成工学院,成为综合性大学,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留用一批德藉教授和采用德语及德国图书仪器进行教学,校址设在上海吴淞江湾。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开始后,学校被迫内迁。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和赿南同登、谅山、河内、老街至河口,进入云南迁至昆明一年余后,于1940年又迁到四川南溪李庄(今宜宾市翠屏区辖)。1945年在李庄同大工学院所在地的东岳庙玉皇楼,创建法学院。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上海。

  




李庄同济工学院  






工学院原有机械、电机、土木、测量四系和一个造船组。1945年,造船组奉令改为造船系,从此,工学院就有了五个系,各系学制不一,测量系为四年;土木系为五年,1942年起改为四年;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均为五年。工学院迁到李庄时只剩二十多部机器,以后逐步设立了测量馆、实习工厂、电工试验馆、材料实验馆、机械试验馆等,使各项实习一般均能进行。在李庄时期,担任工学院院长的,先后为倪超(1942年12月起)、薛祉(1942年起)、江鸿(1944年至1945年)。  


1945年,工学院学生有632人,教师有8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教学的特点是:第一、仍然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各系一年级学生,坚持在工厂进行机、锻、铸、钳、木、泥等方面实习;第二、继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工科学生工程制图必须上墨,线条不符必须重画,习题计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并要求学生都能使用计算尺和应用工程手册;第三、考试严格,补考后仍有一门不及格者留级一年。  


工学院各系一、二、三年级的一些基础课如高等教学、应用力学、物理、投影几何、机械制图等,均采用几个系合班上课。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也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实习工厂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试制各种机器。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李庄全镇照明供电,受到群众欢迎。  


在同大李庄工学院机械第任教的波兰教授魏特(HerrmannAdolfWeit)不幸于1946年1月在李庄病逝,埋葬在距李庄不到1公里的小地名豆芽湾的地方。  


张象贤教授著述的《钢球轴承原理》获民国政府教育部1945年(第五届)全国应用科学类发明三等奖。2004年11月1日,同大副校长朱绍中教授飞台湾,会见了已102岁全球最年长的校友张象贤。  


李庄同大工学院驻地在李庄东岳庙。  

李庄同济医学院  


在李庄期间担任医学院长的先是黄榕增,1941年5月为梁之彦,1942年2月由校长丁文渊兼,10月为阮尚丞,1944年由徐诵明兼,1945年8月为杜公振。这一时期,医学院前期在李庄建立起生理馆,解剖馆;后期在宜宾建立起病理馆,药物馆、细菌学馆、公共卫生研究馆和生物学馆。  


在李庄五年,毕业生共计189人。1945年时,医学院学生有304人,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这一时期。医学院除史图博一人是德国教授外,其他都是中国教师,多数是同济自身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奔走于宜宾、李庄之间进行教学,坚持严谨求学的教学传统。医学院前期主要教授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有些是由理学院教师担任。后期大部分课程必须结合临床实习,所以后期教师均在宜宾上课,并带领学生在附属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实习。  


史图博教授在李庄和中国师生同甘苦,共命运。当时。上海德国医学院负责人欧特来信,担出用高薪聘请他到该院教书,遭到他的严正拒绝。他每天从下麦坝宿舍到学校要走40分钟的路,不管刮风下雨,一直步行。有一天因路滑跌伤了腕骨,学校派出滑杆(一种简易竹制轿子)供他乘用,他谢绝后仍坚持步行到校上课。平时居家穿长袍、着布鞋,业余喜练汉字,向邻居学习华语,对中国人民怀有浓厚的感情。在1945年6月19日他60寿辰时,徐诵明校长送他一幅“高山仰止”的中国画,表达了同济师生对他的敬爱。  


