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32:45 | 查看全部
你不可以欺负我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377次   这几年,我喜欢提到“态度”这个东西。因为在我这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过两次和它有关的刻骨铭心的痛楚和觉醒经验。
  
  第一次是我刚上大学时。
  
  记得那天我在台北的街头等公交车。等车的时间有点长,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男老外可能为了打发时间,因此问我读的是哪个科系。由于还不太有经验和老外直接对话,我当时紧张得结结巴巴答不上来。
  
  没想到那个老外居然就用十分鄙夷的眼光和脸色斜眼看着我,并冷冷地撂下一句话:你确定你是大学生?然后就撇过头去,再也不瞧我一眼。
  
  从那天之后,我就发誓要好好地把英文口语学好。但那时我还没有领悟并学到“态度”。
  
  第二次的惨痛经验是在巴黎。有天早上上学时,我快乐地发现有家服装店挂出了换季“打三至五折”的告示,于是走进了这间小店。店中央摆了两个堆满衣服的推车,许多法国女人已经在那里挑选并试穿衣服。
  
  我怯怯地走近推车、怯怯地看看价格吊牌、怯怯地拿起一条长裤、并怯怯地询问店员我是否能试穿。
  
  当时那条长裤并不合身,我因此又拿了另外一条,可惜还是不合身,就在我伸手准备拿第三条长裤时,当着众人的面,那个女售货员竟挡住了我的手,冷冷地说:你不可以再试穿了!
  
  我当时只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冲到了脸上,在一阵晕眩中,我慌乱地拿起收银台边挂着的一串项链,几乎是以“玉石俱焚”的心情,花了120元法郎买下了它,然后几乎是脚不着地地逃离了商店。我为自尊所付出的代价是:连续两个星期只吃得起干干的法棍面包!而那串铭记着羞辱、依照当时物价所费不赀的项链,早就被我潜意识地给丢失了!
  
  当天晚上,心情稍微平复之后,我强迫自己找出问题的原因:为什么别人都可以一再试穿,而我却不能?为什么她敢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
  
  最后,我明白了——因为是我“允许”她这么对待我!因为我的态度、我的神情、我的举止,告诉她:“你可以欺负我!”
  
  从这件事情之后,我开始学习学会相信自己和肯定自己的重要,也了解在平衡的人际关系中得先学会取悦自己再取悦别人。此外,从我所受到的羞辱里,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宽厚待人和更柔软温和,因为我知道态度决定高度,它不仅仅传递了你将怎么对待你周围的人,也传递了希望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32:58 | 查看全部
美好时光为什么过得快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我们做一些新鲜的事时,时间似乎转瞬即逝。但所有这些经历都产生了大量记忆。当回首往事,总对一些事记忆犹新,感觉好像过了很多年。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记忆很少,时间过得也很慢,但回想时过得却很快。心理学讲师克劳迪娅-哈蒙德称这种现象为“假日悖论”。她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心理学会会议上说,我们的生活通常十分乏味,两周内只有6到9个经历值得记忆。但在假日中,我们每天能记住6到9件事。
  
  人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度假时时间过得很快,但回想起来好像总有回忆不完的美好事情。科学家说,归根结底,这是由时间知觉造成的,它受到了大脑形成的大量记忆的影响。我们度假时做一些新鲜或令人兴奋的事,总感觉时间稍纵即逝。但所有这些美好经历都会产生大量新的记忆。回想时,很多事历历在目,仿佛经历了很多年。相比来说,我们在家中或工作岗位上做一些日常工作时,兴趣不大,留下的记忆也很少。这使人感觉时间很拖沓,但回忆起来却过得很快,从而产生一种生活对我们没有带来影响的感觉。这种被心理学讲师兼电台主持人哈蒙德称为“假日悖论”的现象已得到科学证实。
  
  她在英国心理学会年会上阐述了她自己和其他人的研究是如何解释这个难题的。哈蒙德在伦敦市中心举行的会议上说:“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单调乏味,两周内值得记忆的经历只有6到9个。如果我们做的事既新鲜又激动人心,记忆每天就会从我们做或看到的事情中存储6到9件事。记忆涌现时,我们就会觉得美好假日仿佛过了很久很久。”
  
