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0:58 | 查看全部
拯救你的拯救欲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大学的时候,她是我们心中的一代“侠女”。她个子高,口才好,成绩棒。在学校的篮球队和辩论队里,她都是无可替代的绝对领袖,总能带领团队一路杀到决赛,赢得十分漂亮。
  
  生活中,她更是英气逼人。公交车上遇见不给孕妇让座的青年,她会冲过去痛斥一番,直到对方乖乖认错。同宿舍的姐妹被其他系的女生撬了男友,她也能掘地三尺找到那个男生,押着人家在酒桌上把是非恩怨交代清楚。
  
  最让我们敬佩的是大三那年,学校突然下令“在校生一律不得外出租房”,气得我们的女侠愤而一声令下,带领着一帮积极分子,寒冬腊月的在图书馆前开展联名抗议,将“大学不是幼儿园”的口号喊得直达人心,最终让教务主任破天荒地收回成命。
  
  但是,女侠也有她的软肋。
  
  只有那些与她的个人利益毫无关系的事情,才能让她无惧无恐,越战越勇。
  
  如果公交车上被抢了座位的人是她自己,她最多会一笑而过;如果大三的时候她不是自己住在学生宿舍,就根本无法底气十足地替一帮不相关的人出气。
  
  至于感情上的事情,整整四年的大学时光,有好几个浑蛋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结局明明欠她一个公道,她却只是微笑着欠欠身,拱手相让,一派相忘于江湖的大侠味道。
  
  简单地说,她是一个愿意随时为了公理和道义献身的大好人,却不屑于为了维护自身的大小权益而撕破脸皮。所以,当十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偶然听人谈到她的近况并不好,我也不是十分惊讶。
  
  我多少能猜出,在职场上她可能“兄弟”很多,却不一定擅长与老板相处,更不要说主动提出升职加薪之类的“过分”要求;在家庭里她可能任劳任怨,把身边的人都照顾得像个婴儿,却很少会真正打开心扉,与谁说说自己的辛劳与委屈。
  
  在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看来:我们内心世界里的情绪与情感,对内或者对外的形式没有区别,关键内容都是一致的。比如说,那些平素里刻薄对人的讨厌鬼,其实他们最爱挑剔的对象就是他们自己;还有那些总是担心别人会嫉妒自己的自恋狂,其实他们是不忍看见自己对别人的嫉妒。
  
  再比如,我的这个老同学。
  
  也许,在她自己一直不敢正视的灵魂深处,自小就藏着一个伴随她长大的深刻愿望。她的内心一直都在等待一个从天而降的拯救者——就像她在生活中一直奋力扮演的那个人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1:09 | 查看全部
害怕成功的“约拿情结”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215次   小馨从财经学院国际会计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银行工作,生活如水般平静。28岁时,小馨第一次有了跳槽的冲动。半年后,一家银行在当地设分行招人。一个前领导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并开出了丰厚的待遇,小馨心动了。
  
  小馨跟那边相关负责人见了几次面,对方对她颇为赏识,也寄予很大期望。但让人不解的是,小馨最后竟放弃了这次企盼已久的机会,仍在原岗位待了下来。
  
  人的内心害怕失败的同时,隐约还有对成长和成功的害怕。这就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渴望能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
  
  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逃跑了。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几经反复和犹疑,他终于悔改,完成了使命。“约拿”指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因素害怕成长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就是“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既想取得成功,但面临成功时,却又总伴随着心理迷惘;我们既自信,但同时又自卑;我们对杰出人物既敬仰,但又总是有一种敌意;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而对成功者,又有一种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约拿情结”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毁情结”,即面对荣誉、成功或幸福等美好的事物时,总是浮现“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头,最终与成功的机会擦肩而过。
  
  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尤其是集体主义文化中,谦虚都是一种美德,大家都喜欢“低调”的言论和行为,讨厌甚至敌视喜欢“唱高调”的人。出于安全的需要,往往会披上“谦虚”的外衣,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想法,而去迎合社会中普遍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如此也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最高可能性,失去7棱角,最终成为平庸的人。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克服7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机会并获得了成功。
  