医学院在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术研究是关于痹病的诊治。当时川南一带流行的痹病,又名麻脚瘟。发病初期皮肤发麻或局部肌肉麻痹,周身乏力;重者会产生腹痛,吐泻、四肢麻痹发展至胸部时即死亡。患者深受其苦但又不明致病原因,亦无根本治疗办法。之前有华西大学、中央大学派人去作过研究,未下结论。同济迁李庄后,有一次宜宾中学因聚餐后突有37人发病,上吐下泻,症状极似痹病之初。宜宾中学急邀本校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去会诊,初步诊为钡中毒或磷中毒,但排除了人为所致。其后唐哲教授发表了《李庄所见之痹病》一文。内科部主任李化民教授研究后,也发表了《痹病》文章。医后期公共卫生研究所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终于查出了致病原因,是因为四川五通桥的食盐中含有毒的氯化钡,从而提出民预防和治疗的方案,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对此,当地人民十分感激。  


杜公振、邓瑞麟两人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民国政府教育部1943年(第三届)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李庄同大医学院驻地在李庄祖师殿。

  

李庄同济理学院  


同大迁李庄时,理学院有化学、生物、数理三系。1945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各系学制均为四年。在李庄期间理学院院长先后为谢苍璃(1940年接任)、顾葆常(1944年)。1945年,全院有学生111人,教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人。  


理学院教学上特别注重实验,为求理论与实际结合,对实验室的建立和图书设备的购置,均不遗余力。所以几经迁校,虽遭受不少损失,但都能在短期内恢复实验,迅速开课。一到李庄,很快建立起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房。同时,理学院也重视学术专题讨论,师生之间感情融洽,教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李庄理学院任生物系教授期间,还邀请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到同大讲学。  


李庄同大理学院驻地在李庄南华宫。  

李庄同济法学院  




李庄同大于1945年增设法学院。办法学院的缘由,一是当时国民政府急需培养法律人才;二是自十九世纪以后,德国在法律科学(如学理和立法)方面比较发达。当时中国各有关大学一般是介绍苒、美、法及日本的法学,缺乏专门介绍德国法学的学校。教育部曾命令同大校长徐诵明于1945年秋创办文法学院,但因当时办文法学院的条件不具备,于是先筹办法学院,聘请胡元义教授为筹备主任。由于胡教授当时在国立四川大学任教,未能来同大,筹备办法学院事宜就由教务长谢苍璃教授代理。  


法学院招收两班学生,一班是本校各院系已有德文基础的学生转入法学院一年级的共有53人;另一班为招收高中毕业生60余人,先入德文补习班学习德文一年后再进入法学院一年级。  


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课,学制四年。因招收的学生不多,法学院就设在李庄东岳庙内的玉皇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0:42:42 | 查看全部
同济大学李庄旧址
4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EyicnPaulun)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后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3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对德宣战,并将医工学堂收归国有,办起国立同济医工学院。随后增设理学院,又在宝隆医院的基础上建成医学院,在贝伦子工程学院的基础上建成工学院,成为综合性大学,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留用一批德藉教授和采用德语及德国图书仪器进行教学,校址设在上海吴淞江湾。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开始后,学校被迫内迁。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和赿南同登、谅山、河内、老街至河口,进入云南迁至昆明一年余后,于1940年又迁到四川南溪李庄(今宜宾市翠屏区辖)。1945年在李庄同大工学院所在地的东岳庙玉皇楼,创建法学院。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上海。

   




李庄同济工学院   






工学院原有机械、电机、土木、测量四系和一个造船组。1945年,造船组奉令改为造船系,从此,工学院就有了五个系,各系学制不一,测量系为四年;土木系为五年,1942年起改为四年;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均为五年。工学院迁到李庄时只剩二十多部机器,以后逐步设立了测量馆、实习工厂、电工试验馆、材料实验馆、机械试验馆等,使各项实习一般均能进行。在李庄时期,担任工学院院长的,先后为倪超(1942年12月起)、薛祉(1942年起)、江鸿(1944年至1945年)。   


1945年,工学院学生有632人,教师有8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教学的特点是:第一、仍然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各系一年级学生,坚持在工厂进行机、锻、铸、钳、木、泥等方面实习;第二、继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工科学生工程制图必须上墨,线条不符必须重画,习题计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并要求学生都能使用计算尺和应用工程手册;第三、考试严格,补考后仍有一门不及格者留级一年。   


