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3:07 | 查看全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
  据说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搁在里头的?"
  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
  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第二天,大千先生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那人见大千先生两眼布满血丝,似有所悟,愧疚道:“对不起,张先生,让您受累了。”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引起了他的关注。生活中,心累通常是人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压造成的。我们凡事太在意了,太在意邻里无意的评足,太在意同事间的小摩擦,太在意上司偶尔的责骂,太在意爱人一时的赌气。谁那么幸运,一生中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失败,深造丧失,爱情平淡,家庭不幸,工作挫折,评优无缘,晋升无望,下岗威胁,老来落寞。人生总会有烦心事,睁开双眼历历在目,闭上双眸空无一物,倘若凡事都记取,怎能不让人负重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3:19 | 查看全部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
  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巧妙地运用手腕把英军与美军糅合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勇猛军团,最终击败强敌,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英雄。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旺盛,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谈到领导统帅的问题,他找来一根绳子摆在桌上。他用手推绳子,绳子未动;他改用手拉,整条绳子都动了。艾森豪威尔说:“领导人就像这样,不能推,而要以身作则来拉动大家。”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幽默,非常懂得运用自嘲来鼓舞别人。
  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下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
  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对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因伤亡惨重,鼓励大家献血。艾森豪威尔以身作则,立刻以行动来响应这个号召。当他献完血要离开时,被一名士兵发现了,士兵立刻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有一次他参加某聚会,会中有6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5人的疲劳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号,就让我当那个句号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3:56 | 查看全部
拖着两个很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走出乡村的米莎太太,走进了候机大厅。环顾四周,寻觅了半天,她也没有找到说好了要赶到这里与她会合的侄子。她轻叹了一口气,坐下来等侄子。
  因为刚刚做过肾脏手术,米莎太太要比常人更频繁地去厕所,可总是不见侄子的影子。她带的许多东西虽然不很值钱,但都很珍贵,因为那是她给远在都市里的亲朋们积攒了多年的礼物。她只得一边忍耐着,一边焦急地东张西望。
  “太太,需要帮忙吗?”一个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坐到了她身旁。
  “哦,不,暂时不需要。”米莎打量了年轻人一下。
  身着休闲服的年轻人掏出一本书,旁若无人地阅读起来。
  “这个不守时的家伙,等会儿非得训斥训斥他。”米莎太太开始埋怨起侄子来。
  又过了一会儿,米莎太太实在忍受不住生理上的要求了,她向身旁的年轻人求援道:“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一趟洗手间。”
  年轻人非常愉快地点头答应了。
  米莎太太很快回来了,她感激地掏出一美元,递给年轻人:
  “谢谢你帮我照看东西,这是你应得的报酬。”
  望着老人一脸的认真,年轻人回一声“谢谢”,接过那一美元,放到了上衣兜里。
  这时,米莎太太那位西装革履的侄子快步走到她跟前,他刚要解释迟到的原因,忽然惊喜地冲着老人身旁的年轻人道:“你好,盖茨先生,你也乘坐这趟班机?”
