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鸿雁

活动:邀您参加“讲述我的经历”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1:52:22 | 查看全部

回 29楼(浮山神) 的帖子

老师新老照片对比,不错哈,已经排布的很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2:55:47 | 查看全部
现在我们把每次吃不完的饭菜都给倒了,一点也不觉可惜。想想小时候,粮食紧缺,每次妈妈就把米饭锅底蒸上一堆南瓜或一些菜叶子,饭好后,妈妈全把他们翻混在一起了,想吃点白米饭也很难,那南瓜就吃烦了。而且还闹了个大笑话,现在想起来就笑晕了。那个时候,妈妈说爷爷有病,只能爷爷吃白米饭,我告诉妈妈,以后我当爷了我也吃。哈哈哈,现在好,只要超市卖有南瓜,第一个就想到买,回家后,丈夫想着花样做得好吃极了。
    记得上初中住校时,每个星期就带两瓶咸菜,可别说,那个时候就吃咸菜感觉饭也挺香的额呵呵
   小时候,因为我和哥哥相差一岁,每次妈妈为我们做新衣服时,都要每人做一件。有几次妈妈说家里没钱,给我一人做了新裤子,把哥哥的破了大洞的裤子补了又补接着穿,妈妈告诉哥哥,妹妹是小姑娘要穿好点,烂了不好看。哥哥说好的。
    那年我上班后,因为离家远,每次下班后闲得没事就给家里写信,再就是写写日记,感觉日子过得也很充实。那个时候,工资只有80元,每次回家还给家人每人带个小礼物呢,呵呵。那个时候,哥哥还在上大学,我在寝室还给哥哥织了一件毛衣、给妈妈织了一个大围巾呢。今年十一回去,给妈妈买了一条特漂亮的围巾,让妈妈把那个扔了,妈妈怎么也不扔,她说最喜欢那个围巾了……说着说着我流泪了,不好意思。现在什么都是机械化的,什么都是买的,都不会织什么东西了,想想挺怀念那个时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3:26:46 | 查看全部
我来给大家讲将有关下岗的话题
眼下,下岗一词已很少被人提起。原因是人们已经已经习惯了,见怪不怪。
在国有企业内,每个职工随时都将面临着企业的重新选择,由此引发了一场下岗与再就业的尖锐碰撞。究其下岗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劳动态度不端正,无组织无纪律,无故迟到早退或旷工者。二是文化素质低下,技术等级上不去,生产任务完不成者。三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安全质量和机械设备事故,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者。四是企业处于低谷,濒临绝境,无力承担职工个人负担着。五是一些企业法人和部门领导,为保护自身利益,借此排除异己者。
       下岗是每个职工无可回避和迟早要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下岗使每个职工 难免会在思想上产生一定影响和压力。从某种情况上讲,下岗未必是一件坏事,下岗者不一定都工作的不好,未下岗者也未必都是先进生产者。下岗是一个自我反省、再提高、再认识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下岗职工将被永远摒除于企业大门之外。因此每个职工都应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相反,对那些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如意的职工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更适合自己位置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路越走越宽。
       职工下岗后,大多无依无靠,生活困苦,这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身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上做了许多努力,然而下岗后再就业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下岗职工依然焦灼不安地徘徊在工厂大门之外 ,渴望有一个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经意地发现早市、夜市的小商贩逐渐多了起来,双休日随便到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市场走一走,到处都是小商贩嘶哑的叫卖声,卖主多于买主,形成了一道不协调的风景线,此外,大量的下岗人员涌入社会,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带来了新的忧患。这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
       在庞大的下岗队伍中,双职工下岗者不乏其数,一时间一家几口都成了消费者,夫妻双方有一人下岗者,经济虽有拮据但尚能维持生计,一旦双方都下岗,这些职工的生活无疑将出现经济危机,加上子女就学,支大于出,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下岗职工的正常生活。尽管我们社会各界在这一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然下岗之众,下岗容易上岗难,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也绝非在一朝一夕。下岗关系到职工今后的生存和命运,下岗后职工何去何从,则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和企业能给与他们多方的关心和照顾。但无论怎样,企业推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都是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摆脱国有企业困境的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3:33:41 | 查看全部
我只是分析了下岗对人们的影响,没有说自己的经历。不知行不行,就为了大力支持蒲老师的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6:27:23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1楼微笑生活于2013-11-26 12:55发表的  :
    现在我们把每次吃不完的饭菜都给倒了,一点也不觉可惜。想想小时候,粮食紧缺,每次妈妈就把米饭锅底蒸上一堆南瓜或一些菜叶子,饭好后,妈妈全把他们翻混在一起了,想吃点白米饭也很难,那南瓜就吃烦了。而且还闹了个大笑话,现在想起来就笑晕了。那个时候,妈妈说爷爷有病,只能爷爷吃白米饭,我告诉妈妈,以后我当爷了我也吃。哈哈哈,现在好,只要超市卖有南瓜,第一个就想到买,回家后,丈夫想着花样做得好吃极了。
    记得上初中住校时,每个星期就带两瓶咸菜,可别说,那个时候就吃咸菜感觉饭也挺香的额呵呵
   小时候,因为我和哥哥相差一岁,每次妈妈为我们做新衣服时,都要每人做一件。有几次妈妈说家里没钱,给我一人做了新裤子,把哥哥的破了大洞的裤子补了又补接着穿,妈妈告诉哥哥,妹妹是小姑娘要穿好点,烂了不好看。哥哥说好的。
    那年我上班后,因为离家远,每次下班后闲得没事就给家里写信,再就是写写日记,感觉日子过得也很充实。那个时候,工资只有80元,每次回家还给家人每人带个小礼物呢,呵呵。那个时候,哥哥还在上大学,我在寝室还给哥哥织了一件毛衣、给妈妈织了一个大围巾呢。今年十一回去,给妈妈买了一条特漂亮的围巾,让妈妈把那个扔了,妈妈怎么也不扔,她说最喜欢那个围巾了……说着说着我流泪了,不好意思。现在什么都是机械化的,什么都是买的,都不会织什么东西了,想想挺怀念那个时候的。