工学院各系一、二、三年级的一些基础课如高等教学、应用力学、物理、投影几何、机械制图等,均采用几个系合班上课。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也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实习工厂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试制各种机器。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李庄全镇照明供电,受到群众欢迎。   


在同大李庄工学院机械第任教的波兰教授魏特(HerrmannAdolfWeit)不幸于1946年1月在李庄病逝,埋葬在距李庄不到1公里的小地名豆芽湾的地方。   


张象贤教授著述的《钢球轴承原理》获民国政府教育部1945年(第五届)全国应用科学类发明三等奖。2004年11月1日,同大副校长朱绍中教授飞台湾,会见了已102岁全球最年长的校友张象贤。   


李庄同大工学院驻地在李庄东岳庙。   

李庄同济医学院   


在李庄期间担任医学院长的先是黄榕增,1941年5月为梁之彦,1942年2月由校长丁文渊兼,10月为阮尚丞,1944年由徐诵明兼,1945年8月为杜公振。这一时期,医学院前期在李庄建立起生理馆,解剖馆;后期在宜宾建立起病理馆,药物馆、细菌学馆、公共卫生研究馆和生物学馆。   


在李庄五年,毕业生共计189人。1945年时,医学院学生有304人,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这一时期。医学院除史图博一人是德国教授外,其他都是中国教师,多数是同济自身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奔走于宜宾、李庄之间进行教学,坚持严谨求学的教学传统。医学院前期主要教授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有些是由理学院教师担任。后期大部分课程必须结合临床实习,所以后期教师均在宜宾上课,并带领学生在附属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实习。   


史图博教授在李庄和中国师生同甘苦,共命运。当时。上海德国医学院负责人欧特来信,担出用高薪聘请他到该院教书,遭到他的严正拒绝。他每天从下麦坝宿舍到学校要走40分钟的路,不管刮风下雨,一直步行。有一天因路滑跌伤了腕骨,学校派出滑杆(一种简易竹制轿子)供他乘用,他谢绝后仍坚持步行到校上课。平时居家穿长袍、着布鞋,业余喜练汉字,向邻居学习华语,对中国人民怀有浓厚的感情。在1945年6月19日他60寿辰时,徐诵明校长送他一幅“高山仰止”的中国画,表达了同济师生对他的敬爱。   


医学院在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术研究是关于痹病的诊治。当时川南一带流行的痹病,又名麻脚瘟。发病初期皮肤发麻或局部肌肉麻痹,周身乏力;重者会产生腹痛,吐泻、四肢麻痹发展至胸部时即死亡。患者深受其苦但又不明致病原因,亦无根本治疗办法。之前有华西大学、中央大学派人去作过研究,未下结论。同济迁李庄后,有一次宜宾中学因聚餐后突有37人发病,上吐下泻,症状极似痹病之初。宜宾中学急邀本校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去会诊,初步诊为钡中毒或磷中毒,但排除了人为所致。其后唐哲教授发表了《李庄所见之痹病》一文。内科部主任李化民教授研究后,也发表了《痹病》文章。医后期公共卫生研究所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终于查出了致病原因,是因为四川五通桥的食盐中含有毒的氯化钡,从而提出民预防和治疗的方案,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对此,当地人民十分感激。   


杜公振、邓瑞麟两人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民国政府教育部1943年(第三届)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李庄同大医学院驻地在李庄祖师殿。

   

李庄同济理学院   


同大迁李庄时,理学院有化学、生物、数理三系。1945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各系学制均为四年。在李庄期间理学院院长先后为谢苍璃(1940年接任)、顾葆常(1944年)。1945年,全院有学生111人,教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人。   


理学院教学上特别注重实验,为求理论与实际结合,对实验室的建立和图书设备的购置,均不遗余力。所以几经迁校,虽遭受不少损失,但都能在短期内恢复实验,迅速开课。一到李庄,很快建立起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房。同时,理学院也重视学术专题讨论,师生之间感情融洽,教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李庄理学院任生物系教授期间,还邀请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到同大讲学。   


