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5:07 | 查看全部
只要勇气没有泄漏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2009年,在美国宇航局庆祝人类首次登上月球40周年纪念日之时,一本名为《飞向月球》的新书出版发行。书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在尘封多年之后首次公开,读者们由此了解到了一段曾经惊心动魄的历险往事。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飞近月球,载有两名宇航员的“鹰”号登月舱和“哥伦比亚”号指挥舱开始分离,并按计划飞向月球表面,准备实施人类首次登月任务。
  
  谁也没有料到,危险已经开始一步步逼近:登月舱的燃料箱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漏气,这种氧气泄漏的力道只是比呼吸的力道稍微重一些。因此,两名宇航员以及地面控制中心的技术专家都没有觉察到这一情况。
  
  然而在太空这种真空条件下,即便是最轻微的气体泄漏,都会使自动控制状态下的登月舱比原计划更快飞向月球表面,从而偏离预定着陆点,并且与月球产生足以致命的撞击。
  
  身为指令长的阿姆斯特朗敏锐觉察到了情况的不妙,因为此时登月舱正朝月球表面一个巨大陨石坑边缘的乱石堆飞去,而这些石头个个都有小汽车一般巨大,会对登月舱安全着陆构成严重威胁。阿姆斯特朗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快速将“自动驾驶”模式改为“手动控制”,登月舱在他的熟练操纵下,从迎面逼来的乱石堆上方飞过,这一明智之举及时化解了撞击的险情。
  
  随后地面控制中心接收到他平静的报告:“鹰号已经着陆。”全球10亿多观众通过转播见证了人类首次登月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听到他著名的那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一次完美的漫步月球之旅,只有两名宇航员及少数地面专家才知道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太空服遥感勘测传回的数据表明阿姆斯特朗当时的脉搏频率竟飙升到每分钟150下!
  
  人的一生同样常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氧气泄漏”这样的逆境,只要你面对磨难的勇气没有泄漏,你就能像阿姆斯特朗一样牢牢掌握住命运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才能与优势,最终收获到成功的累累硕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5:35 | 查看全部
最成功的交易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著名投资家、“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一个很热爱家庭的人。当人们都以他的财富来衡量伟大时,他却说衡量成功的标准应该是真正爱你的人的数目。
  
  有一天,他发现他的儿子豪伊的体重接近两百磅,显然已经胖得不行了。于是他就对儿子说:“你应该减肥了,你的体重应该降到182。5磅才健康。”
  
  忙于农场事业的儿子显然不以为然,说:“爸爸,算了吧。我想我是永远瘦不下去了。”
  
  巴菲特笑着说:“别这样,不如我们做笔交易吧。现在按合同你每年都得将所经营农场的总收入中的26%交给我,但是如果你能将体重降到182。5磅以下,那么你只需要给我22%的收入就可以了。”
  
  儿子很惊讶地说:“您确定可以这样做吗?”
  
  巴菲特说:“我确定。一言为定。”
  
  很快,隶伊果然将体重降到了182。5磅以下,于是在给父亲交收入时,他只给了22%。巴菲特欣然接受了。
  
  豪伊笑着问父亲说:“爸爸,您因为一个玩笑就损失了农场4%的收入,对于您这样享誉全球的投资家,就不觉得这笔交易您很亏吗?”
  
  巴菲特微笑着说:“不。亲爱的,我并没有亏,因为我现在拥有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儿子。这是我人生中一笔最成功的交易。”
  
  豪伊听巴菲特这样说,非常感动,于是走过去紧紧地拥抱住自己苍老的父亲。
  
  这个世界上,即便是一个用毕生精神追逐金钱的人,他心中最好的财富仍是家人和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5:46 | 查看全部
纽约地铁阅读众生相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乘地铁阅读是纽约人的一个习惯。因为大多数地铁还不能上网和接收手机信号,所以。人们利用这段时间读书。
  
  各行各业的阅读者海尔斯顿在长老会医院工作,她正用乘车时问阅读商品目录。“有时会找到我想买的东西,大多数时间只是随便看看。我不想着新闻,生活中接触得太多了。”
  
  21岁的模特儿托马斯小姐是典型的一心多用者,她说“我不管是被挤在门边,还是自己有一个座位,总是边听音乐边读书,音乐让我产生一种融入故事中的情绪,感觉自己像其中的一个角色。”地铁过道里,女演员阿亚拉一边对着剧本记台词,一边努力练习各种姿势。这位45岁的妇女对这样做没有不好意思,“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别人也许会看我,但我需要排练。”
  
