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63|回复: 11

[话题探讨] “怪圈”效应和文化差距

发表于 2012-12-31 19:54: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怪圈”效应和文化差距
                        锦州   李光宇
     现在中国的企业用工机制是从历史中一步步走过来的,从开始打破“大锅饭”的子传父业到合同制的产生。合同制又被进化成固定也就是长期合同工和短期合同工。但是,这种用工机制只是一种过渡,并没有完全脱离开“大锅饭”那种干不干都一样的状态,仍旧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于是,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这种用工机制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临时工——作为可选择范围广、流动性大、实用性强、工资下限机动等各种原因和优势成为现在企业用工的主体。
     笔者曾在国企做过近二十年的工作,企业内部也同样存在多种用工的状况。拿这个单位做例子分析来看,我大致把他们分成三类。
     一、    固定工或长期合同工。这类人群由于是企业创业主体人员,现在小部分已经成为领导核心掌握着企业大方向。还有一部分当上中层或成为资深员工被分配到后勤脱离了一线岗位。成为很难被动摇的人群。
     二、短期合同工。这类人群是在企业初步发展时陆续补充的基层人员,如果能充分利用和锻炼,也都能独树一帜。但是由于领导多于岗位,又有临时工这样的新生力量进入,加之所掌握的设备、技术、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只能作为老员工凭靠资格和经验在一线和二线徘徊。因为前面看不到出路,后面又不得不挤在新生力量中干同样的工作,备受压力。所以也是最爱发牢骚,最不爱出力的一个人群。
     三、临时工。这类人群占大多数,是企业在勃勃发展时,由于前两种员工的动态,和前面所说的可选择范围广、流动性大、实用性强、工资下限机动等优势,在企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中成为主体。其中技校实习的会占一部分,其他均为社会招收人员。他们是企业的主要劳动者,干得多,危险大。但同时也是受到排挤和工资报酬所得最少的职工,从而他们常常对自己工作的企业产生怀疑,成为跳槽最多的一个人群。
     由此不难看出,这三种关系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作为领导决策的人群为了守住自身的位置,平衡短期合同工和临时工与自己之间的矛盾,利用工龄这一历史产物,采取了同工不同酬的办法,最终挤压了最弱势的人员——临时工这个群体。面对流动性大这个问题,恰恰是临时工可选择范围广,“你去他来”又弥补了这个中间的缺陷。于是形成了一个见怪不怪的的“怪圈”。
     在这个“怪圈”中,兼任艰苦工作中所谓的“农民工”,我认为就是指临时工而言的。有好多人听不得“农民工”这个字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劳动人民的一种称呼。这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是好事情,这说明了我们的人民思想的高度在不断地升华。但是,不得不说,之所以把临时工和“农民工”混淆,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费力,高危险,艰苦的岗位确确实实都是由我们勤劳,质朴的城市底层和外围人群来担当的。笔者认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文化水平偏低,所以,才被冠以这个带有蔑视的称谓。
     笔者三年前曾参加过一次短期电焊的培训班,班里90%以上的学生都是由城市外围各村镇人员,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几个甚至连小学文化都没有。这个是不是也说明了问题呢?由于村镇文化教育和城市文化教育严重脱节,造成了目前这种城乡差异的状况。为了生存的更好,他们选择了加入城市人群已经逐渐脱离的最严重、最辛苦的生产环节,而城市人群在这样“你进我退”中成了暂时不伤筋不动骨的“观看者”。虽然,他们勤劳、肯吃苦、技术精湛,但是却因为是外来人员和自身文化水平,不得不屈身底层。追根揭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这个群体文化水平的差距,对大的经济发展认识不透彻,对追求自身权利的法律淡薄,又不能依靠科学技术和高效能管理来独立生产经营,他们的所谓的优势反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成了让人心痛的弱势群体。
      以目前企业的状况而言,这样儿的“怪圈”还依然存在着,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打破这个怪圈。做到承接有序,不论何等工种、何等人群,要依靠能力和贡献而不是职位层次来给予相应的报酬,只有这样忽略职位等于工资的论调,才能调动起企业内部无论城乡所有人员的积极心态,共同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去。我相信,在经济大发展的明天,如果能够认识和改变这种格局,我们可爱的“农民工”总有笑的那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09:39:45 | 查看全部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打破这个怪圈。做到承接有序,不论何等工种、何等人群,要依靠能力和贡献而不是职位层次来给予相应的报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11:07:33 | 查看全部
我觉得临时工的涵盖范围更大,其中应该包括农民工,如今大批的农民走出农村,开始转为经商学技术,实际上可能会对农业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大批的农民工迅速地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顶梁柱,实际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也会产生着影响,这些很快会凸显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15:53:42 | 查看全部
农民工的天称谓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均未出来,而临时工目前在法律上还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16:27:56 | 查看全部
农民工总有笑的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23:10:33 | 查看全部
对企业员工分为三类,分析的很到位,同在一个企业,分工有不同,劳动创造的价值有不同,得到的回报有不同。实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还需要社会、企业、劳动者共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3:46:43 | 查看全部

回 5楼(wxpzp) 的帖子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一些枝节的未能更好的描述。欢迎老师光临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05:27:46 | 查看全部

Re和文化差距

“怪圈”效应值得反思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13:16:51 | 查看全部
题目令人眼前一亮,事实叙述清楚,语言流畅,值得一读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16:01:38 | 查看全部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打破这个怪圈。做到承接有序,不论何等工种、何等人群,要依靠能力和贡献而不是职位层次来给予相应的报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