李庄同大理学院驻地在李庄南华宫。   

李庄同济法学院   




李庄同大于1945年增设法学院。办法学院的缘由,一是当时国民政府急需培养法律人才;二是自十九世纪以后,德国在法律科学(如学理和立法)方面比较发达。当时中国各有关大学一般是介绍苒、美、法及日本的法学,缺乏专门介绍德国法学的学校。教育部曾命令同大校长徐诵明于1945年秋创办文法学院,但因当时办文法学院的条件不具备,于是先筹办法学院,聘请胡元义教授为筹备主任。由于胡教授当时在国立四川大学任教,未能来同大,筹备办法学院事宜就由教务长谢苍璃教授代理。   


法学院招收两班学生,一班是本校各院系已有德文基础的学生转入法学院一年级的共有53人;另一班为招收高中毕业生60余人,先入德文补习班学习德文一年后再进入法学院一年级。   


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课,学制四年。因招收的学生不多,法学院就设在李庄东岳庙内的玉皇楼。
xinhua_sc_yibin200768170936.jpg
xinhua_sc_yibin200768171018.jpg
xinhua_sc_yibin200768171051.jpg
xinhua_sc_yibin200768171129.jpg
xinhua_sc_yibin200768171239.jpg
xinhua_sc_yibin2007681713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0:43:49 | 查看全部
李庄与同济大学重续前缘

  1940秋,日机对昆明、滇缅狂轰滥炸,迫使在昆明的同济师生第六次迁校。在宜宾
人口拥挤,无法安置,南溪士绅多不乐意的情况下,李庄开明士绅召集各界人士商议,
一致欢迎同济大学迁驻李庄,并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
电文。1940年冬,同济由昆明辗转迁入李庄。
  李庄5年,同济大学发展了,原有理工医三学院,后增设法学院,同时进行了系科调
整,学生人数1100多人,毕业人数680人,这些都是在搞战的烽火中,在敌机的呼啸声中
,救亡国存的中华民族培育出的一批科学英才。从李庄走出去的同济大学生,分布世界
各地,大多已成为当地名人,仅同济大学在李庄毕业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就有失洪之
、陶亨咸、王宋武、吴式枢、唐有祺等一大批人,这是同济大学的光荣,也是李庄的光
荣。
  李庄和同济在战时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随着历史的久远显得愈发珍贵。遗憾的是
,自1945年同济大学返沪至今联系甚少,仅部分同济大学校友或书信或民间来往。如今
,同济大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李庄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默然。
  为了续延李庄和同济尘封了数十年的前缘,充分利用同济在全国的影响力推动李庄
的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使李庄在西部大开发中重振声名,4月上旬,基于天时地利人和
诸种因素,李庄镇党委、政府派员专程拜访同济大学,得到了校友会、校基金会、建筑
城规学院和校方的热情接待。当得知同济大学在李庄的旧址保存完好和观看了有关图片
、文字资料后,校方特别是几位教授非常动情,言谈中对李庄的过去念念不忘。
  李庄非常珍重和同济及其他当年在李庄的各院所的情谊,为了纪念这一段难忘的历
史,拟积极筹建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李庄同济广场、李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李庄梁
思成、林微因纪念馆等。为此,热忱希望各届有识热心人

内容版权:同济大学校友总会    

--
达里奥·福,放了一个屁,崩到了莫斯科,来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
到了这个屁,很不满意,找来科学家,研究分析,屁是人生之气,在人的肚子里窜来窜
去……一不小心打开后门溜了出去。放屁的人,欢天喜地,闻屁的人,垂头丧气,有屁
不放,憋坏心脏,没屁硬挤,锻炼身体。屁放得响,能当校长,屁放得臭,能当教授,
不响不臭,思想落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0:44:59 | 查看全部
年名校同济大学的不了情