  “约拿情结”,说白了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最高峰挑战。如果我们逼迫自己勇攀最高峰,总有一天会发现,所有我们曾经畏惧的东西,都会被我们踩在脚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1:19 | 查看全部
恩师印象记时间:2014-01-23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虽然毕业已将近二十年了,谈起初中班主任孟老师,很多同学还是噤若寒蝉。那时,只要他在寂静的教室里走一圈,我们全班都会冷汗直冒,战战兢兢地反思自己是不是犯错了。
  
  其实,我们对孟老师的感情是基于敬爱产生的。这种感情让毕业多年的我们仍然不敢忘却老师的谆谆教导。老师那双明察秋毫的眼睛,仍然在监督着我们,有没有松懈,有没有偷懒。
  
  孟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既是严师,也是慈父。他恪尽职守,全心全意地扑在教育这块热土上,致力耕耘。他是一位最尽职的班主任,每天早上他都第一个到教室,悄悄地坐在教室后面,观察我们到校的情况,陪我们早读;晚上在督促晚自习后仍“加班”的同学们早点回去休息之后才回家。
  
  夏天他会为正在学习的我们洒水降温,冬天会提醒我们添加衣物,对于那些屡屡偷懒耍滑不肯改悔的同学苦口婆心地劝导,从不言弃;他目下无尘,不允许我们有一丝一毫的松劲。谁敢在他眼前偷懒,无疑是自找麻烦。
  
  记得班里年龄最小的于同学,是一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专爱惹是生非的家伙。他晚自习逃课,上课看武侠小说,捉弄看不惯的同学;他看小说看到天亮,上课打瞌睡;他任性又淘气,顶撞管教他的老师。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他无药可治。孟老师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次次谈心,一次次教育,用慈父般的心胸容忍他所有的过错,鼓励他的每一点进步。多年以后谈起孟老师,小于总是顶礼膜拜、感恩戴德,对自己的年少无知懊悔不及。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他以渊博的学识,灵活的方法,启发思维,培养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在多年前就已经在实践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我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注重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孟老师很注重培育我们的良好品德,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常给我们讲解一些忧国忧民的故事,引导我们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现象,培育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机缘巧合,在多年后再见孟老师。他已经是单位的一把手了,一如当年的儒雅,身材更显得挺拔高大,风度翩翩。言谈间发现老师敬业如初,他依然是单位里最早来、最晚走的那一个;依然每天都巡视课堂,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晚上在校园转一圈后才会回家;依然孜孜不倦地躬耕在教育这块热土上。
  
  今日的孟老师,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随和;少了几丝刻板,多了几分通融;不见了年轻时的急躁,更见得优雅和从容;随和中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影响力;和蔼亲切中透露出让人无法拒绝的坚定;不故作亲热却让人备感亲切;没有很多温情话语却让人备感温暖周到;不曾假作高深却令人肃然起敬;没有装腔作势却涵养毕现;面面俱到却不显世故;推杯换盏的寒暄中不见俗气。
  
  今日的孟老师,是一位和善慈爱的长者,是一位不曾离开我们的师长,是我们永远的心灵导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1:29 | 查看全部
美国的口号时间:2014-01-23 作者:未详 点击:91次   口号在美国是很盛行的,美国报纸的报头常常要刊载一句口号,比如,《纽约时报》的口号是“刊登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美国的超市也喜欢打出口号,比如,一家超市打出的口号是“廉价是我们的专利生意”。美国把林肯总统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当成政治口号,有人则把它改为“大企业所有,大企业所治,大企业所享”。
  
  美国的各州也有各自的口号,比如,纽约州的口号是“永远向上”。另外,美国各州颁发的车牌上也写有口号,比如,北卡罗来纳州车牌上的口号是“北卡罗来纳州是第一个为她居民争得自由的州”,一个黑人把自己车牌上的这句口号铲去并涂上黑漆,他说南方没有哪一个州第一个给黑人以自由。为此,他被法庭判刑并罚款。
  