  21岁的瓦拉斯是爱荷华州格林耐尔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常用乘地铁的时间读写:“乘地铁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没有紧迫任务,没有妨碍。虽然你身边都是人,但他们都很宽容。”
  
  地铁里的小读者时代广场站台上,一群5到8岁,刚参加完夏令营的孩子们精疲力竭地在等车。地铁驶进站,老师立即让孩子们上车:“准备好自己的书。”教会规定,参加特瑞蒙特夏令营的孩子们如果在地铁上找到座位,就必须读书,训练自己短时间内读书的速度(20分钟),并用日记记下他们阅读的进步。
  
  在地铁车厢里,就是没有座位的孩子也在站着看书。8岁男孩克里斯多夫用一只脚缠住靠着的支杆,双手拿着《共度时光》读得津津有味。他身旁的史蒂文一只手拉着老师,啪的一声打开《孩子可以拯救地球的50件简单的事》阅读。8岁的拉伦达坐在两个看报的男人中间,专心地阅读着《玛丽·安营救行动》。
  
  高层次的认真阅读乘客中的克拉克肩上挎着一个包,左手拿着一沓文件,好像在工作。其实,那沓文件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前三章,是他从公司读书俱乐部打印的。该俱乐部每周聚会一次,在聚会上像克拉克这样50岁的读者都快成了文学评论家。克拉克记不清以前他是否读过这本书:“也许在上学时读过,但现在读着感觉不同。可以肯定的是,我以前乘地铁时肯定没有读过。”
  
  在奔向杰克森高地的拥挤地铁上,潘尼玛像和尚一样静心地阅读着。两年来,潘尼玛利用乘地铁的时间读完了6卷佛学名著《法华经的智慧》。68岁的潘尼玛是韩国人。1981年来到美国。她的读书目的很简单:“通过读这些书,我学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每天都在努力提高自己,我正努力学会像和尚一样平静地生活,我不想浪费任何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6:01 | 查看全部
一本美国小人书创造的奇迹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在美国的时候,儿媳给我那一岁的小孙子买了一本小人书。我看了之后不禁拍手叫绝,多棒的书!后来得知,这真是一本创造了奇迹的小人书。第一,它早在1940年就出版了。第二,从初次出版至今,年年再版,年年畅销,历久不衰!第三,它被评为美国的“GoldenBooks”系列,也就是金奖图书系列。
  
  这本书的书名叫《Patthebunny》,可以译为《拍拍小兔子》。作者是Dorothy。这是一本给一岁至七岁小孩子看的书,内容当然极其简单,但其创意之高明、内涵之丰富、在兴趣中对孩子智力开发的手段,实在令人佩服、赞叹。
  
  这本小人书统共只有9页,不妨给大家介绍一番:第一页上画着两个小朋友,他们正牵着手走来,就像小哥哥拉着小妹妹。文字说明是:“这是波尔和茱迪。他们会做许多事情,你也能做许多事情。”
  
  第二页上画着小女孩茱迪在抚摸一只小白兔。文字说明是:“茱迪会抚摸小兔子,你也来摸摸小兔子吧!”奇妙之处在于,书上的小兔子只是镂空地画出了小兔子的轮廓,而兔子身上是从夹层中填上真正的白茸茸的兔皮。当我把着小孙子的手去摸小兔子的时候,孩子就感觉到了那种茸茸的皮毛的质感,有了真实的触觉。孩子会嘎嘎地笑,会要求翻来覆去地摸,好有趣呀!
  
  第三页上画着小男孩和小女孩用布手帕蒙着脸藏猫猫。文字说明是:“茱迪会和波尔玩藏猫猫,现在,你也和他玩个藏猫猫吧。”有趣的是,书上也画着小男孩举着一块蓝布——一块真正的小蓝布帘,小读者可以把那蓝布帘掀起来,就能看到波尔的脸了,就等于自己也玩上藏猫猫了。我的小孙子把那帘子一掀一合,一掀一合地哈哈笑着。
  
  第四页上画着一丛美丽的花,花真的很香,因为在花心洒了一种持久性很强的香水。
  
  第五页上画的是茱迪在照镜子,当然画里真有一个小圆镜。
  
  第六页上画着爸爸抱着小女孩,小女孩好奇地摸着父亲脸上的胡子茬儿。文字说明是:“茱迪在摸爸爸脸上的胡子,现在,你也摸摸爸爸脸上的胡子吧。”有趣的是,画面上爸爸的胡子部分竟然是砂纸做成的,小家伙用手摸上去。真有摸胡子时那种麻麻喇喇的感觉。小孙子摸一摸就赶紧把手缩回来,然后又试探着再去摸一摸,特好玩儿。
  