一湾浑黄江水卷着涟漪渐行渐远,踩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往上走,空气中回荡着清脆的汽笛声,时光仿佛转回到65年前:临时搭建的茶铺在沙滩上层层延伸,一群身穿中山服或旗袍的青年学子,要上三两杯盖碗茶,摊开教科书,度过他们学业生活中的一天;或是在小镇仅有的“留芬饭店”点几碟小菜、一壶白酒,评论时政、指点江山,情绪激动时,全然不顾路人好奇的眼神……

  当时的建筑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青石板仍默默地承受流年的打磨。9月3日,正值“李庄抗战文化节”开幕,在铺满历史印痕的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街头,60多年前的情景若隐若现——同济大学当年流在李庄的书香,似乎至今还在空气中氤氲。600只冲天而起的和平鸽,提示那段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前度携手:寻找一张平静书桌

  “8·13的炮火,让同济不得不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困境。”现任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回忆6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为避战乱,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颠沛流离,内迁大后方的云、贵、川诸省。
  迁往昆明的同济大学,已经是第五次停下疲惫的脚步。但时隔不久,1940年夏天,急于切断滇缅战略公路的日本加大对云南各重点地段和城市的狂轰滥炸,同济不得不考虑第六次搬迁。
  同济校方委托当时的宜宾中元纸厂厂长、同济校友钱子宁代为寻觅一个能继续进行教学活动的地点。李庄一些有识之士获此消息,经过多次磋商后达成共识:李庄有能力接纳同济。当地立即向同济大学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
  万钢动情地说:“热情的李庄人以16字电文,向颠沛流离的同济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同济大学在位于万里长江零公里的宜宾找到了平静的书桌,开始了一段同济大学与宜宾李庄水乳交融、患难与共的佳话。同济李庄,是同济人的骄傲;李庄同济,是同济精神的‘根’之所在!”

  李庄胸怀:一切需要,地方供应

  “同济迁入后,李庄老百姓以博大的胸怀,倾其所有支援他们。”《中国李庄》作者刘振宇这样说道。李庄最好的建筑大都用来安置同济校属单位。宿舍则见缝插针,羊街的姚家大院、水井街的范家大院、麻柳坪的钟家花园等大户人家的私宅,也腾给同济,作为学生宿舍、教师公寓或教授新村。
  今年84岁的左鹤年已经看不清眼前的事物,但对当年的事仍记忆犹新:“李庄人对老师和学生好得很,当时学校供应的饭都是派发的‘军米’,里面很多炭渣、老鼠屎,李庄人就把自家的大米无偿运往学校;没钱的学生在茶馆里看书,往往10来个人只要3杯茶,一坐就是半天,老板们从不抱怨,要是学生没钱,也不找他们要。”
  “当时的学者、文人们也穷,梁思成把家里最后一块手表都卖了买菜。”左老说,“他们到街上的‘留芬饭店’打牙祭,老板从不记账,有钱就给,没钱也不过问。”
  “我到李庄时17岁,身体不好,学校的米很硬,吃了就胃疼。当时学校旁边有个小面馆,我把面粉和作料放在竹筒里,放学就到面馆里炸成粑粑吃,一直在面馆里吃了一年半。”回忆在李庄的岁月,中科院院士、当年的同济学子王守觉一往情深。