  新罕布什尔州车牌上的口号是“无自由生活,毋宁死”,一对夫妇涂去了车牌上的这个口号,被控犯法。乔治亚州的口号是“智慧,正义,中庸”。俄克拉荷马州的口号是“劳工征服一切”。密苏里州的口号是“人民福利是最高的法律”,但州里的保守党指责一些人专靠社会福利维持生活。
  
  口号在美国成了一种真实记录社会的载体,通过口号,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1:38 | 查看全部
于无声处时间:2014-01-23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作家贾平凹说,一位高僧传授给他的成功秘诀是:心系一处,守口如瓶。
  
  “凡不可言说者,必保持沉默。”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这里的“凡不可言说者”,当指有悖人心,有悖良知的东西,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选择沉默。
  
  《世说新语》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种“辞寡”并不代表精神贫乏,而是一种临水而思的静观默察,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黄钟大吕,于无声处听惊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1:47 | 查看全部
我宁愿千疮百孔时间:2014-01-23 作者:未详 点击:194次   当一个人跟你说,你太完美了,他没法爱你;你有没有想过,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
  
  因为他没法爱上你,唯有这样拒绝你。不是你不好,而是你简直太好了;不是你配不上他,而是他配不上你。
  
  这个借口,既挽回了你的自尊,也保住了大家的友情。我们可以跟一个很完美的人做朋友,却没法跟一个太完美的人相爱。
  
  如果他说,他不能跟你一起是因为你太完美,那么,你就相信吧!完美有什么不好呢?那总比“我不适合你”动听得多。
  
  世上怎会有完美的人?所有的完美,不过是一种对比。你爱他,他不爱你,这便是一个对比。不被他爱的你,可怜地完美;被你所爱的他,骄傲地不完美。当我们被别人爱着,我们才能够意气风发地问对方:“你为什么要爱我呢?很多人比我好呀!很快你便会发觉,我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完美!”
  
  我们并不渴望完美,那遥不可及。能被你所爱,千疮百孔又何妨?可是,你却说我太完美。你说的,是我永不相信的谎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32:01 | 查看全部
走进美国少年军校时间:2014-01-23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近些年,在北京机场,每逢学校开学或放假,都会在机场看到一个夺人眼球的景象,就是一些孩子,身着正规的美国大兵的服装,戴着正规的军衔,来往于各场所之间。这些身穿美军服装的少年,在机场被家长送迎。
  
  我的朋友初次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满脸狐疑,问我是不是这些中国孩子为了美国绿卡而成了美国大兵。当然不是。这些孩子不是美国大兵,而是美国少年军事学校的学生。
  
  [文化基因]
  
  美国中学教育区别于别国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有众多的少年军事学校存在,而且这些少年军事学校,也不简单是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而是真正的军校,直接向美国军队或者军事大学输送人才,其中,有的还直接拿美国国防部的经费。甚至,这些军校孩子的军衔还可以直接与军队的军衔挂钩。
  
  这些学校也不单纯是军事学校,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之外,少年军校也进行普通的文化课教育,而且,因为是私立学校的缘故,文化教育水平往往高于公立学校。
  
  为什么美国的教育体系当中会有这样的少年军校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福赛尔在其畅销书《格调》中说,因为富有阶级把孩子宠坏了,为了矫正过来,特意花钱去让这些孩子受苦。这是一种调侃,或者是世俗化知识分子对美国众多现象所作的世俗化解释的一个典型。其实,美国少年军校的存在由来已久,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美国深厚的宗教传统,尤其是清教徒传统—崇尚武力的清教徒从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自负和使命感来改造世界。
  