  “是的。”年轻人收起书,开始朝检票口走去。
  “哪个盖茨?”米莎太太跟在后面不解地追问道。
  “他就是我常常跟您说起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啊。”侄子拖着行李箱,大声地告诉米莎太太。
  “哦,我今天终于知道他成功的秘密了,我刚才还给过他一美元的报酬呢。”米莎太太满脸的平静和自豪。
  “他真的接受了你一美元的报酬?”侄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没错,我很高兴今天在候机的时候还有一美元的收入,因为我帮助这位太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盖茨回头坦然回答道。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小故事一一因为一份自然的认真,清贫的乡村老妇米莎太太,和身价数百亿美元的世界首富,彼此都很在意那区区的一美元,都让那一美元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在前者的眼里,那是对一种劳动必须支付的报酬;在后者的心中,那是对一份真诚感谢必须回应的尊重。
  没有财富多寡的鸿沟,没有身份尊卑的差别,两人以简单的方式,以超俗的坦然,告诉世人——无论是谁,都要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慷慨地付出劳动,并欣然地接受相应的报酬,财富才会不断地流动起来,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4:07 | 查看全部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清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
  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积满了雨水,泰勒斯只顾看星星而忘了脚下,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经泡在水里了,水虽仅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两三米,出不来上不去,只得高呼求救。
  当路人救他出了水坑,泰勒斯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为泰勒斯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而惊叹。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泰勒斯对这种嘲笑只付之一笑,没有说什么。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他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4:24 | 查看全部
一天,美国的开国无勋富兰克林和年轻的助手一道外出办事,来到办公楼的出口处时,看见前面不远处正走着一位妙龄女郎。也许是她步腹太匆忙突然脚下一个趔趄,身体失去平衡,一下子就跌坐在地上。富兰克林一眼就认出了她,她是一位平时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的职员,总是修饰得大方得体、光彩照人。助手见状,刚要迈开大步,上前去扶她,却被富兰克林一把拉住,并示意他暂时回避。于是,两人很快折回到走廊的拐角处,悄悄地关注着那个女职员的动静。
  面对助手满脸困惑的神情,富兰克林只轻轻地告诉他:不是不要帮她,而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再等等看吧。一会儿,那位女职员就站起来,她环顾四周,掸去身上的尘土,很快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等那个女职员渐行渐远,助于仍有些不解。富兰克林淡淡一笑,反问道:年轻人,你难道就愿意让人看到自己摔跤时那副倒霉的样子吗?助手听后,顿时恍然大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4:37 | 查看全部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正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
  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二位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因受环境左右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4:52 | 查看全部
现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并不出身名门望族,这位黑人显贵原本家道寒微。鲍威尔年轻时胸怀大志,为帮补家计,凭借自己壮硕的身体,从事各种繁重的工作。
  有年夏天,鲍威尔在一家汽水厂当杂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还要他抹地板、搞清洁等等。他毫无怨言地认真去干。一次,有人在搬运产品中打碎了5O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玻璃碎片和团团泡沫。按常规,这是要弄翻产品的工人清理打扫的。老板为了节省人工,要干活麻利爽快的鲍威尔去打扫。当时他有点气恼,欲发脾气不干,但一想,自己是厂里的清洁杂工,这也是分内的活儿。于是,鲍威尔尽力地把满地狼藉的脏物扫除揩抹得干干净净。
  过了两天,厂负责人通知他:他晋升为装瓶部主管。自此,他记住了一条真理:凡事悉力以赴,总会有人注意到自己的。
  不久,鲍威尔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军校。后来,鲍威尔官至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衔领四星上将;又曾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总司令的要职;现时是布什总统组阁的国务卿。
  鲍威尔一直全力以赴地工作,在五角大楼上班时,这位四星上将往往是最早到办公室又是最迟下班的。同僚们曾赞赏说:“我们的黑将军,无处不身先士卒啊!”