  第七页上画着小女孩坐在地上看小人书。文字说明是:“茱迪会看书了。现在,你也来读读她的书吧。”这一页,是书中之书,上面贴着另一本微型小书。那本小书也有好几页呢,画的是小白兔从早到晚怎样听闹钟起床、练习、吃饭、睡觉等活动,又清晰又生动。小读者照样可以自己翻看那本书中之书。
  
  第八页画面上,是妈妈手拿着一枚戒指,而这枚戒指是镂空的,小男孩正把食指穿过妈妈的戒指。小孙子就把小食指从那孔里穿来穿去,乐此不疲。
  
  第九页上画着两个小朋友向你挥手,文字说明是:“就这些了,波尔和茱迪向你们挥手说再见了,再见!”
  
  就这么几页小书,但充分调动了娃娃们的视觉、味觉、触觉,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给他们无穷的快乐,在玩中学了那么多知识。好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6:15 | 查看全部
世博会震荡晚清王朝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1851年英国兴办世博会,是为了开拓市场、展示国威。忙于修建水晶宫的英国人未必料到,他们给远在东方的中国,带来了一个打量世界的契机。
  
  10年前,正是英国打开了这个国家封闭的大门,让士大夫们对未知的西方世界充满好奇。先前,他们只能通过零星的见闻来进行想象,号称“揽尽万国奇珍”的世博会,则一下子将这个世界最先进之处收集在一起。
  
  已很难想象,1876年李圭初次进入世博会是何心情。在位于美国费城的会场里,这个中国海关文员面对叫不上名字的机械和发明,在书里记下絮絮叨叨的惊讶和感慨。
  
  此时,电话机已经被摆在了世博会的会场供人观瞻。而地球另一面,当李圭准备乘船出行时,他甚至还不相信地球是圆的。直到他自上海起航一直往东,最后又回到上海,才“无或疑矣”。
  
  作为第一个代表官方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李圭在他的《环游地球新录》里,详细描绘了巨大的蒸汽机和精密的打字机,并忍不住在描绘的末尾加上“是可异也”的感叹。他四处考察美国人的机械、水利,有不懂之处便“就询洋人”。
  
  此外,他还在书里对西方“政治之善”进行探讨,介绍当地妇女地位的平等,并对国内鄙夷现代机器的心态进行反驳,强调“凡机器之可以利民者”,不应废而不用。
  
  在世博会上,李圭还看到了中国幼童在美国学习的英文作业。这些幼童于1872年由“留洋事务局”选派,并资助前往美国留学。费城世博会期间,117名中国幼童在中国官员和美国教师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参观,并成为当时费城的重头新闻。他们精通英文,谈吐和礼仪完全西化,但脑后依然垂着长辫子。对于世博会的益处,有的幼童称“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这些回答“简捷有理”,让李圭印象深刻,在书里盛赞西方教育的优越。
  
  在李圭之前后,关于世博会的见闻录,不断传回国内。随着眼界开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游西方,包括王韬、郭嵩焘、黎庶昌、张荫桓等知识分子和官员关于世博会的日记和杂录,不断在国内引发新的话题。
  
  尽管每次都收到邀请,中国政府直到1873年才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奉命组织此次参展。他积极征集民间商人参加展览,并利用自己的关系,与西方国家进行沟通。
  
  这一次在霍乱阴影下举办的世博会,给中国人带来了甜蜜的回忆。中国的展品,尽管仍集中于茶叶、丝绸等特色产品,但参观者对此交口称赞。中国人在维也纳拜会社会各界,所到之处,引起巨大关注。最后,奥地利皇帝因为中国代表团的贡献,特地为每一个参展者颁发了勋章。
  
  中国第一次像一个大国一样受到尊重,这也许激发了清廷此后对世博会的兴趣。而作为此次世博会参展的功臣,赫德也从此牢牢把握着世博会代表团的组织者身份。
  
  赫德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时人回忆,他精心策划每一次参展。在他的组织下,从1867年至1905年,中国先后参加了29届世界博览会,这些参展经历,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赫德曾在一份通告中表示:博览会一个紧接着一个,“引起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现状的好奇。由于中国赴会展品很受青睐,中国人不愿参加世博会的观念逐步改变了”。
  