  悠久深厚的清教徒传统和强烈的尚武精神,是美国少年军校产生的原因。早期军校的课程,都是基督教、科学以及军事的结合,其中,宗教教育往往优先。随着世俗化的浸染,一些军校已经没有了宗教色彩或者不再强调宗教色彩,但尚武传统仍然是美国各类军校赖以生存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家长将孩子送到少年军校,有着一种期待,就是让孩子拥有像军人一般强壮的体魄和斗志,同时,最好掌握几种格斗技巧或军械。一个著名军校的宣传册上写着:“给我一个男孩,还你一个男子汉!”这对深受清教徒精神浸染的美国爸爸们充满了诱惑。
  
  [小镇军校]
  
  在密西西比河沿岸“圣经地带”,一些少年军校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清教徒传统。因为我的儿子在其中的一所学校读书,我也因此见识了这样的少年军校。学校具有近200年历史,坐落在密西西比一个森林覆盖的小镇吉布森港,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
  
  学校之大也令人惊讶,一个不到200名学生的军校,校舍在镇中心占地一百多亩,还有一片极为辽阔的草坪。此外,在旁边山上,还有几百公顷的专有土地,修建成军事训练基地,有湖泊,有堡垒,还有我叫不出名称的各式各样的训练设施。学校的创办者是当地清教徒长老会,从设施来看,创办者对学校寄予了巨大的期望。
  
  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本地长老会成员,清一色清教徒。学校的教育体现了美国清教徒少年军校的特色,即严格的清教徒教义、严厉的军事训练、高水平的科学知识教育。
  
  入校当初,在宗教课上,学生被要求背诵清教徒圣典《韦斯特敏斯特信条》,之后每天,学生都被要求重复学校的格言:“知识和智慧,都来自对上帝的顺服。”在每天两节的宗教课上,老师时时不忘灌输清教徒主义的教条,告诉学生:“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是良善、知识和能力的起源。唯有通过对上帝的顺服,才能有知识、能力和真理。”学校在给我的第一期报告上写道:“本周的宗教训练,在于使学生明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荣耀上帝!”出于了解的欲望,我打电话问了一下内容,听来听去,都是“恪守道德,增进才干,造福邻居,荣耀上帝”之类的传统教义。
  
  [走进“实战”]
  
  入校的头一天,新生都被剃了光头,从袜子到内裤,换上统一军服。然后在次日凌晨五时,就被唤醒,拉练了三个小时。之后,到军事基地宿营,露营五天,进行体能、耐力、野外生存以及合作精神的训练。五天之中,新生除了爬山慢跑长跑之外,还学习地图的识认,方向的辨认,各类植物的辨认,野外自救,M4半自动步枪的拆解和组装,实弹射击等等。
  
  在日常,也都有固定的军事课程和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检验,每月举行一次作战演练。学生在军事基地,分布于山地湖泊之间,身着迷彩,脸涂黑墨,手持各类仿真武器,分成不同连队、不同兵种,进行实战。教官被分配到不同连队,负责安全监督。一场实战下来,在体力和实战技巧上,学生仿佛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战争。
  
  入学一个月后,依据体能、斗志和入学时间,每个学生都被授予军衔。随着体能和斗志的长进,军衔也会上升。体能最佳和斗志最顽强的,会被授予十字军称号。
  
  升级和荣获十字军称号,有众多硬指标要求,比如一口气俯卧撑做多少等等。此外,在作战当中也必须有不俗的表现。懦弱的,自然不能升级,更遑论成为十字军战士。
  
  懦弱,在学校会得到整治。在一次实战演习中,有两个孩子自始至终躲在掩体内哆嗦,不敢抬头放枪。演习结束后,这两个孩子被揪出来,被要求单挑,拿仿真M4枪从掩体里互射。十分钟过后,两人仍无动静,还在掩体内猫着。老师开始用仿真枪照两个屁股点射,直到两个孩子忍不住屁股的疼痛跳出来开始射击为止。
  
  [人格锻造]
  
  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水平很高,采取小班授课。老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者很长的教学经验,或者特殊的专业经历。教学风格颇具美国特色,活泼、实用、不拘泥。
  
  儿子向我描述他们的生物课,让我这个习惯于死记硬背的中国人超乎想象。有一天,老师一大早就一身迷彩、手持猎枪出现在操场,召集学生集合。集合完毕,老师站在前台,推弹上膛,对学生高喊,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一个大礼物。
  