  鲍威尔在西点军校演说,曾以“凡事要悉力以赴”为题,对学员们讲述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故事:在建筑工地上,有三个工人在挖沟。一个心高气傲,每挖一阵就拄着铲子说:“我将来一定会做房地产老板!”第二个嫌辛苦,不断地埋怨说干这种下等活儿时间长、报酬低。第三个不声不响挥汗如雨地埋头干活,同时脑子里琢磨如何挖好沟坑令地基牢实……若干年后,第一个仍无奈地拿着铲子干着挖地沟的辛苦活儿;第二个虚报工伤,找个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领取仅可糊口的微薄退休金;第三个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据说军校将鲍威尔的故事作为教育学员“凡事都要悉力以赴”的活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5:01 | 查看全部
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林肯当选为总统。他任命参议员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
   有许多人反对这一任命。因为蔡斯虽然能干,但十分狂妄自大,他本想入主白宫,却输给了林肯,他认为自己比林肯要强得多,对林肯也非常不满,并且一如既往地追求总统职位。
   林肯对关心他的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我赶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我随手就把马蝇打落了。我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落它,我说我不忍心看着这匹马那样被咬。我兄弟说:‘唉呀,正是这家伙才使马跑得快嘛。’”
   然后,林肯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斯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斯和他的那个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5:13 | 查看全部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山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的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春四家的小子,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就在这时候,他竟然又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非但会误了田地的活,而且还会误了邻村的女孩,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上完高中,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他的人生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毕业了,回老家教教书,或许一辈子就这样没有波澜地过完。然而,大二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来。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有一个副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的,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的副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稍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的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许多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本市的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平凹。这是他在一次笔会上讲出来的。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自己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8:55:25 | 查看全部
1800年5月底,当拿破仑率法国预备军团,冒险翻过阿尔卑斯山的第一个险道——圣伯纳德山口,突然出现在皮埃特平原上奥军的后方时,奥军统帅梅拉斯才如梦初醒。他又一次被拿破仑欺骗了。
  原来,梅拉斯和他的情报机构一直都认为,拿破仑的预备军团只不过是一支只有几千人的杂牌部队。那么,“几千人的杂牌部队”何以变成了越过天险,攻势如潮的数万大军呢?这要归功于拿破仑“以高明的泄密手段达到了保密的目的”。
  1799年法国“雾月政变”后,奥军重新占领了意大利北部,不仅使拿破仑在意大利之战中所取得的胜利,前功尽弃,而且对法国本土也构成了极大威胁。综合权衡,拿破仑认为,法国必须及早地投入新的强大军团,才能打败奥军。由于其它军队无力向意大利战场行动,拿破仑决心秘密组训1个6万人的预备军团。
  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严格的保密措施,但英奥等国的间谍还是发现了这支预备军团的某些珠丝马迹。对此,拿破仑意识到:要对预备军团的组训绝对保密已无法办到,如果“辟谣”,难免欲盖弥彰,倒不如顺水推舟,设法给敌方以错觉。于是拿破仑断然决定,不仅由军政大臣亲自把组训预备军团的消息再次公布于众,而且把预备军团的编制、实力经加工后泄露出去。1800年4月,拿破仑又在巴黎正式宣布:预备军团正在第戎地区集结,他将亲往检阅这支新的生力军。与此同时,拿破仑将预备军团的主力秘密转移到新的便于隐蔽的集结地,第戒只保留少量供间谍“刺探”的部队。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拿破仑不断地采取针对性很强的欺骗措施,以至在政府《通报》上登载“要闻”,在报刊上编发消息,引得大批间谍从欧洲各地赶到了第戒。虽然他们“证实”了预备军团的存在,却没有发现值得一提的正规军。除了刚刚招募来的、连军事常识都不懂的新兵,剩下的全是不堪一击的老弱残兵。至于那些所谓的军、师司令部,更象自由市场,编制不满、装备不齐、未经训练、军纪松懈。总之,这支预备军团毫无战斗力可言,根本不重视。
  拿破仑倒是言行一致,如期赶到第戒检阅了他的预备军团。检阅刚一结束,拿破仑的预备军团就成了国内外绅士们的谈资笑料。拿破仑又下令法军谍报人员对此推波助澜:有的贴出讽刺画,上有12个童子军和1个装有木腿的残疾人,下标“拿破仑的预备军团”;有的则散发传单,披露拿破仑组训预备军团时的一些可笑故事。这样,许多人不得不认为,预备军团只不过是拿破仑为了牵制奥军,别有用心编造出来的圈套。就连奥军统帅梅拉斯也一再强调:“用来威胁我们的预备军团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法国人把我们看得太简单了。”
  然而,就是这支预备军团,已在法国南部做好了进攻意大利的准备,并在拿破仑的亲自指挥下,于1800年6月进行的马伦戈决战中击败了梅拉斯,将奥军逐出意大利北部。最后,奥军被迫求和,结束了第二次反法联盟中的法奥战争,并使此次反法联盟趋于彻底瓦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