  哈蒙德拥有健康心理学硕士学位,她的新书《时间扭曲》将在5月份出版。她指出,缺乏记忆还能解释老年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的原因。我们在15到25岁之间积累了大部分记忆,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在爱情、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经历了许多“第一次”。变老时,生活开始遵循一个固有模式,我们很少有新鲜经历。新鲜经历少,留在脑海的记忆就少,所以值得回忆的经历就少。结果当我们对最近数月或数年的生活进行评估时,就觉得生活好像飞驰而过。
  
  为了阻止这种事的发生,哈蒙德建议人们设法重现“假日悖论”,而且尽可能地每天都拥有美好经历。换句话说,为了减慢生活进程,你需要加快步伐。哈蒙德表示:“如果你想让生命看起来变长了,或让周末好像变长了,你就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它放慢速度,例如去一些新地方,和不同的人相处等。要是你真的这样做了,周一早上醒来,就会觉得周末过得真长啊。”与此同时,为了让一成不变的工作周改头换面,你不妨试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工作,或提前一站下车,或为午餐买个不同于以往的三明治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33:11 | 查看全部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283次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中。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做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草茎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她在敛声屏气地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了?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蜕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盈盈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她看见体内流出的第一滴血时,确信那是几年以前那滴水在她体内作怪的结果。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胸脯也越来越丰满。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有说也说不尽的话,在夜晚时被男人搂在怀里就总也不想再出来,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她的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奶水真旺啊,如果不吃那滴水孕育出的稻米,她怎么会有这么鲜浓的奶水呢?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她渐渐地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地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至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叫,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再也没有激情俯在她男人的肩头咕哝不休了。而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而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终于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世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她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33:25 | 查看全部
追寻深刻的幸福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280次   姗,你的信和许多人不一样,你的信无关爱情,也和学业事业没有具体的联系。于是第一次要聊一聊人生的处境。
  
  你25岁,一切顺利。这一年未发生什么大事,未失业,未失恋,还健康,一切都按着轨道运转。可你说你有焦虑。你说你在重复着22岁毕业之后的生活状态,有点厌倦。曾经可以获得骄傲和满足感的事情,现在再也不能让你获得激情。你说你用许多新的有形式感的东西来化解,做新的发型,去从来没有去的地方旅行,消费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可每一次获得之后,满足感毫不长久,你仿佛面对更多的欲望,更深的空虚。这不能责怪你,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历来都是简单甚至粗暴的:占有和消费。我们的目标历来明确:考试,得高分,考名校,找好工作。每一步都是目标明确,每个抵达目标的过程都是一场战争。
  
  有时候我觉得童年的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主题公园里。那里的规则清晰,建筑明朗,始终有阳光普照,不缺三餐,不缺玩伴。什么问题都有好像很明确的答案,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焦虑。每个游戏都有一个终点,就像读了初中会有初中毕业,读了高中会以高考毕业,考得好去读大学,考得不好读大专。大学之后找工作,然后我们就突然身处在主题公园外面了。这个世界和主题公园不一样,它那样广阔寂寥,又拥挤不堪。
  
  在人生和世界的森林里迷茫,我想这是人生经常发生的一种常态。这种时刻你才会发现生活的诗意和多样性,你会停下脚步,观看周围,观察自己。可那些停下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仰望星空的时刻,是那么珍贵。亲爱的你,正在这个时刻里。
  
  你究竟要去哪里,由你自己决定。重要的是,你要给自己做的事情赋予意义。你要给自己选择北斗星。你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必须明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代表一路都顺利并且时刻有回报。我喜爱的一个建筑学家林缨说:“我做一些事情,因为它们对我是重要的。”不存功利心地做那些对你重要的事,它们给你的回报远远胜过功利。
  