  同学正纳闷期间,老师已跨步登上军用吉普,绝尘而去。三小时后,吉普车开进校园,车上横着被猎杀的三只大野猪,一只还在喘气。老师让学生解剖了三只野猪,实习解剖学。傍晚,生物老师用这三头野猪招待学生篝火烧烤。
  
  而我作为一个父亲,当初的选择主要是被学校的宣传册所打动—“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让你的孩子上一个好大学,而且让你的孩子得一个好人生。”能否上好大学,我尚不得知,因为我儿子才刚初中,然而,得到一个好人生,我却越来越有信心。
  
  学校提供的军事教育,无疑会让孩子形成强健的体魄和意志,增长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本领。我无意让小孩成为美国大兵,但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男孩有着兰博般的体格和能力。而文化教育能让孩子掌握很好的科学知识。这些都会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人生预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54:35 | 查看全部
你的副驾在哪儿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恋爱时,哪个会驾车的人没当过车夫呢?但身为驾车人的你,有没有观察到你的那一位,究竟习惯性地坐在哪个位置上?
  
  他(或她)坐在副驾驶座上?恭喜,对方是热心的督导,完美但絮叨的旅伴。一位女友开车出门,她的新婚丈夫每天坐在副驾驶座上絮叨:跟车跟上大公交了该怎么做,驾车上了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该怎样会车,该怎样停车……免不了嫌他烦,他倒也不恼,趁你在等红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递到了你手上,让你发不出火来。开车回成都去,这全神贯注的督导瞅个空儿救了女友一回——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方向盘,眨眼问猛打三圈,让开了一辆斜刺里杀出来的渣土车。险情过去后女友全身都瘫软,呆呆坐着,对方拍拍她的脸,让她坐后面去:“记得坐我背后啊。”
  
  驾驶座背后的座位是安全座,大多数家庭都有意把独生子女安排坐在那儿。虽然,顽童坐在那儿,很方便踢蹬驾车人的椅背,但这类小动作,却很容易让驾车人心头涌起嗔怪兼甜蜜的涟漪。
  
  有一位驾车的朋友,就在他的孩子踢蹬椅背的时候对我说:“还记得当年我借了一辆破吉普,要开到拉萨去。那两天两夜,她就坐在后面,时时踢蹬我的椅背,替我赶走瞌睡。你不知道缺氧有多可怕,我随时随地觉得眼皮沉重,头脑昏沉,她一直一直在跟我说话,以至于到了拉萨,她累得再也没有兴致说与逛,就在客栈的床上躺了三天。那时候因为她不能扛着三角架陪我到处拍摄,我发了好大的脾气!现在想想,真是不懂事。”他缄默了,昔日那个踢蹬他椅背的人已在大洋彼岸,成了著名的风景图片拍摄家,孤身一人游走美洲和欧洲。而他,回到江南,安于一隅,娶妻生子,只在儿子踢蹬他椅背时,想起他曾经的副驾,对他有过那样深的用心。
  
  他每次出门,妻子都悄无声息地坐在驾驶座的斜后方,与驾驶座呈对角线的位置上。“我就像一个出租车司机,她就像一个到了地儿随时付账走人的乘客。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没有交集。”他这样叹息,他们结婚才三年,何以就淡然至此了呢?难道是她坐错了?开长途时他们互换位置,由她来开,他也习惯性地坐到驾驶座的斜后方去。
  
  为什么不在副驾驶座上并排坐着,一起面对扑面而至的风景,因为并排坐着别扭?无话可说?从后排走到前排,拉开同一侧的门,坐进去,与他(或她)一同系上安全带,一同面对路上的千难万险,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55:08 | 查看全部
六床病人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28次   她无力地躺着,脸和身体都明显有了变化。忘了这是第几次认真地注视她,仿佛多年前,她在小小的摇篮旁注视着我。
  
  她的眼皮有些松弛了,眼睛被拉扯成三角形,外眼角向下耷着。脸上布着淡淡的褐斑,并不密集。身体很瘦弱,然而腹部略有突起。
  
  床的上方有呼叫仪器。床头挂着护理卡,卡片上方贴着她的床位号,上面写着阿拉伯数字6。
  
  之前的60年,她有着各种身份: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童、老伴、外婆。此刻,她只有一个称呼:六床病人。
  
  医生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每次的询问,她都一脸茫然。是身体里的秘密机关已经衰败到她无法察觉的地步,还是她从来都没关注过它们?
  
