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末位淘汰制”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模式被许多企业推行和采用。其目的是通过末位淘汰制这样一种强势管理,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克服人浮于事的弊端。同时也有人指出,末位淘汰制过于残酷,有损人格尊严,甚至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动物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此规定用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也适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竞争力,就会淹死在商海之中,同样的道理,作为企业员工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消极怠工、不思进取只能被企业淘汰。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模式有其积极的作用:
站在企业的立场,它始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尤其对于很多大型企业而言,部门多、人员多,往往会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企业不会供养那些不产生效益的员工,企业采取“末位淘汰制”,就是向这部分人开刀,能干就好好干,干不了就卷着铺盖走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笔者单位虽未实行“末位淘汰制”,但是也采用了实名打分制,每月按照部门的分工完成情况,都对职工进行打分,打分表是要公示的,排名最后的虽然不至于被开除,但是会被通报批评的,分数排在后面的职工也觉得脸上挂不住,因此,都有积极查找不足,争取在下个月的考评中排名超前干一下,这样的做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职工的积极性,所以一直都在执行。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因为人总是有个体的差别,有的人勤快,有的人懒惰,有的人喜欢学习,有的人喜欢玩闹,体现在企业中,就存在员工出工的效率和质量之间的差异,不可能每个员工都做的一模一样,非常完美,所以,企业在采取的激励措施中就不可能一样的标准对待,采取“末位淘汰制”,可以刺激那些在工作中被动、消极的员工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提升这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不搞一碗水端平的事情,真正使能干活、干得好的员工得到应有的奖励,因此,该模式可执行。
“末位淘汰制”在具体的执行当中必须注意这几个问题:一是考核要严格、公正。一旦考核结果出来将影响到员工的去留生存问题,如果不公正,不但严重地打击了员工,挫败其工作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情绪,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较大的负面作用;二是要提前告知。毕竟被考核到最后一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企业一定要低调处理,可以提前和员工沟通,给员工做出解释的机会,让员工心服口服;三是采取再上岗竞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毕竟老员工比新员工有经验,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企业可以对在考核中被淘汰的员工实行再返聘的办法,重新起用自己的员工,给员工生存的机会也是给企业发展的机会。(蒲永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