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2:02 | 查看全部
用心去悟时间:2013-06-26 作者:未详 点击:4584次   在南北相对的两座大山上,各有一个寺院。
  
  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去买菜。两个小和尚年轻气盛、都不服对方,在市场上相遇,经常或明或暗地较劲,互试机巧。
  
  一天,南寺院的小和尚问:“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南寺院的小和尚听后无言以对。买了菜,回到寺院向师父禀告,师父说:“下次你碰见他的时候,还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你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就能击败他了。”
  
  第二天早上,南北寺院的小和尚又在菜市场相遇。
  
  南寺院的小和尚又问道:“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风到哪里,我便去哪里。”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南寺院的小和尚无从回击,又站在那里,一时语塞。回到寺院,师父见小和尚满脸晦气,便问道:“难道我教给你的方法不灵吗?”
  
  小和尚便将早上的事如实地说了出来,师父听了哭笑不得,对小和尚说:“那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
  
  第三天早上,南寺院的小和尚又碰见了北寺院的小和尚了,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我到市场去。”
  
  南寺院的小和尚又没有话了,因为他不可能说:“如果没有市场,你到哪里去?”
  
  师父知道这情况之后,叹道:“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人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2:12 | 查看全部
选人与选桶时间:2013-06-23 作者:未详 点击:5512次   古时候,一位帝王想选一位使者出使别国,可出使之路困难重重。帝王为了找一个可担此任的使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选拔,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两位候选人。可帝王无法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于是,他便去寺里找方丈帮忙。方丈听完了帝王的来意,沉思了一会儿,带着帝王和两位候选人来到斋房。斋房里堆放着好几种水桶,方丈对两位候选人说:“你们一人选一对桶,从山底挑一担水上山,看谁先上来。”两人各有所思,打量了许久,便过去选桶。第一个人将水桶反过来倒过去地比较,最后选择了其中两个最小的桶,第二个人则从中选择了两个尖底的水桶。然后,这两人便下山挑水去了。
  
  两位候选人走后,方丈笑着问帝王:“陛下认为哪一位可先到达山顶?”帝王一笑,对方丈说:“当然是选小桶者先到。”方丈一笑,摇了摇头说:“老衲认为,选尖底桶者应先到。”帝王不信,便和方丈打赌,等候在山顶上。
  
  一个时辰后,有人到达了山顶,还真应了方丈所言,果然是挑尖底桶者。帝王不解,忙问为什么。方丈则叫来那位候选人,问道:“施主为何选尖底桶?”那位候选人一笑,对方丈说:“挑起尖底桶,可以催促我上山啊!因为我挑起它们便不能让它们着地,一旦着地,水便会泼掉,我就完成不了任务。所以,为了不让水泼掉,我必须持之以恒地走下去,直到完成任务。所以,我选了尖底桶。”帝王听后,豁然开朗,心中便有了出使的人选。不一会儿,挑着两只小桶的人也到达了山顶。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先到达山顶的人时,一脸的羞愧。方丈把他叫了过去,问道:“施主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先到达山顶吗?”那人面露愧色,对方丈说:“我原以为我的桶小,挑起来省力,肯定会比他先到,所以在路上没有太急……”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可梦想成真的时间却相差很多。究其原因,无非四个字:负重前行!敢给自己压担子,你就有前进的动力,这副担子甚至会促使你用奔跑代替慢步。给自己减负,会在无形中松懈你那进取的意志,它可能会使你享受一时的轻松,却让你离一生的目标越来越远。
  
  哲理:投机取巧,不如脚踏实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2:21 | 查看全部
陇西鹦鹉时间:2013-06-22 作者:未详 点击:1497次   唐朝的虎溪庵主,生平事迹不详,只知其为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弟子。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年轻的禅僧,他问虎溪庵主:“请问和尚是什么地方人士?”
  
  虎溪庵主淡淡地回答:“陇西(甘肃)人。”
  
  禅僧又问:“听说陇西出产鹦鹉,真有这么回事吗?”
  