  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
  
  “从前,从前……”我反复念叨着。从前,我们在哪里?
  
  家乡的小砖房,一年四季潮湿漏雨。没有自来水,到街道唯一的自来水打水处提一分钱一桶的水。长年不吃早饭,只为省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儿营养品,尽管他们仍然瘦弱多病。她经常在半夜三更惊醒,抱着发烧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全县唯一的医院,然后整夜地陪着孩子打点滴。那是一个男主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一个有两个幼小孩子的家。家的外面,有一个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注视着她。
  
  她天性乐观,在房前屋后开垦几块空地,种了多样新鲜蔬菜。生长蓬勃的各色蔬菜,给了我们许多乐趣和希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总能吃上鲜嫩的白菜,生脆的小黄瓜,柔软的茄子。她在县城唯一的书店里给我们买启蒙画册、科普大全、儿童文学、365夜故事。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她悦耳的故事里入睡。每到星期六,学生们聚集在简陋的屋檐下,听她讲解着一道道难题。她是那么美丽,衣衫整洁而别致,皮肤白皙,眉眼如画。
  
  她有伤心的时候。夜里,她低低地呻吟,一声比一声隐秘。隐约里,我知道了一些事情。隔壁的远房亲戚为了争夺祖上的房产挑拨她和他的关系。他在远方误解她,在近处暴躁地对她。她不语,暗自生闷气。
  
  最终,他知道了事情的内幕,她只是释然地舒了口气。离开小城,她依然把房产割下一半分给制造谎言的人。
  
  有时候,她也暴跳如雷,我的任性和一味沉迷于绘画引发她的怒火。还有,我因为参加了同学生日会后的晚归,她拿衣架抽我的腿,大声地吼叫着,你知道我养你们容易吗,我一个人。
  
  “想起来了吗?”医生问。
  
  我茫然。印象里,她总是健康快乐的,像是钢铁不能摧垮,怎么会生病、甚至做手术。
  
  “两次生孩子都是剖宫产手术。”突然,她小声地说。
  
  医生顿了片刻,点点头,无语。
  
  小时候我偷窥过那跟随了她30年的伤痕。是一条竖着的伤痕,记录着两次打开又两次关闭的人生故事,咖啡色的缝合痕迹突显着生命的痛苦与庄严。
  
  多年以后我也体会了那种清晰得令人恐怖的痛苦,只一次,便是终身的伤痕。女人天生就不完整,这句话是某位作家说的。无论对错,我都不再觉得矫情。
  
  点滴打上了,每天四瓶。医生拿来表格,各种空格,密密麻麻。
  
  人的一生,五分钟在一张表格上填完。
  
  身体的秘密,也在各种细致的检查后一点点显露:脑部梗塞、肾囊肿、心肌缺血、贫血。
  
  岁月凝练出智慧,同时败坏了身体的根基。可无论如何,她都静默着,不动声色。
  
  她的白发已经渐渐突显,她的手指怎么伸都弯曲着。
  
  我认真注视着她。这个与我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女人,曾经也是曼妙的女子。几十年的岁月仿佛形成一个断层,中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啊,依稀记得的却只有她的美丽和美好。
  
