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6-11 00:47:33
|
查看全部
图:同济大学李庄校址纪念碑奠基现场
65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李庄以一纸16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热情邀约,同济大学由此与李庄结下了不解之缘。6月1日,雨后初霁的李庄迎来了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一行的寻根之旅。
8时40分,周家伦一行一踏上李庄这片热土,整个李庄沸腾了,锣鼓震天响,几千名李庄人民夹道欢迎,活泼可爱的5位小朋友为周家伦,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绍中,副校长赵建夫及市委书记解洪和市长焦伟侠献上鲜花,老百姓自发为贵宾表演了李庄独创的牛儿灯、舞草龙等节目。
9时,同济大学李庄校址纪念碑奠基仪式正式启动。周家伦和解洪作重要讲话,焦伟侠主持奠基仪式,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葛燎原,副市长马平出席。
周家伦说,沿着60多年前同济先人的足迹,我们来到了宜宾,来到了同济的第二故乡―――李庄。我们在这里举行同济纪念碑奠基仪式,既是一次致谢活动,也是一次寻根之旅。60多年前,李庄父老乡亲的一纸16字电文,将同济与李庄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李庄的土地、李庄的人民以她博大的胸怀,为颠沛流离的同济学子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直到现在,在同济人的记忆中,禹王宫、东岳庙、祖师殿的读书声还历历在目,“何老么”的花生和“留芬”饭店的佳肴依然齿颊余香。李庄,是同济的第二故乡,更是同济人的精神圣殿!周家伦代表25万余名同济人,向曾经支持、关爱、帮助过同济的宜宾人民和李庄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我们在这里奠基的同济大学纪念碑,铭刻的是同济人对李庄人民的深情厚意,见证的是同济精神的孕育成长、枝繁叶茂,她将激励着后人不断开拓前进!
周家伦还说道,李庄时期丰富发展的同济精神是我们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树魂立根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理当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将其充分利用、发扬光大。我希望,以同济大学纪念碑的兴建为开始,同济大学与宜宾、与李庄,再度携手,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
解洪在讲话中说,65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李庄以一纸16字电文接纳了同济大学,勇敢地开始了她义无反顾的历史担承;同济大学也由此结束了漂泊不定的奔波历程,在李庄这个当年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地方支起了一张安静的课桌。在随后的近6年时间里,双方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在后方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铸就了历史的辉煌,李庄因此成为我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65年后,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在李庄又将矗立起同济大学纪念碑,这不仅是一座铭记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开创合作新篇章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双方友谊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明天的展望。我们相信,以此为新的起点,我们的友谊和情意将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合作将不断得到拓展和提升,最终实现“同济李庄再携手,共创校市新辉煌”的目标。
奠基仪式结束后,解洪、焦伟侠等陪同周家伦一行参观李庄古镇,进禹王宫、走石板路,在祖师殿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举行祖师殿暨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揭碑仪式,并在“君子居”老茶馆与84岁高寿的左鹤鸣等老人畅谈同济往事。
下午,葛燎原、马平等陪同周家伦一行参观蜀南竹海,饱览了竹海的无限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