  你要懂得区分和你有关的事情和与你无关的事情。25岁的你经历得也已经很多,有趣的事物无穷无尽,好奇心之外,你要培养定力和判断力。我相信真正的交流和真正的创造能让人获得深刻的幸福感。接下来的岁月里,保持好奇心,不要放弃享受美好的事物,但是要集中精力和能量在富有创造性的事情上。在字面上追寻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只有用生活才能回答生活的问题。只要你仰望,会发现每片星空都很慷慨。那颗对你而言最明亮的启明星始终不曾被迷雾遮住。我在一个夏日的晚上,去到德国的Schoenburg,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漂亮堡”。那里的晚上静谧无比,连深呼吸都怕会惊动别人。银河清晰可见,低得就像在城堡的屋顶,伸手就可以触碰到。星空深邃美丽得让人着迷,不愿离去。星星越看越低,越看越多……
  
  那时那刻,我就想,宇宙是如此美丽,没有任何事真的值得深深焦虑。
  
  愿你在现时的迷雾中虽然迷茫但是可以安心耐心,愿你以后回眸现在的时光可以微笑也可以遗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33:40 | 查看全部
挂在网上的照片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山区小学当老师。没想到,才来几天,城里的女友就千里迢迢跑来,给我两条路选择:要么跟她回去,要么两人就此拜拜。我们争执了半天,最终各退一步,以半年为期限,到时我还不回去,女友决不等我!
  
  送别女友,我刚回到自己的小屋,就有人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我开门,原来是那个叫蒋二毛的学生。他长得有点憨头憨脑,我第一天来上课就记住了他。
  
  我问他有什么事,蒋二毛低着脑袋嗫嚅了一阵,突然仰头大声问道:“老师,你要走了吗?”
  
  我一怔,勉强笑了笑:“谁说我要走?”
  
  蒋二毛却一脸不相信的神色:“老师,你一定会走的。以前来的几个老师都这样,女友一来找,就走了!”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想了想,对他说:“咱不说以后,但是这半年我绝对不会走,我向你保证。”
  
  “哦!”蒋二毛脸上的表情怪怪的,似乎有些高兴,又有些失望,低着头慢慢地走了出去。
  
  我的教师生涯就这样尴尬地开始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离半年的期限越来越近。
  
  这天,蒋二毛跑到我的屋里问我一道数学题。我给他解答完后,一低头,看见他的两只鞋子,心里不禁一酸。蒋二毛的鞋子是一双烂得不成样子的解放鞋,而且尺寸特别大,估计是他父亲让给他穿的,整个鞋也就只剩下一个鞋帮了,露出一大截脏兮兮的脚。
  
  我难受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地方实在是太贫困了,几十个孩子,我就没看见有一个穿新鞋子的。
  
  “二毛,”我心里一热,随即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冲动,转身拿出照相机,“来,我给你拍张照片!”
  
  蒋二毛一听两眼发亮,可马上又往后躲:“别拍,别拍,我衣服太旧了!”
  
  我眼眶一热,说道:“傻瓜,我就是想拍你这个样子。我要把你们拍出来,告诉外面大城市里的人,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群穷孩子,这是他们想象不到的!”
  
  蒋二毛瞪着眼,半懂不懂,又低头看看自己的鞋,脸红红的。
  
  到了星期六,我一大早赶了近百里路,来到县城,钻进一个网吧。我在以前经常光顾的一个论坛里发了一个帖子:《山里孩子没鞋穿》。我把自己在学校里拍的照片精选了几张,贴了上去。第10张,就是蒋二毛那双看了令人心酸的鞋。
  
  接下来的几天,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发的帖子。
  
  这天,邮递员送来了好几个包裹单,寄的都是鞋子。我高兴极了,马上叫上蒋二毛和几个男同学,带着他们去邮政所把鞋领回来。
  
  回学校的路上,蒋二毛好像还不敢相信,问我:“老师,这鞋子真是我们的吗?他们为什么送给我们呀?他们怎么知道我们没有鞋子穿呢?”
  