  那些断层中间的日子,或者就是我们成长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7:55:29 | 查看全部
熊猫慢递员的幸福生活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204次   穿过一条站满白杨树的小街,你会在互相簇拥着的画廊、咖啡馆、书店中突然发现这家亲切的小店。这可能是北京城里最特别的邮局,大脑袋、小身子的胖熊猫无处不在,画框、时钟、明信片、淡绿色的墙壁……到处都是这个慢递员——熊猫Mandy的画像。看不见传统邮局那高高竖起的柜台橱窗,唯一提示着人们这里与邮递有关的,是铺天盖地、配有各种有趣图案和文字的明信片。
  
  从这里寄出的,大多是寄向未来的信。每一封信都意味着一份梦想,或者一份承诺。只要填上详细地址,并在慢递自制的邮戳上写明,希望这封信将于某年某月某日前寄达,这封信就会在数个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出现在收信人的信箱中。
  
  有人“坐了40站地的车”来到这里,为了一份在她看来“毫无头绪、找不到一点感觉的作业”,最终,却用一封慢递信,“递走了自己的忧伤”;有人在明亮的秋天误入这里,便开始幻想,“如果可以,能不能把我投递到每一个秋天”……从2009年3月开业至今,已有近两万个故事被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托付在这里,等待着打开它们的那个特定的日期的到来。
  
  选择一种活着的方式
  
  一年多前,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的李轶娜没有想到,去丽江旅游时,从四方街的一问小邮电所中寄出的明信片,同事们竟然在一个多月后才收到。李轶娜说,突然看到同事们收到“已经被自己抛在脑后”的明信片,她感觉到了“一阵惊喜”,就好像“重新找回了一段失去的时光”。回忆之余,大家也不免调侃一下中国邮政的速度,“这哪是快递,分明是慢递嘛”。他们同时又感叹:“没有慢递,哪来的惊喜呢?”
  
  聊着聊着,这几名平常只能给别人的项目出谋划策的“咨询专才”,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不然,我们就来开一个慢递公司?”
  
  这个创意,被“老大”刘伟迅速抓住了。2008年的整个10月,他们经历了“疯狂的头脑风暴”,无论是在办公室、后海的酒吧、出差的飞机上,还是在红绿灯下的汽车里,这个创意都会被提出来反复讨论。选址时,他们曾考虑过北京的几个著名的旅游区。因为慢递就像“一种行为艺术”,他们最终圈定了798艺术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布置,2009年1月1日,命名为“由正慢递”的小店进入试营业期。那时刘伟最好的打算,就是能“守住798这一家店,毕竟慢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曾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高呈昀,特别设计了憨态可掬的熊猫,作为慢递的代言人。几个月后,她发现,正是这只熊猫帮助她在专业之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一年多前,这个团队的大多数人也像高呈昀一样,不过是北京几百万上班族中最普通的一员。每天打卡上班,拿着一份不算丰厚的薪资,在朝九晚五的时间段里,过着满是框框、不得逾矩的生活。有时,成员之一的王海元甚至会羡慕写字楼前那个卖煎饼的小贩,“每天只要忙三四个小时,写字楼附近的人都排着队买,赚的还比我多”。
  
  直到创立慢递公司这个念头,像胀满了的氢气球,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砰”地炸开,他们才发觉,原来生活充满了选择,至少他们可以选择“一种快活地活着的方式”。
  
  有了梦想,生活就不会枯燥
  
  从那一刻开始,王海元就过上了“一种颠倒的生活”。因为他上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曾在一家娱乐城的施工现场做过一年生产经理,于是店面装修时,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监工”。
  
  那时的工作,是抓工程进度,与混凝土和钢筋供应商谈生意。可现在,他只是在一间120平方米的店铺内,对着图纸反复地研究一些更琐碎的小事:粉刷墙体用绿色还是深灰色?窗框是否用木头包起来?门前要不要设一张供游人休息的长椅?“好在有了梦想,生活就不会枯燥。”他说。
  
  法律专业毕业的赵悦成了“创意总监”,因为她的“想象力足够丰富”。她用整间店面三分之一的区域,办了一个题为“成长”的小展览。她先是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给妈妈:铅笔盒、积木、不倒翁、作文纸、校服……然后要妈妈把这些东西从江苏老家寄到北京。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展览简单得甚至有点寒酸,但这丝毫不影响同样年轻的游客们,与这段“80后的集体回忆”产生共鸣。总有人和赵悦讨论,你们学校校服怎么也这么大?你上小学时只当过小队长?
  
