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历经多年苦心经营,班组创新工作室出现了几个分化:有的“修成正果”;有的变成“形象工程”;有的如坐“过山车”,大起大落后悻悻谢幕。也有班组,习惯当“甩手掌柜”,骨子里缺乏“雄起”魄力。面对班组近年的“创新工作室”现象,我们要冷静思量,又要跳出窠臼,从新的层面,寻找班组走向创新的路径。
                    班组创新工作室:机制创新带来“柳暗花明”
                                                    李鲁山
        8月11日,笔者深入山东能源新矿集团赵官能源公司进行调查,在班组创新工作室这一主题上,所见所闻,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成立不到4年的赵官能源现有班组86个,其中生产班组占据5成,其余均为维修和服务班组。由于是山东省高瓦斯矿井,又是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赵官能源在建矿初期,就高度重视煤炭高新科技应用和矿井灾害治理,科技兴煤、人才兴企的“双兴”战略,为日后班组创新工作室“遍地开花”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年前后,严格说,那根本不叫创新工作室,甚至连维修组都算不上!”赵官能源机运部副主任李升文告诉笔者。到2009年10月新矿井投产,从社会招进大量新工人,在矿井五大专业20多个维修组中,普遍存在两多现象,一是青工多、二是农民工多。当时防爆开关坏了,新人根本不会修,只能大眼瞪小眼。
        “底子这么差,昨摇身一变成就了30多个班组创新工作室?”笔者不解地问道。
        “两条腿,一条腿走的是青工拜师学艺路,另一条走的是班组技能大赛路,事后想想,其实走的就是打好基础、关键节点让机制发威的新路。”李升文回答笔者。赵官能源实施“导师带徒制”,每年拿出100万元岗位成才奖励基金,通过举办班组技能大赛,对各班组比赛中冒出的技术尖子,与其导师一起重奖,4年来雷打不动。
这一举措,让机制创新这个抽象词汇,从墙上走下来,也让学技术、搞创新的职工借助外部“重奖机制”尝到甜头,打开一度尴尬的局面。一时间,各类“五小”创新成果出现“爆棚”,到2011年底,除4个班组缺乏创新能力外,其余33个班组,全部与矿签订了《创新成果实施计划书》。
        在赵官能源运搬工区,笔者跟副区长张国庆进行了深入交流。运搬工区班组创新工作室,是新矿集团有名的“星班组”,去年他们研发风力自动加油机,获得了矿上的科技奖。拿到丰厚的资金,班组研发人员并不舒服,原来,加油机只能满足设备定点加油,这一缺陷,在创新工作室“零遗憾机制”面前无法绕过,工作室“自曝家丑”,主动进行二度研发。今年6月,一台全新的“智慧加油车”问世,实现24小时移动高速加油。这项重大创新成果,使班组每年的效益增加百万元,作为班组创新典型,《中国煤炭报》于今年7月26日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两年办好一件事,办到国家级水平,如果没有班组自己定下的好机制,成果恐怕早就‘胎死腹中’!”在赵官能源科研办公室,李维华主任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在4年班组创新工作中,各班组创新工作室都信奉“赛马机制”,谁都不当光说不练的“嘴呱呱”,每个班组创新成果,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是千里马还是纸老虎,到矿井生产线上“溜一溜”,就能知晓创新成果的含金量有几何。
        机制创新,让赵官能源班组创新工作室每年“精品”成果不断,机制变化,使原来看似没有关联的因素,变成一张无形之网——班组纵向有人才晋级、淘汰通道,让技术”土专家“在专业线路上走得更踏实,也让不学无术者退出班组创新平台;横向有班组创新技术的互惠共享,在创新合作中”碰撞“出更优的新成果。从建矿初期班组月消耗100多万元,到现在每年班组产生950万元的综合效益,这些变化,都是机制创新带来的“柳暗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