  我乐了:“记得我给你们拍过照片吗?我把你们的鞋子拍下来,发到了网上去。大城市里的人打开电脑,就会看到你们穿的鞋子。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呀,这些好心人看到你们的照片后,知道你们没有鞋子穿,就给你们寄过来了。”
  
  “啊?这是真的?”蒋二毛和几个同学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借这个机会,我就给他们讲起了网络的神奇作用,告诉他们网络可以让陌生人之间相互认识、交流和帮助。我还激励他们好好读书,将来去大城市上大学。这些山里的孩子听了,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们把鞋子拿回学校,每个孩子都分到了一双新鞋。那一天,孩子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第二天,所有的孩子都穿着新鞋来上学。我拿出相机,一个个给他们拍照,说要把相片洗出来送给他们留念。拍完了,蒋二毛说:“老师,我也要给你拍一张!”
  
  我一笑,把相机递给他,教会他摁按钮,然后站在那间破旧的教室前拍了一张。蒋二毛眼巴巴地问道:“老师,你能把你的相片送给我一张吗?我想永远都看到你!”我笑着答应了。
  
  一眨眼,离女友的半年期限只剩10天了,我的心再次激烈地摇摆起来。说真的,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
  
  这天放学后,我刚回到屋里,蒋二毛就跟了进来。我问他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蒋二毛只是一个劲儿地傻乐。再问,他才说道:“老师,你不用走了!”
  
  我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回答,叹了口气道:“其实老师也不想走!”
  
  “那就好啊,老师,你永远都不用走了!”蒋二毛高兴地跳了起来,十分肯定地说,“真的,永远都不用走!”
  
  我一怔,忍不住奇怪地问:“为什么?”
  
  蒋二毛抑制不住满脸的兴奋,说:“因为你很快就会有老婆了,而且会有很多很多!”
  
  我又好笑又奇怪地说:“你说什么呀?”
  
  “真的!”蒋二毛神秘兮兮地凑上来,小声说,“我昨天拿你的照片到城里去,请一个叔叔把照片放到网上去了,很快就会有人看到啦……”
  
  “是吗?”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猛地把他搂进怀里,哽咽道,“谢谢……好,老师永远都不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33:55 | 查看全部
书写自己的人生时间:2014-11-05 作者:未详 点击:254次   最近和朋友小聚,谈起了人生这个话题。
  
  朋友问我为何辞职不干了,我说:“我们厂子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可是我对它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想干自己想干的事。”朋友说:“人其实就应该这样,钱不在多,够用就行。挣那么多钱干什么?死又带不走,还活得那么累。人这一辈子就应该轻轻松松的。”
  
  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金钱至上。朋友聚会,大部分话题是在哪里发财?!很少讨论如何开心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喜欢写点东西,虽然文采不好,可是我喜欢这样写,尤其是喜欢听笔在纸上摩擦的声音。我知道现在的人写文章都是用电脑,直接在电脑上写。而我喜欢先在纸上写,而且是一笔一画地写,最后打到电脑上。我喜欢这种书写的过程。慢慢地写,我觉得能锻炼我这颗浮躁的心。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在练字的同时,也练达出一颗沉稳豁达的心。
  
  在我们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一种从容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复杂多变,是一种智慧。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保持乐观的心态,书写自己的人生,让别人去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1:21 | 查看全部
柴静:打开一个平凡的世界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柴静一面言辞平实,声音清冷;一面好奇心汹涌,感情热烈。她敬畏这个世界,于是想要看见;她想让你也看见,于是她要将它打开。她把做节目和文学联系在一起,她在镜头前开口,她是这个时代的“超级女声”。
  
  看见柴静
  
  柴静总是说起自己刚做电视节目的时候,蒙了一年多,找不着感觉。心里越着急,采访时就越咄咄逼人,想一招就要了对方的命。后来她做了一期节目,叫《飞跃界限》,干净利落地把采访对象撂倒了,问题个个都漂亮犀利。有同事夸她,说柴静发展出一种“温柔的尖锐”。她正有些自得,《南方周末》上刘洪波的评论就来了:“柴静太冷酷。”
  