  世博会对外贸的刺激,确实让当时的实业界印象深刻。以张謇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甚至开始在报上公开呼吁举办中国自己的博览会。中国的小说家也开始在小说中想象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辉煌场景。不过,世博会为中国带来的,绝不止这些。
  
  最早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在电灯、电话、先进机器等展品中,清帝国的展馆所能提供给世界的,永远都是绸缎、茶叶、瓷器乃至纯银打制的27套件挖耳勺等等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物件。在《环游地球新录》里,李圭曾不无苦恼地描述,本国展馆。占地很小,甚至不及日本。
  
  一方面是不断传来的西方文明资讯,另一方面则是本国落后的工业现状。这都深深刺激了有抱负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许多人开始主动前往参加国外世博会以开阔眼界,并著书立说,介绍新知。其中一些人,如傅兰雅等,此后在政府部门、重要工业局等担任官职。
  
  从世博会开始的启蒙种子。逐渐成长为工业救国的实践。郑观应在当时风行的《盛世危言》中表示,举办世博会不但可以“兴商”,更能够“立国”。而此时,工业在许多人眼中,已经成为“救国”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发展经济、科技,进而带动教育和政治的进步。
  
  此时,知识分子们希望的,已经不只是先进的技术。有人注意到,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博览会上曾出现过孙中山的身影。这个赞叹“此为全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的人,正探求一种完全不同的救国道路。
  
  戊戌变法失败了近10年后,内外交困之下的清朝政府开始酝酿最后一次变革。这些变化反映在它对世博会的态度上。
  
  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清政府颁布了《出赛会通行简章》。开始对中国商人参加世博会进行规范。第二年,受命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被意大利的米兰世博会深深震撼,回国后立即上奏折建议学习。
  
  这个帝国在它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放弃了对于世博会、对于西方文明的惊惧和排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6:26 | 查看全部
别人赚头我赚尾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200次   辽宁大连的邹魁增一直以种地为生,因为耕地不多,经济效益有限,他常常寻思着开辟一条生财之道。他发现开豆腐坊前景不错,于是拜师学艺掌握了做豆腐的手艺,办起了一家小型豆腐坊,生意很快就做得红红火火。后来,见豆腐坊利润可观,当地陆续出现了三四家豆腐坊,他的生意大不如前。
  
  眼看卖豆腐的利润减少了,邹魁增又开始琢磨:据书本中介绍,磨豆腐产生的副产品——豆腐渣中不仅含有4。8%的蛋白质、3。6%的脂质和9。7%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还富含大量膳食纤维、磷脂等有益人体的营养物质。
  
  此后,邹魁增与豆腐渣打起了“持久战”,研究利用豆腐渣做食品。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他成功了。他的方法是在豆腐渣中加入一些常见的配料,经过若干道工艺流程,最后把豆腐渣变成锅巴。他把自己做的豆腐渣锅巴分送给邻居亲友品尝,大家一致说松脆爽口、风味独特,不亚于市场上销售的品牌锅巴。
  
  邹魁增决定把豆腐渣锅巴推销到市场上。因为他的食品干净卫生,好吃又便宜,颇受人们欢迎,很快就供不应求。
  
  由于自家产的豆腐渣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他跟其他几家豆腐坊协商,承包了他们的豆腐渣,全部用来加工生产锅巴。现在他每个月只销售锅巴就能获利上万元,超过了卖豆腐的利润。想到快要撑不下去的生意因为豆腐渣锅巴而重新变得红红火火,邹魁增很庆幸在别人赚“头”的时候自己赚到了“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6:38 | 查看全部
下辈子,让咱俩换过来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我打电话给爹的时候,听到他吭吭地咳,就连忙赶了过去,屋子里充斥着烟草和着尘埃的气息。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忧伤地说:“把郭姨接过来吧,老了一起做个伴。不好吗?”
  