  同济感言:我们在李庄没有退步

  跨过风化的台阶,走进祖师殿。左右两侧的房门紧扣,透过雕花木窗望进去,昏暗的房间空空如也。门廊深处,是一进小院落,右边长满杂草,左边种着小菜。60年前,这里是个解剖台,曾发生过一段轰动整个宜宾城的故事。
  见证这段历史的左鹤年露出了少有的微笑:“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低年级学生的人体解剖课堂。镇里人纳闷,为什么总有尸体运进来,又不见送出去?有一次,祖师殿的瓦坏了,泥水匠修房顶时把瓦揭开一看,一名学生正拿着血淋淋的内脏,另一名学生拿着白晃晃的骨头。泥水匠当即吓坏了,跑到街上大吼‘下江人(当地人叫长江下游的人为下江人)吃人了。’当地百姓群情激愤,拿着扁担、铁锹围住祖师殿,要把‘下江人’赶出李庄。获悉此事的傅斯年等学者一边借助军队保障教授和科研器械的安全,一边商量对策。大家决定,问题出在人骨头上,就用人骨头办个展览会。”
  “展览会海报从李庄贴到南溪,从南溪贴到宜宾。人们奔走相告,从水路、山道迢迢而来。我还记得是董作宾(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持的开幕式,研究体制人类学的吴定良上台演讲,介绍人体解剖的意义、方法,梁思永、李济等分别担任解说员。展览轰动四方,当地人的顾虑打消了,保姆回来了,附近的农民又热情地把柴、菜、鸡、米送到‘下江人’家中。附近的孩子又与‘下江人’的孩子一起,捉鱼打鸟,难分彼此。”
  左老话锋一转,“同济人为李庄做了不少大好事哩。”
  当时的李庄没有电灯,在同济的帮助下开办起了电灯公司,白天学校用电,晚上居民用电。同济医学院的教授还找到当地人为之胆寒的“麻脚瘟”致病源头,对症下药,挽回了40多名中学生的性命,也消除了当地习惯吃“锅巴盐”引致慢性中毒的危险。
  回顾1940-1946年的李庄岁月,万钢坦言,“同济在李庄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得到了发展。”

  再度携手:同济规划李庄未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都有数十位特殊的客人来到声名鹊起的李庄,抚摸着禹王宫的木门、东岳庙的立柱,已是白发苍苍的他们不禁热泪盈眶。随着来李庄怀旧的人越来越多,重新和同济取得联系的李庄人心中也充满了渴望与遗憾。李庄镇宣传委员尹晓波说,“古镇建设迫切需要科学、完整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希望当年那段历史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被遗忘。”
  同济和李庄的新不了情在98周年校庆时有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就那段前缘,宜宾市委书记解洪声情并茂的讲述在同济引起轰动,许多同济学子由衷地说:“我们愿意用同济的学科布局优势和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为宜宾、为同济第二故乡——李庄镇贡献智慧。”60多年的沧桑岁月,没有消磨同济对李庄人的情感。
  根据李庄镇的记载,已有上千名同济教授、学子来到李庄,为同济第二故乡付出心血。
  2002年,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建夫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周俭副院长及20多名学生,在李庄住了近一个月。他们爬上房顶、山坡,下到江边、码头,为镇上做了详尽的保护规划。这份规划,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评价中至今享有较高声誉。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尹晓波难抑激动:“教授和学生们都非常认真。有一次,一名女孩子爬上屋顶测量时,重重地摔了下来,她站起来拍拍尘土,连声说没事,又继续工作。晚上,这些孩子围着当地老人摆当年的故事,都忍不住流泪……”
  2003年9月,同济大学正式将李庄镇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6月1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前来主持同济大学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时,眼里闪烁着泪花……7月,60多名同济的教授和学生又一次聚集这里,为李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古建筑保护做规划……
  在周家伦的话语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已经和镇上达成口头协议,将原来的李庄中学建成同济附中,每年派老师前来指导,也将送李庄附中的老师去同济学习;
  每年将照顾一名李庄籍同济毕业生留校工作,增进同济和李庄之间的交流;
  每年在李庄选取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参加国际性的知识培训,镇上的建筑人才都可送到同济大学进行无偿培训;
  指定李庄为科技成果实验基地,只要条件允许,同济的科研成果都将在李庄优先应用;
  针对所有的规划方案,同济近期将派出专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尹晓波笑着说:“做了这么多事情,同济没有收过我们一分钱,他们认了个‘穷亲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0:45:49 | 查看全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靳毅 实习生 陈玲)李庄同济再携手,共创校地新辉煌。4月28日上午的李庄古镇,彩旗飘舞,锣鼓喧天,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春天气息,宜宾人民期盼已久的宜宾李庄同济医院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庄同济医院奠基仪式现场