  那篇评论带来的刺激很深,像个耳刮子,虽然疼痛,但也有醒脑的作用。她意识到自己的求胜心其实是出于想克服内心的怯懦和自卑,可是太急了,矫枉过正。后来柴静常常把采访比做流水,要让水自然地流淌,才能勾勒出事情的原貌,重心偏颇的提问就像水流中突然多出一块石头,改变了它的流向,一切就都变了。
  
  真正让柴静找到做电视节目的感觉的,是她第一次的现场采访。那是2003年3月,新疆发生了大地震,由于她是前方唯一一个记者,故而被临时委任,要自己做一期《面对面》。从前坐在演播室做采访,柴静会想着数字、概念和100多个问题,可是当她坐着军用飞机到了现场,脚踩在地上,看到一片废墟,所有的那些就全部抛在脑后了。有一位老大妈已经没有了房子,转身抱着柴静,脸贴在她脸上。那一刻,“新闻”在柴静心里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概念和职业,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她正身在其中。
  
  长天大地之间,一无所知的现场是一种解放。那时柴静找到当地的村支书做采访对象,唯一知道的信息就是地震中他家里死了5口人。没有任何准备的时间和需要,坐下来就采访,顾不上头发是什么样子,脸上是什么表情,对面的那个人连家都没有了。村支书讲维语,翻译也是当地人,勉强能够交流。柴静用最简单的句子提问,她先看了看四周,问了第一个问题:“你睡在哪儿?”他说:“我睡在地上。”“那你睡得着吗?”“睡不着。想我们家的人,想这个村子的人。”
  
  节目做完,回到北京,平时对柴静挺严厉的人,突然间温和了些。同事评论说:“柴静的节目终于有人情味儿了。”人,是所有环节的中心,也是柴静在那之后牢牢抓住的一点。柴静说自己做节目总想看见人,总想看见表情、触碰到人。当人就在眼前时,坚冰才会消融。
  
  如今,开始做《看见》这档节目之后,柴静的自我反思更加频繁了,每做完一期,她就写一篇博客,用来备忘。她会在节目播出时,坐在沙发上,完整地看一遍,反观自己。有时候,她的朋友陈晓卿喊她去吃夜宵,她坚持要看完自己的节目再去,招来一阵挖苦。柴静喜欢挑错,别人都觉得好的节目,她看了却很伤心,她生怕采访对象受到自己的影响,她会在反观时察觉到自己的语气里是否带有评判和防备的意味,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稍加干扰就失去了真实,她要做的就只有一个动作:打开。
  
  《看见》给了柴静一次不断回想和进步的机会,她在想自己要做什么,新闻和文学的区别在哪里。老舍的一段话让她受到了启发:新闻是以记录千奇百怪为目的的,而文学恰恰相反,是最寻常的事情。柴静要做的正是文学,她马上找到了现实的参照:药家鑫、李阳、艾滋病人……他们统统都貌似奇特,大家觉得无法理解,是因为没有人进入他们中间,没有了解到更多的事实。
  
  最近,她迷上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因是她看了伯林写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那里边隐隐约约提到了某种她正在经历但未曾明言的东西。在做“药家鑫案”的时候,她感到自己思想中有一个根柱已然在摇晃,这就是何谓客观。
  
  以前,柴静理解的客观是比较僵硬的,就是不动声色,不要沉浸其中。伯林却说了一种相反的解读—客观恰恰是进入到万事万物,当人进入到此侧和彼侧的对立双方时,反而因为对对方理解的深度的一致,他们实现了客观上的平衡。这是一种必然性,无须感喟也无须叹息,这些事情就嵌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必然要发生。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他写出了这种必然性,告诉你何事不可避免,何事不可发生,何事无法完成。这才叫“客观”,这是柴静的追求。
  
  柴静的狂喜与平静
  
  柴静经常有狂喜。比如采访的当天,她包里装了一本秦晖的书,在路上看的时候就有狂喜。她说书中有柄解剖世界的利刃将她大脑中的某些成见切除了,逻辑带来的喜悦,给了她另一个角度。
  
  柴静说,自己生活的轨迹都是困惑和疑问。本想要全部解答,可发现这条路永无穷尽,突然间反倒踏实了,这辈子只要一直往前走就是功德圆满。她永远不变的愿望是想让明天知道的比今天更多。她还经常庆幸自己没有20多岁就夭折,否则就失去了这10年了解世界的乐趣。
  