  爹不说话,但是我分明看见,他紧闭的眼角滚下了一滴浊泪,良久,又一滴。
  
  1
  
  爹年轻时是闻名乡里的美男子,他还写一笔好字,填一手好词,一把破旧的二胡能让他拉得如泣如诉,硬生生催出人的幽怨。娘也好看,尤其是有一副清亮的嗓音,在他们的二人转业余小剧团,娘是响当当的台柱子,那时候娘的艺名就叫“金铃子”。娘的手绢要得尤其精妙,舞动起来简陋的舞台上仿如盛开了大团大团的牡丹花。
  
  娘看上爹了,有人开他们的玩笑,娘就抿着小嘴笑,她还大大方方给爹洗衣服,她想用这种古老的方式告诉那些看着爹眼里冒火的姑娘:这个帅哥是我的。
  
  可是爹眼里的人却不是娘,那是个姓郭的种地姑娘,没娘好看不会唱戏,她拥有的,是跟爹高中三年的同桌时光。
  
  那一次小剧团的演员来爹家里玩,奶奶一眼相中了当中最出色的娘。娘心里有数,早知道爹是个孝子,见迟迟攻不破爹这座堡垒,就打算采用“迂回”战术。她一口一个“姨”叫着,亲亲热热帮着奶奶下地生火做饭。奶奶惊讶地发现,这玫瑰花一样娇艳的女孩做家务还是把好手!
  
  于是奶奶亲自去姥爷家里求亲。姥爷斟酌着词句才一开口,娘就从猫着的小屋子里走出来,干脆利落地说:“我同意!跟他吃糠咽菜我也愿意!”
  
  姥爷看了看一向敢作敢当的闺女,算是默许。
  
  奶奶兴冲冲逢人便说给爹订了门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好亲事,爹却炸了。“我不同意!我……我有人了!”
  
  那一刻据说奶奶眼里的火星子都冒出来了:“是谁?是谁!要是那郭丫头,你敢娶她进门,我立刻就上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6:52 | 查看全部
 2
  
  奶奶的心里有一个打不开的结。爷爷不到30岁就仓促离世,据说是因为奶奶眼睛下面有一粒黑痣,命硬,伤夫。郭姑娘的眼下,也有一粒黑痣。
  
  然而爱情的力量是惊人的,在奶奶大张旗鼓地张罗婚事之前的一周,爹和郭姑娘都不见了。私奔,是那个年月常见的事,也是件哄传乡里的大丑闻。村子里炸开了锅。奶奶经受不住这些,直撅撅吊在了仓房的横梁上,瞪大眼睛怒视着棚顶,像是在控诉着对不孝子的怨恨。
  
  爹火速赶了回来,跪倒在奶奶的尸身前,爹没有泪,只说了声:“娘!你放心去吧,儿子一切听你的!”那个时候,爹才放声大哭。
  
  那郭家姑娘,没多久嫁给了外地一个老光棍。她嫁过去的前一晚,爹和她来到了村外大柳树下,两个人说了一夜的话。从那天起,爹的小柜子里多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件手织毛衣。
  
  奶奶烧过了周年,娘简简单单嫁了过来。爹成亲的那一天,穿的就是那件银灰色的毛衣。
  
  婚后,爹再没穿过它,把它深深地藏匿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7:10 | 查看全部
3
  
  没有人知道爹和娘的新婚蜜月是怎么度过来的,他们唯一的女儿——我,是在他们婚后三年半才来到人世的。
  
  日子就这样过下来了。
  
  娘对爹那个好啊,挖心挖肝一样地疼。比对我这个女儿要疼得多。
  
  家里的活计,娘全包了。地里的活计,娘做一大半,耍手绢翻飞如意的纤手做起农活毫不后人。有好吃的,可着爹,娘似乎永远是一碗汤泡饭。每年端午节每人那一个煮鸡蛋,娘从来都是偷偷埋在爹的碗里让他吃双份。人家都说,爹娶了娘,是前世烧了锄杠那么粗一炷香才修来的。
  
  自有记忆起,爹娘就很少吵架,即使吵也是娘占上风。娘性子刚烈脾气急。爹话语少,城府深,喜怒不形于色。
  
  当着世人的面。娘提起爹总是赞不绝口,结果爹几十年里一直是姥姥家里口碑极佳的好女婿。村邻们也拿他们做模范婚姻的楷模。
  
  可是爹怎么经常一个人卷着行李卷枕着个包裹住在西屋一住就是好多天?他怎么经常趴在西屋的炕桌上写呀写的写完了谁也不给看就烧掉了?他怎么经常在夜晚一个人在门前小溪边大柳树下的青石上一坐就是大半夜?
  