中共宜宾市委书记宣布宜宾李庄同济医院奠基





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在奠基仪式上致辞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查德忠致辞



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沙正华少将,中共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查德忠,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政委李国强大校,宜宾市政协主席葛燎原,中共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游开余,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周宇以及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吴广明,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姜成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周伟民,四川省卫生厅机关党委书记杜波,四川省发改委副巡视员冯永德,四川省科技厅副巡视员秦校堂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今天的奠基仪式。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政委李国强大校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同济校友吴孟超院士致贺词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吴广明在奠基仪式上致辞





奠基仪式由中共翠屏区区委书记李勇蔺主持



徐进代表宜宾市委、市政府在奠基仪式上致辞,他首先回顾了李庄与同济大学历经七十多年的不解之缘。指出李庄同济医院的开工,将是宜宾医疗卫生事业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医疗卫生事业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做好医疗卫生事业必将有助于四个宜宾建设,推动宜居宜宾建设。他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加大支持力度,为工程的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共同把李庄同济医院建设工程打造成宜宾乃至全省、全国的精品工程、质量工程,成为宜宾社会建设的一张新名片,为宜宾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吴广明代表同济大学致贺辞,他在贺词中深情地回顾了1940年那一封写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十六字电文,让李庄与同济大学结下了长达六年相濡以沫的历史情谊,他代表同济大学表示,将全力支持李庄同济医院的建设,同时对建成后医院的发展继续给予技术、人员等方面支持。

当年就读于李庄的同济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委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政委李国强大校在奠基仪式上致贺辞。

吴孟超院士在贺信中说,我对李庄和李庄人民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作为当年在李庄求学的同济学生,我亲身感受到了李庄人民的热情淳朴、勤劳善良,体会到了李庄人民的包容大度、厚德慎行,更始终铭记着李庄父老对同济师生的关心爱护和无私帮助。吴孟超院士说,李庄同济,是“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的“根”之所在,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从李庄走出来后,我发愤学习,努力工作,做了些事情,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本亦不足挂齿,却始终被母校和第二故乡惦记,所以我要说,谢谢伟大的母校,谢谢伟大的李庄。

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沙正华少将、市委书记杨冬生、市长徐进等领导、嘉宾为李庄同济医院奠基

吴孟超院士在贺信中希望李庄同济医院建成后,能秉承百年同济精神,传承文化李庄内涵,为当地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们提供一流的健康服务,也真心希望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将来能与李庄同济医院结成友好兄弟单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吴孟超院士还祝愿宜宾建设越来越好,祝愿李庄人民幸福安康,祝愿李庄同济医院早日建成,惠泽百姓。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查德忠也在奠基仪式上讲话。

中共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宣布“为李庄同济医院奠基。”

在鞭炮与锣鼓声中,沙正华、杨冬生、徐进等出席奠基仪式的领导和嘉宾为李庄同济医院挥土奠基。

相关链接:

李庄与同济大学结缘:1940秋,日机对昆明、滇缅狂轰滥炸,迫使在昆明的同济师生面临第六次迁校。地处川南的宜宾李庄的开明士绅召集各界人士商议,一致欢迎同济大学迁驻李庄,并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文。1940年冬,同济由昆明辗转迁入李庄。

在李庄的近6年时间里,同济大学获得了很大发展,原有理工医三学院,后增设法学院,同时进行了系科调整,学生人数1100多人,毕业人数680人,这些都是在战争的烽火中,在敌机的呼啸声中,救亡国存的中华民族培育出的一批科学英才。

从李庄走出去的同济大学生,分布世界各地,大多已成为当地名人,仅同济大学在李庄毕业的两院院士就有吴孟超、陶亨咸、王宋武、吴式枢、唐有祺等一大批人。这是同济大学的光荣,也是李庄的光荣。

李庄和同济在战时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随着历史的久远显得愈发珍贵,日久弥香。

吴孟超院士——本网资料配图

吴孟超简介:

吴孟超,1922年生,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国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