  未知令她着迷,但她不猎奇,而是要从中发现创见和灵魂。她去台北参观故宫博物院,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大家在导游的催促声中都走得很快,人们都在匆忙中赞叹,柴静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偶然间她看到一封信,是王羲之写给他朋友的,大意是家人逝去之后,内心悲楚,然后感叹道,其实我们这么活着,各有悲欢。柴静一下子觉得自己和这个千百年前的人熟悉了起来,像是能接触到这个人的灵魂。她又看苏轼的《寒食帖》,卷中有些字前后重复了,写错了,苏轼就点了4个点在上面,这让柴静觉得惊喜,因为她看到这个符号化的古人也有一个灵魂转动的过程。
  
  在对现实世界不断地探索和求证中,柴静变得越来越坚定。认识世界和做节目是一样的,在迷雾丛生的素材和元素中找到那条精准的线,使事实清晰起来,一切都暴露在天光之下,就像伯林所说:“别拿名词来吓唬我,世界的本来面目很单纯,也很简单。”只是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王羲之和苏轼从我们身边隔开了。
  
  柴静对现实有着一种敬畏和喜爱,她觉得最美的莫过于真实,人们只要看见它,挖掘它,然后再如实地讲出来,便足够精彩。真实远比采访中的言辞和技巧更有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1:37 | 查看全部
张大千和毕加索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杨继仁同志写的《张大千传》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如果能挤去一点水分,控制笔下的感情,使人相信所写的多是真实的,那就更好了。书分上下册。下册更能吸引人,因为写得更平实而紧凑。记述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的一章(《高峰会晤》)写得颇精彩,使人激动。
  
  ……毕加索抱出五册画来,每册有三四十幅。张大千打开画册,全是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画的中国画,花鸟鱼虫,仿齐白石。张大千有点纳闷。毕加索笑了:“这是我仿贵国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请张先生指正。”
  
  张大千先恭维了一番,后来就有点不客气了,侃侃而谈起来:“毕加索先生所习的中国画,笔力沉劲而有拙趣,构图新颖,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会使用中国的毛笔,墨色浓淡难分。”
  
  毕加索用脚将椅子一勾,搬到张大千对面,坐下来专注地听。
  
  “中国毛笔与西方画笔完全不同。它刚柔相济,含水量丰,曲折如意。善使用者‘运墨而五色具’。墨之五色,乃焦、浓、重、淡、清。中国画,黑白一分,自现阴阳明暗;干湿皆备,就显苍翠秀润;浓淡明辨,凹凸远近,高低上下,历历皆入人眼。可见要画好中国画,首要者要运好笔,以笔为主导,发挥墨法的作用,才能如兼五彩。”
  
  这一番运笔用墨的道理,对略懂一点国画的人并没有什么新奇。然而对毕加索来说,却是闻所未闻。沉默了一会儿,毕加索提出:“张先生,请你写几个中国字看看,好吗?”
  
  张大千提起桌上一支日本制的毛笔,蘸了碳素墨水,写了三个字:“张大千。”(张大千发现毕加索用的是劣质毛笔,后来他在巴西牧场里从五千只牛耳朵里取了一公斤牛耳毛,送到日本,做成八支笔,送给毕加索两支。他回赠毕加索的画,画的是两株墨竹—毕加索送给张大千的是一张西班牙牧神,两株墨竹一浓一淡,一远一近,目的就是要告诉毕加索中国画阴阳向背的道理。)
  
  毕加索见了张大千的字,忽然激动起来:“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毕加索说。
  
  毕加索用手指指张大千写的字和那五本画册,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却包含着一切。连中国的字,都是艺术。”这话说得很一般,但这是毕加索说的,故值得注意。毕加索感伤地说:“中国的兰花墨竹,是我永远不能画的。”这话说得很有自知之明。
  
  “张先生,我认为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话也许有点偏激,但不能说毫无道理。
  
  毕加索说的是艺术,但是搞文学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想想他的话?
  