  虎溪庵主说:“是的。”
  
  禅僧看虎溪庵主有问必答,不由得生起轻慢之心,故意说:“鹦鹉禅,和尚会吗?”所谓的鹦鹉禅是指所言非亲证,只是拾取古人的言词,有如鹦鹉学舌。
  
  虎溪庵主听了既不生气也不辩解,当场学鹦鹉飞行。
  
  禅僧哈哈大笑,语带嘲讽地说:“好一只鹦鹉!”
  
  虎溪庵主又学鹦鹉叫了数声“呱呱”。
  
  顿时,禅僧听出了庵主的慈悲、智慧,不禁心生惭愧,这才知道庵主的功行不简单,当下顶礼谢罪。
  
  虎溪庵主问:“有悟吗?”
  
  禅僧低头无语。
  
  一个学养不足的人,听到人家对他有一点轻视,就忍耐不住,立刻反攻回去。而真正有修养的人,你嘲笑他、轻视他,他一点都不会介意。
  
  《四十二章经》有云:“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年轻的禅僧不知他遇到的是高人,虎溪庵主也将计就计,你说鹦鹉,他就飞翔;你来赞美,他就大叫,这还不够引导你触动另外的心吗?
  
  哲理:大智若愚,大音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2:31 | 查看全部
让它自己飞时间:2013-06-22 作者:未详 点击:2990次   美国大峡谷的一种兀鹰濒临灭绝。保护野生动物的专家爬上悬崖,抓走了几只小兀鹰。
  
  他们把小兀鹰们养大,让它们交配、孵化,在人工建造的大箱子里,制造各种自然界的现象,让它们去适应,再为它们编号,放回峡谷。
  
  有人批评他们在兀鹰已经很少的情况下,去偷小兀鹰,破坏了兀鹰的生态。
  
  有人批评他们“为德不卒”,把兀鹰放回险恶的自然环境中。
  
  “当兀鹰已经濒临灭绝时,我们不愿冒险,让那仅有的几只自生自灭,所以帮它们繁育。”野生动物专家说,“繁育不是豢养,只有让自然的回归自然,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精神。所以我们先养育它们,再放它们回去。”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它的两翼展开,可以达到3。6米。
  
  据说信天翁孵化出小鸟后,公鸟和母鸟会不停地喂食,可以把小鸟喂到几乎有双亲两倍的体重。
  
  然后有一天,大鸟突然振翅而去,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小鸟就这样不吃不喝,一直瘦到正常的体重,终于在饥渴难耐之下,从悬崖一跃腾空,展翅飞翔。
  
  送鱼的时候,别忘了送网;送米的时候,别忘了送谷子。
  
  拖着孩子走了半辈子的父母,可能继续被孩子拖累下半辈子。
  
  哲理:自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2:40 | 查看全部
明镜照向何处?时间:2013-06-20 作者:未详 点击:1935次   唐朝南岳怀让禅师的入室弟子有六大神驹,分别是南岳常浩、南岳智达、南岳坦然、潮州神照、扬州严峻和马祖道一。六祖惠能大师曾对怀让禅师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后来,马祖道一创丛林,以安置禅宗僧人,从此禅僧无须再寄居于律院。
  
  当年,怀让禅师对这六位弟子分别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常浩得眉,因为威仪俱足;智达得眼,因为善于抉择;坦然得耳,因为擅长听理;神照得鼻,因为懂得识别根尘虚妄;严峻得舌,因为辩才无碍;道一得心,因为深契佛法大义。
  
  怀让禅师曾向他们六人开示:“一切法皆从心生,既然心无所生,法便不能存在。若了达心地法门,所作一切自然无所障碍。若不是遇到上等根器(指人的本性),一开口便错。”
  
  有禅僧问:“如镜子铸像,像成了之后,那镜子还有功用吗?镜子里的像,会永远不变吗?”
  
  怀让禅师回答:“你小时候的相貌,经过了青年、老年,镜中的像不都有变化吗?”
  
  僧人不能意会,再问:“像成了以后,镜子还有功用吗?”
  