  曾在传媒公司做设计师的郑斯锘,本来只是被请来兼职教店里的员工素描。有一次,当他要求学生将“抱怨”画到白纸上时,学生只描述了一个场景:“我想画一个雕塑,一个玻璃瓶子从高空落下来,它四溅的碎片正在向外弹射的那一刻被定格。打破一切!”
  
  尽管这只是一幅想象中的作品,但郑斯锘仍然对这样的教学成果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在这里碰到了理想的学生,他们有足够的想象力。”
  
  “由正慢递”的店员,23岁的女孩胡广越,便是这些“理想的学生”中的一员。这个来自河北衡水的女孩,只读到初中毕业。为了要供学习成绩更好的哥哥读大学,胡广越被送去学了一门在家乡很普遍的、给鼻烟壶内壁画画的手艺。那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它需要绘画者全神贯注,将一种尖尖的带钩的笔放进鼻烟壶底部,从底部开始“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慢慢地画出一个小世界。
  
  刚开始,她一天画一个鼻烟壶,这只能给她带来三四块钱的收入。2008年3月,胡广越投奔哥哥来到北京,听说北京有一个798艺术区,便兴奋地来参观。她还记得,当时一到这里,“就不想离开了”。她决定在这片艺术区中找一份工作。
  
  一次,她偶然地走进“由正慢递”,便在留言本上画了一幅想象中青山绿水、隐士居其间的世外桃源。正是由于这幅画,她被聘到慢递做销售。这个常年对着图画书上的山水想象整个世界的女孩,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爱笑的她给熊猫加上了眼神,“因为它很欢乐,总是能微笑地面对一切”。现在,在慢递的架子上,就摆着她设计的明信片。
  
  19岁的店员孙静,刚开始时“根本无法理解这家小店究竟在做什么”。来北京前,她只是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的一个普通女孩。高中还没念完,因为家里贫困,她做了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决定,“让弟弟念书”。这个爱看书的女孩有着自己对青春和人生的幻想,但那时她唯一的出路是远离家乡,去城市打工。
  
  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做手机配件,但她“实在不喜欢”,直到“由正慢递”招聘店员,当时在这里做保洁的阿姨打电话给她。听到“就是书店”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坐火车来到北京。
  
  在“由正慢递”还不为人所了解的初期,她会对每一个走进店里的顾客微笑地讲解慢递的意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搞不清这家店到底在做什么。每当顾客问起“写给未来?可是谁知道未来我会不会在现在的地址呢?”孙静也会像背书一样地说起,慢递“是通过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去提醒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去关注自己的当下”。
  
  她似乎总是羞于去描述自己的个人感受。其实,在“由正慢递”里,这个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女孩,正扮演着慢递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每天晚上,她才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慢递员”,将这一天需要投递的信件拣出,并送往798门口那个矮个扁身的绿色邮筒。
  
  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吧
  
  “在我们这个团队里,80后是绝对主力,”刘伟说。几个月前,这个熊猫慢递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辞去原公司高管的职位,埋首于这间小小的店铺。“由正慢递”四个字正是他的主意,他将“口”和“攵”放在与招牌遥遥相对的另一边,“卩”代表听,“攵”代表走。一边听,一边走,“人生就是一个游走的过程”。
  
  “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想法付诸实践。”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秉持这样一种理念。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成立了一个公司,有专门的设计部开发明信片、玩偶等特有的商品,又把分店开进首都商业中心区域——王府井,另一家位于东直门东方银座的分店也将要开张。而刘伟甚至觉得,总有一天,慢递这项服务会促进邮政发展,甚至对整个邮政行业产生帮助。
  
  在这个庞杂、巨大、覆盖着包豪斯风格和工业革命气氛的798艺术区里,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正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努力着,那是许多人年少时的梦想: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