  有些外国人说中国没有文学,只能说他们无知。有些中国人也跟着说,叫人该说他们什么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1:59 | 查看全部
富家子千里搭车记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80次   吴大伟,这个时常开着自家100多万元的豪车兜风的富家子弟,突发奇想,到高速公路搭车行走了半个中国,5天的旅程,颠覆了他之前听过的诸多“教诲”。
  
  开着自家100多万元的豪华汽车兜风时,20岁的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吴大伟几乎从没注意过路边试图搭车的人。即使看到,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呼啸而过。直到有一天,一阵“头脑发热”之后,他决定也去搭一回便车。
  
  这个身高1。79米、体重“0。11吨”的“大块头”是在2011年9月26日清晨出发的。他背了足有30公斤重的睡袋、帐篷和食物,包里还有一沓用过的打印纸。在纸上写上沿途目的地,一只手举着纸牌,一只手竖起大拇指,他打算靠这个手势,用5天时间从天津搭车去昆明。这是他从一部纪录片里学来的,那部片子里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一
  
  旅行从起点就不被看好。把吴大伟送到第一个高速路口的的士司机在震惊之余,也好心提醒他“别上了坏人的车”。
  
  他等了一个小时,大概有上百辆车从身边经过,却没有一辆车停下。司机们最多“伸出头来打量一眼”。虽然希望头天能到达太原,吴大伟写在纸牌上的第一个目的地却是保定。他担心写太原,“司机可能嫌远”。
  
  一个在加油站工作的小伙子告诉他,去宁夏的车也许经过保定。碰巧正好来了一辆宁夏牌照的货车。吴大伟鼓起勇气走到车前,问他们过不过保定,他能不能搭车。两位司机从头到脚打量了他一番,没再盘问就答应让他搭车。吴大伟“连滚带爬”地上了副驾驶座,“生怕他们反悔”。
  
  司机是一对昼夜倒班开车的亲兄弟,姓周。他们穿得很破,不太讲卫生,皮鞋尤其脏,手指甲缝是黑的。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跟这样的人挤在一辆车里。从小到大,长辈们就教育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甚至想过,绝不主动去厕所—万一自己下车以后,车开走了怎么办?而司机下车时,他也会跟着下车,他说:“车上放着钱,我还是主动点比较好。”
  
  这一路11个小时,他坐得双腿“失去了知觉”。司机没有吃饭,只在半路买过一袋瓜子,从早晨开始饿着肚子的吴大伟也“不好意思吃”。
  
  货车到了保定,司机担心他下车后没人搭理他,执意把他捎到太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2:16 | 查看全部
 二
  
  他与第一辆车在太原附近分手。他既感激周氏兄弟的好心,又隐约觉得“一天只搭一辆车有点不过瘾”。可晚饭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再也没有一辆车理他。夜深后,他就近找了一家小旅馆—“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给我妈打电话”。
  
  他在电话里骗母亲说自己仍在宿舍,但又觉得自己流落在外,孤苦伶仃。在这种“凄凉的心情”中,他和衣睡了过去。
  
  第二天早晨,他继续到路口拦车,依然没有人搭理他。为了赶上进度,吴大伟只好出10元的价钱,请人把自己送到最近的服务区。他感到极其别扭。
  
  从这天起他“受到了锻炼”。几个小时里,不停地被拒绝,又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笑容和请求,“脸皮越来越厚”。
  
  没想到,那天临近中午,一辆商务车开出十几米后又停下,司机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学生证后,让他上了车。
  
  司机姓程,是临汾市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一把手。这位“官员”表示:“我今天帮你,并不想证明什么,我的爱心传递给你,希望你以后如果有机会、有能力的话,也把爱心传递下去。”但他同时说,假如自己的儿子也去搭车旅行,他一定不会允许,因为“社会道德太差”。
  
  分别后,吴大伟给程叔叔发短信致谢,得到的回复是:“你独行江湖辛苦,我付出爱心应该。”吴大伟挺感动的。这是他这一路上唯一知道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