  怀让禅师无奈地说:“镜子虽然无相,但世间所有诸相,面对镜子,也无所不相。”
  
  玉泉神秀大师曾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吾人的心就是一面明镜,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随着心中的生灭、分别而转换。
  
  佛说:一切法,无不由心而起生灭。
  
  明镜的特点在于,你是什么长相,它当即反映本来面目,让你懂得无相,而镜子本身却平静不起分别。有相则显,无相则灭,世间万法缘起,生生灭灭,就如一面镜子,这也就是“心如明镜台”之谓了。
  
  哲理:心显万物之象,相变心不变;无心无相,相由心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2:49 | 查看全部
愚蠢也是天使的礼物时间:2013-06-20 作者:未详 点击:3413次   前不久看书,读到一则这样的寓言——每个人出生时,天使都要送给他一样礼物:一种是愚蠢,一种是聪明。有位叫伊莎贝尔的女孩,接到天使给她的愚蠢的礼物时,把它扔进了垃圾箱。天使知道后,义正词严地对她说:“愚蠢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份额,只是各人在多少上有差异。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必须拥有你的愚蠢,光靠聪明终会导致你的许多失败或不如意。”然而,伊莎贝尔根本没把天使的劝告当回事,决不让一丝一毫的愚蠢进入自己的大脑。于是,她的记忆力强过任何一个人,思维比任何一个人都敏捷。不论干什么,她的成绩都是最优秀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伊莎贝尔长大了。她做任何事都是赢家,在她面前,人人都得带着失败的沮丧而归,可以说她已聪明绝顶了。渐渐地,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伊莎贝尔共同做事了,因为在她面前,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会变得很愚蠢,没有一点施展才华的机会。到了结婚年龄,也没有一个男人敢娶她。伊莎贝尔终于醒悟了,去请求天使把当初那份愚蠢的礼物重新送给她。天使对她说:“晚啦,因为你的头脑中全是聪明和才智,连一丝儿愚蠢都放不进去了。”
  
  无独有偶,《庄子》里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位很善辩的人,以出色的口才击败了对手。他很得意,庄子却告诉他:“其实对你自己来说,你完全失败了。你用你的高超辩技,把别人正确的道理驳得一无是处。那人失去了尊严和面子,便对你有了嫉恨和怨愤。这不是断了自己的人缘,助长了别人的报复心吗?你要记住,该放手时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放眼现实,我们可以有一万个工作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挚友,但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对手或敌手。有人为了个人私利,不惜用尽计谋,来伤害同事或邻里的和睦;有人为了虚名薄利,而机关算尽,锱铢必较,寸步不让;有人总以为只有自己最出众,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其实,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常胜将军,你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要尽力让你的每一个对手变成你的朋友,因为只有和平、友爱、宽容、尊严才是人类最可贵的东西。”所以,当你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总是把每一个为成功而付出诸多努力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时,你一定要叩问一下你的灵魂:天使给你的那份愚蠢,还在吗?
  
  哲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4:18 | 查看全部
缟獴的生存智慧时间:2013-07-05 作者:未详 点击:2160次   缟獴是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
  
  凶悍的狮豹、贪婪的野狗、凌厉的禽鸟,全都将它列入菜单。
  
  缟獴筑巢群居。首先,年轻的雄獴钻出来侦察,如果没有敌人埋伏,它就发出一种奇特的叫声,通知首领和全体成员登场。伊拉是这个族群的“女王”。它的丈夫欧度,是最杰出的斗士。另一只成年缟獴塔库,是捕猎专家。它们共有19名成员。
  
  一天,天空一片漆黑,滂沱的暴雨从天而降。缟獴的巢穴岌岌可危。欧度和塔库,冒着风雨加固洞穴的墙壁,以确保安全。因为,一周后,这里就是“育婴房”,包括伊拉在内的雌缟獴们,将在同一天当上妈妈。
  
  3周后,新出生的小缟獴爬出洞穴玩耍。健康的小缟獴活泼伶俐,很快就能够跟上族群的行动。然而,一只叫凯瑟的“小男孩”,不仅异常瘦小羸弱,而且是个瞎子。幼崽出洞,首先举行一个确认气味的仪式。成年缟獴舔舔闻闻、蹭蹭摩摩,辨认并记住小缟獴的气味。这对缟獴族群十分重要,所有的成员都必须参加。
  
