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目前劳务派遣职工在企业大量存在,尤其是煤矿、冶金、建筑等艰苦行业中数量接近、甚至超过了正式职工。人社部负责人日前明确表示,劳务派遣职工同工同酬权利不包括福利和社保,人社部和总工会曾希望包括,但因其他部门和部分央企的强烈反对,而定位为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 对此,有人认为没有福利、社保的同工同酬有失公平,成了“空头支票”;当然也有企业叫苦,一家央企集团算账称,其当年全行业利润是300多亿元,如把其劳务派遣职工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同工同酬,保险和福利就会吃掉近260亿元,企业承担不起。
如今在企事业单位都相继出现临时工、合同工等,他们在岗位上与正式员工干一样的事,但却不拿同样的钱,这就是同工不同酬的最典型就业歧视。用群众的话说,那些正式员工命好、有福气。换句话说,过去我们常说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就鲤鱼跳龙门了。可从现在来看,这个想法也未必能实现,大学毕业,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尽管你上了大学、甚至还是上了名牌大学,也未必就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相反,如今有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人,照样也能成为成功人士,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同理,在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上,我们就应当打破过去传统的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对正式员工也好,对临时工也罢,都应当以个人能力、业绩来权衡,对那些平常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且又出业绩的人就应当享受完全意义上的同工同酬。相反,即便对于那些正式员工能力不足、业绩平平的员工,我们也不能姑息迁就,要让他们在经济分配上受到损失。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现在有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拿钱不干事、拿钱不问事的人,他们整天浑浑噩噩,悠闲悠哉的人。但他们拿起钱来远比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多,甚至还要多出好多倍,你说气人不气人。于是,有员工说:“会干得不如在旁边看,在旁边看得不如调皮捣蛋的”。
同工不同酬说到底还是一个身份问题,企业单位也好,事业单位也罢,一旦混到编制里面去了,就如同进了“保险箱”,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要我说,把临时工、合同工等这些员工纳入完全意义上的同工同酬中来也不是不行。笔者认为,企业发展滞后、员工们的创新创效激情不高,企业经济负担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贡献的人少、吃闲饭的人多;想干实事的少,滥竽充数的人多;竞争氛围不理想,靠能力说话就不响。比如:在事业单位有编制的环卫工享受福利待遇一样都不少,但真正冲在一线干环卫工作的却不享受事业单位福利待遇,他们常常拿的少的可怜的工资。所以前阶段有媒体人称有编制的环卫工是“二老板”,光拿钱,不干事的。记得有个70岁老人干环卫工热倒后,还不算工伤。环卫部门不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还赶紧清退年岁大的环卫工,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编制内与编制外融合一体,这就要看企业在经济体制分配上、在同工同酬制度上,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了。我们不常把“绩效优先”放在嘴边上吗?何不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在企事业单位要敢于打破身份歧视,让所有员工都能平等参与企业的工作竞争、参与企业的评先评优、参与企业的晋级升迁,平等享受福利待遇,让优秀员工既得实惠又得荣誉,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进而才能彰显企业公平、社会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