  儿时的我很不解,每一次问娘,娘就一声声地叹息,默默地掉泪。
  
  那一次我正在写作业,忽然爹急匆匆走进来,语气很冲地问娘:“我放在柜子底那件毛衣呢?”娘没有停下手头的针线,也不抬头看爹,轻描淡写地说:“年头多了,得拆一拆,要不线就糟烂了。”
  
  爹的眼神凌厉得像刀子一样剜向娘,声音却出奇地冷静:“给我拿出来。”大热的天,我听了那声音寒得如同凝了冰,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我恐惧地看着娘,娘和爹两个人对视着。屋子里安静极了,四道光线执著地交锋,各不相让。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娘绷紧的脸猝然松弛,默默打开身后的小柜子,翻出了一个紧密的包裹,我认出来了,是爹老枕着睡觉的那个。
  
  爹一把夺过包裹,出去了。
  
  我继续写作业,娘继续织毛活,屋子里静得只有我的铅笔划在纸上的“嚓嚓”的声音。然后我听见吧嗒吧嗒的轻响,一回头,娘很好看的大眼睛里正滚出豆大的泪珠,一串,一串,滴落下来……
  
  然后娘忽然自言自语:“人心不能是狼心!就是块冰石头,我搁怀里焐这么多年,也该焐热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27:23 | 查看全部
4
  
  娘40岁那年得的肝癌,医生说。跟长期的精神抑郁脱不了干系。这个消息对于我和爹不啻五雷击顶。爹尽心尽力地带娘医治,大医院小医院地折腾,不心疼钱。
  
  可是娘心疼。她总抱怨看病太贵了,尽管家里不缺钱。娘的病越来越重,我们强行送她进了医院。娘挣扎着说:“没用了。早晚也是死,死了的一了百了,剩下活的还得过呢。钱,少糟害点,你爹到老就能少遭点罪……”
  
  爹的脸忽然扭曲,娘又说:“闺女,你听娘的,操办的时候千万别多花钱,别图面子,那没用……装老的衣服就照着一百多块钱买套就行……”
  
  然后她又看了看爹,满眼是垂死之人的怜悯:“跟我这一辈子,你比我苦,你是心里苦……我可怜,你也可怜啊……”
  
  爹扭歪的脸上骤然泪水奔涌,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他哭。然后他扭身就出去了。
  
  娘看着爹的背影,欣慰和感动让她恹恹死灰的面色竟然现出了激动的潮红:“闺女!你爹哭了……你爹都哭了!”
  
  我奔了出去,看见爹坐在院子里,头趴在膝盖上,我轻轻叫了声:“爹……”
  
  他没抬头也没动,然后我看见在他双脚之间的青石板上濡湿了一小片,还有大颗大颗的泪珠吧嗒吧嗒地砸落。
  
  是不是到了这一刻,爹跟娘之间横亘几十年的情感荒漠才生出了些微青绿?
  
  娘弥留的时候还能说话,可她的眼神已然迟滞,却盯牢我一遍遍地问:“你答应过我,要常来看你爹,是不?”
  
  她的舌头已经不灵便了。
  
  最后一刻来临了,娘紧紧抓着爹的手,不停地流泪,怎么擦也擦不完。我忽然大着胆子问:“娘,你后悔过吗?”
  
  娘紧闭着的眼睛里依旧汩汩流淌着泪水,她枕上的头却缓慢地摇了摇。
  
  果然到了最后一刻,我清清楚楚听见爹趴在娘的耳边说:“到那边等着我……下辈子,让咱俩换过来吧。”
  
  对于心思缜密寡言罕语的爹,这可能是他最大的限度了。
  
  该给娘穿寿衣了,我提议不给她穿棉袄,因为她说过不喜欢,可是爹立刻冲口而出:“那不行!那你娘冬天不得冷?”
  
  在给娘烧衣服的时候,爹拿出一个包裹,说:“把这个给你娘烧了。”我打开一看,是那件叠得板板正正的银灰色毛衣,30年岁月磨蚀,颜色早已老旧泛黄。我知道毛衣的来历。讶异地看着爹:“可是……可是这不是我娘的东西啊……”
  
  爹点头:“让你烧就烧吧,烧了你娘在那边安心!”
  
  娘去世多年,不断有人给爹做媒。都被他婉拒,他说习惯了一个人过,自在。
  
  前年那个郭家姑娘也守了寡,立时就有好事的乡邻给他们撮合,我也极力相劝。爹沉默了许久,说,以后再说吧。然后就没了下文。
  
  这一次回家去看爹。娘种的两棵海棠树挂了一树繁花浓荫匝地,偌大的庭院里空空落落几无人迹,不由辛酸泪落。
  
  走的时候已是归鸦阵阵,爹送我到村口,回头一摆手,我蓦然发现,黄昏里爹的头发白了大半。爹还不到6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