  可有一个小家伙却迟到了。它就是又瘦又小,紧闭双眼的凯瑟。虽然,它很有可能成为族群的累赘,但伊拉带头舔了它,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接纳了它。小缟獴并不一定由自己的亲生父母照料。除了群体的照顾外,幼崽可以亲近、依赖任何一个成年缟獴。塔库,成了小凯瑟的“监护人”。
  
  为了安全,缟獴每隔几天就要搬一次家。因为如果不常搬家,它们的味道就会积累,引来捕食者。在搬家前,成年缟獴会再次确认幼崽的气味,以防途中走失。伊拉叼着一只幼崽走在最前面。它知道走哪条路,才能最快、最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族群前进的速度很快,凯瑟很难跟上。
  
  在一片开阔地带,缟獴们都忙着抓屎壳郎、蝎子补充营养,而凯瑟却只能闭着眼睛拼命大叫。叫声引来一只饥饿的地犀鸟,说时迟,那时快,正在放哨的塔库像离弦的箭一般,冲过去把鸟吓跑了。虽然眼睛看不见,凯瑟开始努力学习觅食和辨别气味,并在塔库的“指导”下,学会了辨别同伴的叫声,及时采取行动。同时,自己也不断发出叫声,和大家保持联系。旅程中,它竭力跟随同伴的气味前进,争取不拖大家的后腿。
  
  初夏,草原上到处都是丰茂的青草,食物充足,动物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尽管凯瑟已经3个半月大了,但它的个子还是很小,眼睛还是没有睁开,觅食还是十分困难。它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它的顽强,还有族群的接纳以及塔库的照顾。塔库总能带回双份的食物,和饥肠辘辘凯瑟分享。
  
  狮子,通常喜欢猎杀大个的、肉多的动物。但时运不济,饥不择食时,也会把目光转向缟獴。“曲、曲”——有情况!得到报警,雌性缟獴赶紧带着幼崽,到安全的地方躲藏。而地位较低的雄性缟獴,则负责引开狮子的注意力。碰到狮子,缟獴们不能钻到洞穴里藏身,因为地面潮湿松软,狮子很容易把它们挖出来、吃掉。
  
  缟獴们施展浑身解数,四散溃逃。在一片慌乱中,凯瑟不幸落在了后面。它意识到了危险,拼命地叫喊求救。塔库用叫声回应着,并折返到凯瑟旁边来回跑动,用叫声告诉凯瑟逃生的方向。“曲、曲”又一阵惊恐的叫声,大家才发现,还有一只幼崽也身陷险境。它的旁边,有一只流着口水的猎豹。狮子也循声而去。危急关头,欧度铤而走险,试图营救。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它们各自成了狮、豹协同合作的战利品。
  
  幸存的缟獴返回洞穴。对伊拉而言,欧度的死是个沉重打击。缟獴们挤挤挨挨,舔它、抱它、安慰它……但也有一个好消息:凯瑟的眼睛终于睁开了。它忠诚地守护着伊拉和塔库。它以自己的勇敢和顽强,将成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雄性,帮助伊拉领导族群,保护族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4:53 | 查看全部
爬山的哲理故事时间:2013-06-08 作者:未详 点击:4231次   一位受人敬仰的知县患了重病,寺庙的方丈精通医术,准备给他治病。可治这种病必须要到南山峰的崖壁上采一种小花做药。南山峰的崖壁陡峭无比,方丈年迈,已不能再去攀岩,便与其他高僧商议攀岩人选,经过众高僧层层筛选,最后商定:从慧能和慧远两个小徒弟中选一个去采药。
  
  一日,方丈带着两个徒弟来到寺庙的后山,对他们说:“你们今天不要走阶梯,而是从石壁这侧爬上去,山顶上有两捆柴,你们爬上去后,一人背一捆再从石壁这侧下来。这石壁陡峭,危险很大,切记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正午过后,回寺见我。”方丈说完,便离开了后山,向寺院走去。
  
  正午已过,两位徒弟相继归来,每人背着一捆柴。可不一样的是:慧远安然无恙地背着柴,高高兴兴地返回,向方丈问候。慧能却满身是血地背着柴,伤痕累累,向方丈问候,低着头,欲言又止。
  
  第二天,方丈召集众僧,说:“知县造福百姓,受民景仰,如今病入膏肓,治病迫在眉睫。可南山峰陡峭无比,攀爬危险很大,又没有阶梯可走,爬山的人必须要敢从峭壁上爬上去,才有可能采到药花。各位看慧能和慧远哪一个去采药花比较合适?”
  