.......
老师的一段文字勾起了我对往昔的回忆,时光不可倒逆,岁月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其实这就是最珍贵的!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6:30:4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2楼鲁宝林于2013-11-26 13:26发表的  :
我来给大家讲将有关下岗的话题
眼下,下岗一词已很少被人提起。原因是人们已经已经习惯了,见怪不怪。
在国有企业内,每个职工随时都将面临着企业的重新选择,由此引发了一场下岗与再就业的尖锐碰撞。究其下岗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劳动态度不端正,无组织无纪律,无故迟到早退或旷工者。二是文化素质低下,技术等级上不去,生产任务完不成者。三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安全质量和机械设备事故,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者。四是企业处于低谷,濒临绝境,无力承担职工个人负担着。五是一些企业法人和部门领导,为保护自身利益,借此排除异己者。
       下岗是每个职工无可回避和迟早要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下岗使每个职工 难免会在思想上产生一定影响和压力。从某种情况上讲,下岗未必是一件坏事,下岗者不一定都工作的不好,未下岗者也未必都是先进生产者。下岗是一个自我反省、再提高、再认识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下岗职工将被永远摒除于企业大门之外。因此每个职工都应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相反,对那些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如意的职工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更适合自己位置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路越走越宽。
       职工下岗后,大多无依无靠,生活困苦,这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身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上做了许多努力,然而下岗后再就业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下岗职工依然焦灼不安地徘徊在工厂大门之外 ,渴望有一个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经意地发现早市、夜市的小商贩逐渐多了起来,双休日随便到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市场走一走,到处都是小商贩嘶哑的叫卖声,卖主多于买主,形成了一道不协调的风景线,此外,大量的下岗人员涌入社会,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带来了新的忧患。这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
.......
鲁老师对下岗的理解非常到位,曾经经历过下岗的人们都知道那个痛,回顾今天的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份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6:38:42 | 查看全部
只是一点粗见,多谢蒲老师的关注和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6:39:47 | 查看全部

回 33楼(鲁宝林) 的帖子

感谢鲁老师的大力支持,也希望更多的老师们加入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8:19:09 | 查看全部
作为八零后又出生在农村的我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后“打破大锅饭”、“减员增效”、“岗位优化组合”等没有太深的印象,但从小到大的经历,尤其是自从上大学后到现在老家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受苦受累几辈子的农民现在生活虽不比城里人高档,但相对原来确实变化巨大,比如小时候印象深的是抓计划生育的厉害,都有权力扒老百姓房子,每年集资提留皇粮义务工等此起彼伏,而能够换取收入的方式、手段真是少之又少。反正初中、高中那会儿上学能在食堂吃饭,能在食堂吃饱的同学家里就算不错了。不知道有没有有同感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6 18:21:32 | 查看全部
不过现在也感受到改革了,现在销售公司正在搞减员增效,像我们这儿无论是机关还是加油站人员都已经减了大半,按照公司思路下一步还要加大改革,让人真是无味杂陈,要评判这次改革估计也要若干年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