  众僧交头接耳议论了起来。尔后,有僧提议:“慧远昨日攀岩后安然无恙,说明能力较强,他去方好。”众僧点头表示赞同。
  
  方丈沉思片刻,又问众僧:“众位可曾想过是慧远能力强才安然无恙的吗?按理说崖壁那么陡峭,不受伤根本不可能。那么慧远之所以安然无恙只有一种可能——他没有攀岩!”
  
  众僧自知理亏,面面相觑,不语。
  
  “我看,慧能去尚好。”方丈接着说道。众僧哗然,有人问道:“方丈何以确定慧能就攀岩了呢?”
  
  方丈一笑,说:“慧能满身皆伤。”
  
  众僧迷茫。
  
  方丈又笑,解释道:“跌下来的都是曾向上爬的人。”
  
  众僧顿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5:02 | 查看全部
途中的诱惑时间:2013-06-09 作者:未详 点击:3399次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去。

  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
  
  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的铁锹木把儿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铁锹要挖到什么时候呀?”
  
  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是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就让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得又慢又不好,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小和尚带着斧头去另一个村子找到铁匠,铁匠苦笑着说:“我的木炭刚用完,你看……”小和尚放下斧头,又去山中找烧炭的人,烧炭的人对他说:“我已经好多天没有烧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去把木料运到这里来。”小和尚又去找一位专运木料的车把式,车把式说:“你看我的牛生病了……”
  
  几天之后,当僧人们经过四处打听找到这位小和尚时,他正提着几包草药匆匆从一个集镇往车把式的村子赶。

  大家问他买药干什么,他说给牛治病;又问他为什么给牛治病,他说要用牛车运木料……
  
  但是,关于挖树的事,他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5:11 | 查看全部
划地自限时间:2013-06-12 作者:未详 点击:1652次   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俗姓陈,湖北人,是唐朝马祖道一禅师的法嗣弟子。他教育学人的方式独树一帜,举凡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可以成为他教化的活教材。
  
  一次,智常禅师和众人到菜园摘菜,他忽然拿起树枝,在一棵青菜周围画了一个圆圈,并立标杆作为标记,告诉大家:“看好了,任何人都不准动这棵青菜!”说完便离开了。
  
  菜头师巡菜园时大喜:“把这棵菜拔起来,明天中午煮来吃。”马上有人说:“这是大和尚的旨意,你敢动吗?”菜头师一听,被吓得不敢动了。
  
  库头师也说:“这菜只是长在那里,有什么意思?不如把它摘了,煮给大家吃!”众人群起而攻之:“这是禅师的意思,你敢动吗?”库头师就不敢开口了。
  
  就这样,不论谁想动那颗菜,都会被众人劝阻,那棵菜孤独地长在菜园里,没人敢碰。
  
  过了一段时间,智常禅师又与众人来到菜园,看到那棵菜还在圆圈内,立刻举起手中的拄杖,向两旁的人挥去,并大声喝斥:“你们这群死脑筋的蠢汉,难道就真的划地自限了吗?任由菜生长也不敢取来食用,这里竟然没一个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禅僧说:“禅师,这是您的圆圈指示,大家不敢违背啊!”
  
  说话的人又被智常禅师挥杖打了一顿。
  
  智常禅师说:“一个圈、一句话,就不能改变吗?”
  
  说罢,他把标杆一脚踢倒,拔出那棵菜,头也不回地走了。
  
  参禅,没有教条,所谓“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禅师画圈其实是在考验这帮弟子,能否离开语言文字,离开一切诸相,离开一切法则,自己寻找另外一个光天化日,寻找“一朝风月,万古晴空”的境界。
  
  可惜,普通人,总被名句文身束缚,无法找寻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